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肖任飞
(1.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56;
从“怎么说呢、这么说吧”看元认知态度的差异与融合
张芳1,肖任飞2
(1.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56;
2.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要]话语标记是元认知在监控调节过程中的形式体现,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体现了说话人元认知监控调节的过程。一般认为,“怎么说呢”体现说话人元认知监控过程中迟疑、斟酌的态度,“这么说吧”体现说话人想解释、明示的行为意向。但它们其实有相融的地方,在既迟疑、斟酌,又想解释、明示的元认知监控调节中,既会使用“怎么说呢”,也会使用“这么说吧”。
[关键词]话语标记;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元认知态度;差异与融合
言谈语体是口头语体的一个重要分支,言语上具有应时即景的特点。由于说话人在言谈过程中往往一边组织话语一边进行表达,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来精心思考和组织话语,于是表达上的延缓、停顿、重复、纠正和更改等都是常见的话语表达手段和语篇连贯策略。[1]话语标记语,比如英语的well、you know、you see、I mean,汉语的“好、你知道、你看、不是、对了、其实、这不、这个/那个”等,都是话语表达和语篇连贯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在延缓话语的同时,还有人际互动、语篇连贯、转换话题、纠正话语等功能。[2]
元认知对于话语标记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话语标记是元认知在监控调节过程中的形式体现。[3]因为言语交际信息解码和意义重构的复杂认知过程,决定元认知会在交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监控作用,监控发话人的话语是否得体、是否需要调整交际策略、话语是否符合交际意图、对方是否理解了自己的话语等。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也体现说话人元认知监控调节的各个过程,一般认为,“怎么说呢”体现说话人元认知监控过程中迟疑、斟酌的态度[4][5],“这么说吧”体现说话人想解释、明示的行为意向[6]。但它们其实有相融的地方,在既迟疑、斟酌,又想解释、明示的元认知监控调节中,既会使用“怎么说呢”,也会使用“这么说吧”。本文拟基于“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探讨元认知监控过程中态度的融合,且对融合的机制和原因作出一些分析。
一、元认知在“怎么说呢、这么说吧”中的体现
(一)元认知、元话语与话语标记
元认知(meta-cognition),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等,是近三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人类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指人对认知的认知,反映和调节着认知活动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Flavell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大主要成分[7],Brown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8],汪玲、周海中、刘绍龙等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大成分组成,元认知知识指关于认知过程的,人类已经获得并且可用来控制认知过程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识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将注意力转向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以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为意识对象。[9]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往往糅合在一起,在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过程中,经常需要元认知知识作为基础,元认知监控过程,往往同时伴随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在言语上体现为元话语,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为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除把主要信息传递给对方以外,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来有效地组织话语,使其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符合逻辑,它反映交际主体如何借助语言本身直接体现所实施的言语行为或体现交际主体通过语言本身对目标信息的评价、态度、求证等,以及体现交际主体的显性语用意识。[3]
(二)元认知在“怎么说呢、这么说吧”中的体现
“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是汉语常用的两个话语标记,它们体现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对于语言信息解码和意义重构的复杂的认知过程,体现认知主体(说话人)对于认知对象(叙述事件)的认知、体验和监控调节。比如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都有体现。例如:
(1)看了《让数字说话》这本书,怎么说呢,相见恨晚啊!作者笔下的审计工作是如此的饶有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寓教于乐,让我发现:啊?审计,原来这么简单!*如无特别说明,本文语料均出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2)我发现有些人还分不清什么是业务约定书,什么是项目建议书,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唠叨两句。业务约定书和项目建议书的区别,怎么说呢?项目建议书好比是你在谈恋爱时说的话,业务约定书是你结婚后打算做的事。
例(1)叙述审计,例(2)叙述业务约定书和项目建议书的区别,根据说话人对于审计、业务约定书和项目建议书的区别所积累的元认知知识,审计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人还分不清什么是业务约定书,什么是项目建议书。例(1)说话人在元认知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让数字说话》这本书的饶有兴趣、寓教于乐、相见恨晚的认识体验,让听话人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达到推荐的目的。例(2)说话人在元认知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如果用专业术语仍有些人分不清业务约定书和项目建议书的区别,元认知监控促使说话人决定调整言语策略,使用通俗易懂、可爱诙谐的写作风格,使说话人更容易理解记忆。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在表达中起迟疑斟酌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
话语标记“这么说吧”也同样如此,体现在元认知加工的各个过程之中,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也都有体现。例如:
(3)这穷人就最怕丧事和喜事儿,穷人穷人办不起,你比如这么说吧,先说喜事,这个,男方呢,得给女方放订,有小订有大订,小订比如说吧……
(4)告别前我问他,他发明的这些加热类导电混凝土制品是否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他长叹了一口气说:“很遗憾,还没有投入生产。没法子,税太重,生产不了。”“怎么个重法?”“这么说吧,你有毛利100卢布,国家收走92个,你只能得8个。”
(5)宋蔼龄低头沉思了片刻,猛地扬起头,坚定地迎着父亲的目光:“我能行,我能干好!”宋耀如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女儿:“你说呢?”宋蔼龄轻轻地“啊”了一声,她避开父亲的目光,坐下来随手拨拉了几下桌上那台小巧的英文打字机,又站了起来:“爸爸,这么重要的工作,我……能行吗?” 宋耀如变得严峻异常:“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我找不出恰当的比喻,这么说吧,今后革命党的一切,包括组织、人员、经费、武器、行动计划,对你来说,没有一项再成为秘密。你手里握着革命成败的一个杠杆——可以把这一切秘密只朝着革命党,也可以把它翻过去面向清廷……”
例(3)叙述事件“穷人就最怕丧事和喜事儿”,说话人依据自己所积累的元认知知识,监控到自己所说的内容听话人可能无法顺利理解,他有必要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进行解释。例(4)解释“他发明的这些加热类导电混凝土制品没有投入生产”的原因,“税太重”是说话人的认知体验,听话人没有顺利理解并提出“怎么个重法”以后,说话人用更为直观的语言,“你有毛利100卢布,国家收走92个,你只能得8个”,对其进行了诠释。例(5)叙述“革命党工作的重要性”,宋霭龄最初的回答非常坚定“我能行,我能干好”,在宋耀如炯炯的目光注视下,她开始犹豫,“爸爸,这么重要的工作,我……能行吗?”宋耀如正是因为监控到了听话人的犹豫不定,才觉得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诠释,使其真正知道革命党工作的重要性。
二、“怎么说呢、这么说吧”所体现的元认知态度差异
(一)元认知态度、维度及话语标记在其中的体现
态度是元认知、监控、调节过程中重要的一种心理倾向,主要指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一般认为,“怎么说呢”在语篇中表达一种迟疑、斟酌的态度。因为说话人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好自己的话语,需要用话语标记“怎么说呢”来延缓语流,为自己争取组织话语的时间;或是由于所要表达的内容复杂、负面或敏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忖度思考,以更为简单、维护面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4][5]“这么说吧”表示一种标示解释的功能。当说话人意识到听话人可能不能理解或难以理解自己的话语时,使用话语标记“这么说吧”让听话人更容易、更准确地把握所传递的话语信息。[6]
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区分一下个体对于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主观评价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前者侧重于个体对于认知对象的主观态度,后者侧重个体主观体验之后的行为意向,它们也许是同一认知过程的两个阶段,前期个体对认知对象作出主观评价,后期在主观评价基础上作出解决策略。迈尔斯等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维度,认知因素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情感因素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行为意向因素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10]我们认为,这对于与态度有关的研究而言,无疑要比单纯主观评价的态度要深入得多。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尽管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都有体现,但在元认知态度上,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差别。“怎么说呢”着重表示说话人对于特定对象的迟疑、斟酌的态度,重点表现在说话人对于认知对象的稳定的主观评价,“这么说吧”重在突出说话人标示解释的行为意向,主要表现为主观评价基础上的行为倾向性。
(二)“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在元认知态度上的差异
应该说,有关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的研究成果还很有几篇,但将它们进行比较的成果并不多见,陶文燕、许剑宇将“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进行比较,但实是套用刘丽艳对话语标记“怎么说呢”的分析框架,对“这么说吧”进行分析,其中尽管我们能窥测一些联系与差别,但不是那么清晰明了。[11]综合学界对“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的探讨,我们可以归结如下几点: a.“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都有话语标记功能,与疑问用法的“怎么说呢”、偏正用法的“这么+说”在句法位置和语用功能上都有较大的差别,后者是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的来源。[12]b.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在语篇上用在话语开端和话语中间,用在话语开端起开启引导的作用,用在话语中间起话题推进的功能和陈述延迟功能。c.二者在语篇组织和人际互动方面存在差异,“怎么说呢”在语境条件下具有复杂性、负面性、敏感性等特点,但“这么说吧”除复杂性以外,一般不具有负面性、敏感性等特点,不具有“怎么说呢”那样的减轻面子威胁的功能。*刘丽艳、陶文燕等学者认为,“怎么说呢”的后续评述性语句在信息传达上具有复杂性、负面性和敏感性特征,其目的在于降低负面信息的语用效力,减轻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我们认为,降低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是话语“怎么说呢”的一个功能,但并不是其本质功能,负面性和敏感性是话语标记“怎么说呢”传达的部分信息,但并不是其全部信息,有时“怎么说呢”也仅代表信息传达的复杂性,比如例(1)和例(2)。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指出这点。d.“这么说吧”具有语篇组织上的亮底功能、推论功能、例释功能等,“怎么说呢”不具有这些作用,即便都具有内容搜索、词汇斟酌等功能,但在自信等心理特征上还是存在差异。
我们知道,话语标记是元认知在监控调节过程中的形式体现,这是话语标记的根本性特征。基于元认知监控调节的分析,才有助于从根本上了解“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的差异与融合。就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而言,元认知监控调节主要体现在元认知态度上,“怎么说呢”重在主观评价,“这么说吧”重在行为意向,它们代表着元认知态度的不同维度。其差异表现在:
1.如果只是纯粹表示迟疑斟酌的态度,那么只能使用话语标记“怎么说呢”。例如:
(6)“要侬讲讲清楚,为啥要伲下岗?”就在他离座开门时,门却被哗的一声推开了,两个女工直直地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两双眼睛愤怒得像要喷火。“怎么说呢?”他在寻思用什么语言回答。他心头一颤,但很快就镇静下来。说:“是呀!多少年来,你们把厂子看成了自己的家,现在一下子下岗了,心中失掉了依靠,这心情我理解。”
(7)怎么说呢?本来开始计划孩子放假后一家人到黄山或北戴河旅游一次,都给孩子许过愿了。可现在不是你忙就是他忙,一家人很难凑到一块儿。于是就改主意到郊区住上两天,孩子大人都换个环境轻松一下。再有就是现在工作、生活都很紧张,人累是一方面,亲戚之间虽然都在一个城市住着,一年也见不了,一两次面。慢慢的关系都疏远了,能到一块儿住两天叙叙亲情,感觉都挺好,白天到附近景点玩玩,晚上叙叙家常都挺愉快。”
例(6)“他”面对女工的突然发难,由于时间紧迫,说话人来不及组织自己的话语,暂时还寻思不出合适的语言,只能用“怎么说呢”来延缓话语,为自己争取组织话语的时间。在元认知过程中,用“怎么说呢”来延缓语流。例(7)记者期望了解当下热衷于到郊区饭店度周末的都市人的心态,由于所要表达的内容复杂,采访对象“魏先生”一下子解释不清,因为他一开始计划一家人到黄山或北戴河旅游,但后来又改变主意到郊区住上两天,所以需要用“怎么说呢”来延缓语流,也提醒听话人,他到郊区度周末的原因复杂。
说话人对所评述对象的情感态度复杂,也需要用“怎么说呢”来延缓语流。例如:
(8)有一年,老杜得了胃溃疡,住院半月,严禁沾酒。他如当囚徒,憋瘦了一半,偷喝了医院护士室里的一大瓶酒精。医生愤愤然:“你到底要酒还是要命呀?”他嬉皮笑脸地答:“叫我怎么说呢?我都想要,要酒是为了度命,要命是为了喝酒。”
(9)记者曾问过中国女排队员对美国的观感,回答是:“怎么说呢?说好也不好,说不好也好。”
2.如果只是单纯表示标示解释的行为意向,只能使用话语标记“这么说吧”。例如:
(10)我不是管您,您怎么不明白我这意思?这么说吧,您不觉得您缺乏自己的个人生活——我这么说是不是有点不好懂?我也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11)小木人虽然淘气,不怕打架,但决不故意欺侮人。每次打架,虽然他总受妈妈或老师的责备,可是打架的原因绝不是他爱欺侮人。他也许多打了人家两下,或把人家的衣服撕破了一块,但是十之八九,他是为了抱不平,这么说吧,比如他看见一个年岁大一点的同学,欺侮一个年岁小的同学,他的眼睛立刻就冒了火。他一点不退缩的和那个大学生死拚。假若有人说他的哥哥,妈妈或先生不好,那就必定有一次剧烈的战争。
例(10)说话人就是在费力解释一件事情,“我不是管您”,“这么说吧,您不觉得您缺乏自己的个人生活”是他重新选择的一种解释策略。例(11)用“这么说吧”引出具体的事例,证明小木人打架“十之八九,是为了打抱不平”。
三、“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元认知态度上的融合及其原因
(一)“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在元认知态度上的融合
实际话语中,“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还可以融合,即在某些语境下,既能使用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又能使用“这么说吧”。例如:
(12)鲁豫:一般演员是不是都喜欢演电影多过演电视剧?赵薇:怎么说呢,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口味,就像是中餐和西餐。电视剧是中餐,电影就是西餐,像我这么爱吃的人当然是中餐、西餐都吃了。
(13)“你的男朋友呢?”他问道,“怎么,难道你还能没有位漂亮的骑士么?”他开起玩笑来了。她费劲地想着一个比喻,“这么说吧:和他坐在一间屋子里,屋里就像有两个女人。不,一个女人,一个唠叨老婆子!”
例(12)和例(13)的相似之处是,说话人都想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问题,例(12)选择明喻的方式,例(13)选择类比的方式。从转换角度看,例(12)换成“这么说吧,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口味,就像是中餐和西餐”完全没有问题,例(13)也可转换成“怎么说呢,和他坐在一间屋子里,屋里就像有两个女人”,“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可以对调。元认知上,例(12)赵薇迟疑斟酌后回答鲁豫提出的问题,选择的解释是将电影和电视剧比作中餐和西餐,表面看来,迟疑斟酌的态度更多一点,但已经具有明显的标示解释的行为意向。例(13)“她”在“他”的提问之后,费劲地想着比喻,而这其实就是迟疑斟酌的过程,换成话语标记就是“怎么说呢”,酌定之后,她这样类比,“这么说吧,和他坐在一间屋子里,屋里就像有两个女人”,从字面上看,主要是标示解释,但很明显具有迟疑斟酌的态度。
这也就是说,有时即便是用“怎么说呢”,但说话人已经有了明显的解释意向,或者用“这么说吧”,但仍然存在迟疑斟酌的态度。这方面例证还有一些,下边这例尤有意思:
(14)“我一直想问你一个问题,过去我总认为我是知道答案的,从没怀疑过,但现在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听你再回答一次——你爱我吗?”“这么说吧……”“请你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么说吧,比山高,比海深。”
例(14)用了两个“这么说吧”,前一个“这么说吧”也许是由于听话人的突然发问以致于说话人还没有想到很好的说辞,抑或是时间仓促,说话人还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是说话人想标示解释,但被听话人所打断,其中标示解释的意向反而不太明显,更表现为一种迟疑斟酌的态度。在听话人“请你直截了当地回答”的要求之后,说话人才用“比山高,比海深”这样的比喻来阐释,如果将其中的“这么说吧”换成“怎么说呢”,因为迟疑斟酌态度的增强,听话人的满意度恐怕会降低许多。
(二)“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元认知态度融合的原因试析
有学者将“怎么说呢”看作是话语斟酌标记,“这么说吧”看作是话语酌定标记[11],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如果只是表示迟疑斟酌,一般只能使用话语标记“怎么说呢”,而如果纯粹表示标示解释的行为意向,往往使用话语标记“这么说吧”,即便是可融合的语篇中,“怎么说呢”也重在迟疑斟酌的思考过程,如例(12),而“这么说吧”重在酌定之后标示解释的行为意向,如例(13)。但也正是由于“怎么说呢”重在迟疑斟酌的思考过程,“这么说吧”重在酌定之后标示解释的行为意向,它们二者在元认知态度上才有融合的可能性,它们俩就好像是发生的一个自己与自己之间的拟想对话,“怎么说呢”提出问题,“这么说吧”对该问题作出应答。在真实语篇中,这样的例证还不少。例如:
(15)账面上的利润也就是百分之十到二十,账面儿下嘛,怎么说呢,这么说吧,他们的本儿都是别人的,不是拆借就是从银行贷,要是按他们自己出的钱算,完全是暴利,弄不好比贩毒还赚,也比贩毒安全。
(16)经理:咳,怎么说呢,苦孩子没见过世面。她心里有创伤,瞧见不三不四的人从来不上前搭个。呵,您别误会。我,我不是说二位不像好人。哦,我是说呢,她一看见不像好人就躲。这么说吧,双双姑娘的警惕性特别的高。您瞧,这模样儿的姑娘能不多几个心眼儿?啊?再说呢,她真上过你们这类文化人儿的当。表面上道貌岸然,可实际上……
例(15)和例(16)“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都构成一个对话,例(15)是一个直接对话,“怎么说呢”说话人提出问题,“这么说吧”是对自己问题的回答,作为后面话语的楔子。例(16)是一个间接对话,问题“怎么说呢”和应答“这么说吧”中间隔着一定的距离,其对话特征也不是那么的明显,“怎么说呢”阶段说话人仍在思索提问,而“这么说吧”阶段说明他已经确定了解释方案。不管是直接对话,还是间接对话,都反映说话人思考的元认知过程和结果。例(15)由于账面下的利润没办法跟之前账面上的利润那样数据计算,说话人需要时间来组织话语,“怎么说呢”起迟疑斟酌的作用,“这么说吧”则说明他想好了,想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例(16)“经理”面对顾客的突然发难,由于时间仓促很难组织好自己的话语,用“怎么说呢”来延缓语流,斟酌一下话语,酌定之后,才用“这么说吧”予以解释。从语篇的先后顺序来看,“怎么说呢”总是出现在语篇的前面,表示思考过程中迟疑斟酌的态度,“这么说吧”总是出现在语篇的后面,表示酌定之后的行为意向,斟酌的过程肯定先于酌定之后的行为意向,因为这样才遵守语言时间-逻辑的象似性。[13]
四、结语
概括起来,迟疑斟酌的态度和标示解释的行为意向是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元认知态度差异和融合的重要标准,它们就好像是元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两个端点,它们本身可以独立存在,在某些话语环境中,说话人只是表示迟疑斟酌,或者就是对事物进行解释,但有时却是斟酌之后酌定的行为意向,这时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是融合的。我们可以用如下图形表示:
从“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的融合可以看出,话语标记与话语标记之间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你知道吗”和“你知道”这种拟想对话性的话语标记如此。存在逻辑关系的话语标记,比如“不是我说你”和“我不得不说你”也是这样。作为元认知在监控调节过程中的形式体现,话语标记自然受元认知加工的影响,加强话语标记融合机制的探索对于话语标记以及语篇研究的深入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Ramge, Hans. Spracherwerb: Grundzüge der Sprachentwicklung des Kindes[M]. Tubingen Niemeyer, 1993.
[2]Schiffrin, Deborah. Discourse Marker[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佐文. 元话语:元认知的言语体现[J]. 外语研究, 2003(1).
[4]吕为光. 迟疑功能话语标记“怎么说呢”[J]. 汉语学报, 2015(3).
[5]刘丽艳. 话语斟酌标记“怎么说”及其功能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5).
[6]曹爽. 话语解释标记“这么说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7]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34): 906-911.
[8]Brown A L.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 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C] ∥Weinert FE. & Kluwe, R. H.(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7: 65-116.
[9]汪玲, 方平, 郭德俊. 元认知的性质、结构和评定方法[J]. 心理学动态, 1999(1).
[10][美]戴维·迈尔斯. 心理学[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1]陶文燕, 许剑宇. 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的比较分析[J]. 现代语文, 2014(11).
[12]曹秀玲. 从问到非问:话语标记的一个来源——以“怎么说呢”为例[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4).
[13] Tai James(戴浩一). 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C]∥Haiman J(ed.).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责任编辑阳欣]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Metacognition Reflected by “How to Say” and “To Put It This Way”
ZHANG fang1, XIAO Ren-fei2
(1.School of Humanities/Wuhan Research Centre for Language Culture,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Discourse markers are formal reflection of metacognition in the monitor adjustment process. Like “how to say” and “to put it this way”, they also reflect speaker’s metacognition in the monitor adjustment process. Generally speaking, “how to say” reflects speaker’s hesitant attitudes in the process of metacognition monitor adjustment, while “to put it this way” reflects speaker’s inclination of explaining. However, they can be integrated. In the metacognition monitor adjustment process existing both hesitation and willingness of explanation, both “how to say” and “to put it this way” can be used. Based on the two discourse markers, this essay aims to discuss the integr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metacognition monitor adjustment process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mechanism behind the integration.
Key words:discourse markers; how to say; to put it this way; metacognition attitudes;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2.018
[收稿日期]2016-01-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因果复句多样性与倾向性实证研究”(13YJC7401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心理实验的汉语复句习得句法发展研究”(2013M531713)
[作者简介]张芳(1980-),女,湖南冷水江人,江汉大学讲师,文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汉语词汇;肖任飞(1979-),男,湖南新化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汉语习得。通讯作者:肖任飞,xiaorenfei@mail.ccnu.edu.cn。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6)02-01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