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

2016-03-25 03:35戴斌荣周健颖中国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51mailbinrongdai163com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大学生对策

戴斌荣 周健颖中国.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E-mail:binrongdai@163.com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

戴斌荣 周健颖
中国.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E-mail:binrongdai@163.com

【摘 要】目的: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方法: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996,3.614;P<0.001;t=3.016,P<0.01;t=6.843,3.639;P<0.001),在学习管理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学习管理、就业准备和角色适应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t=-3.626,4.040;P<0.001;t=2.954,P<0.01;t=4.056,P<0.001),在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等维度上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不显著。结论:高校应当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创设模拟情境训练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调查;对策

社会适应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二是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和失衡性[1]。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加上大学生自身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使他们容易忽略社会现实而树立过高的目标。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学校的保护,大学生依恋性较强,心理素质较差,在困难面前消极懈怠,难以适应[2]。从生活环境看,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全球化强调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但学校、家庭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温暖的避风港。当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独自面对竞争时,往往逃避退缩,害怕失败,担心竞争带来的风险[3]。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5所高校18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662份(91.62%)。其中,东南大学341名,南京理工大学260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32名,盐城师范学院438名,盐城工学院291名;男生781名,女生881 名[4];毕业班学生448名,非毕业班学生1214名。

1.2 方法

采用戴斌荣、柴江编制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该问卷共43个题项,包含6个分量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学习管理、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其中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学习管理、就业准备和角色适应分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1”到“5”表示由“非常同意”到“很不同意”;人际交往分量表采用4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适应性越强,得分越低表示社会适应性越弱。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9、0.847、0.826、0.742、0.751、0.757、0.902。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取的6个因子构建的模型拟合较好。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5]。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首先计算出被试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各维度上的总分,然后算出被试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并与理论中数对比,最后分析被试的社会适应性各维度在性别和毕业班、非毕业班等方面的差异。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全体情况

统计出被试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中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其中人际交往维度的平均分范围为1~4分,其它5个维度的平均分范围为1~5分。并与各维度的理论中数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全体情况[n(%),n=1662]

表1表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学习管理等3个维度的平均数大于理论中数,在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等3个维度的平均数小于理论中数。被试的社会适应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学习管理、角色适应、就业准备、人际交往。从被试得分的分布情况看: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学习管理和角色适应等4个维度上,大部分学生的得分高于理论中数;在就业准备和人际交往等2个维度上,大部分学生的得分低于理论中数。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各维度得分的性别差异,见表2。

表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表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维 度男(n=781)女(n=881) t  P自我调节3.36±0.65  3.48±0.57 -3.996 0.000自我评价3.49±0.57  3.40±0.53 3.614 0.000学习管理3.20±0.64  3.16±0.58 1.005 0.315就业准备2.90±0.71  2.79±0.71 3.016 0.003人际交往2.01±0.73  1.79±0.61 6.843 0.000角色适应3.00±0.60  2.90±0.58 3.639 0.000

表2表明,大学生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5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学习管理维度上的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其中,在自我调节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自我评价、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等4个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各维度得分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的差异,见表3。

表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

表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

维 度  毕业班(n=448)非毕业班(n=1214)  t  P自我调节3.34±0.62  3.46±0.61 -3.626 0.000自我评价3.48±0.55  3.43±0.55 1.666 0.096学习管理3.28±0.58  3.14±0.61 4.040 0.000就业准备2.92±0.67  2.81±0.72 2.954 0.003人际交往1.92±0.72  1.88±0.66 0.837 0.403角色适应3.04±0.57  2.91±0.60 4.056 0.000

表3表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学习管理、就业准备和角色适应等4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在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等2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其中,在自我调节维度上非毕业班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毕业班学生,在学习管理、就业准备和角色适应等3个维度上毕业班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毕业班学生。

3 讨 论

3.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学习管理能力较强,就业准备、角色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由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成长中不断面对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多元选择性,这也从另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以及大学生自身心智的成熟,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入大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管理能力[6]。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全方位的保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在处理情感和工作学习问题时往往过度依赖父母和教师,遇到矛盾挫折,也不愿与人沟通,造成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本研究中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能力较弱,可能与被试取样有关,即被试大多是非毕业班学生,而非毕业班学生离毕业还有一定的时间,许多人还未留意就业的相关信息。大学生的角色适应较弱可能是从中学生转换成大学生,他们扮演的角色种类不断增加,一时难以完全适应[7]。

3.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评价、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4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自我调节维度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男、女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对他们的不同期望有关[8]。社会希望男生坚强勇敢、吃苦耐劳、阳刚自信,加上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在生活中的渗透,男生相比女生更加自信、果敢,对自我的评价更高;男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也使得他们更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因此,他们在就业准备上比女生更充分。在人际交往上,男生天性乐观,外向开朗,与人交往简单,不拘小节,容易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而在自我调节上,女生强于男生,一方面社会对女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女生体验到的外界压力小于男生,另一方面,女生对自我形象、表现的关注,让她们学会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将积极良好的形象呈现于外界。

3.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学习管理、就业准备和角色适应3个维度上显著高于非毕业班学生,在自我调节维度上显著低于非毕业班学生。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毕业班学生经过4年大学生活的历练,通过参与大量的实践和社团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9]。而非毕业班的学生尚处于学习阶段,当前的重点任务是如何构建广泛联结的知识网络,对未来的就业考虑较少,因此面对有关就业问题时,能够从容调整自我心态[10]。

3.4 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众所周知,在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没有设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即使有些比较重视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校,往往只是积极鼓励教师,认真探讨相关专业课程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契合点,有意识地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11]。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纳入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5 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要开展广泛调研,全面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现状,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与需求,听取用人单位、专家学者和大学生自身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国内外相关高校的先进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相关高校特点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12]。为此,从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二级学院或相关专业负责人到任课教师,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探寻社会的客观需求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之间的差距,据此,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目标保持一致。

3.6 创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讲究效果。由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最缺乏的是操作层面的方法、技巧的培养训练,这不仅要有理论支撑,而且要用模拟情境和鲜活案例加以研讨和体验[13]。模拟情境训练是大学生认识、体验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共性的一面[14]。例如,在求职面试中,如何分析和应对招聘单位的需求、如何搜集资料信息、如何回答面试人员的询问、如何培养和提高应变能力等;当然,利用模拟情境训练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将来就业的单位或部门的岗位和业务的特点,设计与之匹配的情境训练的问题与形式。例如,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设计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问题,让大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制订解决方案。案例剖析也是训练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专业,提供具体案例,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例如,针对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教师提供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案例,让大学生在模拟法庭上,扮演不同的角色[15]。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除了模拟情境与案例剖析之外还有其他方法,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调研社会需求,不断了解大学生现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最终达到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质量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1):1-5

[2]陈中永,钟建军.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4):7-13

[3]肖建国.“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戴斌荣,周健颖,金爽.千名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727-1730

[5]戴斌荣,柴江.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9(3):202-208

[6]李彩娜,王文霞,邱莎莎.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78-480

[7]尹飞.解析大学新生适应期角色转换的困境[J].铜陵学院学报, 2006,8(2):54-55

[8]韦油亮,康钊.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的性别与年级差异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48-1049

[9]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141-143

[10]纪旭,申夏夏.关于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工作对策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6(4):31-34

[11]佘远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的路径思考[J].江苏高教, 2012,28(5):142-143

[12]张大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刍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9-85

[13]王宁宁.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24-27

[14]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0):62-66

[15]戴斌荣.农村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13,29(1):57-59

·论 著·(社会心理)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 Adaptability

Dai Binrong,Zhou Jianying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 adaptability.Methods:Using"College Student Social Adaptability"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Results:①On self-regulation,self-evaluation,career preparation,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role adaptation,the social adapt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t=-3.996,3.614,3.016,6.843,3.639;P<0.01).On learning management,the social adapt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didn'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P>0.05).②On self-regulation,learning management,career preparation and role adaptation,the social adapt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uating class and non-graduating class(t=-3.626,4.040,2.954, 4.056;P<0.01).On self-evalu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the social adapt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didn'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uating class and non-graduating class(P>0.05).Conclus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such as ad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daptability to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to cultivate social adaptability,reform the content and method about social adaptability cultivating courses,establishing simulation exercise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social adaptabili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Social adaptability;Questionnaire survey;Countermeasures

(收稿时间:2015-10-10)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4.016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4-054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抽样调查研究”(编号:10BSH041)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大学生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走,找对策去!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