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献征引《尔雅》考论

2016-03-20 11:19窦秀艳董衍萍
东方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论衡郑玄尔雅

窦秀艳 董衍萍 张 雨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汉代文献征引《尔雅》考论

窦秀艳 董衍萍 张 雨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尔雅》这部训诂工具书和儒家经典,编纂于战国至秦汉间;由于历史久远,经籍散落,今天已很难了解《尔雅》在当时的影响和价值。不过,郑众、王充、许慎、郑玄等两汉学者在其著作中多有征引。借助这些学者的征引,可以发现,两汉时期《尔雅》的版本流传较稳定,系统较清晰;但其文字与魏晋隋唐时传本多有不同,且有未见今本者。汉代学者的征引之文,由于时代早,备受清代学者重视,清代学者在辑佚、校勘、注释研究《尔雅》时,多遵从之。当代雅学研究应当重视历代文献征引《尔雅》之研究。

汉代; 《尔雅》;考论

《尔雅》产生于战国后期,至秦汉初编纂完成,汉文帝时期与《论语》《孟子》《孝经》《三苍》等成为学校教育教材,并被立有博士官。《尔雅》不但是生徒学习词汇、博识名物的必备辞书,也是学者解读、注释先秦典籍的重要工具。基于《尔雅》的重要作用及适应新的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汉武帝时期,便有犍为文学为之注释研究,为两汉《尔雅》征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善本,奠定了两汉雅学繁荣的基础。清代史学家、《尔雅》研究专家邵晋涵在《尔雅正义》序中描述了两汉时期《尔雅》传授、征引的盛况。邵氏称:“传《尔雅》者,汉初诸儒授受不绝,故贾(谊)、董(仲舒)之书训释经文,悉符《雅》义。至于太史公受《尚书》于孔安国,其为《本纪》《世家》,征引《尚书》者,辄以训诂之字阐释经义,悉依于《尔雅》。……然古者传以释经,史迁所训释,盖即孔安国《书传》,而孔《传》本于《尔雅》,则知古人释经未有舍《尔雅》而别求字义者。”[1](P35上)黄侃先生亦称:“自余三家之《诗》,欧阳、大小夏侯之《书》,刘、贾、许、颖之《左传》,杜、郑、马、郑之《礼》,所用训诂,大抵同于《尔雅》,或乃引《尔雅》明文。至于扬子云纂集《方言》,实与《尔雅》同旨。”[2](P367-368)可见,自汉初贾谊、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乃至东汉经学家著述训诂无不以《尔雅》为圭臬,然而两汉诸儒训诂之作大多亡佚不存,其援引《尔雅》之状况无从考证,今仅有王充《论衡》、许慎《说文》、郑玄《三礼注》等几部著作明引《尔雅》,略存梗概。通过文献检索并与原文核对,我们辑出81例,与今本相同者51例,不同者27例,未见今本《尔雅》者3例,我们对27例不同者和3例未见今本者进行了个案研究。

一、郑众引《尔雅》考论

郑众(?-83)是东汉初著名的经学家,章帝时曾任大司农,史称郑司农。郑众自幼随父郑兴研习《左氏》《周礼》,于儒学经典无所不晓,著有《春秋左氏传注》《周官解诂》。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二十一载:“《后汉书》郑众、贾逵洪雅博闻,又以经书记转相证明,杜(子春)氏为解、(贾)逵解行于世,(郑)众解不行。然(郑)众所解说,近得其实。晁公武曰:‘郑兴、郑众传授《周礼》,康成引之以参释异同,云大夫者兴也,司农者众也。’”[3](P158上)郑众《周官解诂》汉以后失传,因“近得其实”,汉末郑玄注《周礼》“引之以参释异同”,而略存梗概。郑玄《周礼注》所引郑众《周官解诂》皆冠以“郑司农”,约数百处。我们从中离析出其所明引《尔雅》20例①王舒、李玉平《郑玄对〈尔雅〉内容的继承情况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一文统计,郑众引《尔雅》18处,有两处误为郑玄注。,经过细致的比勘研究,郑众引《尔雅》与今《尔雅》大致相同,仅有2例文字与今传本不同。

1.所引与今《尔雅》为同义词。《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郑众云:“《尔雅》曰:‘邸,本也。’圭本著于璧,故四圭有邸,圭末四出故也。或说四圭有邸,有四角也。邸读为抵欺之抵。”[4](P777中)“邸”,今传本《释言》皆作“柢”,《释器》有“邸谓之柢”,郭注:“根柢皆物之邸,邸即底,通语也。”“邸”与“柢”音同义通。下文“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玄注:“僢而同邸。”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云:“今《尔雅》作‘柢’,司农自据当时《尔雅》。”[4](P779下)阮氏此论,亦属牵强,汉代学者如毛公《诗诂训传》、孔安国《尚书传》、郑玄笺注等引《尔雅》多有以同义词替换《尔雅》 被训词之例,如郭注所言,“邸”“柢”为同义词,义得通用。

2.所引与今《尔雅》为古今字。《周礼·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说。”郑众云:“类、造、禬、禜、攻、说,皆祭名也。类祭于上帝。《诗》曰:‘是类是祃。’《尔雅》曰:‘是类是祃,师祭也。’”[4](P808下-809上)“类”,今《释文》、唐石经、邵郝注疏、校笺等均作“禷”。“类”,古祭祀名,以特别事故祭祀天神,故称,经典皆作“类”,如《诗·皇矣》“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孔颖达《诗正义》引《尔雅·释天》亦作“类”,《诗释文》:“类,如字,本或依《说文》作‘禷’。”[5](P522上)可见,“禷”盖肇始于《说文》。《说文》:“禷,以事类祭天神。从示,类声。”[6](P4上)邵瑛《说文群经正字》:“正字并当作禷,《尔雅》作禷,见《释天》,余皆省借字。”[7](P196上)由此可知,经典皆作“类”,《尔雅》《说文》作“禷”,“禷”为“类”后起的区别字。与上例相同,郑众、孔颖达等引作“类”,当是顺经改雅。这种改变,大多是基于《尔雅》与诸经文字为古今字、正借字、异体字等关系。这种情况在郑玄笺注、孔颖达正义等多有之,阮元《校勘记》也有揭示,如《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正义:“郭璞曰:‘今中岳崧高山,盖依此名是也。’”[5](P566上)今《尔雅》郭注“崧”作“嵩”。《校勘记》:“此经作崧,注作嵩,为经注异文之明证。……《诗正义》引郭氏曰‘今中岳崧高山’,此顺经改注也。”[8](P394下)

此二例为郑众顺经改雅,则其所引20例皆与今《尔雅》相同。郑众引《尔雅》主要是证成己说。如《地官·叙官》:“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郑众云:“训读为驯,谓以远方土地所生异物告道王也。《尔雅》云:‘训,道也。’”[4](P699下)其引《尔雅》 明“训”有“告道”之义。《春官·司尊彝》:“凡四时之、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大尊,其再献用两山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郑玄注引郑众云:“《尔雅》 曰:‘彝、卣、罍,器也。’”贾疏:“(郑众)引《尔雅》者,欲见此经有彝为上,卣是牺象之属,为中,罍为下,与《尔雅》同也。”[4](P773中)也有引《尔雅》广异闻者。如《天官·食医》卷二:“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郑众云:“稌,稉也。《尔雅》曰:‘稌,稻。’”[4](P667上)“稉”是稻之次黏者,郑众引《尔雅》明“稉”为稻属。

二、王充引《尔雅》考论

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27-97)著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等,前三书皆已失传,仅存《论衡》 一部。《论衡》 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论衡·是应篇》两处谈到《尔雅》,实则涉及了《尔雅·释天》《释水》篇三个词条,我们分别讨论之。

《论衡·是应篇》:“王莽之时,太白经天,精如半月,使不知星者见之,则亦复名之曰景星。《尔雅》释四时章曰:‘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气和为景星。’夫如《尔雅》之言,景星乃四时气和之名也,恐非著天之大星。《尔雅》之书,五经之训故,儒者所共观察也,而不信从,更谓大星为景星,岂《尔雅》所言景星与儒者之所说异哉?”[9](P189下-190上)

“四气和为景星”,今唐石经、单疏本、雪窗本、《校勘记》等皆作“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对此,阮元《校勘记》云:“《文选·新刻漏铭》注引作‘四气和为通正’,按此犹上文‘四气和谓之玉烛也’,《论衡·是应篇》引《尔雅》曰‘四气和为景星’,‘景风’作‘景星’,无‘为通正’三字。邢疏引《尸子》则云‘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又《尸子》《论衡》《文选注》《白帖》卷一皆作‘四气’与上同。唐石经上作‘四气’,此作‘四时’,盖非。《论衡》引《尔雅》作‘景星’,《尸子》 作‘永风’,‘永’‘景’声相近。”[8](P379下)

这里阮元主要根据王充《论衡》所引,断定《尔雅》无“为通正”三字、“四时”为“四气”。至于“景星”“景风”“永风”孰是孰非,分析阮氏之语,似当作“景风”,与王充引不同。王充引《尔雅》表明“景星”非星明,当为“四时气和之名”。由此可见,王充所见之本确实与后世传本不同,邵晋涵称“王充所引《尔雅》本与郭璞异”。[1](P126上)

《论衡·是应篇》:“《尔雅》又言‘甘露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乃谓甘露也。今儒者说之,谓泉从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故曰醴泉。二说相远,实未可知。案《尔雅·释水》章‘泉一见一否曰瀐。槛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悬出,悬出下出也。’是泉出之异辄有异名,使太平之时,更有醴泉从地中出,当于此章中言之,何故反居释‘四时’章中言甘露为醴泉乎?若此,儒者之言醴泉从地中出,又言甘露其味甚甜,未可然也。……由此言之,《尔雅》且近得实,缘《尔雅》之言验之于物,案味甘之露下著树木,察所著之树,不能茂于所不著之木,然今之甘露,殆异于《尔雅》之所谓甘露,欲验《尔雅》之甘露,以万物丰熟灾害不生,此则甘露降下之验也,甘露下是则醴泉矣。”[9](P190上)此引《尔雅》,一是王充直接探讨《尔雅》相关问题,主要是为《尔雅·释天》章“醴泉”正名;二是引《释水》章做旁证。王充对当时儒者解《尔雅》“醴泉”为泉名,提出异议,并引《释地》泉出有异则名异证之,认为“醴泉”就是“甘露”。王充继以事实验证,以甘露浸润树木,树木不能繁茂,表明《尔雅》之“甘露”,非现实之“甘露”、泉水,当为“万物丰熟,无灾害”之盛世祥瑞景象。

从《论衡》所引《尔雅》看,与传本不同有二:一是“甘露”诸本作“甘雨”。阮元《校勘记》:“甘雨时降,唐石经、雪窗本同。《论衡·是应篇》曰‘《尔雅》言甘露时降’,则今本作甘雨,非。”[8](P379下)阮元肯定《论衡》所引正确。二是“一见一否曰瀐”,“瀐”,《说文》作“瀸”。《说文·水部》:“瀸,渍也。从水韱声。《尔雅》曰:‘泉一见一否为瀸。’”[6](P551上)邵晋涵正义:“《论衡·是应篇》引《尔雅》作‘泉一见一否曰瀐’,今本作为瀸,所见本异也。《说文》引《尔雅》与今本同。”[1](P209下)虽如此,邵氏采用了《论衡》的引文,盖以其早于《说文》故也。

王充的作品仅存《论衡》,虽然《论衡·是应篇》仅有两处谈及《尔雅》,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王充十分推崇《尔雅》,以《尔雅》为治学之基。首先,他指明《尔雅》是“五经之训诂”,肯定了《尔雅》与五经的关系,揭示了《尔雅》的经典训诂功能,此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诗》 《书》 之襟带也。”[10](P1458)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11](P28-29)戴震《尔雅注疏笺补序》:“《尔雅》,六经之通释也。”[12](P6)这些学者对《尔雅》的性质、功能的论述,与王充的认识是一致的,甚或是祖述王充之说。其次,倡议“儒者”治学应该以《尔雅》为重要参考,即《尔雅》是“儒者所共观察”的重要对象。“岂《尔雅》所言景星,与儒者之所说异哉?”“《尔雅》且近得实”,都是强调应该遵从《尔雅》,《尔雅》切实可信。《论衡》所引《尔雅》备受重视,邵氏正义、郝氏义疏、阮氏校勘记等都进行了讨论,或予以采用。

三、许慎引《尔雅》考论

东汉经学家许慎花费一生心血,撰成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其中大量援引了《尔雅》。关于《说文》与《尔雅》的关系,清代学者多有论述,邵晋涵称:“两汉小学之书,惟许氏《说文解字》悉宗雅训,或与雅训互相证明,惟其得《尔雅》之传,故能明六书之恉也。”[1](P38)严元照撰《尔雅匡名》,“此书大旨以《说文》校《尔雅》”“证《尔雅》文字偏旁之离合”,对《说文》与《尔雅》相同的词条注明“《说文》同”,共217例①参见吕献文《严元照〈尔雅匡名〉研究》(青岛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并参考窦秀艳《雅学文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一章。,由此可见,《说文》在雅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文》明引《尔雅》33例②窦秀艳《雅学文献学研究》统计,《说文》引《尔雅》30例,实少3例,详见《雅学文献学研究》第2-3页。,我们对其中与今本不同者16例一一作了考察,问题大致如下。

1.所引与今本文字不同,13例

(1)互为异体字,共有6例

《说文·木部》:“栭,屋枅上标也。《尔雅》曰:‘栭谓之 。’”[6](P254-255)“ ”,今《释宫》作“楶”。按,《释文》:“楶,作截反,又音节,本或作 ,同。”[11](P869)孔颖达《礼记正义》两引李巡注皆作“楶”。[13](P1434)《尔雅匡名》称:“《说文》引《尔雅》已作 ,应劭注《王命论》亦作楶。”[14](P56下)《类篇·木部》:“ ,或书作楶。”[15](P215下)由此可见,“ ”“楶”是部件相同结构布局不同的异体字。

《说文·犬部》:“玃,大母猴也,善攫持人,好顾盼。从犬、矍声。《尔雅》云:‘玃父善顾,攫持人。’③“善攫持人”,段注删,以为“四字正由上夺而衍于此,今删”。”[6](P477上)“玃”,今《释兽》皆作“貜”。《说文》“貜”,大猿,马猴,与“玃”实则一物,故《释文》:“貜,字亦作玃,俱缚反。《说文》云:‘大母猴也。’”[11](P934)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貜,当作玃”,[16](P1031)盖从犭、从豸之字义通,为异体字。

《说文》“,华荣也。《尔雅》 曰:‘,华也。’葟,或从艸、皇。”[6](P234上)按,《释草》作“葟,华荣”,又《集韵·唐韵》:“,荣也。葟同。”[17](P56)由此可见,“”“”“”三字为异体字。

《说文·水部》:“渚水,在常山中丘逢山,东入湡。《尔雅》 曰:‘小州曰渚。’”[6](P540下)“州”,今《尔雅》作“洲”,段注:“《释水》文。州、洲,古今字。”“渚”,今《尔雅》作“陼”。按,“渚”本水名,《说文》引《尔雅》表明,“渚”尚有“小州”之义。《说文·阜部》:“陼,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段注:“今《尔雅》作‘小洲曰陼’‘如陼者陼丘’,溷淆通用。”[6](P735下)“陼”的本义才是“水中小州”,《释文》:“陼,字又作渚。”[11](P891)“渚”“陼”古音章母鱼部,音同,又都有“小州”之义为异体。

《说文》:“禸,兽足蹂地也,象形。《尓雅》曰:‘狐狸貛貉醜,其足 ,其迹禸。”[6](P739上)

此句所引与今本《尔雅》不同有四:一是“狐貍”,今《释兽》作“貍狐”。邵正义:“貍狐貒貈,四兽之类,释其足迹之名也。郑康成《地官》注作‘貂狐貒貉’,贾疏云:‘言貂不言貍者,郑君所见读《尔雅》为貂,不为貍也。’《说文》引《尔雅》作‘狐狸貛貉醜,其足 ,其迹禸。’”[1](P380下)可见,郑玄所见《尔雅》与许慎引不但次序不同,字亦不同。二是“貛”,今作“貒”。《尔雅》“貒,子貗”,郭注:“貒,豚也,一名貛。”郝疏:“《说文》‘貒,兽也’、‘貛,野豕也’,《释文》引《字林》‘貒,兽似豕而肥。’《方言》‘貛,关西谓之貒’,郭注‘貛,豚也’,《广雅》‘貒,貛也’。‘貒’‘貛’同物,故古通名。”[16](P1017)“貛”“貒”同物异名,所以《说文》引与今《尔雅》为异体。三是“貉”,今作“貈”。《说文》:“貈,似狐,善睡兽。《论语》曰:‘狐貈之厚以居。’”段注:“凡狐貉连文者,皆当作此貈字,今字乃皆假貉为貈,造貊为貉矣。”[6](P458上)《集韵·铎韵》“貈”同“貉”。[17](P155)则“貈”与“貉”异体字。四是“ ”,今作“蹯”。《说文》:“番,兽足谓之番。,番或从足烦。”[6](P50上)《说文》无“蹯”字,《广雅》释“蹯”为“兽足”,可见,“蹯”是“番”的后起字,“蹯”“”为异体字。

(2)互为正借字,有6例

《说文》 引作借字。《说文·食部》:“餀,食臭也。从食、艾声。《尔雅》 曰:‘餀谓之喙①四库本“喙”作“缘”,当为抄写之误。。’”[6](P221下)“喙”,今《尔雅》作“餯”。《释文》云:“餯,李云:‘䬦、餯,皆秽臭也。’”[11](P873)则餯与餀同义,《说文》:“喙,口也。”[6](P54上)可见,“餯”当为本字,“喙”为借字,《尔雅》用正字,《说文》引作借字。

《说文·水部》:“汃,西极之水也。《尔雅》曰:‘西至汃国谓之四极。’”按,“汃”,今《尔雅》作“邠”。段注:“《释文》:‘邠,本或作豳,《说文》作汃,同。’案:‘汃’之作‘豳’,声之误也。作‘邠’,则更俗矣,而可证唐以前早有以‘邠’代‘豳’者。许意,西极汃国必以汃水得名……”[6](P516上)又,《说文·邑部》:“邠,周太王国。”段注:“盖古地名作邠,山名作豳,而地名因于山名,同音通用。……汉人于地名用邠,不用豳。”[6](P285下)“邠”为国,“豳”为邠地之山,又因声同,二字遂通用;唐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上林赋》注皆援引了汉末文颖《汉书注》所引《尔雅》“西至于豳国”之文,可见,《尔雅》本亦有作“豳”者。《尔雅》作“汃”者,当为借“汃水”之“汃”代指邠国,如同借“豳山”之“豳”代之邠国,可见,“汃”“豳”皆借字,作“邠”为正字,因《说文》所引保留了《尔雅》古本用字状况。

《说文·马部》:“馺,馬行相及也。从马、从及,及亦声。读若《尔雅》:‘小山馺大山,峘’”。按,“馺”,今本《尔雅》作“岌”。段注:“徐所据古本也。”[6](P466上)阮元《校勘记》云:“郭注谓高过,与‘马行相及’训亦合。岌,及也;峘,恒也。以小山而高及大山为恒长。”[8](P395上)表明“馺”与“岌”声近义通,又郝疏:“岌与馺义近,……此言‘馺’读若‘岌’,则非《尔雅》本作‘馺’矣。疑‘馺’字误。”[16](P677)综阮氏、郝氏之训,或是许慎借“馺”代“岌”,有意为之。

《说文》引作正字。《说文·彳部》:“徥,徥徥,行貌也。从彳、是声。《尔雅》曰:‘徥,则也。’”“徥”,今本《尔雅》作“是”。段注:“盖古《尔雅》假‘徥’为‘是’也。”[6](P76下)《说文·正部》:“是,直也。从日、正。”段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6](P69下)又,《释诂》:“则,法也。”则“是”有“法”意。郝疏:“是者,徥之假音也。……然则仪容行动,俱谓之徥,容止可法,故谓之则。正与下文‘威则也’同义。徥从是声,因省作是。”[16](P335)盖“徥”从辵,巡行、遵循之意,为“是”后起的本字。

《说文》:“氿,水厓枯土也。从水、九声。《尔雅》曰:‘水醮曰氿。’”[6](P552下)“氿”,今《尔雅》作“厬”。《说文》:“潐,尽也。”[6](P559下)“醮,冠娶礼祭。”“潐”“醮”音同义异。《释文》:“醮,尽也。字或作潐。”[11](P890上)《尔雅》此释“氿”有“枯土”义,则与“潐”同义,可见,“醮”为借字。“厬”,《说文》:“厬,仄出泉也。”厬泉是有水之全,非枯泉,清邵瑛《说文群经正字》云“今经典作厬……正字当作氿”,[7](P454下)则经典早已讹混不别,当以《说文》所引为是。关于“氿”讹作“厬”之原因,据郝疏:“醮当作潐,《说文》:‘潐,尽也。’厬作氿,水崖枯土也,引此文云‘水醮曰氿’,其厬字训仄出泉也,读若轨,然则厬氿二字《尔雅》《说文》互易,古字假借通用,《玉篇》与今本同。”[16](P697)

《说文·见部》:“覭,小见也。从见、冥声。《尔雅》曰:‘覭髳,弗离。’”[6](P408下)“弗离”,今《尔雅》皆作“茀离”,郭注“谓草木之丛茸翳荟也”,则“覭髳”与草木有关,据《说文·艹部》“茀,道多草,不可行”,[6](P42上)是“茀”为草类,然“弗离”为联绵词,不可分释,王筠《说文句读》云:“(覭)字仅见于《尔雅》,而《尔雅》以弗离释覭髳,而皆是连语。……弗离犹迷离,皆依稀仿佛之词。”[18](P56上)段注:“今本弗作茀,非古也。”可见,“弗离”“茀离”音义同,无须区分字形,人们因其表草木丛茸,遂加“艸”旁,假借而成今字。由此可见,“涓”“濆”莫知孰是。

另外,《说文·水部》:“涓,小流也。从水、肙生。《尔雅》 曰:‘汝为涓。’”[6](P546下)“涓”,今《尔雅》 作“濆”。阮元《校勘记》:“濆,唐石经、单疏本、雪窗本同。《释文》‘濆,符云反,下同’。《字林》 作‘涓,工元反’。众《尔雅》本亦作‘涓’。按《说文》:‘涓,小流也。从水、肙声。《尔雅》曰汝为涓。’注云:‘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则作‘涓’义长。郭本作‘濆’,注引《汝墳》诗可证。”[8](P399)

2.有《说文》所引未见今本《尔雅》者,3例

《说文·衣部》:“䙟,重衣貌。《尔雅》曰:‘䙟䙟䙡䙡。’”徐铉曰:“《说文》无‘䙡’字,《尔雅》亦无此语,疑后人所加。”而段玉裁作了详实的考证,注云:“《释训》‘洄洄,惛也’,《释文》云:‘洄,本或作 。’引《字林》‘ ,重衣貌’。按《玉篇》作‘佪佪,惛也’,而《潜夫论》云‘佪佪溃溃’,盖用《尔雅》文。《字林》‘ ’即‘䙟’字。据《潜夫论》则《尔雅》故有‘溃溃’字,许所见‘溃’作‘䙡’,‘䙡’字见《周礼·夏采职》‘故书’,许不从‘故书’,故无‘䙡’篆。”[6](P393下)

《说文》:“趿,进足有所撷取也。从足及声。《尔雅》曰:‘趿谓之撷。’”[6](P83上)今本《释器》有“扱衽谓之襭。”郭注:“扱衣上衽于带。”段注:“按,所据《尔雅》‘扱’作‘趿’,无‘衽’字,与今本异。”[6](P83上)

《说文·旡部》:“ ,事有不善,言 也。《尔雅》:‘ ,薄也。’”段注:“《桑柔》毛传、杜注《左传》《小尔雅》皆云:‘凉,薄也。’①《说文·水部》:“凉,薄也。”凉即 字,《广雅·释诂》曰:‘ ,禣也。’禣即薄字。”[6](P415上)可见,“ ,薄也”当为《小尔雅》之文,汉儒引《小尔雅》多作《尔雅》。

3.《说文》引《尔雅》的目的和价值

(1)以《尔雅》证成己说。如《说文·玉部》:“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6](P12上)用《尔雅》具体说明“大孔璧”的样貌,“好”璧孔之外部分,“肉”璧的中孔部分,“肉倍好”就是中孔比孔外部分大一倍,即大孔。为了突出《说文》所释,对《尔雅》词条顺序作了改造,《尔雅》原本作“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通过《说文》及《尔雅》,我们了解到“瑗”的具体形制“大孔璧”及其功用,清代邵、郝疏证《尔雅》皆引《说文》此释为证。又,《说文·牛部》:“齝,吐而噍也。《尔雅》曰:“牛曰齝。”[6](P80上)许氏引《尔雅》表明牛有“吐而噍”行为,使释义明确。

(2)引《尔雅》补充义项。如《说文·水部》:“涒,食已而复吐之。从水,君声。《释天》:‘(太岁)在申曰涒滩。’”[6](P563上)许慎对“涒”的“食已而复吐之”训疑不能定,复引《尔雅》明“涒”尚有“涒滩”之义。又,《说文·彳部》:“徥,徥徥,行貌。从彳、是声。《尔雅》曰:‘徥,则也。’”[6](P76下)“徥”本义是行走貌,引《尔雅》表明,“徥”尚有法、则之义。

(3)引《尔雅》注音,共有3例。《说文·释木》:“柮,断也。从木、出声,读若《尔雅》‘貀无前足’之貀。”[6](P269上)“柮”与“貀”,古音皆端母术部,音同。又,《说文·欠部》:“㰶,蹴鼻也。从欠、咎声,读若《尔雅》曰‘麔豭短脰。’”[6](P413下)许慎《说文》以“读若某之某”之形式注音,有时简省为“读若某”,不言自喻。《说文·马部》:“馺,马行相及也。从马从及,读若《尔雅》:‘小山馺大山峘’。”[6](P466上)“馺”今《尔雅》作“岌”,郝懿行“疑‘馺’字误”。许慎《说文》以“读若”法注音,多以常见字注音,或援引《尔雅》 《诗经》 《尚书》等几部常见经典之字注音,《说文》所引表明了《尔雅》在当时常用、常见。

《说文》引《尔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版本方面。有仅见《说文》所引者,如上文的“䙟䙟䙡䙡”“趿谓之撷”。有《说文》引虽与今本同,而与其他人所引不同,如《说文·水部》:“瀸,渍也。从水韱声。《尔雅》曰:‘泉一见一否为瀸。’”[6](P551上)说见上文“王充《论衡》 引《尔雅》 考论”。有把注文误为经文者,如《说文》:“玃,母猴也。从犬矍声。《尔雅》云:‘玃父善顾,攫持人也。’”[6](P477上)“攫持人也”,今本为郭注文。段玉裁认为“擢持人也”四字,原在《尔雅》上面,后误衍于《尔雅》之下,所以将其删去。有经文误入注文者,如《说文·禸部》:“《尔疋》云:‘,如人,被发,一名枭阳。’”[6](P739下)“一名枭阳”,今郭注作“枭羊也”,《释文》《广韵》引《说文》皆有“一名枭羊”文,盖为《尔雅》 经文误为郭璞注文。

另外,许慎又有《五经异义》,后有郑玄《驳五经异义》,二书均已失传,宋至清代有学者辑集二家零篇散句,仍冠以《驳五经异义》之名,先许慎“异义”,后郑玄“驳曰”。其《天号》:“《异义》:‘今《尚书》欧阳说:春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总为皇天,《尔雅》亦然。古《尚书》说云:天有五号,各用所宜称之,尊而君之,则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慜下则称旻天,自上监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郑玄:“驳曰:《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文,盖不误也。”[19]

由此可见,许、郑所见之《尔雅》当为“春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孔颖达《尚书·尧典》正义引《尔雅》①如《尚书·尧典》“使敬顺昊天”,正义曰:“昊天者,混元之气昊然广大,故谓之昊天也。《释天》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郑玄读《尔雅》云‘春为昊天,夏为苍天’,故驳《异义》云:‘春气博施,故以广大言之;夏气髙明,故以远言之;秋气或生或杀,故以闵下言之;冬气闭藏而清察,故以监下言之。”详见《尚书正义》卷二,第120页中—下栏。及今本《尔雅》作“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孔颖达正义及今本皆源自郭注本,因此郝懿行说:“然则许、郑及张揖所据《尔雅》‘春昊夏苍’,郭(璞)与李巡作‘春苍夏昊’,可知《尔雅》古有二本,即《白虎通》所言②详见《白虎通义》卷下:“四时。春秋物变盛,冬夏气变盛。春曰苍天,夏曰昊天,秋曰旻天,冬为上天,《尔雅》曰。一说‘春为苍天’等是也。”是也。”[16](P556-557)可见,许慎所见本与传本不同。

许慎《异义·羽舞》“:《 公羊》说:乐万舞,以鸿羽,取其劲轻,一举千里。《 诗》 毛说以翟羽,《韩诗》说以夷狄大鸟羽。谨案:《 诗》 云‘右手秉翟’,《尔雅》说翟鸟名雉属也。知翟羽舞也。”[19]今《 尔雅》 作“鸐,山雉”,《释文》“:翟,音狄,本又作鸐。”[11](P934上)因此郝疏云:“鸐者,当作翟,俗加鸟,非。《释文》作翟,《说文》‘翟,山雉尾长者’。”[16](P996)唐石经作“鸐”,可见许慎、陆德明所见本同,《尔雅》古有二本。

四、郑玄引《尔雅》考论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127-200)著有《周易注》《尚书注》《毛诗笺》《三礼注》《论语注》《孝经注》等数十种,凡百余万言,今存世的只有《毛诗笺》《三礼注》。郑玄笺、注引《尔雅》大多不明言,然而郑玄《三礼注》(《周礼注》15例、《仪礼注》3例、《礼记注》5例)尚有明引《尔雅》23例,③其中《地官·叙官》“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郑玄注曰:“水希曰薮。《尔雅》有八薮。”因未有具体条目,未统计在内。我们对其中与今本不同的8例进行了研究。

1.所引与今传本有古字今字的不同,2例

《考工记·车人》卷四十二:“一宣有半谓之欘。”郑玄注:“欘,斫斤,柄长二尺。《尔雅》曰:‘句欘谓之定。’”[4](P933下栏)“句欘”,《齐民要术》引《尔雅》、《释文》、唐石经、雪窗本等皆作“斪斸”。“欘”,《说文》:“欘,斫也。一曰斤柄,性自曲者。”此器具弯曲,即“句欘”。校勘记:“然则此经本作‘句欘’,字书始作‘斪斸’矣。”[8](P370上)郝疏:“《说文》云:‘斪斸,斫也。’又云:‘欘,斫也。’其《车人》注引《尔雅》作‘句欘谓之定’,是句欘即斪斸矣。”[16](P500)句欘本是一种弯曲的农具,后人为表意明确加“斤”以区别之,遂为“斪斸”。

《春官·甸祝》:“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郑玄注:“《诗》曰‘是类是祃’,《尔雅》曰:‘是类是祃,师祭也。’”[4](P815下)“类”,今《尔雅》作“禷”。“类”,古祭祀名,以特别事故祭祀天神,故称。经典多作“类”,为古字,《尔雅》作“禷”,为后起今字。

2.所引与今传本有正字、借字的不同,2例

《考工记·钟氏》卷四十:“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郑玄注:“《尔雅》曰:‘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4](P919上)“竀”,今《尔雅》作“赪”。《释文》:“竀,本又作䞓,亦作赪。”[11](P857)可见,《尔雅》有“竀”“䞓”“赪”三种异文。《说文》:“䞓,赤色也。赪,䞓或从贞。”[6](P491下-492上)“䞓”与“赪”为异体。“竀”,《说文》:“正视也。”[6](P345下)《校勘记》:“按,赪、䞓正字,竀,假借字。正与贞、坙声相近。”[8](P375上)郑玄注引作“竀”,是音同义异的假借字。

《考工记·匠人》卷四十二:“堂涂十有二分。”郑玄注:“《尔雅》曰:‘当涂谓之陈。’”[4](P933中)“涂”,今《尔雅》作“途”。《说文新附》:“塗,泥也。”郑珍新附考:“古塗、途字并止作涂。”郝疏:“《诗》传作‘堂塗’,《考工记·匠人》作‘堂,涂’,郑注引《尔雅》亦作‘堂涂’,并假借字,途或体字也。”[16](P487)据此,古“涂”“塗”“途”三字通用,“塗”“途”异体,“涂”为借字。

3.所引与今传本同物异名,1例

《考工记·匠人》卷四十一:“置槷以县,视以景。”郑玄注:“故书‘槷’或作‘弋’,杜子春云:‘槷当为弋,读为杙。’玄谓‘槷’,古文‘臬’,假借字。…… 《尔雅》曰:‘在墙者谓之杙,在地者谓之臬。’”孔疏:“引《尔雅》‘在墙者谓之杙,在地者谓之臬’者,证此臬是在地树之者也。”[4](P927中)“杙”,今本 《尔雅》 作“楎”。郝疏:“然则楎植于墙,即杙之别名,故《考工记·匠人》注引《尔雅》作‘在墙者谓之杙’,杙即楎矣。”[16](P471)

4.郑玄所引是,今本《尔雅》讹误,1例

《礼记·檀弓上》“杝棺一”注:“所谓椑棺也。《尔雅》曰:‘椴,杝。’”正义:“郑引《尔雅》曰‘椴,杝’,一物二名,名椴,又名杝也。”[13](P1293)今《校勘记》作 “椵,柂”,云:“椵,柂。雪窗本、注疏本同。《释文》、单疏本‘椵’作‘椴’,唐石经作‘椴’。此与下‘櫠椵’之‘椵’相涉乱耳。徒乱切。”[8](P419下)可见,郑玄注、孔颖达疏不误,也可证《释文》、单疏本正确,注疏本、雪窗本讹错。郑注引“杝”与今本“柂”同,为异体字。

5.所引与《尔雅》相异,2例

《夏官·职方氏》卷三十三:“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4](P861-862)《秋官·布宪》:“以诘四方邦国及其都鄙,达于四海。”郑玄注:“《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4](P884上)

今《释地》作“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事实上,除此两处明引外,郑玄笺《诗》注《礼》还暗引《尔雅》两次,如《地官·调人》:“凡和难父之雠,辟诸海外,兄弟之雠辟诸千里之外。”郑注:“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诗·蓼萧序》“泽及四海也”,郑笺:“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显然此两处也当引自《尔雅》,《蓼萧序》引与今《尔雅》同。郑引其他三处顺序、数字与《尔雅》不同,即三处之间亦有两种说法。对此,孔颖达在《笺正义》中作了探讨,孔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释地》文。李巡曰:‘九夷在东方,八狄在北方,七戎在西方,六蛮在南方。’……《职方氏》及《布宪》注亦引《尔雅》云‘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数既不同,而俱云《尔雅》,则《尔雅》本有两文。今李巡所注‘谓之四海’之下,更三句云‘八蛮在南方,六戎在西方,五狄在北方’,此三句唯李巡有之,孙炎、郭璞诸本皆无也。李巡与郑同时,郑读《尔雅》盖与巡同,故或取上文,或取下文也。《尔雅》本有二文者,由王所服国数不同故异文耳,亦不知‘九夷、八狄、七戎、六蛮’正据何时也。”[5](P420上)而贾公彦《职方氏》疏又称:“按《诗序》云‘《蓼萧》泽及四海’,注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复与《尔雅》及《礼》皆不同者,《蓼萧》,或后人转写者误,当以《尔雅》与《礼》为正也。”[4](P884上)贾氏遵从《周礼》郑注而已。清儒邵晋涵、郝懿行、阮元等各持一家之论,未有明定。从孔氏所述看,郑玄引《尔雅》有三种不同,或《尔雅》传本不同,或引用有所取舍,今天只能存异,未可遽定是非。

从郑玄《三礼注》所引《尔雅》的目的看,主要是引《尔雅》证成己说,为自己的注释增加砝码。《仪礼·士昏礼》:“女从者毕袗玄,纚笄,被顈黼,在其后。”郑玄注:“《诗》云:‘素衣朱襮。’《尔雅》云:‘黼领谓之襮。’《周礼》曰:‘白与黑谓之黼。’天子、诸侯、后夫人狄衣,卿大夫之妻刺黼以为领,如今偃领矣。”贾疏:“引《诗》《尔雅》《周礼》者,证黼得为领之义也。黼谓刺之在领,为黼文,名为襮,故云‘黼领谓之襮’。”[20](P966上)又《考工记·匠人》卷四十一:“门堂,三之二。”郑玄注:“《尔雅》曰:‘门侧之堂谓之塾。’”孔疏:“引《尔雅》‘门侧之堂谓之塾’者,证此经门堂为塾之义也。”[4](P928上)《春官·乐师》卷二十三:“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郑玄注:“玄谓,行者,谓于大寝之中,趋谓於朝廷。《尔雅》曰:‘堂上谓之行,门外谓之趋。’”孔疏:“玄谓引《尔雅》者,行是门内,趋是门外之事也。”[4](P793下)

郑玄对《尔雅》与经典的不同,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孔颖达称之为“归《尔雅》误”。如《地官·羽人》卷十六:“凡受羽,十羽为审,百羽为抟,十抟为缚。”郑玄注:“审、抟、缚,羽数束名也。《尔雅》曰:‘一羽谓之箴,十羽谓之缚,百羽谓之緷。’其名音相近也。一羽则有名,盖失之矣。”孔疏:“郑引《尔雅》说,乃云‘名音相近也,一羽有名盖失之矣’者,规《尔雅》误,意所以《尔雅》一羽则有名者,只由一者十数之始,十为百数之始,是名相近,既有十百,故误一羽遂有名也。”[4](P748中)

郑玄笺注引《尔雅》大多不明引,随意性较大,顺经改雅现象较多。今以《三礼注》明引《尔雅》之文证之,如上文所涉及的“堂涂”“是类是祃”等,“涂”“类”皆经文,《尔雅》传本多作“途”“禷”,郑注引《尔雅》顺经改雅。

综上,郑众、王充、许慎、郑玄等汉代学者代表作品征引《尔雅》81例,其中与今传本相同者51例,占征引总数的62.96%;不同者27例,占33.33%;未见今本《尔雅》3例,占3.7%。另外,我们对杜子春《周礼注》①杜子春(前30~58),西汉末著名经学家,从刘歆学《周礼》,其所注《周礼》为郑玄所采用。郑玄《春官·甸师》引杜子春引《尔雅》“既伯既祷,马祭也”条,详见《周礼注疏》第815页下。、班固《白虎通义》②见前《说文》引《尔雅》下注。、蔡邕《月令章句》③蔡邕《蔡中郎集·明堂月令论》引“《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闱’”,详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等引《尔雅》情形也作了考察,其所征引《尔雅》之文基本与今传本同。通过对两汉学者征引《尔雅》的考察研究,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点:第一,《尔雅》作为一部训诂工具书和儒家经典,两汉时期虽然征引、注释研究较多,但版本流传较稳定,统系比较清晰;第二,由于《尔雅》是“五经之训诂”,与诸经文字关系较复杂,正借、古今、或体现象较多;第三,两汉征引与魏晋隋唐传本文字多有不同,盖两汉时期多古字古义,魏晋以后多今字、本字;第四,两汉学者征引之文,由于时代早,备受清代学者重视,清代学者在辑佚、校勘、注释研究《尔雅》时,以两汉征引之文为准的,遵从之,不轻易否定。

目前,雅学研究大致沿两条线索积极向前推进:一条是语言学研究,另一条是文献学研究。历代文献征引《尔雅》研究是当前雅学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尔雅》版本、异文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邵晋涵.尔雅正义[M].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黄侃.尔雅略说[J].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朱彝尊.经义考[M].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85册[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 郑玄注,孔颖达疏.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书店,1992.

[7] 邵瑛.说文群经正字[M].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28册[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 阮元.尔雅校勘记[M].续修四库全书:第183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 王充.论衡[M].丛书集成初编[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10] 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 陆德明撰,黄焯汇校.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 任基振.尔雅注疏笺补[M].续修四库全书:18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3] 郑玄注,贾公彦疏.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 严元照.尔雅匡名[M].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45册[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 司马光.类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 郝懿行.尔雅郭注义疏[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17] 丁度.集韵[M].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59册[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8] 王筠.说文句读[M].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32册[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9] 袁均.郑氏佚书[C].光绪年间浙江书局刊本.

[20]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 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潘文竹

Studies of the Quotation of Er Ya in Han Dynasty Literature

DOU Xiu-yan DONG Yan-ping ZHANG Yu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Er Ya was compiled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a reference book for exegesis and a Confucian classical work. Due to long history and loss of classics, it is now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ts infl uence and value in its day. But Han Dynasty scholars like Zheng Zhong, Wang Chong, Xu Shen and Zheng Xuan quoted it many times in their works. Their quotations were highly values by Qing Dynasty scholars. Present day schola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ose quotations.

Han Dynasty; Er Ya; study

G256

A

1005-7110(2016)06-0033-08

2016-08-19

窦秀艳(1968-),女,吉林白城人,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衍萍(1991-),女,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张雨(1994-),女,山东济宁人,青岛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论衡郑玄尔雅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论衡》选读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