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韩 冰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建筑学院,长春 130607)
长白山森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和森林旅游产品开发
李晓东, 韩冰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建筑学院,长春 130607)
摘要:森林文化反映了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森林自然科学文化、森林生产文化、森林饮食文化、森林居住文化、森林医药文化、森林精神文化等。长白山林区幅员辽阔,森林品质优良,历史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前景广阔。文章对开展长白山森林旅游在长白山世界名山建设中的作用,实现区域旅游产品互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论述。就长白山森林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挖掘其内涵,开发出特色森林旅游产品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长白山;森林文化;森林旅游
1森林文化与森林旅游
森林孕育了人类,人们在长期与森林的接触中形成了森林文化。它反映了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人们通过对森林的认识形成了森林自然科学文化;人们通过对森林的利用和保护形成了森林生产文化、森林饮食文化、森林居住文化、森林医药文化;人们通过对森林的崇拜和敬仰形成了森林精神文化。这些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文化,使森林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而且各类森林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形成即独立又统一的森林文化体系。
森林旅游是指在林区依托森林资源进行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可提供进行旅游开发的森林资源被称作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的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有森林观光、森林游憩、体育健身、养生度假、疗养保健、求知科考等类型。
森林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对于森林文化的理解过程,通过对于森林文化的理解达到愉悦心情、增长知识、休闲健身的目的。因此,没有森林,就没有森林文化,也就没有森林旅游。森林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森林文化,有了森林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森林旅游产品才更有吸引力。要开发出更深层次的森林旅游产品,必须注重森林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精准森林旅游文化定位,使产品才能更有魅力。一个高质量的森林旅游体验必须有深层次森林文化介入。
2长白山森林旅游的现实意义
2.1在长白山世界名山建设中的作用显著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提出了长白山“世界名山” 区域发展目标。长白山成为世界名山其内涵应是由多方要素构成的,根据长白山的资源特色分析,应该由地质名山、生物名山、观光名山、休闲名山、养生名山、生态名山、历史文化名山等,构成长白山世界名山的支撑体系。就目前长白山发展现状来看,距世界名山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仅靠目前长白山开展的观光旅游是无法实现的,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打造。长白山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世界名山的打造提供资源基础。长白山林区幅员辽阔,森林质量优良,有大面积的原始林和过伐林,其生物量大,生态功能强,景观类型丰富。在长白山开展森林旅游活动,对生物名山、观光名山、休闲名山、养生名山、生态名山的打造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实现区域旅游产品互补
近年来长白山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中国最热门景区之一,为此,长白山旅游也成为吉林省旅游的龙头。游客量由2008年的84.1万人次,猛增到2014年的193.4万人次。游客爆增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化是目前长白山旅游短板。目前,来长白山的游客多以观光型为主,其特点就是逗留时间短,很少有较长时间住下来,体验这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力发展长白山森林旅游,能够为游客提供这种体验式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留的下、玩的好。长白山森林旅游要以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重点,使其与长白山旅游产品形成互补势态,让游客在旅途劳累之余,来到森林,在森林里放松身心,体验原生态带来的乐趣和享受,改变目前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状,增加我省的旅游收入。长白山森林旅游的当务之急就是让森林旅游走出森林公园,实现林区全方位开发。
2.3促进林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给新常态下的林业产业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要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到 2016年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国家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数年后,又一次对林业产业政策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转型之路在何方?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挖掘森林资源蕴含的巨大旅游休闲功能,变“砍树”为“看树”,是林业适应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有效途径,是落实“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具体举措。
3长白山森林文化的深度挖掘及旅游产品开发
3.1森林自然科学文化
由于长白山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得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动物、植物的形态、结构各异,生长发育规律不同,生活习性不同,生理生化作用机理不同,具有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使得其文化内涵丰富,科学知识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为开展旅游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如树文化、花文化、鸟文化、兽文化等。森林生态文化也是森林自然科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与森林和谐相处关系的文化。在直接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森林还可以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只有保护好森林,才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负氧离子含量、调节气候、形成森林小气候和净化空气、消除噪声等,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力量。研究长白山森林生态文化的内涵,对于开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具有意义。
对长白山森林自然科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观光、科考、求知、休闲、度假等方面考虑。森林观光包括赏叶、赏花、赏果、赏树、赏景、赏动物等,其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以欣赏、写生、摄影形式体现;森林求知就是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增加对知识的涉猎,激发热爱自然意识。比如可以针对学生游客,指导他们怎样认识植物,教他们怎样捕捉昆虫,怎样制作标本,装标本盒带回家,给他们留下美好的记忆;森林休闲产品开发,要以回归自然,体验森林环境为主旨,如踏青、游憩、林中漫步等;森林度假产品开发,就是要使度假居住设施要与城市住宅有明显区别,具有不同的感受、新鲜感,要贴近森林,贴近自然。要开发不同档次产品,适应高、中、低端人群需求,能满足长期、短期度假需要,特别是满足南方游客来长白山避暑的需要。
3.2森林生产文化
人们在长白山森林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文化,其中最具魅力的是采伐文化、狩猎文化、采参文化,其文化内涵丰富,能为森林旅游开发提供崭新的素材。
3.2.1采伐文化
由于清王朝奉长白山为圣山,实施封禁,1861年后解禁,闯关东的内地居民涌入长白山从事伐木放排工作,将伐下的木材串联成木排沿松花江、鸭绿江运往吉林和丹东。当时的采伐方式是挑大的砍,俗称“拔大毛”。由此,解放后长白山林区在森林经营上被称为“过伐林”。
解放前管伐木人叫“木把(帮)”,采伐一般从头年十月开始,到第二年四月结束。“冬采”是便于木材的运输和采伐作业。整个冬天木把都要住在山上窝棚里。伐木工具有大斧、弯把子锯、大肚子锯等。“开锯”前要祭拜山神,伐头一锯要选择顺山倒,表示一年能顺顺当当、平安无事。伐木前要把树周围的灌木和雪清理干净,以便树倒时迅速撤离。伐木时要仔细观察地形和树木生长状态,最后决定树倒方向。树倒方向最好选择前方没有树木遮挡的地方,以确保安全。伐树时首先在树基部树倒的方向锯出一个三角形的木片,并抽出,称为“开炸”。炸的厚度和深度因树而异,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才能掌握。然后在树木另一方向在炸口的上方,向炸口方向倾斜下锯。当锯到一定程度时,树木开始倾斜,并发出的嘎嘎声,称为“叫炸”。此时高喊“顺山倒”、“迎山倒”等,这叫“喊山”,然后向树倒的侧后方迅速撤离。伐树时最怕的是“坐殿”、“跳炸”和“搭架”,要排除险情,作业非常危险。
树倒后要进行打枝和造材,然后将“原木”运往山场叫“集材”。集材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如果山的坡度不陡,一般采用牛爬犁运输,如果比较陡峭,一般采用“放冰沟”的方式。原木运到山场后要进行“归楞”和装车,通过人抬的方式完成。“一副架”通常由6人或8人组成。抬木的工具有“小杠”、“把门”、“掐钩”、“小扣”。抬木时,位于第一排的叫“头杠”,他是控制前进方向和步伐节奏的。第二排的叫“二杠”,他所承担的重量最大。最面的叫“末杠”,末杠走的路线最长。一副架中有一个领导者叫“杠头”,负责喊号。“杠头”一般都在“二杠”位置,手拿“把门”。抬木时“杠头”将“把门”放在原木上(把门放的位置很有讲究,它决定每个人重量的分配),然后钩上“掐钩”,穿上“小杠”,准备就绪,由杠头“起号”。第一句通常是“哈腰就挂呗”,大家接号“嘿!”,后是“撑起个腰来”,大家接号“嘿!”,……,随着号子声,原木像龙船一样一窜一窜的前进。每当走到关键位置(比如上跳板或者抬非常大木头时),号子音调就发生了变化,而且更加嘹亮,接号的也不仅仅是“嘿!”,穿插其他内容,就像演奏一曲交响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非常震撼人心。抬木号子不但铿锵、有力、旋律优美,而且是统一步伐,指挥行动的号令。在普遍采用机械的今天,要努力保护这种文化遗产。建国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逐渐改变了传统的采伐方式,实现油锯采伐、拖拉机集材、森林小火车或汽车运材等,在特殊条件下还在使用传统方式采伐。
挖掘采伐文化,开发旅游项目,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可以组织游客现场参观林业采伐作业,包括现代的和传统的,要少量恢复传统的采伐方式,来满足旅游需求。通过看抬木、听号子,感受一下震撼人心的劳动场景,身体好的游客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二是恢复森林小火车线路,我省曾经有松江河、敦化、汪清、黄泥河、八家子等林业局进行过“森运”,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拆除改为“汽运”。要选择景色优美地段,恢复森林小火车线路,接待游客游览,体验森林环境,领略森林风光。三是林业转型后许多集材拖拉机面临报废,要变废为宝,充分发挥拖拉机爬山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改装使其达到载人要求,带游客到较高山峰看云海、看日出,也是很好的旅游项目。
3.2.2狩猎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使得长白山狩猎活动充满了神奇色彩。满清一直把长白山视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实行“封山”,只允许官方合法的“打围”。1861年“封山”解除后,狩猎活动才进入高潮,逐渐积淀成独具长白山地域特点的“狩猎文化”。狩猎前要进行祭山拜神,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和征服自然的勇气和意志。长白山区的狩猎方式较多,因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器械而异。最常用的有打狗围、跟遛子、下套子、下夹子、下地枪、掏仓子等。
“打狗围”是猎人利用猎狗对动物进行侦察、寻找、围追、堵截的一项狩猎活动,狩猎的对象一般是大型动物。当发现猎物踪迹后,猎狗会一拥而上,紧追不舍,与猎物撕咬在一起,等待猎人的到来。到来的猎人选择有利地形,吹响口哨,猎狗听见哨音便立即散开,猎人举枪向猎物射击,枪声后猎狗又蜂拥而上,直到咬死猎物。这时猎人会立即开膛,把枪嘴子伸进内脏蘸血“喂枪”,心肝肺挂在树枝上“祭山”,将下水喂狗。
在长白山林区还广泛流传一种“跟遛子”狩猎方式,对象是狍子或鹿。每当冬末春初,白天林内上层积雪开始融化,晚间降温又结冰,形成薄薄的冰盖。此时,狍子行走比较困难,因为狍子的蹄子比较小,单位面积受力大,走路时冰盖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每走一步都要陷入雪中,走时间长了蹄子都被冰碴硌破了。而狗却不同,由于狗的蹄子比较大,单位面积受力小,走路时不能陷入雪中,行走速度快。猎人就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天刚蒙蒙亮,趁气温没有上升时,就带着几只猎狗进山,如发现新鲜的狍子脚遛子,便命猎狗追赶,之后的情景便一想而知,当猎人赶到时狍子已经奄奄一息了,可以不费一枪一弹狩猎。
下套子也是传统狩猎方式,捕猎的对象是狍子、马鹿、梅花鹿等。冬季大雪封山后,林内食物开始短缺。猎人在狍子经常经过的地方扫开一块空地,中间放上冬青、粮食、盐之类的物品。四周用树枝挡上,留几个入口,入口上放置一个铁丝或“细油丝绳”做成的套,直径40-50厘米,周围用树叶伪装。套的另一头系在一块木头上。木头的大小很有讲究,太小了套上以后让猎物拖走了,找不到猎物。木头太大套上以后,猎物挣脱几下不动,便可能停下来,时间久了,套子可能自动张开,猎物逃脱了。选择木头的大小是既能微动又拖不走的。猎物被套上以后,使劲挣脱摆动,使它产生了一种能逃生的希望,但是越挣越紧,最后窒息死亡。
对于狩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模拟和实现相结合,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实物打猎:将圈养的狍子、鹿等、野鸡等放出,按传统狩猎方式进行扑杀。场景模拟:以演艺的方式再现皇家狩猎情景、祭拜山神情景。实弹射击:制作活动靶子,上绘制野猪、狍子、熊等,进行射击。展览展出:举办展览展示狩猎生活、工具等。
3.2.3采参文化
长白山林区把采野山参叫“放山”,放山通常在六月到九月间,以八月为宜。因为,此时正值人参开花期,鲜红的参花比较容易发现。采参者由3-8人组成,称为“拉帮”,其中有一个丰富放山经验领头人称为“把头”。进山前要到小庙前祭拜山神爷老把头--孙良,据传他当年闯关东放山迷路死于山里,死后灵魂变成山神爷老把头。祭拜时摆设贡品,放山人排成品字型,把头在最前,进行上香、祈福、磕头等仪式。采参多居住在林中,房子叫“地炝子”,主食以煎饼为主。采参时横排前进,彼此距离约一棍远,中间的人叫“挑杆”。放山人如果发现了人参,就要大声喊:“棒槌”,这叫“喊山”。其他人喊“几品叶”,发现人立即回答,说出是几品叶,然后大伙接着说“快当,快当”,这叫“接山”。挖参前要先用栓有铜钱的红绳套在参茎上,为的是给人参带上笼头,怕它逃跑了。接着,把头要在人参周围的地上划一米见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个人的索拔棍,称之为“固宝”。挖参时先破土,然后用鹿骨钎子慢慢地将参须子一根一根地挖出。把参须周围的土抠净后,再用几根索拔棍把人参抬出来。随后,用青苔把人参包好。挖完参后要砍“照头”,即选择在附近选一棵较大的树(最好是红松树),朝着挖参的方向,从树干上剥下一块树皮后,在白茬树干上用刀刻横杠。放山的人数刻在左边,右边刻的是几品叶参,这是为了让后来的采参人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挖出过人参,是人参生长区域。然后点燃松树明子或桦树皮在照头上烧,烧焦为止,目的是不让伤口处自然愈合。
挖掘采参文化内涵,开发旅游项目,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目前长白山林区许多地方已经开展了林下参的栽培,可将林下参生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为游客开展模拟采参体验活动。包括拜山神、参观“地炝子”、野餐(吃大煎饼、野菜、蘑菇、野猪肉、狍子肉等)、找参、挖参等环节。二是由于人参显著的疗效和形如人形,因此人们把人参视为“神草”“人参娃娃”,林区关于人参的传说也非常多,给人参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可以以这些传说为素材,开展大型演艺活动。宋城集团的“千古情”系列就是成功的案例。三办展览馆让游客了解人参文化。四是大力开发新特人参产品。
3.3森林饮食文化
长白山森林遍地是宝,可以提供的各类森林食品,绿色纯天然,味道鲜美。山野菜种类繁多,有蕨菜、大叶芹、刺五加、刺老芽、猴腿等。菌类有猴头,木耳、榛蘑、冻蘑、榆黄蘑等。坚果有松子、山胡桃、榛子等。浆(肉)果有山葡萄、园枣子、蓝靛果、托盘、山丁子、山里红等。还有蜂蜜、林蛙、野鸡、冷水鱼等。
对森林饮食文化产品的挖掘,不仅是品尝美味,更重要的是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体验进山寻找蘑菇、采山野菜的乐趣,进蛤蟆沟捉蛤蟆的乐趣,进胡桃沟捡山胡桃的乐趣。参观养蜂人绞蜂蜜的过程,经历下“屋子”抓鱼的过程。可以提供采、做、吃一条龙服务,让游客自采、自做、自吃,别有一番风味。也可以在葡萄成熟季节,自采葡萄,教给游客酿葡萄酒技术,然后带走自酿的葡萄酒。也可以组织游客一起上山采蘑菇,自己晾晒,自己带走。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如“蘑菇节”“山野菜节”“酿酒节”吸引游客。
3.4森林居住文化
森林居住文化体现了人对森林的利用智慧。放山住的“地炝子”是依山坡建造的,先将山坡铲出一块平地,山坡处切齐,自然成为一面山墙。两侧用木杆排成“人”字形的顶,无墙或有很矮的墙,门开在房山,无窗或有很小的窗,山墙用“木刻楞”建造。房顶用桦树皮、茅草等覆盖。屋内有“板石”砌成的灶和炕。“地炝子”构造简单,冬暖夏凉。以前,林区居住的永久房屋为“木刻楞”房。墙是由原木两端刻楞镶嵌而成,用“拔焗子”固定,两面用“草泥”抹平,留有窗和门。顶用“木瓦”铺成(木瓦是将圆木用刀劈成40-50厘米长,2-3厘米厚的薄片)。烟囱用“空桶子”树制成。“杖子(栅栏)”和大门也用树枝夹制而成。“板子垛”是将圆满锯成段,劈成几瓣,整齐码放而成。其他的辅助设施也都是树木制成的,如马(牛)圏、马槽、苞米仓、茅房、灯笼杆等。
森林居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体现原汁原味。一是建立具有传统森林建筑风格的旅游度假区(村),建筑的表面按传统的建造方式建造,木瓦顶、木刻楞墙、草泥面、木烟囱等,内部装修要现代化,使游客住的舒适。每户要有小院,杖子、大门、板子垛、灯笼杆及其他设施,道路也是林区小路。总之,要有一种置身于传统林区村落的感觉,感受那种原生态森林居住环境。度假区的选址可以利用目前正在实施的林区棚户区改造,有些林场进行搬迁的遗弃地,这样既不占用林地,又不改变土地类别。二是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在森林建造“地炝子”,让游客感受放山人的生活。
4结语
长白山森林文化博大精深,给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带来了源动力,但是从内涵的挖掘,创意的提出,到项目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个人多方积极努力。省委、省政府已经把旅游业确立为吉林省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森林旅游一定会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林业企业面临转型,也在寻找出路,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森林旅游势在必行。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许多大企业也在选择投资方向,森林旅游开发也是非常好的投资标地。相信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长白山森林旅游定能广泛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方立军. 在“休闲时代”大背景下,发展长白山森林休闲特色旅游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699-1703.
[2]任玉军,张秀卿.论森林文化对发展森林旅游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77-278.
[3]赵树丛.改善生态是林业之本(N). 北京: 人民日报,2015-2-15.
[4]2015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在京举行(N) 北京:中国绿色时报,2015-1-6.
责任编辑:程艳艳
Depth Mining of Forest Culture Connotation in Changbai Mountain and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Products
LIXiaodong, HAN B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Tourism College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607, China)
Abstract:Forest culture reflects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forest, including natural science culture, forest production culture, forest food culture, forest living culture, forest medicine culture and forest spiritual culture, etc. Changbai Mountain is a vast territory, which has forest with good quality, deep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rich tourism resources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ing forest tour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forest tourism in constructing Changbai Mountain into a fam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 the realization of complementary in regional tourism product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It also expounds the contents of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culture and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explore its connotation and develop tourism products with forest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culture; forest tourism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4-0046-05
作者简介:李晓东(1953-),男(满族),吉林长春人,教授,主要从事园林及森林旅游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教科文字[2014]第B093号;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教科文字[2015]第569号)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