浅析日本“特别教科道德”的学科定位

2016-03-28 12:24:03邹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特设教科道德教育

邹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道德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浅析日本“特别教科道德”的学科定位

邹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道德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设立了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修身科”,然而在二战战败后 “修身科”却被迫废止,为了恢复道德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文部省用“特设道德课”来进行学校道德教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2015年文部省又重新恢复道德教育的学科地位,该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日本文部省定位“特别教科道德”为独立学科的背景、原因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完善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日本;道德教育;特别教科道德

受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日本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明治维新时期,“修身科”成为专门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学科,其他学科也都以“修身科”为中心。然而,自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以来,在美国占领军指令下,日本政府停止了专门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学科“修身科”。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学校教育课程中设置了“特设道德课”,该举措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地位,但是“特设道德课”并非是一个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独立学科。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恢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学科地位。日本道德教育的演化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其中蕴含的诸多背景和原因值得探讨。

一、“特别教科道德”产生的背景

(一)“特设道德课”弱化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

在废止了“修身科”后,日本社会因此出现了一些负效应,为了解决该问题,1958年,日本在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道德篇中设置了“特设道德课”[1]。然而,在日本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特设道德课”被定位为对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教育指导进行补充、深化和统合,而且“特设道德课”的课程教学及指导者仅由班主任老师来担任[2]。在2014年10月21日的“中教审”的报告中仍指出:“‘特设道德课’比起其他学科来说常受到轻视,不能发挥有效的道德教育功能,这就导致了道德全体的停滞。”[3]

(二)社会背景

20世纪,日本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日本社会的道德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以日本中小学为例,学校中普遍存在校园欺凌问题,并呈现增长的趋势。相对来说,对于身体、行为上的欺凌可以采用法律手段解决,但对于心理、精神方面的伤害却难以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当法律无能为力时,道德教育应该发挥其独特功效来制止一些不良道德行为。因此“中教审”在2014年10月21日的报告中指出:“关于这次道德教育改善的议论是从应对欺凌问题开始的。”在儿童养成处理现实困难的主体性能力和实效性能力的基础上,强烈地要求道德教育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3]。

(三)政治背景

日本政府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都是本着利于日本的政治统治这一原则的。二战后,虽然日本政府在政策上有所转变,“然而,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政治化倾向”[4]。二次当政的安倍政府在遭遇“安倍经济”困境后,对道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控制和培养下一代日本国民的道德品质。日本国内一些学者指出:“第二次安倍内阁瞄准的学校道德学科化绝不是应对欺凌问题的措施,而是自民党的修改宪法提案所指向的和建立能够发动战争的国家一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布局,即可能给孩子植入殉国思想。”[5]

另外,从时间方面和多元文化方面来考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推行的 “特设道德课”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早已经不适应日益变革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特别教科道德”

(一)“特别教科道德”定位

从2007年6月开始,日本的教育部门开始多次探讨学校道德教育学科化的问题[6]。2015年3月27日,文部科学省发布公告,明确在新修改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将所有关于“道德”的词改为“特别教科道德”(也称为“道德科”)。此举是在教育法规中正式将学校道德教育定位于学科,是自“修身科”废止以来重新将学校道德教育定位于独立的学科位置。

(二)“特别教科道德”内容

“特别教科道德”保留了“特设道德课”的一系列特征,如“特别教科道德”的学期授课数量与时间和“特设道德课”时期保持不变,评价方式仍然不采用数值评价方式,任课老师仍然由班主任担任。

首先,与之前的道德教育相比,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新修改的指导要领更加注意建立学生与自然环境、人、社会等的关系,更加强调预防“欺凌”问题的发生,确保学生的安全。

其次,新的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对“特别教科道德”的规定更为完善,如在道德教育指导计划方面,从原先在校长的指导方针下进行,变为了基于教育目标制定本校道德教育的全体计划,然后在校长的具体方针下进行指导。

最后,新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道德教育是基于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的根本精神,考虑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主体的判断之下进行的,以养成作为以独立的人与他人更好地共处的基本道德性为目标。”[7]将全校教育活动中以往按照年级进行划分的指导项目,改为以“关于主体的自我”“与主体我有关的部分”“与作为主体集团和社会有关的部分”“与作为主体生命、自然和崇高的东西有关的部分”为主体的四项主题内容。在四大主题之下又列出了多个小主题,明确了各个主题在不同年级中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这改变了之前学习指导要领中过于细化的德育目标,可以充分给予授课教师主体性和灵活性,以方便教师更加灵活地使用道德教材进行授课。

此外,新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在教材使用方面相关的注意事项,例如,强调学生道德性的养成和对自我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中和自我有关的事例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要不断充实和活用教材,以使教材发挥更大的道德教育作用。

由于日本道德学科化在2015年3月27日才公布,上述对于“特别教科道德”在日本道德教育中所起作用的总结其实并不全面。或许,“特别教科道德”对于社会道德教育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以上分析。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特别教科道德”也有一些弊端,需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三、“特别教科道德”定位历程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从对日本道德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科的背景、过程及定位之后存在诸多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一)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现状,进行道德教育改革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生态环境等产生影响[8]。纵观日本文部省重新定位“特别教科道德”为独立学科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时期,日本政府更改道德教育的地位,是希望道德教育能解决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这正是发挥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我国的道德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要遵循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念。当今时代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我国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吸取日本文部省重新定位“特别教科道德”的经验,让德育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发展个体的主体能力以及塑造个体的主体人格[9]。道德教育的改革要遵循以上的原则,不可扭曲,才可让道德教育真正地“走出”课堂,摆脱纸上谈兵的模式,发挥其根本作用。

(二)完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道德教育评价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德育评价体系具有诊断、导向和强化等作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评价方式陷入了“主智主义”的泥潭[10]。也就是说,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过于重视对道德的认知评价,而忽视道德实践评价。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德育相关的科目考试中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道德问题时,表现却往往与考试成绩大相径庭。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一套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从而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添砖加瓦,真真正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提高家长道德教育的参与度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依赖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片面的。德育需要各方力量的互相配合,不仅仅需要家长的参与,更应该提高家长参与道德教育的分量。

如今,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参与子女道德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义务,与自己无关;有些家长溺爱子女,对孩子的缺点避而不谈;有些家长道德教育的方式不正确,对子女采用家暴等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德育教育的成效也就适得其反。

面对以上现象,我们应该反思如何才能提高家长参与道德教育的分量和质量。我们可以效仿日本,积极开发让家长参与其中的道德教材或相关的德育教育体系,在教材中规定家长的义务和责任,迫使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德育教育中。

[1]谷田信一.日本の教育制度史における道徳の教育課程 :「道徳の教科化」の問題をめぐって[J].大阪産業大学論集(人文·社会科学編),22:31-50.

[2]宫田丈夫.道德教育資料集成:第3集[M].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59:52-53.

[3]中央教育審議会.道徳に係る教育課程の改善等について(答申)[EB/OL].( 2014-10-21)[2015-06-24].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4/10/21/1352890_1.pdf.

[4] 曹能秀,王凌.论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工具化倾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0-45.

[5] 広瀬信.教育科学研究会編『教育』[M].京都:かもがわ出版,2013.

[6] 教育再生実行会議.いじめの問題等への対応について(第一次提言)[EB/OL].[2015-06-24].http://www.kantei.go.jp/jp/singi/kyouikusaisei/pdf/dai1_1.pdf.

[7] 学習総則[EB/OL].(2015-03-27)[2015-06-24].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icsFiles/afieldfile/2015/03/27/1282846_5.pdf.

[8]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J].中国德育,2008(9):12-18.

[9]梅萍.培养道德生活主体:21世纪道德教育改革之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9-85.

[10]张志勇.回归实践:道德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研究之四[J].当代教育科学,2005(4):3-8.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4.023

2016-02-29

邹燕(1991—),女,硕士研究生。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C-a/2013/01/15)

G40

A

1673-0887(2016)04-0106-03

猜你喜欢
特设教科道德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图书出版审查审定法律制度初探
——从行政法角度
教育评论(2023年3期)2023-07-30 23:59:12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五回 地下党特设秘金库 乐夫妇送款迎解放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西南大学打造学生“特设党支部”
教书育人(2019年30期)2019-01-11 02:29:54
中日高校英語教科書から見る異文化理解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俄罗斯教科部要求高校取消宵禁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