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姝(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语料库在高职院校ESP 语块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沈瑞姝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摘 要:分析ESP课程面临的困境,根据语块认知心理机制理论,探索在高职院校ESP词汇教学中引入语料库的有效途径,包括培养学习者的语块意识、构建多模态语块教学模式和提升学习者的语块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料库;语块;认知心理;自主学习
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未来6年各类职业院校应该加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的办学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应凸显其职业性和应用性。ESP(专门用途英语)重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强调将英语的语言性、交际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因而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重庆各高职院校广泛开设了ESP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如何选取教材,学生如何突破专业词汇的瓶颈,怎样营造一个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环境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对将语料库引入ESP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
1.1教材缺乏
目前市面上ESP教材很多,可是专门为高职院校学生设计的教材却相对较少。以建筑专业为例,笔者所搜集到的教材只有16种,其中包括土建、工程造价、物业管理、楼宇智能化的ESP教材,以及建筑英语口语等。在这些教材中,由于语篇材料的限制,只是单纯提供了专业词汇及相关短语的意思,而未能提供相关的语境。
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仅凭大量专业词汇和短语的背诵,会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产生断裂。他们感到学习难度过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且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对有意义学习进行了阐释,认为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在笔者看来,当学习者对某些知识产生需求时,学习就可能有意义。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全部采用统一的ESP教材,很难让所有学生对同样的专业词汇知识产生同样的需求。即使是水平相当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也会有个性差异,他们在获取专业词汇信息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将新知识进行加工、重组,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也对ESP课程的教材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仅凭一本文字教材几乎无法满足如此多样化的需求。
1.2学生专业词汇薄弱
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ESP课程通常是为大二的学生所开设。这类学生通过大学一年级的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但对专门用途的英语词汇却是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词汇工具书。ESP课程的特点就是专业词汇量大,正如范谊在《ESP存在的理据》一文中所说:“一篇专业文献,最大的信息载体是专业词汇,而不是普通词汇。”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所积累的多是普通日常词汇,或是专业词汇的日常意思,这往往导致学生在接触ESP课程时容易将专业方面的语块仅仅理解为单词和单词之间意义的简单组合,如建筑领域中“Bills of Quantities”,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未能准确地选出该词块的意思,他们都只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将这些单词逐一对应,理解为“数量清单”。由此看出,专业语块意识薄弱是ESP课程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1.3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笔者针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67.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这些教师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过多采用“翻译+阅读”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也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提是确保让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只有当学习者对所学材料有了一定理解时,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互动中来。传统的“翻译+阅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对文字材料意思有所理解,对学习者来说这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更谈不上有效的语言输出。长此以往,ESP课程就逐渐演变成为教师告知、学生被动接收的一个过程。
语言学家纷纷对“语块”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普遍认为,语块即英语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多个词汇的现象,它们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半固定的便于学习者记忆的块状结构。同时,由于语块并非一成不变,所以它也具有词汇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因此,语言学家认为,语块应该作为语言认知、理解、记忆和交际使用中的最小单位,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语块应该被当成整体来学习并运用。
ESP学习涉及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复杂认知过程,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以下3个阶段:认知阶段,学习者对知识的静态感知并学习掌握;联接阶段,学习者将认知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自动化阶段,在熟练联接并运用之后达到自动输出的阶段。高职院校ESP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应强调其职业性和应用性,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对ESP的学习依旧停留在认知阶段,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创造情境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进入联接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引导学生进入联接阶段时,只输入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靠词汇之间的组合及语法的运用会影响语言知识的自动化提取,从而影响语言输出的流畅。
传统的英语教材给学习者提供“专业文献+词汇”的模式,因其文章篇幅和题材的限制往往不能较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学习者也很难从有限的语言环境中进入有效的联接阶段,他们对专业语块的学习通常只能停留在对词汇音、形、义的静态感知及被动接受的阶段。
作为整体学习、记忆并使用的语块,最好是以预制的板块结构,事先存储在学习者的记忆中,使用时,学习者不需过多考虑语法规则而自动生成,大大缩短语言加工及编码的过程。同时,也减少了语言重组输出过程中的错误,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语言交际的有效性。语块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也使学习者在提取语块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适当地进行加工处理,从而生成规范的语言。
3.1培养学习者的语块意识
要培养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及语块敏感度,首先就面临学习材料的选择。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在其认知学习理论中指出,有意义学习就是基于理解的学习,换言之,即在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有意义学习。如果教材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体系之间跨度太大,学生无法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无法将新知识进行同化,也就无法培养语块意识,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克拉申也指出,语言使用能力要在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后才可能形成,语料库中语言材料的多样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众所周知,语料库最大的特点即包含有大量真实的语料,而这些语料并不是单纯以词汇的形式出现。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加以搜集、整理、加工,同时辅以大量的原文文本,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学习结构,结合自身的语言及专业能力,对词汇、句法、文本等内容进行信息提取,选择自己可理解的语言符号。通过观察、讨论等形式认识、掌握相应语块,建构新的信息意义。当这些语块不断重复出现在学习者面前,更容易被学习者辨认感知,从而自动形成语块意识。
3.2构建多模态语块教学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因而对语言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不能忽略视觉、听觉等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影响。同样,作为语言教学也不应该过分依赖教材这种单一的文字模态,还应该充分利用声音、图像等其他模态来辅助教学。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多种符号模态,丰富信息输入方式,以此增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并达到自动化输出的程度。
专业词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ESP教学中较困难的部分,尤其在沿用“阅读+翻译”模式的传统教学中,学习者长时间置身于单一文字模态的刺激下,无法调动多种感官。长此以往,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感觉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结果也收效甚微。将语料库引入ESP课堂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把多种符号模态引入语块课堂,充分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以此加深学习者对语块的有效输入。在语料库辅助下的ESP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把静态的文字信息通过语言声音、动作、图像、视频等形式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多感官的刺激体验,进一步引起多层次的联想。实践证明,大脑记忆与联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联想越多往往记忆越深刻。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创设各种真实情景,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不断刺激学习者进入认知过程的更高阶段。
3.3提升学习者的语块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料库辅助下的ESP课堂,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它不是将词汇、短语单独静态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其被动接受,而是真正将学习者看成学习的主体,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真实的语料,在教师引导下,让学习者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质疑、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语言的规律。
任何语言的理解运用都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习者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一旦语境变化,对应语块使用的场合及意思都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语料库正好可以给学习者呈现大量真实的语境,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知识结构挑选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材料,关注对应语块使用的特定语言环境,并通过大量类似的语境不断再现对应语块,将它们进行比对、总结,从而找出该语块的使用方法及场合。学习者自主发现、总结语块的过程依然属于认知阶段。他们要将之上升成程序性的语言知识,还离不了大量的实践练习。教师不妨结合相关的专业板块,从相关企业中找寻出关联例句,让学生分组进行填空、纠错、英汉对应语块的翻译等形式的语块输出练习。在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自我探索、选择、构建并自动输出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学习者的输出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反馈,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琦.语言学习认知心理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4(1):71-75.
[2]孔靖平.从认知角度看二语词汇习得[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98-100.
[3]朱晓申,余樟亚.大学英语语境化教学研究[J].外语界,2010(4):50-56.
[4]方玲玲.语块教学对减轻语言僵化的认知研究[J].外语界,2010(4):63-66.
[5]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43-48.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CHOMSY N.On cognitive structures and their develop-ment:a reply to piaget[C].London:Roudedge and Keg-an PauL,1980.
[8]MEARA P.Towards a new approach to modeling vocabu-lary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rpu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Language Chunks in ESP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EN Rui-shu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P.R.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iculty in the teaching of ESP.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for language chunks,it probes into effective ways of applying the corpus in the lexical teaching of ESP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cultivating learners'awareness of language chunks,building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 for language chunks and improving learners'capac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for language chunks.Key words:corpus;language chunks;cognitive psychology;autonomous learning
作者简介:沈瑞姝(1976-),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3年度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jgkt032)
收稿日期:2015-10-09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32(2016)01-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