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旎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第凡内早餐》的文化循环
张旎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朱天心的《第凡内早餐》是其创作发展期的重要作品,小说借“我”购买第凡内钻戒的经历,指涉出伯明翰学派“文化循环”下的钻石文化表征过程,分别借“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五大要素,来标明“第凡内的钻戒”是如何在文本中被表征,被叙述者认同,在文本中如何实现生产和消费,以及如何对小说的文化规则产生影响的。
朱天心;《第凡内早餐》;伯明翰学派;文化循环;文本解读
鞠惠冰在《唯有“第凡内”》中认为,朱天心的《第凡内早餐》体现出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第凡内早餐》(1985年)与1961年奥黛丽·赫本出演的电影——《第凡内早餐》间有趣的互文性,这样的互文性同样也延伸到该文本与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之间。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不仅会欣赏到作者对马克思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精妙运用,同时也能隐约察觉到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符号学、叙事学及文化研究在其中留下的绝妙身影。而在这些绝妙身影的背后,不仅浮现出当代台湾消费语境下过度商品化特征与女性“物化”意识在都市繁荣墟境中的病态美;同时也渗透出叙述者话语批判中的独特审美情调。
《第凡内早餐》刊登于1997年出版的《古都》,时值朱天心文学创作的发展、收获期。小说描写了一位任职于杂志社,居住在台北地下室的白领女性想要在情人节当天买一枚第凡内钻戒送给自己的故事。小说中,女主角在对一位知名女作家A进行采访时,无意间看到了对方手上所戴的第凡内钻戒,立即也萌生出想要用“会钱”买一枚第凡内钻戒给自己的想法,她的内心一下子将钻石与“克拉女性”,与“自由”,与“革命”,与“殖民浪潮”联系到一起,尽管她明白第凡内广告中蕴含着“商品美学刺激控制所产生的假需求”,也明白“资本主义商品美学的伪个体化”,但她最后依然决定穿着时尚的玛丽珍绊带鞋,挎着D&G的麂皮背包,计算好踏入红毯的精确步数,推开第凡内沉重的大门,激动又紧张地购买到一枚重39分,匀称完好的钻戒。
诚如李娜①评述的那样,在20世纪90年代朱天心的创作风格突变后,这种典型的后现代拼盘杂烩(pastiche)的文本特征成为了她后期创作中最为人诟病的因素,而如果我们仅认为这“文本大拼盘”般的小说之意义只限于实现电影、哲学与小说间的互文,或力图讽刺台湾的“新人类”、“学运”、政治制度以及资本经济等等,那么我们会错失许多挖掘它多元角度的有利契机。所以,我们可以另辟蹊径采用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解读这篇小说。
每个女性都热爱美的事物,即使她们明白一朵新鲜的玫瑰花或是一颗俯拾即得的鹅卵石②并不能与一克拉钻石的价值比肩,但总能在玫瑰、鹅卵石与钻石的“能指”意象间投射出共同的爱情、美丽的“所指”意义,并凭借这意义完成一次“虚假需求”下的购物之旅。
朱天心的《第凡内早餐》正是这样一篇不停摆弄着符号、反复刺激着读者想要探寻作者意图,并试图不断挖掘出二级、三级符号系统的小说,它既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美学刺激下“虚假需求”的反讽,又指涉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循环”。
或许我们会质疑运用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的“文化循环”理论来解读这篇小说是否合理,因为文中明确提及了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并大量引用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内容,但我们也可将这篇小说视作一个新的符号系统,这个新的系统既是对资本权力影响下的消费主体异化的文化表征(即使它只能算是该“能指”意义下的一个“所指层面”),但它同时又成为一个新的“能指层面”,它借助作者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引导读者去解读其中的所指意涵。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篇小说已经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社会构成了一个三级“符号系统”。而我们在解读时,无论是采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看法,或是伯明翰学派的观点,都能体现出对该文本阐释的合法性。
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和《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中详细讨论了“文化循环”这一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最基本的判断:首先,“文化涉及的是‘共享的意义’”。此处的意义是指无须刻意了解,全世界都尽人皆知的知识,这种自然、共享的知识就是文化,而《第凡内早餐》中对于钻石象征意义的知识正好符合这一判断。其次,文化的发展由五个过程组成,分别是“表征”(representation)、“认同”(identify)、“生产”(produce)、“消费”(consume)和“规则”(regulate),这五个要素将标明“第凡内的钻戒”是如何在文本中被表征的,如何被叙述者认同,如何在文本中实现生产和消费,以及对小说的文化规则产生怎样的影响。再次,循环中的每个环节都与下一个环节相连并在下一个环节中重现,而我们在文本中建构的“文化循环”也揭示了该命题在社会文化大循环中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霍尔通过《牛津英语简明辞典》中“表征”的两个意义揭示了“表征”的真实涵义——“通过语言生产意义”③。“存在一个‘系统’,依靠它,所有种类的物、人、事都被联系于我们头脑中拥有的一套概念或心理表象。这个系统使我们能赋予世界以意义。”④所以霍尔研究中“意义”要靠“系统”赋予来赋予;接着,“我们共享的概念图必须被翻译成一种通用语言,以使我们能将我们的诸概念与观点同一定的书写语词、讲话的声音或视觉形象联系起来”⑤。“这个系统依靠的是在我们的概念图与一系列符号之间建构一系列的相似性,这种符号被安排和组织到代表或表征那些概念的各个语言中。”⑥由此,我们知道了文化表征的基本手段是语言,而表征事物的方式便是使事物有意义。
在《第凡内早餐》的第8—12段⑦中,作者简要叙述了文化表征中钻石意义的建构历程——公元前数百年的印度人认为钻石能消灾去魅,希腊人认为钻石能不灭,罗马人用它来切铁,中国人用它来雕刻工具,所以才有“除了钻石,还有什么比它更适合志记永恒不渝的盟誓?”(第12段);在第15、16段中,hope蓝钻和弗伦提那钻(Florentine Diamond)均与厄运、灾祸、灭亡相联系;第41段中,南方之星钻与自由联系;第76段,首都古巴钻 (CUBAN CAPITOL)与革命联系;第79段,保罗一世钻(PAULⅠ)与俄罗斯经济效益联系;第174段,尤里卡钻(Eureka Diamond)与南非殖民联系。
文本中提及的意义并不足以完全表征钻石这一物体在漫长的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容量,同时这些表征的手段也不仅限于语言这一途径。为什么作者要在小说中花大量篇幅描述钻石的历史和不同钻石的象征意义呢?
笔者的理解是,一方面,作者并不只想使小说与电影和原小说间达成互文,她还想为女主角的虚荣心辩解,而这种辩解需要强有力的文化基础,因为这种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根源更能说服读者接受女主角的自恋心理。正如王德威在《前序》中所说的那样:“朱天心另一作《第凡内早餐》,又是一篇嫁接到知名外国(文学电影)作品的创造,后现代意味十足。小说写都会女子恋物及自恋的心事,尽皆投射于美国最有名的第凡内珠宝上。而其间种种诡辩,已自成为一种文字炼金奇观。”⑧
而另一方面,作者想通过物质(即钻石)的文化表征来揭示心灵对“物”的欲念过程,这个过程最初从审美价值演变为文化价值,并延伸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的台湾现代,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物化”特性。即使是文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主角也无法避免。
女主角购买钻戒的深层心理诱因也值得探讨。由于,文化表征的基本手段是语言,而广告宣传正好符合这种文化表征行为。所以,在广告中,商家采用话语转换的方式,利用广告修辞把商业动机转换为对于受众的非功利性情感。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广告中最常见的修辞与叙事技巧是意义的嫁接。”⑨在《第凡内早餐》中,作者记录了数条De Beers公司的经典广告语:“美钻传真爱,此情永绵绵,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第13、14段)“把完全无色的钻石送给女人,就如同把一颗纯洁的心交给她。”(第113段)“选购女人,不,钻石,越无瑕,就越罕贵美丽。”(第114段)“良质钻石通常有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可供选择,相信她绝对不会介意优质美钻为她带来的额外重量。”(第115段)
显然,第凡内的广告延伸了某种中产阶级“虚假消费”的想法,从而形成了一个“钻石=长久=真情”的隐含能指链。为了吸引潜在消费者,De Beers公司在广告中投放了大量“以情动人”的元素,那“奢华的消费与童年的真情之间、今日的享受与昨日的清贫之间建立一种意义关联”⑩的“真情”元素,使第凡内钻石的象征意义经过钻石文化与公司广告的双重表征,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使用价值。所以,即便女主角格外清楚广告赋予商品怎样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象征涵义,但她依然被牵引着获得了商品认同感,并成为其中的一个出于非商业目的而选择商品的消费主体。
那么,第凡内钻石是如何在生产与消费中被表征的呢?
从第112段女主角“为购买一颗钻石做准备”开始,之后的18个段落,描述了女主角准备购买钻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一颗钻石从最初的原石被筛选直到生产为人工制品的过程。在第113、114、115、116和117段中,作者分别描述了钻石的颜色、净度、克拉、车工和切磨。第118段至121段描述了切磨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尽管每段重点描述了各项生产环节中的内容,但每段的结尾部分仍引用了De Beers的广告语。
第凡内钻戒经典的设计,赋予了钻石象征意义而产生出意义,所以“设计”作为接合生产与消费的有力要素,也成为了表征活动中的一个象征形式。而这种富有仪式感的象征形式也从侧面满足了女主角自恋、虚荣的心理和空虚的情感。
所以,购买第凡内钻戒的活动便成了消费者们进行“解码”游戏的过程,那些为“爱”付出的消费者一旦为挑选钻戒做准备,就会迷失在钻戒象征意义的文化情景中,再通过广告的进一步引导,他们认同“钻石=长久=真情”,最后他们自信地认为挑选经典设计的钻戒(因为它们象征了“消费能力”指涉物质方面的社会地位)足以彰显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品位,进而满足了他们的自恋心理。
因此,戒指作为爱情婚姻的象征,贯穿了中西悠久的文化历史。
可当我们仔细阅读《第凡内早餐》时却会发现,作者尽管也强调钻戒与爱情间的关系,但她竟两次提到自己需要一枚钻戒来重获自由。如果我们将钻戒为爱情婚姻的表征意义视为传统规则的话,那么《第凡内早餐》中的女主角将钻戒看作自由、物欲、自爱的心理则无疑是颠覆传统的表现。
以上,我们采用“文化循环”理论解读了该小说。尽管该理论可以以全新的视角阐释《第凡内早餐》,但我们却不能孤立地看待该文本所表达的思想主题。结合朱天心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以对“物”的占有和收藏来描写台北都市中女性情感的匮乏,该作并非唯一。早在《佛灭》(1989年)、《去年马伦巴》(1989年)和《匈牙利之水》(1995年)等文中,作者便已采用戏仿与解构的方式来重塑后现代台北都市的生活状态,批判当代台湾的“物化”现实。
小说的女主角作为一个特殊个体的意图性产物,包涵着作者虚构想象的批判性内质。由于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读者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虚构人物在都市环境中的心理“异化”过程,所以我们很难采取单一立场来评断这个人物的价值观。
但毫无疑问的是,人物的塑造与颓废、冷漠和距离感的文本氛围,加上现实情景中快速的生活节奏、空虚的情感体验、异化的物质思想、自恋的虚荣心态,都从感性经验上彰显出一种现代台北繁荣景象背后的灰暗格调与压抑、空虚、烦闷的美学张力。
注释:
① 李娜:《“新人类”与“旧灵魂”的世纪末合唱——论朱天心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1期,第47-50页。
⑦为方便阐述,以下均对原小说每段进行数字标注。
⑨⑩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0页,第283页。
[1]王德威.三城记小说系列·第凡内早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琳达·简斯,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霍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杨晟婷.都市废墟上的御风飞行:论朱天心都市书写[J].名作欣赏,2013(33):57-60.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曾垂超,谢超凡.中国古代戒指考略 [J].贺州学院学报,2014(1):35-40.
[8] 曹丽丽.隐形的大师钻石镶嵌 [J].钟表,2007(7):92-93.
[9]付小秋.殊途同归:中西文化下戒指历史的对比 [J].考试周刊,2008(40):224-225.
[10]李娜.“新人类”与“旧灵魂”的世纪末合唱:论朱天心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J].理论与创作,2000(1):47-50.
[11]BOURDIEU P.Distinction:a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4.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4.004
2016-03-24
张旎(1990—),女,硕士研究生。
I206
A
1673-0887(2016)04-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