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马致远悲秋作品赏析

2016-03-24 00:45孙改芳
关键词:马致远

孙改芳



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马致远悲秋作品赏析

孙改芳

摘要:元曲家马致远有三部著名的悲秋作品:《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和《汉宫秋》。作者围绕悲秋主题,分别从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展现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既反映了他在不同时代的人生追求和情志,也反映了秋天意境在文人心中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关键词:马致远;悲秋作品;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

秋天因景色萧瑟而使人产生凄凉、苦闷之感,因此悲秋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主题。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中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陆机的《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云:“万里悲秋常作客”。可见,许多文人面对萧条的秋天,将自己的身世之悲和人生不得志融于秋景之中,产生了寂寞、悲凉的情思。

根据《录鬼薄》记载:“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叹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1]12他的一生创作颇丰,现存辑本《东篱乐府》1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所作今知杂剧15种。而人们熟知他的悲秋作品很多,有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还有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和杂剧《汉宫秋》。这三部关于“秋”的作品,具体写作年代不可考证,依据作品文本分析,作者从不同体裁、不同角度叙写秋天,折射出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生轨迹,同时也反映出秋天在文人心理被赋予的不同情感。

一、自然之秋:不知归途的漂泊

马致远在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仅用28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夕阳秋景图:深秋时节,枯藤缠老树,昏鸦立枝头,桥下潺潺流水环绕,夕阳西下,在荒凉的古道边,游子骑着消瘦的老马,漂泊在天涯。王国维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2]156,并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3]20作者运用了9种独立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营造出了苍凉萧瑟的意境。“断肠人”一语点出曲中主人公漂泊流浪不知归途。“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3]2,眼前秋天的景色,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惆怅感伤情绪油然而生。近人梁乙真在《元明散曲小史》中评论这首小令,列举了多人的研究结果,“《曲藻》‘指通首是景中雅语’。《顾曲尘谈》‘谓明人最善摹此曲,而终无此自然。’任中敏独以此曲凝重犹近诗余,他说‘此词前三句以九事设境,全属靜词,末二句亦是含蓄幽渺之趣,词境多而曲境少’(《作词十法疏证》),此语颇有见地。盖曲以‘清疏奇宕’为宗,‘凝重静雅’乃词境而非曲境。”[4]118不论前人关于词境或曲境有怎样的评论,但这首小令中自然之秋的“境”与作者漂泊生涯的“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漂泊生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心声。

二、人生之秋:坚持操守的隐逸

马致远在青年时代就有“佐国心,拿云手”《南吕·四块玉·叹世》的赤子之心,多次写诗“献上龙楼”,期盼着施展“经济才”,画图“麒麟阁”《南吕·四块玉·恬退》。马致远曾任江浙省务提举,然仕途不显,沉抑下僚20余载,晚年归隐田园。长期的不得志,使他步入了人生之秋,在《夜行船》这支曲子中,是放弃自我“急罚盏夜阑灯灭”,还是随波逐流“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般的“争名利”,或者是选择“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的隐逸生活,难以排遣的烦闷迷茫,产生了仕隐交织的矛盾心理,其愤世嫉俗的激烈感情和对人生道路的艰难选择都展现在这首曲子中。历经世事,马致远已经看破了红尘,从“秦宫汉阙”的帝王到“鼎足三分半腰折”的魏蜀吴以及“天教富”的达官贵人,最终都淹没在历史中。泰然面对现实,如同“上床与鞋履相别”这朴实的道理,欣赏“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陶情山水,坦然选择“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秋意浓浓的隐逸生活;即使素以推荐人才闻名天下的孔融(孔北海)“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东篱”是马致远的别号,如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们看淡了功名利禄,选择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人生之秋,是古代文人洞察一切后坚持操守的选择。在这首散曲中,马致远不仅创造了率真醇厚的独特意境,阐释了古代文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且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若《天净沙》小令是唐人的绝句,而《夜行船》则直似长歌。周德清对它赞美备至:“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5]253明代文学批评家王世贞在《曲藻》里说:“马致远‘百岁光阴’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押韵尤妙。长句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緑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又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俱入妙境。小语如‘上床与鞋履相别’大是名言。结尤疎俊可咏。元人称为第一,真不虚也。”[6]28梁乙真认为:“此词的好处能于豪放、清逸、萧爽之中,寓一种渊深朴茂之风;而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特性,也很生动表现出来,尤为东篱最有价值的文字‘百岁光阴成绝调’(《庐冀野论曲绝句》)遂让马东篱独步千古。”[4]30

三、国家之秋:无法选择的命运

“马致远咀嚼着金末元初社会动乱的苦果,思索着兴亡演变的事实”[7]59,《汉宫秋》正是他文学创作心路历程的反映。《汉宫秋》沿袭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作者结合元代的时代精神和自己的现实感受,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创作。王昭君因汉朝国力微弱而被迫出塞,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王昭君举酒南向浇奠,纵身投江,殉节而死。这一情节的变化,被作者赋予了时代的主题,反映了金元、宋元之交家国兴亡的民族情绪,暗寓民族压迫和亡国之痛。这是一部末本戏,更为主人公汉元帝增添了一抹悲剧的色彩。汉元帝作为一代君王,代表的是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而面对匈奴大兵压境,惧于匈奴威势,割爱和亲,以息刀兵,无奈接受了和亲,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国君的悲剧正是一国之悲,也揭示了国家濒临存亡之秋。

在第三折中,作者运用意境手法将全剧推向高潮。“[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空旷的深秋原野,草色渐黄,寒霜来临,透过这些景物创造出凄清阴冷的氛围,余韵悠长,展示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相思之痛。

在第四折中,当汉元帝得知昭君噩耗,面对秋天凄凉的景色,大雁的悲鸣,不仅是生离死别的一人之悲,更是家国之恨的一国之悲。“[尧民歌]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铁片丁丁,落叶簌簌,寒风萧萧,以声写静,反衬出汉元帝的凄苦寂寞的心境。马致远以《汉宫秋》命名,把“秋天”的意境作为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全剧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映衬国家的存亡之“秋”,阐述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历史感悟,折射了屈辱的历史。孟称舜在《古今名剧合选〈汉宫秋〉》楔子中眉批云:“读《汉宫秋》剧,真若孤雁横空,林风萧萧,远近相和。前此惟白香山《琵琶行》可相伯仲也。”[8]581

综上所述,马致远关于“秋”的三部作品,不论是一己之悲的个人追求,还是一国之悲的文人生存状态,都从不同层面阐述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历史感悟,有一种“疏爽而略带有凄婉的味儿”[9]607。无论是散曲还是戏曲,马致远的三部作品都以悲秋为背景,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0]217。这三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意境,情景交融,鲜明生动,韵味无穷,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187位元曲家时,他把马致远排在首位,“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齐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11]124。

参考文献:

[1]钟嗣成,等.录鬼薄(外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周德清.中原音韵[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

集成:第1集.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

[6]王世贞.曲藻[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集.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

[7]吕慧娟.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4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8]朱颖辉辑校.孟称舜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1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朱权.太和正音谱[M]//钟嗣成,等.录鬼薄(外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编辑:文汝)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简介:孙改芳(1974-),女,硕士,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6)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76-02

猜你喜欢
马致远
初探《鸳鸯梦》与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新编
浅析马致远散曲中的隐逸思想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析论
语文教学应深挖作品的多层意蕴
心牵于世内,独身于世外
青衫泪映时代潮
马致远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