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基于翻转课堂的本科口译初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胡大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
摘要:在翻译本科并未完全普及的背景下,本科口译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口译课时十分有限等问题。本文将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平台出发,围绕口译初级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主要探讨有限课时下本科口译初级阶段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在三个方面实现口译课堂的翻转。
关键词:本科口译;翻转课堂;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对外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积极向“中国设计”进行转型升级,我国在投资贸易、高端技术方面的对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多,其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翻译作为跨越语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有159所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学位(MTI),与此同时,翻译本科(BTI)与翻译博士(DTI)学位也在不少院校相继推开,正在形成日趋完整的翻译学科建设布局。
在翻译学科中,口译作为交流效率更高、沟通作用更为直接的语言媒介,日益成为各类行业高端对外交流的必备工具,也被视作外语类毕业生寻求高质量就业的敲门砖。与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翻译硕士口译课程相比,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课时十分有限。一方面,不少院校将本科口译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可以胜任多种工作场合的口译人才,但由于“在本科三、四年级接受口译训练的同时,学生仍在继续完成外语习得的过程,一边学外语,一边学翻译”(鲍川运,2008),实际的教学效果离培养目标存在一定距离;另一方面,虽然全国已有57所高校设立了翻译本科,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口译课时的紧张,但开设翻译本科的高校数量相对于全国整体而言依然过少,课时的有限性广泛存在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外语本科口译课程中。因此,学生在本科(主要为大三)的口译初级阶段学习中往往面临着大一至大二的语言基础技能学习与大三口译学习之间出现的难度断层现象,口译入门的基本功薄弱,以交替传译为例,主要表现为:无法在听辨环节有效过滤关键信息、构建逻辑链,无法在精力分配上平衡听力与笔记,笔记系统掌握的熟练度不到位等,加之口译初学者时常出现的焦虑情绪,本科大三开设的口译初级阶段课程未能与本科口译中、高级阶段乃至翻译硕士阶段课程形成紧密的衔接。因此,本文将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平台出发,围绕口译初级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主要探讨有限课时下本科口译初级阶段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从多数院校的本科口译课程设置定位来看,口译初级入门课程主要在大三阶段展开,主要训练方式有两种:一是口译基础类技能训练,二是行业主题类实战训练。仲伟合(2001)认为:“口译训练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应用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介绍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与题材的口译技能”。鲍川运(2008)认为:“初级口译教学一般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可见,国内学者倾向于技能训练模式为主。作者认为,从本科阶段全部口译课程来看,理应以技能训练作为主线来开展口译教学,但在初级阶段的口译课程中可以引入一定程度的主题概念,让本科学生一开始接触口译学习就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专业活动看待,而非碎片化的传统语言技能讲授。因此,口译初级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口译活动现场性、专业性的整体把握,加之必要的训练量,有效克服初期学习难点如听记平衡、脑笔记平衡、输出控制等;同时,鲜活的、具有一定主题分类的真实发言材料也能从侧面帮助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兼顾外语学习和口译学习,亦能提高学生的口译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最大的程度上衔接好低年级语言基本技能学习与高年级的专业能力提升,同时避免在口译学习中出现过多的焦虑情绪。
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引入与泛雅等网络教学平台在国内院校的快速推广,为解决本科初级阶段口译课程课时的有限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钟晓流等(2013)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高以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写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多数院校的外语本科口译课程学期平均课时为32课时(每周2课时),且班型不一,有的外语本科班级人数甚至达30人以上。课时紧张和班型扩充严重束缚了口译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法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口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导地位的转变,更可以有效拓展口译初级训练的时空范围,从而“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刘和平,2009)。
(一)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翻转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口译课堂在初级阶段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与点评为主、以学生练习为辅,实际上未能区分口译实践型教学与传统一言堂式语言教学的不同。口译课堂对于学生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一般性的讲解和点评,而是能够为学生在有限时空内提供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让学生在入门阶段就能够感受到口译活动所需的专业素养和现场压力,从而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的口译观。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作一些介绍和示范是必要的,但切忌本末倒置,占用太多时间去讲解。至少应该用2/3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消化和练习。”(方健壮,1998)所以,教师可以将口译介绍、工作原理、技法理论内容甚至针对共性问题的讲解内容以视频、幻灯片、文档或其它多媒体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上,由学生在预习阶段自行学习,可以安排少量课时进行答疑,以此来避免一般性的介绍与讲解占用过多的课时,保证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堂带来的仿真性与现场性。同时,可以在拓展后的课堂范围内加入一定比例的初级模拟会议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口译初期学习所需的双语公共演讲、辩论等相关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同时从口译员和发言人的全方位角度认识并理解口译工作。
(二)从“技能点评”向“主题与技能结合、点评与互评并举”的翻转
在传统口译课堂的点评环节,教师主要结合“标准译文”,从语法和双语对比的角度,对于学生的课上表现进行点评。“目前,学生的外语习得绝大多数是在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实现的,以成年人学习外语的方式学习。其特点是,先有认知语言,后有行为语言……往往会形成一个偏重于语言的表层结构的固定的语法理解模式”。(鲍川运,2008)因此,在此类传统的训练模式下,处于入门阶段的本科学生对于口译学习中的难点往往只停留在字词对应的层面,无法从发言背景、发言人身份、语境以及常识的角度去理解并解决口译难点,而且也容易出现过度依赖经典译文的口译“笔译化学习”。在翻译课堂的概念下,教师可以将会议、活动背景、发言人简历、专用词汇表达等信息放在网络平台之上,让学生事先充分了解,而后在点评环节更多地结合语境和口译现场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口译现场的工作思维和习惯,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研讨,更多的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从传统的“重课上、轻课下的训练模式”向“项目式全程跟踪训练模式”的翻转
“项目式语言教学能凭借其与口译训练独特的契合度,在教学实践中与口译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稳步掌握口译中需要的语言基本功、百科知识和口译技能,逐渐培养职业意识与素质。”(易龙,任艳,2012)在本科阶段通识培养的大背景下,口译课时的有限性导致学生的口译训练主要集中在课上阶段,教师无法在课下有效督促学生保证必要的练习量。采用项目式口译教学思路,利用网络平台的线上优势,可以实现课前预热训练、课上仿真训练、课下强化训练的完整训练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口译理论、讲解点评与实际训练相结合,还可以让单纯的口译课程学习向真实完整的口译工作流程转化,更加明确口译学习的职业化培养方向。
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有效地解决了本科口译课时有限的问题,为绝大多数尚未开设翻译本科的高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口译教学改革视角,更好地还原口译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同时,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必须考虑到本科学生仍处于语言学习基本阶段的这一实际情况,在入门阶段平衡好技能训练和主题训练,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学生的口译训练效果。笔者期待翻转课堂与网络平台在全国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ill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5.
[2]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3).
[4]刘和平.轮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6).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6]方健壮.口译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科技翻译,1998(1).
[7]易龙,任艳.项目教学理论下的本科口译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轻工教学,2012.
Abstract:BTI (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has yet to be set up in most Chinese universitie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teaching of interpretation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unclear objectives of undergraduat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and limited class hours. This paper first identifies the nature and objectives of interpretation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 model and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in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basic interpretation cours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imited class hours and to transform undergraduate interpretation class in three major aspects.
Keywords:undergraduate interpretation courses; flipped class model;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163-02
作者简介:胡大为(1982,10-),男,满族,辽宁鞍山人,本科,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