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世界文明史教学模式改革

2016-03-19 12:02孟君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高教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识课教学模式

孟君(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简论世界文明史教学模式改革

孟君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各高校普遍开设世界文明史通识课程。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必须调整世界文明史的教学活动,精选教学内容,切实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通识课;世界文明史;教学模式

大学教育不是专门能力的职业教育,而应是贯穿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识课世界文明史便是承载这种人文精神的载体,它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世界文明史的教学模式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世界文明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各界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现代的大学教育应培养出知识面广泛、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大学生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还应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一专多能”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文明史通识课程的开设,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世界文明史课程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世界文明史课程要面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水平不一,为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另外,从课程性质的角度来说,世界文明史是通识课程,相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它是辅助性的。实际中,这类课程在学生的认识中容易被忽视。更为关键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90后、00后学生获取知识的要求,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和一成不变的考核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面临严峻的考验,通识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手段机械、单调。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呆板、机械,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为主,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形成了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笔记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保守与现实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历史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以介绍历史史实和历史知识为主,内容枯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不注重与现实相联系,学生只能被动的在故纸堆中接受历史的熏陶,却无法面对和解答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既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又无法真正培养、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考核方式单一,无法正确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程的考核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用试卷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极其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对于学生而言,只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笔记死记硬背,就能顺利过关拿到学分,甚至取得高分。事实上,这样的考核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生只会单纯的记忆,却不会主动思考。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开设通识课程的现实意义,也抑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对多能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精选教学内容,转换教学主体,建立多种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推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二、精选教学内容

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它包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能力,自我完善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这是大学生成就未来事业的核心。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相关知识与获得知识的方法与手段的教育类型。[1]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通识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多元、情感优美的人才,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旨,在教学内容上,应摒弃专业化教育的思路,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设置和讲授有利于学生掌握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其多维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对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时时以通识教育的目标为指导方向,组织和把握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高校通识课程的学时都比较少,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该学科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却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相悖的。

在世界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授课教师可让学生先通读教材,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重点详细讲解核心内容,其他内容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古印度文明时,在介绍了基本内容后,重点讲解印度的文化传统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相比较,有哪些特色存在?之后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这种特色怎样影响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今天印度社会的发展?”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另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识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广泛的文化知识,具备正确判断、评价历史、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内容时,就可将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与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对中日之间的岛屿主权之争进行深入思考,探求问题的实质,中日之间的岛权之争,某种程度上,是维护和破坏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较量。

由于修读世界文明史的学生来自学校各个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文科知识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有所侧重。文科类专业学生历史知识基础好,授课时可详解文明的诞生、发展及衰落,启发学生探寻文明衰落的背后因素。而理科学生历史知识基础差,编选教学内容时要慎重,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即可。教学客体特点不同,教学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但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实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对象的复杂化,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课程。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关键。

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由过去那种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模式转变,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发疑问,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维研究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研讨,然后进行回答,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今天的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资料的便捷方式之一,网络资源也为高校的历史文化教学提供了多样的资料和丰富的素材。教师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子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古代文明时,可为学生播放《埃及艳后》、《凯撒大帝》和《阿育王》等视频,通过影片的播放,学生对古代文明发展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人文素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完美统一。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知识储备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

世界文明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全校的文科理科学生是都可以修读的,较之文科生,理科生的人文知识基础较弱,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多讲一些科技史方面的内容,在提问和布置课题时,尽量选取理工科学生能够解决和感兴趣的小问题。

(四)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一张试卷无法真正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被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只知死记硬背,却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当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这种不会思考、不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缺陷就会暴露无遗。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考核方式,由原来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核转变为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采取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次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注重对学生平时课堂谈论、课堂提问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考核结果,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进程,充分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之,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与文明史课程特点相结合,形成世界文明史课程独有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世界文明史通识课程才会赢得更多大学生的喜爱,更好发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人文精神的作用,切实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伍荣生.对地球科学通识课程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2]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Talents,the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has been open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 should be adjusted,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selected carefully and teaching model should be reforme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should be focus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the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 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150-02

作者简介:孟君(1979-),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优化策略探析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