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

2016-03-20 17:08甜,赵林,梁
当代教师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

梁 甜,赵 书 林,梁 宝 新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河北 保定 071500)



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

梁甜,赵 书 林,梁 宝 新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河北 保定 071500)

摘要:教师培训工作要坚持“民间立场”,多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考虑问题,切实关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培训机构要准确把握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悦纳他们的实践经验,注重他们的实践参与,强化后续跟进指导。培训课程中受训教师有效参与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真实的问题情境、明确的活动目标、融洽的活动氛围和及时的专业指导。

关键词:民间立场;情感体验;有效参与

教师培训工作是为促进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在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培训机构要多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考虑问题,切实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更充分地发挥一线教师在培训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一、形式主义的教师培训饱受诟病

近日,《中国青年报》连续刊发了三篇批评教师培训的文章,思路清晰,事例典型,措辞犀利,可称教师培训的“三篇檄文”。

2015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张学炬的文章《别再搞费力费事低效的教师培训了》。文章以作者参加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高级培训班”为例,历数了教师培训课程中的散乱随意、远离主题等现象,指出问题的根本是内容“高大上”缺乏针对性。作者直呼:“这样劳神费力费事低效的培训就不要再有了吧!老师们渴望的是真培训!”

紧接着,9月11日该报又发表了马长军的《令人纠结的教师培训》。作者站在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的角度,谈到了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形式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也直陈一线教师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抱怨:“种种无效而虚应故事的培训,让老师们大倒胃口,有教师甚至抱怨所谓‘培训’纯属浪费时间劳民伤财。”

10月19日,该报又发表了马得清的《教师培训形式主义坏在专家空谈》。作者以自己在当地参加的人社局网上培训为例,谈到了教师培训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在于舍弃了一线教师的教育资源,一味地依赖所谓教育专家。作者谈到,“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解决教师发展的问题,而非形式主义地完成任务。”“任何脱离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都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

《中国青年报》的这“三篇檄文”,反映了教师培训中的一些真实现象,值得我们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培训组织者警醒!一线教师需要接地气的培训,需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培训。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在于教师培训总是秉持自上而下的立场,一味地看领导脸色,仰专家鼻息,满足于概念先行、花样翻新,玩“政治秀”和“概念秀”;而不是自下而上,真正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办一线教师喜欢的真培训,需要我们多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秉持自下而上的“民间立场”。

二、什么是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

教师培训是多方共同参与的行为系统,因而也是多种视角抑或立场的组合。作为政府主导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指令,体现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意志,这是教师培训的“行政立场”;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需要体现培训课程的引领性和前沿性,通过教育专家的专业指导,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传播到一线教师当中去,这是教师培训的“专家立场”;作为教师培训机构设计与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方式,离不开培训项目团队的整体设计和把握,这是教师培训的“项目设计立场”;作为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要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让受训教师深入、有效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

“民间立场”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及相关授课教师,应真正端正思想,放下架子,深入中小学与一线教师广交朋友,多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多立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聚焦培训主题,选择他们用得着、听得懂、学得会的内容设计培训课程。在培训方式上,应立足成人学习心理,增强培训课程的实践性和交互性,通过典型案例,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培训课程入脑入心,真正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

三、教师培训活动“民间立场”的基本要求

“民间立场”是事关教师培训成败的核心要素。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坚持“民间立场”意味着:

1.切实从受训教师实际需要出发,关注他们的真问题

坚持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首先需要我们深入到一线教师当中去,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捕捉和发现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实际问题,基于实际问题确立培训主题,设计与实施培训课程。近年来,教师培训机构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但是,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那种轰轰烈烈、走马观花式的采风式调研,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形式主义,中看不中用的政治秀。关注一线教师的真问题,需要我们真正扑下身子,与一线教师一起躬耕于垄亩之间,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聚焦问题、捕捉与提炼问题。

当然,对于受训教师的培训需要,我们也需要全面把握,理性分析。我们既要关注一线教师显性需求,也要关注他们的隐性需求;既要关注他们当下的现实需要,也要关注他们终身发展的长远需求。例如,很少有一线教师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在师德方面加强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德培训缺乏必要性,恰恰相反,师德培训是教师培训的永恒主题。对于他们的培训需求,我们也需要进行理性分析。例如,在《令人纠结的教师培训》一文中,马长军老师认为“好不容易遇到有点内涵的培训,却又‘太超前’了,不能使学生的成绩分数突飞猛进,于是就很难践行。”期望通过一次培训就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这样的培训需求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只是反映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的浮躁与功利。对于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我们一要顺应,二要引导。

2.关注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体现对他们的真尊重

没有爱与尊重,就没有教育。这一教育信条当然也适用于教师培训领域。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对他们的爱与尊重不仅体现在人格尊严层面,还体现在对其专业履历和实践经验的认同与接纳。我们应该警惕一些教育专家的学阀倾向:藐视一线教师的人格尊严和实践经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将自我置于神坛之上。在教师培训的课堂上,一些教育专家首先把一线教师妖魔化,将一线教师的专业劳动贬低得一无是处,然后将自己的教育学说神化,似乎只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或教学模式才是拯救中国教育的灵丹妙药。这种伎俩其实类似于那些贩卖狗皮膏药的江湖术士,只不过多了一些玄虚的理念、学说、主义而已。

坚持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需要在教师培训中构建平等、尊重、民主、对话的课堂文化。在培训课堂上,教学双方是平等的行为主体。他们虽然专业背景不同,但是在人格尊严方面是平等的,在专业能力方面是互补的,理应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培训的授课教师,教育专家应该对课堂多一分敬畏,对一线教师多一分尊重,放下那种真理在握的专断主义架势,以谦恭真诚的态度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只有真正尊重一线教师,才能赢得一线教师的尊重。

3.增强培训课堂的交互性,注重受训教师的真参与

坚持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意味着充分尊重一线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他们的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更多的交流展示平台。这是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的关键,也得到了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的充分重视。在目前的教师培训课堂上,一线教师的参与空间越来越大,他们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彰显。但是,培训课堂上一线教师参与的形式化、浅表化倾向仍然比较突出。

4.强化培训项目的后续跟进指导,实现受训教师的真提高

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项目,不应该随着受训教师的“结业”而戛然而止。特别是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中,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项目的授课教师应该走进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深入了解受训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引导他们把学习成果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受训教师的真提高。培训后的跟进指导,既是指导受训教师应用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培训机构检测自身培训效果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这一过程往往被忽略掉。就如同厂家或者商家不能忽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一样,秉持“民间立场”的教师培训,怎么能够忽视培训项目的后续跟进指导呢?

四、“民间立场”的教师培训课程中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

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集中体现在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度。培训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交互性,是教师培训“民间立场”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训项目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各培训机构在自己的培训项目中都非常重视受训教师的课堂参与,传统的独白式培训正逐步被对话式培训所取代,受训教师在培训课堂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民主、开放、多元、包容的培训课堂正风生水起,成为教师培训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的课堂参与仍然呈现出形式化、浅表化的特点。这些受训教师在培训课堂中,充其量只是充当了群众演员的角色,而不是作为课程的创生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静态的展示活动,而教学双方的专业智慧在砥砺碰撞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须臾离不开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而在实际的培训课堂上,一些教育专家笑容可掬地走到受训教师当中去,抛出一两个问题让大家“共同参与”,然后打开自己的PPT,把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呈现给大家。那么,受训教师所发表的这些观点,难道只是专家意见前的花絮或者前奏吗?

另外,也有一些教育专家非常注意受训教师的感官参与、肢体参与。他们会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受训教师唱起来、跳起来,通过互动性强的小游戏,让受训教师感到培训课堂带来的“快乐”。然而,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就是让受训教师在培训中感受到快乐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参与?

在教师培训的课堂上,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是心智的参与,而不只是感官和肢体的愉悦。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是指受训教师及其专业智慧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授课教师一起共同实现培训课堂的建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共同探寻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需要以下四个要素:

1.真实的问题情境

相对于教育专家对理论框架的迷恋,受训教师更热衷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他们而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杀猪法”,比那些大而无当的“屠龙术”更有效。在培训课堂上,授课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受训教师共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流研讨,受训教师的亲身参与,都必须放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当中,而不是在空泛的话题中喊一些教育口号。

例如,在“如何转化后进生”这类问题的交流中,必须把问题聚焦到具体哪一类或者哪一个后进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等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问题的交流才是切实有效的。在培训课堂上,我们要避免使交流研讨成为坐而论道的清谈。

2.明确的活动目标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每个学习小组、每个受训教师都应该承担具体的活动任务,达成明确的活动目标。受训教师以学习者、行动者的角色,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通过专业协作共同完成某个作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在班主任培训中,可以组织受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共同设计主题班会,然后组际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受训教师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协作精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培训项目中对受训教师学习效果的评价,活动目标的达成度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3.融洽的活动氛围

培训课堂上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离不开融洽的活动氛围。近年来,很多培训机构纷纷在自己的培训项目中引入了“破冰之旅”活动环节,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消除受训教师之间的陌生感,营造融洽的活动氛围。融洽的活动氛围,可以消除冷漠、压抑、羞怯等不良的学习心理,鼓励不同年龄、性别、性格、专业履历、学科背景的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差异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培训活动中,我们既反对死气沉沉的课堂,也不应该盲目追求嘻嘻哈哈的课堂。我们提倡课堂的生动活泼,但也应该警惕培训课堂的泛娱乐化倾向。我们秉持培训的“民间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受训教师的一味迎合。对受训教师的尊重,内在包含着一个基本判定:绝大多数受训教师是带着真诚的学习愿望而来的,他们希望学有所获,而不是“过把瘾就走”。放弃质量标准而一味迎合、迁就少数受训教师的厌学心理,最后招致的是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感。

4.及时的专业指导

培训课堂上受训教师的有效参与,离不开授课教师及时的专业指导。当受训教师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实际困难时,授课教师应及时跟进,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果我们稍微有一点辩证思维,我们就能意识到,在培训课堂上的“专家立场”和“民间立场”,其实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为完整的学习共同体。把这个问题推而广之,教师培训中的“行政立场”“专家立场”“项目设计立场”和“民间立场”,其实共同指向同一个立场——为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1] 张学炬. 别再搞费力费事低效的教师培训了[N].中国青年报,2015-08-10(9).

[2] 马长军. 令人纠结的教师培训[N].中国青年报,2015-09-11(2).

[3] 马得清. 教师培训形式主义坏在专家空谈[N].中国青年报,2015-09-11(10).

[责任编辑向宁]

作者简介:梁甜,女,河北高阳人,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助理讲师;赵书林,男,河北高阳人,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教科研处主任,高级讲师;梁宝新,男,河北高阳人,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校长,高级讲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

收稿日期:2015-12-23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6)01-0090-04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探索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