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英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论中国英语本土化的内涵、特征及启示
郭海英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被广泛学习与应用。由于不同国家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存在诸多差异,导致英语中融入了更多的本土文化和地域色彩,产生语言变体,使英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伴相生,促使英语发生重大创新与变革。本文以“中国英语”为切入点,探讨中国英语本土化的内涵、特征及启示,力求促进中国英语健康发展、确保中外交流顺畅进行。
关键词:中国英语;本土化;内涵;特征;启示
1中国英语的内涵
二十世纪20年代,萨丕尔、沃尔夫等学者就开始关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认为语言与思维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使人们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认知。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葛传椝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承认英语在我国长期的传播与应用过程中受到客观环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英语,笔者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将中国英语的内涵总结如下:中国英语是指在遵守英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本土特色,所产生的一种跨语言交际中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反映中国社会特有事物的语言,是英语的创新与变体[1]。
2中国英语本土化的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Kachru指出:英语与其他语言和文化彼此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必然结果,即英语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而中国英语的本土化,呈现如下特征:
2.1语音特征
不同语言具备不同的语音特征,主要体现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两个方面:
(1)从音段音位角度来看。首先,英语中辅音和元音不能一一与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对应,但中国人学英语过程中,往往受到拼音影响,将拼音和音标等同起来。如辅音中[ʃ]、[θ]、[]、[dr]、[]等音标,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声母,而一些英语学习者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容易将这些音标发成s、r、zh、z等错误的读音;元音中,英语中[ε]、[]、[e]、[ai]几个音标在中国人看来,读音和发音方法相近,都容易由[ai]来代替,久而久之,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发音形成了一种统一特色,并逐渐在跨语言交际中被理解和接受。
其次,英语中元音有长短音之分,而中国语言中并没有这一概念,导致一些中国英语学习者忽略长短音的区别,如将/i:/读成/i/,或将/u/读成/u:/,在跨语言交际初期容易造成误解或混淆,长期以来,则容易形成习惯,难以校正,成为中国英语本土化特征之一。
(2)从超音段角度来看。在语言学领域,汉语被称为声调语言,通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来调节抑扬顿挫;而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通过升、降、的升降、的降升和平调来调节轻重缓急。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和声调、语调作用的差异,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常常忽视语调的作用,既不注重语调对于句意的影响,也不注重语调对于情感的传递,导致在英语发音中带有明显的汉语味道。如“— Mike, can you take it away for me? —Sorry”这一对话中,如果“Sorry”用升调,则表示听话者没听清或没理解说话人意图,希望对方重复一遍;如果“Sorry”用降调,则表示没法办到或拒绝。可见,由于语调不同,所能表达的含义和情感也不尽相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忽视语调的作用,使倾听者无法第一时间理解句子所传达的准确意思和情感,形成鲜明的“中国口音”。
2.2词汇特征
中国英语本土化特征体现在词汇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个方面:
(1)英语词汇的丰富与拓展。首先,新增音译词。在英语中,很多汉语词汇找不到相对应的单词,于是在长期的跨语言交流中就出现了相应的音译词,丰富了英语词汇储备,也促进了中国英语发展。例如,英语中的 “yin-yang(阴阳)”、“kang(炕)”、“yangko(秧歌)”等词,都有着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的烙印,具备显著的中国英语本土化的特征[2]。
其次,新增直译词。有些中国英语中的词汇,打破了英语中原有的语法规律和逻辑习惯,照搬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结构,展现中国独有的文化,反映汉语独有的逻辑。例如,“spring rolls(春卷)”、“iron rice bowl(铁饭碗)”、“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3]。
最后,新增意译词。有些中国英语的词汇以意译的方式,表达汉语词汇的含义和情感,反映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或民俗文化。例如,“Gang of Four(四人帮)”、“Famous Four(四大名著)”。在深刻理解汉语词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前提下,对于这些词汇进行意译,形成新的英语词汇,也是中国英语本土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2)英语词义的转换与再生。在长期的中英交流过程中,一些英语词汇受到汉语语言的影响,而产生词义的转换或再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词义的延伸。一些英语词汇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词义产生了拓展和延伸,出现了新的含义或用法。例如,face这个单词的英文意思仅仅指的是“脸”,在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之后,产生了新的含义——“面子”,并衍生出“lose face(丢脸)”、“save face(留住面子)”、“big face(面子大)”等衍生词汇。
其次,词义的缩减。由于中国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英语中一些词汇的含义产生缩减,由广义含义变为狭义含义。例如,engineer在英语中可以泛指一切从事具备技术含量工作的专业人员,然而在汉语中,这一单词则单指从事建筑、机电、软件等高技术工种的工程师。
最后,色彩的转换。受到社会形态、政治格局、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中英两语国家的人对同一词汇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这就导致一些英语词汇在中国英语中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在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之间进行转换。例如,propaganda这一单词在英语国家通常指为了一定的政治利益或军事目的而进行不切实际的煽动或鼓吹,是贬义词;而在中国,这一词,则通常应用于文化领域或传媒领域,意思是“宣传”,变为中性词。
2.3结构特征
在中英语言对比过程中,曾有语言学家对于汉语和英语句式特点做出生动比喻,认为英语是“葡萄式”句式结构,通过语法关系来组织语言顺序,通过从句来表达复杂含义;汉语是“竹节式”句式结构,通过逻辑关系来组织语言顺序,善用排比、对称等方式来表达复杂含义。在长期的中英语言交流过程中,在英语中逐渐出现了汉语句式结构,在跨语言交际中受到认可和传播。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采用汉语的对称形式;“Stand like a pine, sit like a bell, walk like the wind, lie like a bow(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采用汉语的排比形式,“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则是采用逻辑关系组织语言顺序的形式,都具备浓厚的中国语言特点,是中国英语本土化的典型案例[4]。
2.4语篇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Kaplan认为,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线型,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中西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到语篇当中,则表现为英语国家的人在语篇中习惯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而汉语国家的人在语篇中习惯铺陈垫叙、预设伏笔。在长期的中英交流中,不可避免的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融入到英语当中,形成了新的语言变体。例如,中国人表达一句话的时候,习惯于先陈述理由或条件,再说结果;而英语国家的则人习惯于先陈述结果,再说理由或条件。随着英语本土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诸如“As the bike is too expensive, I didn’t take it.”、“When I stayed in America, he helped me a lot.”等具备显著汉语思维痕迹的中国英语已经在跨语言交际中得到理解和认可。而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也渗透到新闻、广告、法律等各个领域,对英语产生重要影响[5]。例如,在新闻稿中,中文新闻倾向于先交代时间、地点和环境,再介绍新闻事件和结果;而英文新闻倾向于先交代事件结果,再陈述其他相关信息,随着中国英语本土化发展,在China Daily等英文报纸中,也屡见“中国英语”新闻模式。
3中国英语本土化的启示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使中国英语也越来越具有活力与生命力,中国英语本土化已经成为必然结果和总体趋势。作为英语的研究者、学习者和教育者,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端正对于中国英语的认识,引导中国英语健康发展、促进跨语言交际顺利进行:
(1)对英语研究者的启示——加强中国英语研究。从葛传椝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至今,我国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和成绩。然而,还没有形成科学而严谨的学术流派和研究体系,对于中国英语的界定、传播与规范,词汇的分类、语言的再生等领域,还没有展开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讨论。例如,目前我国关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分标准和界定原则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在语言界和学术界达成共识,这就表明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跨语言交际实践中继续加强学习与讨论;再比如,目前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牛津字典中以“中国英语”形式存在的词汇有一千多条,包括地理名称、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朝代官职、娱乐现象等各个领域,共计19大类,占据英语中“借词”排行的第十一位。然而,随着网络语言的传播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中国英语词汇远远不只这些,这就要求中国学者加强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促进中国英语的发展。
(2)对英语学习者的启示——正视中国英语现象。中国英语本土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的表现,也是确保中外交流顺畅进行的前提。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要正视中国英语现象,提高自身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于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中国烙印”,不能生硬回避,而是因势利导。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音多么纯正、词汇多么丰富、表达多么地道,更不是为了让西方思想和文化代替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而是为了跨语言交际与沟通。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以宽容、开放的态度接受西方文化,也接受中国文化,并使二者和谐共存,促进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也提高自身本土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使中国英语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传统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者总是刻意避免运用汉语思维,然而效果并不明显。相反,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够正视汉语思维与英语表达之间的关系,在汉语语言习惯框架下表达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英语,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和表达能力,确保跨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3)对英语教学者的启示——渗透中国英语教育。中国英语本土化,对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英语教者应该关注中国英语发展,并渗透中国英语教育:
首先,加强中国英语渗透。对于中国儿童和青年少来说,中国英语是他们英语学习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中国英语的渗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中国英语,并恰当的学习和使用中国英语,促进中国英语本土化的健康发展。例如,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纯正的英语表达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普及“longan(龙眼)”、“mahjong(麻将)、”“Chhingming(清明)”等中国英语词汇,在丰富学生词汇储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中国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6]。
其次,重视中外文化渗透。语言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别。因此,中国英语教育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中西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既能了解西方文化精华,又能掌握中华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跨语言交际能力。例如,现在一些中国青年对于感恩节的来历、情人节的表达、圣诞节的庆祝方式等西方文化如数家珍,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端午节”、“小康社会”、“封建王朝”等充满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色彩的词汇却不知如何表达,且不解其意,那么在跨语言交际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误解和阻碍。教师只有有意识的加强中西文化的渗透,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促进中国英语健康发展、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中西交流顺畅无阻。
最后,重视中国英语训练。听、说、读、写、译是构成英语学习者综合英语语言能力的五个方面,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也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能力训练,都是从“标准化英语”视角出发,将学生局限在语言“内圈”当中。然而,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紧密与频繁,“外圈”和“扩展圈”英语也逐渐受到认可和接受。教师在学生语言能力训练中,也应该紧跟国际潮流和时代需求,适当从中国英语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在汉译英环节教师始终强调教师要以英语国家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习惯为标准来完成翻译任务,往往导致一些翻译不仅丧失了中国语言原有的韵味,还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相反,如果教师适当鼓励学生采用中国英语视角进行翻译,反而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沟通效果。比如,目前一些中国思维的“no zuo, no die”、“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翻译和网络用语,不仅精准表达了原有的汉语含义,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结束语: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中国必须走向世界,而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世界必须走进中国。因此,中国英语本土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学习与探讨,促进中国英语健康发展、确保中外交流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Kachru.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M].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
[2]高超,文秋芳.中国语境中本土化英语的可理解度与可接受度研究[J].外语 教学,2012(9):55-60.
[3]刘川林.从和谐社会看英语本土化:兼议中国英语的背景和理论根据[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12(15):395-396.
[4]李文中. 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4):136-139.
[5]陈新仁.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英语使用及其本土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吴刚.英语语音系统:认知建构教程[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7]邓迎春.论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210-211.
责任编辑:刘琳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Localization of China English
GUO Haiy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334000,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English is widely us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lead to a variety of the language. English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re inseparable and concomitant to cause the 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English. This paper takes "China English"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a English”, striving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 English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cross-lingu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China English; localiz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4-0107-04
作者简介:郭海英(1976-),女,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教育厅教改课题(JXJG-14-23-20)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