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 东 广 州 510507)
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潘晶晶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 东 广 州 510507)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激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有助于引导当代中国青年发展。青年群体有其特有的现实境遇,针对青年的特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方式上既要传承也需创新,理论认知、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青年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三大路径。
关键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未来的价值,提出了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应当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身体力行遵循、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群体在意识领域的教育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和持久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依据。青年则是引领国家未来的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梁启超对青年的评价,而今,国家主席习近平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讲道理:“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可见,在我国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青年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认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从根本上说其意义在于建立价值坐标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广大青年群体中“理解、认同、坚守、笃行”首先要打好思想基础这一关。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切入表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期望。中国上下五千年,不断求索,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沧桑,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经验中证明: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带来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的幸福,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具有统领的作用,位居最高一层。首先,“富强”通俗地讲就是国强民富,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富裕。国强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夙愿。翻开近现代史中国是在屈辱中苟延残喘,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直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中国才得以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中国人民才得以更有尊严、更体面、更有价值地活跃于全球化的今天。民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建设中,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要让人民共享,这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富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其次,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社会主义中国“民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造福于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政治保障。再次,文明是国家品质和国民特质的标志性体现。中国上下五千年,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文明从未中断,这是历史的传承也是今天的任务,在当今信息文化多元的交互时代中,我们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大众的传统文明,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文明要求。最后,和谐在古代以“和”的范畴出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与人的和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国与国的和谐。“和谐”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是国家内在建设的积极措施,进一步开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画面,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表达。首先,自由是个相对的概念,它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每个人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在社会范畴中则是在法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中国社会的自由来之不易,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分论,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事业单位的非公开招聘,直到今天的体制内外,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自由”是个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国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其次,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平等是指社会中的成员不论背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将作为社会主体被同等对待,确保在生存、发展、保障、机会等方面均享有一视同仁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再次,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全体人民意愿最大公约数。“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们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利益格局的诉求表达。以公正为前提妥善解决当前矛盾凸显期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证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最后,法治人类文明的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社会关系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来运行,强调的是“法律至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强化了“人治”的思想,这是与“法治”相对应的。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要打破“人治”的思想,不依照当权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社会事务,而是以法律准绳协调社会间的关系。
(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层面的基本凝练和要求,覆盖公民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对公民行为的规范和评价的价值标准。首先,爱国是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操,也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有国才有家”,纵观历史,正是因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才得以解放;正是因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才得以改革;正是因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才得以发展。爱国带来了国家的强大和昌盛,也因此保障了国民的尊严和发展,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因此爱国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价值品德。其次,敬业是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持有的负责任的态度。各行各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上的一环链条,只有当每个人在不同的行业中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各行各业才能高效、持续、协调地运作起来,才能最大化体现整体效用。敬业即是爱国的有效承载,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直接载体。再次,诚信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体现,也是体现社会化属性的人在进行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规则之一。诚信是敬业的重要依托,它强调在工作和学习中要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立身处世之道。最后,友善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途径和手段。人是完善社会、建设国家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保证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友善是融入中国人民血液的优良传统,在中华“和”文化的倡导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古代的人际交往主张,而在力争实现“四个全面”,共建中国梦的今天,更应当以友善为基本价值准则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际关系,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宣传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青年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当前青年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方面的一些问题,其实是因为“知”的还不透彻,而导致不知如何去“行”。知行合一,知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因此一定要在增强青年人的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之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一)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自觉承担职责使命,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层面需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公布之前,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据统计至少有21种之多,目前还存在一些理论争议[2]。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并不存在分歧,只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各抒己见。结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四个字:公,信,仁,和[3]。关于“三个倡导”的三个层次的划分,有的学者认为不是很明确,认为“和谐”更多的是社会层面的内容,甚至“富强”和“文明”也可以算作是社会层面的内容;而自由更多的是讲人的自由,不宜放在社会层面,因此建议分为社会发展、公民权利、伦理规范三个层次更为合理[4]。 因此,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提炼框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解读要从现实中延展,结合现实、联系社会,亲民意、接地气。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然成为信息通信网络的重要设施平台,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模式,特别是对于青年群体而言,网络媒体集文字信息、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于一身,通过网络搭建的多种平台,以足不出户的形式实现了人际互动和人际互通,优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现代网络技术以其开放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欢迎,并逐渐融入青年群体生活的点点滴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要适应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络服务、网络文化等形式,从正面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通过网络这块新阵地来吸引青年,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已经成为发展青年一代必然、有效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的传播上,要以先进地、正面地的方式结合多种创作形式,特别是以漫画、视频、小品、公益广告等方式融入时代流行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内容中,寓教于乐,以强化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和培育,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于更好的传播,贴近青年、深入心灵,易为青年主动接受和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到青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去。
(三)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
正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如同和煦的春风带来温暖,如同丰沛的夏雨提供滋养,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则在精神和心灵上育人化人。本课题组通过访谈发现,当前青年群体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伴随着休闲娱乐展开,表现为“观看综艺节目”、“观看影视作品”、“听流行歌曲”、“看小说杂志”、“网络游戏”等,在青年生活中所占的比率较高。众所周知,这些休闲娱乐方式都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小说杂志等精神文化传播平台上,要强化其“文化”效应,突出其“价值”内涵,鼓励用各种生动、活泼的艺术探索和生动的载体,拉近精神文化产品与广大青年群众的心灵距离,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让青年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地游弋在遥远的政治层面,而是真实、具体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三、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落实,根本在实践,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教育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为传播。
(一)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显,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不同于法律,它是在没有外界强制实施力下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一种有效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是行为的自觉。然而,正如人的理性不是绝对的一样,道德自律性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在人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始终会受到私欲的纠缠,私欲无限扩张的本性构成道德自律的最大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于道德的外在约束力量,即道德的外部保障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5]。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为公民个体所掌握,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6]。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进程中,应当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强化青年群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7]。通过健全道德规范的评价导向机制、健全道德规范的舆论引导机制、健全道德规范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道德规范的弹性调控机制[8]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日常行为上的实践。
(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9]。“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高度契合,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大规模道德实践活动,鼓励更多的青年加入到自愿服务活动中去,是引导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境界,使青年在为他人的服务中发现和体现自我价值,以调动青年的内在积极性,促使青年在实践中接受锻炼,进而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为此,广泛开展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群体进行自愿服务提供便捷的通道,在实践中加强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吸收,并使之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结晶和生动体现。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2014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内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当前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要使其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可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应当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比如,在民族传统节日中,要开展丰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也可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例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中华好故事”、“中华好诗词”等一类人文综艺类节目,都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气质的原创节目,用充实的文化内容,接地气的节目设置,寓教于乐的方式,一次次唤醒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特别对青年群体而言,在其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给予了一定的引导和塑造。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志形成的思想前提[11]。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逐步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与国家意志相统一的价值共识,充分激发蕴藏在青年群体中的巨大创造力,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不懈奋斗。因此,在广大青年群体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固本兴魂、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6.
[2]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55期)"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专题第二课题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和路径探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0):30.
[3]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凝练核心价值观提高执政软实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7):10-11.
[4] 吴恒.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桂海论丛,2014(3):89-93.
[5] 梁禹祥.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0(3):30.
[6] 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84.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11.
[8]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18.
[9] 百度百科.志愿服务[EB/OL].[2016-01-2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7BDPa58RKtbZf_xpZ4fpRpnlxuqSE-y8BLYvHqQexcRHHJeitO8XZGQF1-ukrAhfhj4aXzG4lg_idPtarmCUK.
[10] 新华网.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 2014-02-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11] 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5):74.
[责任编辑:何丽娟]
收稿日期:2016-02-21
基金项目:广东青年职业学院2014-2016年度立项课题(QN201408)
作者简介:潘晶晶(1979-),女,湖北襄阳人,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6)02-0042-05
On the Path of Youth Cultivation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actice
PAN Jing-jing
(Guangdong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us, leading to great changes in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culture patterns and value concept. As a result, it also stimulates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In this regard, the proposal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ll actively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Youth group have their special features in reality. According to their special features, we should not only inherit, but also innovate the ways and mean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among which, theory cognition, publicity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are three main paths to shape youth value orientation and value concept.
Key words:you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path;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