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大伟(江苏师范大学 校团委,江苏 徐州 221116)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德育导向探析*
葛大伟
(江苏师范大学校团委,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通过强化辅导员德育导师身份的丰富内涵、注重辅导员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拓展、鼓励辅导员德育领域科研能力的提升、支持辅导员德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倾向辅导员德育工作的跨学科融合五大导向,体现了高校辅导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者的现实要求。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人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应与大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现实语境相适应。高校应以《标准》中所倡导的“党团和班级建设”为抓手,通过辅导员德育工作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德育;导向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从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提出科学规范与要求。引人关注的是,《标准》全文提及“德育”相关词条共有7次,“价值观”、“价值体系”相关词条共有8次,可以说,“立德树人”是贯穿《标准》的一根红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标准》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轴,体现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鲜明的德育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个性最鲜明、求知欲和批判精神最为强烈的群体,高校辅导员作为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其职业能力标准的确立首先必须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
《标准》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从法理层面确定了辅导员职业的育人和政治双重属性。作为基层德育工作者,辅导员群体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传播者和培育践行者。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成为当前社会道德认知的最大公约数,能否真正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入脑入心”,取决于这一价值观培育、践行、传播的过程是否真正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而言,辅导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者在《标准》中有三大体现。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标准》在“职业定义”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工作内容要求中,都不同程度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充分体现了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发挥辅导员群体“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作为辅导员职业知识的重要储备。《标准》在辅导员“培训要求”中明确“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培训计划,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在辅导员“职业知识”要目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求。体现了《标准》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战略引导。
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成效作为考察辅导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水准进行了依次递进的划分。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成效是考察辅导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级别的辅导员,《标准》分别要求做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能针对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做基本解释”、“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等。体现出以科学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政策导向。辅导员工作既是宏观性、基础性的,也是细节性、精准性的,这就要求辅导员职业能力考核实务中切实能够做到把立德树人工作各阶段指标精细划分。
纵观《标准》包含的三个方面,立德树人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凸显出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中德育能力的强调与重视。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五大导向。
一是更加强化辅导员德育导师身份的丰富内涵。《标准》在辅导员的职业定义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定义极大丰富了以往辅导员只是“政工人员”的职业内涵,而是上升到了大学生“人生导师”的理论高度。当前,我国各类在校大学生共计3000多万人,这一群体在生活、学习、就业、婚恋等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对于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帮助大学生构建精神家园,引导他们通过德育养成训练,变得心有所依,情有所寄,人格丰满,情怀博大,是辅导员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辅导员的职业内涵既要体现“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技术维度,还应体现“以人格魅力守护学生心灵之窗”的情怀维度。这一内涵的丰富与拓展极大地增加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更加注重辅导员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拓展。《标准》全文17次提及“实践”二字,体现出对于辅导员工作重实际、讲实招、求实效的鲜明导向。这其中,对于实践能力的拓展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是辅导员通过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和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辅导员通过学习与培训,提升自身的德育实践能力。《标准》对于辅导员的德育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从初级的“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到中级的“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到高级的“一般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体现出对德育实践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在“职业功能”中,重点突出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进一步鼓励辅导员参与投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国际交流考察、进修深造、挂职锻炼、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德育创新能力。
三是更加鼓励辅导员德育领域科研能力的提升。辅导员参与德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客观需要。《标准》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级别划分中,“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高低是一条重要标准。是否能够“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够“领导管理科研项目团队”、是否能够“主持或参与高级别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将逐渐成为判断辅导员是否具有合格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导向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更加强化问题意识,更加注重实证分析,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育人工作。
四是更加支持辅导员德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去世之前曾提出过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也有学者将其上升为“乔布斯之问”,反映出信息时代下,传统教育方式面临的严峻挑战。《标准》与时俱进地凸显了德育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性,不但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单分为一类“职业功能”来界定,而且将德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渗透在日常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各个德育环节。“熟练运用博客、微博及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成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硬性要求。这对于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提升辅导员的德育成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是更加倾向辅导员德育工作的跨学科融合。纵观《标准》的“职业知识”要目,其中包含了十余个一级学科,近二十个二级学科的专业知识。《标准》将其概括为“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这种宏观德育格局无疑对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解题低效”难题有着重要的启益作用。以往高校德育研究工作往往囿于固定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受到诸多学科壁垒的限制。有学者即指出:“教育学缺乏宏观研究,缺乏包含人生全过程和不同生活场所相关联的整体式教育视野”。《标准》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中跨学科融合能力的侧重充分体现了构建宏观德育体系的战略考量。
《标准》作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其各项指标的确定必须紧扣高校德育工作对象的现实特征和具体问题,准确把握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现状与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当前高校德育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德育对象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的多层次性。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具有多层次性,大学生群体德育工作也必然是多层次的。这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的现象,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涌现,价值观多元化呈现的客观反映。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是共产主义道德;次之是社会主义道德;再次是基本思想觉悟和道德底线。这些共同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存在体系。《标准》针对这一问题,对于辅导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德育知识储备和工作内容要求做了一一对应的界定。
第二,德育对象个人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尽管同为大学生,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理特征都不尽相同,因而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校德育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无法用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去概括每一个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即使是处在同一道德层次上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判断时也会有价值观上的分歧。例如在面对钓鱼岛领土争端时,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体现出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同为爱国主义,每个人还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偏激,有的理性,有的倡导抵制日货,有的不赞成抵制日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具体德育实践中必须具备《标准》所要求的“就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进行沟通、挖掘、分析与辅导”的能力。
第三,德育对象道德信念的情绪性和道德意志的不稳定性。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25岁人口中近三成为独生子女,占同龄人口的27.67%,数量已达到1.26亿。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占比至少在30%左右,有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不如非独生子女意志坚定的倾向。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往往受到情绪、直觉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道德意志总是压抑个体心理中的各种非理性冲动,以使个体行动具有道德意义。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呈现出急剧变化的不稳定性,反映在道德意志领域就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信与自卑的矛盾、良心与利益的不平衡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当前德育工作基本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标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采用了循序渐进的规划方式,有利于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问题。
第四,德育对象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可塑性。大学生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具有无穷创造力和极强的可塑性。好的辅导员往往更容易将班风学风、宿舍氛围等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烙印。《标准》特别注重强调对于“熏陶”和“感染”等辅导员“基本功”的实践能力锻炼,这一点对于模塑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至关重要。
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现阶段主要目标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当前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涌动,社会价值存在体系多元并存。刘云山同志在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探索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这不仅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要求,也是对教育系统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标准》所体现的德育导向,正是在这种社会思潮与价值存在体系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中逐渐确立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其实践基点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诚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高校辅导员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人员,其职业能力首先要与大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现实语境相适应,直面当前大学生价值存在体系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标准》的制定必须正视在大学生群体中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在理性的反思和整合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价值观存在体系,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如何“进入”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认同路径又是什么?《标准》中提及的“党团和班级建设”概念,无疑是一个理论亮点。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详细阐发了资本主义核心精神的宗教谱系,并深入探讨了其之所以能够被资本主义社会广泛认同的原因。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是在天职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理性组织”。“清教伦理核心价值观的扩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原初的社会承担者——禁欲主义新教各教会和各教派,而进入另一个担纲者群体:新教徒家庭。新教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这些新教家庭渗透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子女们在熟悉的个人关系中被社会化,这使他们养成一种克制的和不懂情感的方式待人接物,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由于参照主导价值观念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而扩展至与家庭类似的共同体组织,比如学校等,共同承担起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这就是新教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认同路径。
比照新教伦理价值观的认同路径,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能否通过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在大学生心灵中“落地生根”,也应看其是否出现足够多的现实担纲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下一步,我们应以《标准》中所倡导的“党团和班级建设”为抓手,大力倡导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班级组织、党团组织,构建以辅导员所带班级德育为基础,涵盖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庞大“共同体组织”,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3]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3(3):30-40.
[4]叶澜.中国教育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3-17.
[5]郭仁司.我国25岁以下独生子女已达1.26亿人[EB/OL].http:// www.zgxxb.com.cn/xwzx/201002254704.shtml.2007-09-20/2015-10-21.
[6]李志,张旭东.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1(2):82-85.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斯蒂芬·卡尔伯格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6.
[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斯蒂芬·卡尔伯格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39.
Abstract:"Standard fo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Counse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riented to, in terms of moral education, identify the counselors as the moral tutor, develop the counselor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urge them to enrich their knowledge about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hese orientations are in consonance with the standards for counselors as the tutor on fostering and fulfill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lso,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need to consist with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realistic context. All in al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nselor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the Youth League and every single class', referred in the Standard, would be set as the main grasp so as to fost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Standard fo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Counse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01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与传播、认同对策研究》(编号:14AKS018)子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葛大伟(1982,9-),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