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丹,高 鸣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吕丹,高鸣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要: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本文以社会科学类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尊重人才发展需求、学科专业特点为前提,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媒介,以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环节建设、实训课程建设和案例库的建设为手段,力求建立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1问题的提出
1.1问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引导人才供给,逐渐成为了各个高校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而始于2009年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其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与原有的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共同构成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而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受到了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两类研究生,仍然采用一套师资、不同教育体系的做法。那么,如何构建差异化的教育体系,在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特点,这是保障研究生差异化教育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情况下,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万众创新的时代,研究生教育如何体现时代特点,如何提高就业的能力和综合水平、如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都是我们必须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重点考虑的问题。由于诸多原因影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发展及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因此,社会科学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形势更为迫切、意义更加重要。近年来,从国家层面给予了实践教学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8条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中指出:“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指出应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
1.2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各个层面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投入的增加,在该领域,也获得了很多的研究重视和外部的制度保障。在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门关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成效的研究,如清华大学所建立的县一级的研究实践基地;第二,针对专业硕士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如人民大学的MBA和MPA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第三,关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建设,如各类沙盘模拟实验等;第四,以课程建设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环节的建设,如会计类、金融类、法学类等;第五,关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既有的研究将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阐述的非常清晰,能够将实践教学的开展紧紧围绕着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计。同时,既有的研究非常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但是,相关文献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本身的系统研究较少,基本都集中在某一教学环节或者教学载体的研究上,鲜有对教学体系中所涉及的教学环节、教学载体和教学手段进行系统探讨的研究。本文试图以社会科学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为研究主体,以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相关案例库、教材等手段建设以及人员配备和师资建设等一系列相关内容作为研究内容,以期通过系统的研究,为不同类型的研究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社科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科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其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结合其发展现状,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比较单一
社会科学类专业,具有比较复杂的专业背景。如会计、金融、法学等专业,由于其专业特征明确、研究领域针对性强,因此,其与社会实践的认知和接纳度比较高,其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建设过程中,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于经济学、管理学大类的很多社会科学类专业而言,其专业适用面比较广,在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存在非常严重的适用性障碍问题。这类专业往往涉猎的知识层面比较广,很难依靠单一的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实践需求。我们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其专业特殊性非常具有代表性。公共管理类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洞悉私人部门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宏观发展视角,能够协调、统筹处理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公共部门运行的机理和内容以及具备公益之心和公共之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直接与社会对接这一问题,要与政府机构、管理部门、社会公共组织紧密合作,建立公共管理实习基地,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使社会见习活动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形成知行统一的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能力,把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社会管理实践中去。有计划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拓展实践基地的规模和数量。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所有教学改革和教学设施建立的本源。因此,应该紧紧围绕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我们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在优质品牌化的理念指导下,逐步拓展实践基地的规模和数量。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外基地的建设,很难形成这种规模效应,来满足综合性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2.2忽视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与环节的规范化建设
在高校开展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普遍重视对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拓展建设,却忽视了围绕基地建设的进展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体系的建设,也就造成了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制度的规范化建立的问题。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互动的关系,即基地的建设会完善课程体系,伴随着基地的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于课程建设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地的功能开发与完善。因此,要想让基地有更好的功能体现和效果发挥,必须伴随着学生社会实践制度的设计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恰恰是由于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规范化设计与建设,造成了很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仅限于学生的参观、座谈和交流等简单途径,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有一些校内实践基地,由于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约束,教学过程随意,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的能力需求相去甚远,严重的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由于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专业型硕士与研究型硕士往往采用一套师资展开教学工作,在实践与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普遍的兼任的情况。高校教师,特别是社会科学类专业教学一线的教师,绝大部分缺少在实践部门的从业经历,很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不仅担负课堂教学的任务,由于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他们也要同时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了纸上谈兵的结果。教师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同时,教育部对于专业型硕士提出了双导师制的要求,但是,由于资源的匮乏,很多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当中,并未真正实现双导师制的作用,即使有采用双导师制度的高校,也有相当一部分流于形式,对于校外导师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力的制度化的规范,形同虚设。
2.4实践教学建设的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生实践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有序的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因此,在学生通过实践过程提升就业能力的同时,让其提升社会责任感、社会认知感,以此推动学生的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和重塑,合理地进行人生和职业的科学规划,将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实训与实践基地的使用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的目的所在。但是,由于短期的扩张性的需要和资源的限制,很多实践教学的设计,因人而设、因资源而设,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停留在等对方上门提供帮助的阶段,缺少主动出击、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理念。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和环节安排上,仍然依靠简单的校友支持、政府支持和原有资源重复利用的简单手段,缺乏主动服务社会、探索实践资源的能力和魄力。
3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与提升,必须要以尊重人才发展需求、学科专业特点为前提,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媒介,以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环节建设、实训课程建设和案例库的建设为手段的一个系统过程。该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
3.1以实体综合体的形式搭建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实践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1]。针对社会科学类专业的综合性、复杂性、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本文建议可以探索建立以“综合体”为载体的实践基地模式。
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建构综合体的知识结构及其对应的实体。每个学科专业的特点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可以首先根据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来建构实践基地的实体指向,协调后形成综合体的基本框架。本文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根据其学科属性和二级学科的构成,可以考虑建立学校-政府(如工商部门、民政部门、人社部门等)实践合作模式、学校-事业单位(如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创业服务及孵化中心等)实践合作模式、学校-NGO(如各类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实践合作模式等多位一体的公共管理类实践基地综合体模式。由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非常大,社会对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依靠单一形式的实践基地,很难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综合型实践基地的形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多种方式并存的长效合作机制。
同时,在实践基地选择的过程的各种,应当建立“优质品牌化”的实践基地选择机制。优质品牌化是实践效果的有力保障。优质品牌化是基地对实践工作高度重视并对实践计划进行有力执行的重要基础。优质品牌化是双方交流的常态化、制度化,是提升品牌影响力、保证可持续深度合作的关键因素。
3.2重视配套教材建设、课堂设计、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效果的提升,必须要有严格的实践制度进行约束,同时,还需配有相关配套教材建设、课堂设计、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设计与开发作为辅助手段,才能有效实现[2]。搜索现有的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实践课程相关教材,基本属于空白的阶段,除了一些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的配套实验和练习题册之外,其他专门的实践实训教材鲜有见到。这说明,在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当中,都处于摸索的阶段,没有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配套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是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环节。
而通过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与互动,我们也会开发一些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来满足社会的技能需要。实践基地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把学生送出去,还应该邀请实践工作者进入课堂当中,更好的发挥课堂实践的作用和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校外实践环节的时间、场地和空间的限制。有针对性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实践的环节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建立实践环节的课程要求、形式、内容、检验等一系列的约束机制,提高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
在研究生实践过程当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就是实际的案例和一线的素材,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研究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案例资源。因此,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案例库的建设,将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并融入理论指导,让学生在实地实践之外的课堂上,也能真实的感受实践的过程。因此,应当将案例整理并按照教学案例的体例完整撰写,集结成册,印刷出版。
3.3实践基地推动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体现
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在既有实践兼职教师的基础上,建立以课程为单位、以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团队,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设计对应的实践环节,对于现有基地能够提供的实践服务,编制实践环节和学时的教学大纲和对应讲义内容,并配套习题或者案例等素材;对于现有基地不能满足课程发展和建设需要的,还可以考虑编制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寻求适合的领域和组织形式,满足课程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实践基地的建立将有效缓解了广大教师“不接地气”的问题。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很多内容和环节是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实践工作经历和背景的,但是高校教师大多从学校进入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的机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对改善这一现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之中,教师的深厚理论基础有效的指导了实践领域的工作,而实践过程产生的新思路也引导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方向。实践基地与高校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教师通过实践的环节,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为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储备;而实践基地,也可以通过对校内专家的咨询,获得其所需要的智库的建议和意见,更好的为实践基地的发展奠定理论的基础和更广阔的视野空间。
3.4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推动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
在实践课程的实际运行中,可以采用校内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校外导师开展校外实地实践和校内课堂实践的授课方式。在校外实践环节采用以时间为单位开展的常规化实践、以项目为单位的集中式实践、以课程为单位的见习式实践、以专题为单位的系列化实践等形式;在校内实践环节采用实验室试验操作、课堂案例式情景模拟、专题式实践讲座等形式。我们仍然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以实践综合体为载体,探索实践基地的导师负责制的实现路径(如表1):
表1 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实践教学综合体的能力建构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供现代化教学环境和改革公共管理类的教学手段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在实习基地的构建过程中学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作出了积极反应,在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着力于建立适应信息发展需要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尤为重要的。
4结语
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将是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的源泉,其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将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创新发展的时代,高端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与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创新的理念、提供创新的方法、介绍创新实现的途径。本文希望通过对研究生,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与构建,为这类高端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吉宁. 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8-10.
[2]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7-50.
责任编辑:刘琳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Social Sciences
LÜ Dan, GAO M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scientific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ecome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method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raining postgraduates’ creative ability. The paper, taking postgraduates majoring social scienc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pecting need of talents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of the disciplines as the promise, practice base as the carrier,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stuff as the medium,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link construc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ases library construction as the methods, attempts to build up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o promote postgraduates’ cre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social sciences; creative ability; practical teaching; practice bas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4-0090-05
作者简介:吕丹(1978-)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等。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G14DB146);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ZD-201505)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