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过敏性休克300例分析

2016-03-28 01:56李奎春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药源性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李奎春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300例分析

李奎春

【摘要】目的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国内医药期刊所刊载药源性过敏性休克300例的病例资料。结果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消化系统药物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居前3位,发生率分别为34.7%、20.0%、8.3%。静脉用药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为80.7%。结论临床用药应警惕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仔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南宁530599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药物过敏性休克是以药物为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患者而导致以周围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速发型变态反应[1]。本研究就2008—2014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过敏性休克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检索2008—2014年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的文献,共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文献700篇,根据文献信息的完整性和发表时间,选取其中的241篇共300例个案报道作为样本。

1.2研究方法分析30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类型、给药途径、过敏性休克的时间及预后情况等。

2 结果

2.1患者年龄及性别300例患者中,男157例

(52.3%),年龄1~85岁;女143例(47.7%),年龄1 d~73岁。男女比例为1.1:1。300例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及构成比情况见表1。

表1 300例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及构成比情况

2.2药物种类及分布300例过敏性休克病例共涉及22大类药品,其中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的前3位分别为:抗微生物药物104例(34.7%),中药制剂60例(20.0%),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5例(8.3%)。抗微生物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占总数的28.8%;其次是喹诺酮类,占总数的23.1%;青霉素类11.5%;大环内酯类8.6%。国产药物较多,共134例,进口药物9例,情况不明151例。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分类见表2。

表2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分类

2.3给药途径300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以静脉滴注为主,共222例(74.0%);其次分别为静脉注射20例(6.7%)、口服18例(6.0%),肌内注射16例(5.3%),见表3。

表3 给药途径分布

2.4既往过敏史情况300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无既往药物过敏史者167例(55.7%);有药物过敏史者55例(18.3%),其中有青霉素过敏史29例,占有药物过敏史者的52.7%;药物过敏史不明者78例(26.0%)。

2.5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时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241例(80.3%),迟发型过敏性休克30例(10.0%),情况不明29例(9.7%)。发生过敏性休克最快是在用药后立即发生,最晚发生在服药后2 d,见表4。

表4 300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时间分布

2.6联合用药情况300例患者的联合用药情况:只用1种药物244例(81.3%),联用1种药物26例(8.7%),联用2种药物11例(3.7%),联用3种药物10例(3.3%),联用4种药物6例(2.0%),联用5种或以上药物3例(1.0%)。

2.7预后情况300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93例,治愈率为31.0%;好转197例,好转率为65.7%;死亡8例,死亡率为2.7%,情况不明2例。8例死亡病例中,男6例,年龄3岁4个月至54岁;女2例,年龄分别为22岁、49岁。死亡病例涉及的药物见表5。

表5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致死亡病例情况

3 讨论

3.1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患者性别及年龄的关系本组300例患者中,男157例(52.3%),女143例(47.7%),男女比例为1.1:1。各年龄段均有发生过敏性休克,呈正态分布。年龄在20~59岁之间者207例(69.0%),该年龄段的发生率较高,与该年龄段人数多、用药机会大有关系。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在性别、年龄间无显著差异,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典型的质变异常型不良反应。

3.2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药物品种的关系涉及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所占比例最大(34.7%),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头孢菌素在抗菌谱方面具有优势,使得头孢类药物使用日益广泛[2],由此引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例也逐渐增多,尤其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头孢曲松钠引起过敏性休克较多[3]。8例死亡病例中,抗生素使用较多,必须引起重视。中药制剂60例(20.0%),居第2位,故使用中药注射剂应该谨慎,采取预防措施。

3.3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给药途径的关系静脉给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为80.7%,并且在8例死亡病例中经静脉给药的病例高达7例,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这与静脉给药时抗体的大量产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倾向有关。经口服进入的抗原一般会被消化酶破坏,而静脉给药时会导致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药物过敏性休克。通过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程度和反应速度均较其他给药途径严重[4]。临床应尽量少用或不用静脉给药,如果必须输液,要合理控制滴注速度并观察患者反应,以防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3.4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用药时间的关系300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241例(80.3%)为用药后30 min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属于速发型过敏性休克;39例患者是从未接触过引起过敏的药物,第一次使用就发生过敏性休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时间最短者仅数秒钟。此外,再次用药或连续用药发生过敏性休克共55例,超过发生过敏性休克为首次用药的病例。人体自接触抗原形成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重复用药或连续用药过程中,当抗体的数量累积达到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水平时,接触相应的抗原即发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5]。

3.5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患者过敏史及过敏体质的关系300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有药物过敏史者55例(18.3%)。过敏性体质的机体应激状态会影响抗原的形成,加上患者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容易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率更高。过敏性体质有一定的遗传性,患者通常具有过敏家族史。为减少或避免发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临床用药前必须对患者的过敏史和过敏家族史进行调查,慎用或禁用过敏药物。

3.6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合并用药的关系合并用药会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数种药物合用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5种药品为4%,6~10种药品为10%,11~15种药品为28%[6]。本组300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患者中,19.7%有合并用药的情况。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有可能会使过敏性休克更加严重。

3.7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治疗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中最严重的并发症,而急发性过敏性休克难以抢救。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一般具有以下症状:患者肢体皮肤和躯干皮肤充血潮红,脉搏和心音不一致,体温稍高,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以便在过敏反应初期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在临床抢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必须就地及时抢救,切忌因转院、转科而延误治疗。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表现主要是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及微循环极度扩张,伴有液体外渗,因此快速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抢救的关键药物有肾上腺素、多巴胺、氢化可的松,其他药物有血管扩容剂、血管活性药,还可采取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人工或机械呼吸等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39.

[2] 张玲.202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文献汇总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6):1041-1044.

[3] 曹敏.头孢曲松钠致过敏性休克[J].海峡药学,2012,24(7):231-232.

[4] 陈祥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5(11C):125-125.

[5] 杨国帅,马世斌.786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7,4(5):290-296.

[6] 吴洪文,吴敏.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5):450-451.

【中图分类号】R593.1

【文献标志码】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2.009

猜你喜欢
药源性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
健康教育路径对癌痛患者药源性便秘的作用
156 例药源性疾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