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宁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流水句与翻译
高 宁1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流水句研究至今已有30余年,理论探讨却停滞不前,核心概念始终未得到充分关注与深究。另一方面,流水句又频繁出现在翻译研究的论述之中,可商榷之处甚多。本文总结、梳理了有关流水句的各家学说,并给出自己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交叉研究中所存在的四个问题,并提出在翻译实践层面流水句与翻译的有机结合方式,即找对文体,多用零句,包括NP、VP,控制使用SP和关联词语。
流水句;复句;整句;零句;翻译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主题”方式,在“模糊”状态下,不设杂志、时间限制,输入“流水句”,搜得论文384篇;在“并含”栏添加“翻译”后,相关文章达234篇①。通览之后,感觉颇有些杂乱。原因有二:一是在汉语界流水句的概念并未厘清,从“范(继淹)文发表到现在30多年,这期间除胡明扬等(1989)、Shen&Gu(1997)、王洪君(2011)零星几篇文章外鲜见继续的研究或思考。‘流水句’的研究停滞不前”(沈家煊,2012:412);二是在外语界,流水句与翻译却在相互误读之中走到一起。因此,本文拟在梳理、研究流水句概念的基础上,再讨论流水句与译学的交叉及其研究方式。
1979年,吕叔湘先生(1979∶23)提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 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 很多地方可断可连”。不过,书中没有举例子。关于小句,吕叔湘(1979∶24-25)定义为:“一个小句一般是一个主谓短语;也常常是一个动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动词);在少数情况下是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名词)”。如以三个小句组成的流水句为例,就有多种排列方式,譬如:
1=SP+SP+SP; 2=VP+VP+VP; 3=NP+NP+NP
4=SP+VP+NP; 5=NP+SP+VP; 6=NP+VP+SP
7=NP+VP+NP; 8=VP+VP+NP; 9=VP+NP+NP
如果限定在“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和“一个小句一般是一个主谓短语”的说法上,流水句的常态应该是“1=SP+SP+SP”。但是,其与复句的区分,吕叔湘并未言明。
1989年,有学者提出“流水句是一种在非句终句段也出现句终语调,语义联系比较松散, 似断还连的无关联词语复句”(胡明扬 劲松,1989∶54)。所举例子前三个是:
(1)走,不早了,只有二十五分钟,叫他们把车子开出来,走吧。
(《雷雨》)
(2)北屋东边儿这家儿,住的是张大娘,她跟闺女一块儿住,女婿在前线保卫边疆。
(《吉祥胡同甲五号》)
(3)您看,恶霸都逮去了,咱们挣钱也容易啦,您难道不知道?(《龙须沟》)
(胡明扬 劲松,1989∶54)②
借用上述示例结构,(1)为VP+VP+VP+VP+VP,(2)为NP+SP+SP+SP,(3)是SP+SP+SP+SP。
1992年,有学者提出“流水句是复句。在结构上它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不用或极少用作为形式标记的关联词语。分句与分句之间采用意合的方法,其关系相当松散,或上挂下连,或藕断丝连”(吴竞存 梁伯枢,1992:316)。之后把流水句划分为7类,分别进行研究。
2010年,有学者给出新的流水句定义:“所谓‘流水句’是指由几个小句,前后连接,不用关联词语,没有显性的语法标记,而构成的一种结构联系比较松散而语气灵活多变的格式”,其特点是“构成‘流水句’的大多是自由性的小句,加上句号即可成句;加上逗号,则成为一个复句中的分句。而且,‘流水句’的小句之间,语调往往在‘平降之间’,反映了一种‘似断似连’的语言心理”(张斌,2010:1043-1044)。不过,对小句未做明确界定。所举例句为:
(4)树木长得茂盛,树荫很浓,孩子们夏天喜欢在树林中玩耍。
(5)半月春风,草绿了,桃花打苞了。
(6)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
(张斌,2010:1044)
仍以吕叔湘界定的概念来看,(4)为SP+SP+SP;(5)是NP+SP+SP;(6)为SP+VP+SP+VP。
2011年,《中国译学大辞典》流水句词条释义为:“汉语特有的一种复句,由多个短句铺排而成,读来似行云流水”(方梦之,2011:143),并举出汉译英与英译汉的三个例子。
2012年,沈家煊(2012∶414)从赵元任的“零句”说角度,指出流水句是“建立在可以独立的零句之上”的,“在大的方面最能体现汉语特点”。“造成汉语‘特多流水句’的原因就是零句占优势,零句可以组合成整句又可以独立成句,句与句之间除了停顿和终结语调没有其他形式标志,有没有关联词不能作为判别标准,而且关联词经常不用,意义上的联系靠上下文来推导”(沈家煊,2012:411)。在赵元任(1979:42-51)那里,“零句没有主语—谓语形式。……大多数零句是动词性词语或名词性词语。……零句之中有的是指出事物的存在或唤起对它的注意,有的是有较多的话说,更近于一种说明。把这两种零句放在一起,恰好构成一个整句。……一个整句是一个由两个零句组成的复杂句”。可以说,到沈家煊这里,流水句的概念开始有变化,与之前的各家定义有了实质性差异。具体可以表述为:
S → S’NP + S’NP + S’NP……
组成流水句的每一个句段S’都具有指称性,可以标为S’NP,只是有的S’NP兼有陈述性( S’NP/ VP) 而已。‘指称性’是流水句的另一个特点。
(沈家煊,2012∶413)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沈家煊(2012∶414)认为“虽然VP都是NP,但是NP不都是VP; NP可以做谓语是因为谓语具有NP的性质,而不是因为NP本身具有VP的性质”。也就说,“S’NP”里的“NP”里包含“vp”。换言之,“流水句是把语用上都具有指称性的零句并置,语义上的联系依靠语用推理而不必采用递归句法”(沈家煊,2012∶413)。他举的例子有两类,一是他自拟的,二是引用的。下列(7)到(10)是自拟句,其余是引用。
(7)老王呢? 又生病了吧! 也该请个假呀! 走不动了嚜! 儿子女儿呢? 上班忙吧? 请个保姆嚜!工资低呀! 先借点呢? 犟脾气一个呀! ……
(8)老王呢又生病了。请个保姆嚜工资低。先借点呢犟脾气一个!
(9)老王又生病了,请假又走不动,儿子女儿上班忙,请个保姆工资低,先借点呢犟脾气一个!
(10)老王呢,生病也该请个假,走不动的话儿子女儿呢? 上班忙就请个保姆嚒,工资低就先借点。(真是) 犟脾气一个!
(沈家煊,2012∶411)
(11)那位女同志,昨天来过了,怎么又来了?
(12)他在找一个人,走路有点儿一拐一拐的,已经找了半天了。
(13)西厢房住的这位叫李力,他的职业是体育教员。
(沈家煊,2012∶411)
(14)杜十娘拿出一件件首饰,都是价值连城,统统投入江中。
(沈家煊,2012∶413)
按照沈家煊(2012∶411)的说法,(7)是一系列独立的、没有主语或谓语的零句构成的对话流(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存在前句引发后句的关系,不是流水句。笔者同意沈家煊对(7)的判断,这个对话流被具有结句功能的标点符号分割成十个句子。关于(8),三个句子分别是由两个零句组成的整句,中间用句号隔开,沈家煊没有把它们看作流水句,笔者没有意见。其余例句,他皆视作流水句。然而,“建立在可以独立的零句之上”的流水句,与吕叔湘的“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即整句+整句,整句+零句,零句+零句等)”说、以及吴竞存、胡明扬、张斌等人的“流水句是复句”说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沈家煊没有直截了当加以说明。对(9)到(14)的认定,笔者有一些异议。前提,或者说理论根据是赵元任“零句是根本”和沈家煊流水句是“建立在可以独立的零句之上”的观点。由此来看,(9)的“老王又生病了”和“儿子女儿上班忙”这两个部分都不是零句,由它们参与组成的句子就不能说是流水句。(13)的前后两部分——“西厢房住的这位叫李力”、“他的职业是体育教员”各是完整的主谓句,更不是“建立在可以独立的零句之上”的流水句。
因此,如果认同流水句是“建立在可以独立的零句之上”这个重要理念,那么就有必要在书面语上把一句之中被没有结句功能的标点符号隔开的部分限定为零句,即没有主语—谓语形式,而是动词性词语或名词性词语。由此,笔者暂拟一个流水句的定义:
流水句是由N个零句组成的一句话。
流水句里的零句分别承担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换言之,流水句是由NP、VP铺排或交错组合而成。关于流水句的成因,王洪君(2014∶35)对沈家煊论文“‘零句’和‘流水句’”总结为“①汉语的所谓主语谓语就是话题说明,②汉语的话题、说明与名词性、动词性没有关联,它们其实都是并置的指称性成分”。她自己也曾提出4点意见,即汉语为“①话题型语言而非主语型语言;②无标记情况下主谓结构的主语可以省略;③语法上不是仅由主谓结构占用的小句这一级单位,也即在语法单位层级体系中,汉语的主谓结构与其他短语结构地位平等,均属短语这一级;④主谓结构的直接成分没有语法形式类的要求”(王洪君 李榕,2014∶35)。但是,通过汉语和韩语的对比研究,她认为“只有③④才是汉语流水句的主要成因。……语法上不是仅由主谓结构占用的小句这一级单位(也即没有“小句”这一级单位),名、动没有句法形态上的区分标记且没有跟小句成分或短语成分的对应,才是汉语流水句的根本成因”(王洪君 李榕,2014∶35-36)。不过,笔者以为王所说的①②两条并不能因为韩语存在类似的情况而不能成为汉语流水句发达的原因。这里并不是在讨论语言类型学上汉语的绝对个性。申小龙(2013∶89)也说过“‘流水句’的‘句’,不是sentence,不是‘主语+谓语’,不是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作为外来词的‘句子’范畴,而是中文本土的句读的‘句’”。在流水句的性质认定上,笔者认同“流水句是复句”这个观点。至于零句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具体实例来判断。零句之间,如(11),就需要根据语境,由读者来认定。如果单说前两个零句——“那位女同志,昨天来过了”,在语法上就是单句。实际上,在汉语学界,单复句的划分始终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另有学者认为是“汉语中常见的另一种句子为动词句, 它与流水句不同, 应予以区别。这种句式是指一个施动者做了一连串的动作”(韦忠生 胡奇勇,2005∶83)。此话不错,但是,流水句、零句之间的关系实际更加复杂。譬如,(1)里各零句之间恐怕就包含因果关系。单说前二个零句,“走, 不早了”,也可以视作因果复句。
然而,另一方面,以上述定义来看待并规定流水句,那么,上文所引各家例句之中,由零句加零句组成的流水句实际上数量有限,只有(1)(11),属于少数派③。其余的例子里皆包含SP。如果每一个“小句”都包括SP,比较好处理,即把它们视作复句。如(3)(4)(13)。换言之,完全由整句加整句,即SP+SP+SP所组成的句子,无论有无关联词语,都不应视作流水句。因为这彻底抽掉了流水句的基础——零句。没有零句的存在,便没有流水句可言。这样的句子,应归入复句的范畴研究。至于既带有SP,又包含NP、VP“小句”的例句,则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笔者不同意“整句与零句混合交错形成了流水句”(王振平,2006:26)的说法,认为由整句和零句交错形成的例句,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目前笔者的想法是,如果组成一句话的几个“小句”之中,夹有不到总量三分之一的SP“小句”,且不带有关联词语,不妨称作“准流水句”。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既带有流水句的特点,却又不够典型。但是,它不是标准流水句,跟一般意义上的复句也有距离,零句的存在显而易见。反之,组成一句话的多个“小句”里,SP结构越多,并且带有关联词语④,就越接近于普通意义上的复句。胡明扬认为流水句是“无关联词语复句”,张斌说“不用关联词语”,沈家煊先生说“有没有关联词不能作为判别标准,而且关联词经常不用”。因此,关联词语使用过多的,也不宜看作流水句⑤。
由此反观上述例句,(1)(11)是流水句;(2)为一般复句,因为除了“北屋东边儿这家儿”之外,每个小句皆由SP组成。至于(3),由4个SP构成,不是流水句。(4)同样是由3个SP构成,也非流水句。(5)也是SP结构多。(6)、(9)、(12)、(14)为准流水句,或称作流水复句,皆内含SP。(13)是由两个SP组成,自然也不能看作流水句。(10)做点改动,可以成为典型的流水句。如:
(10)′老王呢,又生病了,请假吧,又走不动。儿子女儿嘛,上班忙啊,请个保姆呀,工资低,先借点呢,犟脾气一个!
不过,以上改动,把原文的3句话变成了两个流水句。如果去掉第一个流水句的句号,使两句合二为一,N数则会上升到10。这样一来,句子有点琐碎、拖沓之感。需要对N设置一个大致范围。笔者以为可定在2~7之间。上限是因为“中文句子的动向流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两个句读段,自三个句读段之后用例就渐次减少,到七个句读段已是视点流动的极限。……动向视点流动的限度显然和人的短时记忆限度有关,即一个施事者统辖的动作语一旦超过人的短时记忆限度(7 ±2) ,施事者信息的延续就会衰减,说话人必须重提施事者,由此开始新的一句”(申小龙,2013:90)。下限是因为流水句是复句的一种,而“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邢福义,2001:1)。下面按照以上定义来分析几例相关论文里的例句。
(15)李小明像他爸爸一样,成天愁眉苦脸的。
(袁毓林,2000∶22)
(16a)张三战战兢兢de敲了敲那扇木门。
(16b)张三,战战兢兢de,敲了敲那扇木门。
(王洪君 李榕,2014∶24)
(17)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掐死了,叫孩子摊开手掌受着,陈尸累累。(《围城》)
(徐思益,2002∶13)
(18)“嗨”她往前凑了一步,声音不高的说:“别楞着,去,把车放好,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崖里见。”(《骆驼祥子》)
(徐思益,2002∶12)
(19)她拎起那油酥卷一样松软的被包,回到他屋里,抽下绳子,重新把里面脏的、干净的衣服叠好,齐齐地码在被子里,再把被子叠成紧紧的四方块。
(申小龙,2013∶90)
(20)唉,人老了,不像年轻时,拿得起,放得下。那些老事儿呀,总是在脑子里转来转去,不了结,好像都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听蛐蛐叫……(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曾常红,2014∶147)
(21)对地方政府来说,一片片难以开发的“开发区”,就像一个个大包袱,弃之不甘心,背着又太重。(《人民日报》19950619)
(曾常红,2014∶148)
(22)小米最起劲,她已经学会了抽烟,当然抽烟也许并不需要学,一看就会的,她抽烟的姿势极像小时候电影里的国军女特务,夸张的媚。(卫慧《床上的月亮》)
(曾常红,2014∶150)
上面的(15)内含2对SP结构,非流水句。(16a)是一个整句,加上两个逗号,(16b)就是典型的流水句;“从语用角度看,……(16a)话主想告诉受话的是一个‘话题—说明’,‘战战兢兢’只是作为张三敲门时的伴随状态,而(16b)话主想告诉受话的却是关于话题‘张三’的两个说明:一个是张三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另一个是张三敲了门。也即张三在敲门前就处于‘战战兢兢de’的状态了,敲门时仍保持着”(王洪君 李榕,2014∶25)⑥。(17)的第1个“小句”——“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可总体上视作NP,全句为流水句。(18)除“她往前凑了一步”是SP之外,其余皆为VP,可归入“准流水句”。(19)也为“准流水句”。(20)由两句组成,前者因“人老了”这个SP结构,需归入“准流水句”,后者则是典型的流水句。(21)同样是典型的流水句。最后的(22),SP结构已经占所有小句的一半以上,应归入复句。
综上所述,流水句的研究史虽然已有30余年,但是,诚如沈家煊所说,理论研究停滞不前,核心概念始终未得到充分关注与深究。另一方面,流水句的提出,又犹如一道闪电,引发人们在感性上的强烈共鸣。结果,频繁出现在语言教学和翻译研究的论述之中。今天看来,问题不少。主要有以下四大问题:
首先,在译学领域,建立在对流水句模糊理解之上的翻译研究,往往不能成立。譬如,在国内第一次提及“流水句”概念的翻译论文里,作者所理解的流水句是指“各小句前面不加关联词”(秉常,1980:11),所采用流水句法的汉译文,也皆不是流水句。
(23)人们一方面对基辛格的策略有这样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对他的战略却又这样摸不透,这是基辛格的大部分文章和言论的特点;这些文章和言论不仅谈到他在中东所起的作用, 而且谈到他的全部活动,包括他从事过的最重要的活动。
(秉常,1980∶11)
(24)狮子吃斑马,斑马吃草。蛇吃癞蛤蟆,癞蛤蟆吃虫子,虫子吃绿叶。
(秉常,1980∶12)
其次,不止一篇文章,把流水句的概念输出到英语之中,如“流水句错误是中国学生英文写作中常见错误之一”,似有张冠李戴之嫌。作者想谈的是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却说成“中国学生英文写作中常见流水句错误”(蔡芸,2002∶38)⑦。下面的引文里也有类似的问题。
(25)流水格局是单纯的。下面一节是新西兰一篇五岁孩子的读物。
This morning we did the gardening. We loosened the soil around the plants. We pulled out the weeds that were growing. Then we watered the plants with our watering can. The f owers are called Dahlias.
这是标准的流水句格局。
(高一虹,1995∶13)
再次,很重要的一点,流水句之所以为流水句,在语体上一定是口语。这一点上,“准流水句”也同样如此。赵元任(1979∶51)说“整句只是在连续的有意经营的话语中才是主要的句型。在日常生活中,零句占优势”。朱林清、刘松汉(1992∶59)评论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在汉语语法学史上, 完全以口语为资料系统地描写论述汉语语法, 该书是第一本专著”。胡明扬、劲松(1989∶42)虽然在“流水句初探”一文中说流水句“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的出现频率都是相当高的”,但所举例句主要来自《雷雨》、《龙须沟》和《吉祥胡同甲五号》。前二者为话剧,后者为电视连续剧,皆是口语特点显著的作品。沈家煊(2012∶406)说“主谓齐全的句子在汉语日常口语里倒是一种特殊的句子。总之,汉语句子的判定,是不是主谓齐全根本不重要,‘停顿和语调这个因素最重要’”。他的论文“‘零句’和‘流水句’”基本上也是在口语平台上展开的。由此可说,流水句主要存在于口语之中,反映在文字上,也是以记录口语或口语特征比较明显的语体为主,如戏剧、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等。在科技语体,事务语体、政论语体上,流水句通常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下面两例讨论流水句翻译的例文,似可商榷。
(26)那次大会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空前团结。
(周阳,2013∶41)
(27)发酵后若产生大量气体及恶臭味,表示水源或奶粉受污染,应丢弃不用。若出现酸味成白黄色光泽“豆腐花”状,表示发酵良好。
(张静华,2011∶107)
退一步说,即便先不考虑语体,(26)也非流水句,似可归入动词句。后一例不仅非口语文章,且带有若干关联词语,为典型的复句。当然,也有一些句子,在书面语体与口语体之间,不好判断,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下例是看作“准流水句”,还是视作普通复句,恐怕会见仁见智。
(28)上海银舟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贸区,东临主干线源深路,西濒双子广场,占地5,037平方米,楼面面积37,700平方米,高100米,28层,为商贸结合的高级办公楼。
(王大来,2009∶41)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是流水句与译学结合的方向性问题。目前占主流的,是汉译外取向,即研究汉语流水句如何外译,如《红楼梦》、《水浒》的英译等。本文参考文献里有数篇论文题目含有“流水句英译”等字样。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如“汉译英:何时断句?”⑧、“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⑨等论文更是以汉译外为主。当然,笔者不否认流水句外译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不过,放眼全球翻译界,汉译外的主体不是中国人,而是译入语国家的译者。我们对流水句的分析研究,对他们当然有所助益,但是,流水句如何翻译,终究是由他们自己操刀。因此,以汉译外为主,讨论流水句的特点,并给出自己的译文,或引用他人佳译的做法,其效果和可信度,笔者是存疑的。根据我国的情况,把流水句的翻译放在外译汉的方向上,无疑意义会更大,对提升翻译水平,也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笔者以为这对提高我国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的翻译质量,是一条艰辛,却充满希望的“捷径”。可惜,这个方向上的研究为数不多。
(29)As I lie awake in bed,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those razor-sharp drops pounding on the pavement, my mind goes reeling down dark corridors teeming with agonizing flashbacks, and a chill from within f lls me with dread./ 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听着雨点儿落在路面上,啪啪作响。我思绪万千,恍恍惚惚进入了一条幽暗的通道,回想起许多痛苦的往事,心里一阵冰凉,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范红升,1996∶54-55)
严格地说,这个译文属于“准流水句”。不过,能够译到这个程度,已经可圈可点。笔者以为讨论流水句与翻译,必须把“准流水句”纳入视线。如果严格限定在标准流水句的范围之内,不仅大大降低流水句的使用率,而且也不符合当代汉语使用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下一章里,“准流水句”也在笔者考察研究范围之内。
以上初步梳理了流水句的概念,并指出流水句研究及其与翻译结合时的4个问题。那么,回到翻译实践层面,讨论、研究流水句在外译汉里的运用,已经不是难事。按照前文论及的要点,萧规曹随即可。
(30)語り手(音楽を下にもって)孫在家の孫三郎は、きょうもはたけを打ちながら、何だやらが足りんと思った。そこでくわをふり上げる手をとめて、腰をのばしてあたりを見廻してみた。仕事は思った通りにはこんでいる。何しろ孫三郎のはた打ちといったら、その腕前はこのあたりで知らないものがない。
译文:朗诵者(音乐声中)孙家村的孙三郎,今儿个也跟往常一样,正在锄地,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好像欠缺点什么似的。①干着干着,拿着锄头的手就停了下来,挺了挺腰,前前后后打量了一番。②活儿嘛,倒干得挺顺当。③可不,提起孙三郎锄地的本事,远村近郭之间,真是谁人不知哪个不晓⑩。
(高慧勤译,2013b∶244)
(31)語り手(音楽を下にもって)……うちの孫三郎は、何しろあのような働きもんだし、それが何しろあんまりの働きもんだものだから、はたけの方は自分一人で引きうけて、わたしにはわたしの好きなはた織りを、毎日わたしの好きなだけやらしてくれる。そこでわたしはあとからあとから布を織ると、何しろわたしははた織りの上手だからその布はどんどん売れて、お金はどんどんもうかって、そして孫三郎は毎日はたけでうんうん働いて、わたしはトントンはたを織って、これであとは子供さえできれば何もいうことはないと、そういうことを思うともなく思いながら、孫三郎の女房はトントンはたを織っていた。
译文:朗诵者(音乐声中)……我那三郎,人既能干,手又勤快。①地里的活儿,他一人全包了,我爱织布,就由着我,爱织多少就织多少。②我吶,织呀织呀,织了一块又一块,随你怎么说,我织的布就是好,拿出去很快就卖掉了,手头的钱也越攒越多啦。孙三郎每天在地里吭哧吭哧地干活,我成天在家里叮叮咚地织布,往后再添个一男半女,这日子可算得美满的了。孙三郎的媳妇一边漫不经心地寻思着,一边不停地织布。
(高慧勤译,2013b∶245)
(32)主だった一人(おそるおそる)ええ親分さんはどこの親分さんでございますな。
ならずものおらか。おらは天下に名高え盗賊の親分で、虎狼の熊太郎ちゅうもんだ。わっはっは。今晩はいっしょに騒いでつかわすでありがとう思え。(一人の酒を奪って飲む)
主だった一人 はいは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何分にも年寄りばかりで分り申さんけにお腹立ちなされんで下されや。今晩はな、二十二夜待ちのお晩で、皆こうして寄っとりますで……
译文:一长者(陪着小心)①哎哎,您这位大爷,请问来自何方啊?
浪子 老子吗?老子是威震天下的江湖大盗,叫虎狼熊太郎的便是。哇哈哈哈。②今晚嘛,特地来赏你们个脸,跟大伙一起热闹热闹,可别不识抬举。(抢另一人的酒喝)
一长者 ③是,是,赏光,赏光。这儿都是些老人家,唐突之处,请大爷多包涵。今晚是二十二日待月之夜,乡亲们都在这儿聚会……
(高慧勤译,2013b∶217)
以上三例选自译著《快跑,梅洛斯》里“民间故事剧作”部分,皆是口语体作品。译文划线部分,原文较长、标点符号也较少,作为重点比较对象,观察流水句的使用比较典型。其余部分,虽然译文里也有流水句存在,但显然是再现了原文的断句特点,很难说是译者的有心之为,如(30)译文的第1个句子。把此3例译文划线部分与原文一一对比,可以说高慧勤灵活运用汉语的流水句与准流水句,很好再现了原文的口语特点。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首先,高慧勤有意无意之间使用了较多的零句,错落有致地铺排NP、VP和SP,使文气一路畅通,仿佛说话人就在眼前;其次,恰到好处地调用了赵元任强调的、表示语音停顿的语气词,如“嘛、吶、呀、哎哎”等,很好地烘托出戏剧的临场感。再次,在零句的运用中,也有效地控制了句长,更好地反映了口语特征。笔者曾提出译文“以逗号作为句长的标识,……汉语句长不宜超过20个字。……(但)它还留有较大的‘可压缩空间’,譬如它可以从20走向15,走向11,乃至走向9个字、7个字、4个字”(高宁,2011:23)。有学者“以句号、感叹号和问号为句子标记,通过Text Pre Processing对文本句子进行统计,发现英(若诚)译的平均句长远远低于其他两译本”,其所译《请君入瓮》平均句长为18.4293,朱生豪译的《一报还一报》平均句长是21.1181,梁实秋译的《恶有恶报》则达35.8234(任晓霏等,2011∶58)。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英若诚在以句号为标志的平均句长统计中,竟然只有18.4293。如改用逗号句长标准,显然会进一步变短。反观上面的3个高慧勤译文,最长的“拿着锄头的手就停了下来”不过11个字,最短的只有1个字“是”。既体现了原文口语体的特点,又是较为典型的(准)流水句。下面,再对比以下两个译文。
(33)原文:さようでございます。あの死骸を見つけたのは、わたしに違いございません。わたしは今朝いつもの通り、裏山の杉を伐りに参りました。すると山陰の藪の中に、あの死骸があったのでございます。あった処でございますか?それは山科の駅路からは、四五町ほど隔たって居りましょう。竹の中に痩せ杉の交った、人気のない所でございます。
译文1:是呀,发现那具尸体的,正是小的。今儿个早上,小的像往常一样,去后山砍柴,结果在山后的竹林里,看到那具尸体。老爷问在哪儿吗?那地方离山科大路约莫一里来地,是片竹子和小杉树的杂树林,很少有人迹。
(高慧勤译,2013a∶170)
译文2:是的,那尸体是我发现的。今天我照每天的习惯到后山去砍杉树,忽然看见山后的荒草地上躺着那个尸体。那地方么,是离开山科大路约一里地,到处长着竹丛和小杉树,难得有人迹的地方。
(楼适夷译,1980∶76)
译文3:不错,发现死尸的确实是我。今天一早我一如往常进后山砍杉为柴。岂料阴坡密树丛中有一具死尸。什么地方来着?大约离山科驿道有一里来路吧。竹林中夹杂着细细高高的杉树,僻静得很。
(林少华译,2010∶90)
高慧勤把原文译为4句话,其中零句较多,如“发现那具尸体的”、“正是小的”、“去后山砍柴”、“结果在山后的竹林里”等。简言之,如划线部分,零句的NP、VP使用更多,使得译文似断非断,宛如流水,有张有弛,口语特征非常明显。楼适夷的译文也带有准流水句特点,只是句子略长一些。相比之下,林少华的处理方式明显不同,基本没有采用流水句方式来翻译。至于译文评价,除读者个人喜好之外,还牵涉到一个理论问题,即口语体文字是否一定要用流水句来翻译。据笔者对戏剧和电影剧本的翻译考察,流水句译法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已。用其他形式,如单句、多重复句来翻译的,也不在少数。实际上,决定翻译成败、优劣的因素很多,流水句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综上所述,只要在学理上究明何为流水句,把握住其基本要点——零句是根本,流水句是由零句成串而成,那么,就不难看出目前研究的问题所在,也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外译汉的翻译实践。简言之,(准)流水句在翻译中的运用,就是找对文体,多用零句,包括NP、VP,控制使用SP和关联词语,就可以使“在大的方面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流水句” (沈家煊,2012:414)展现在译文之中。当然,在学理上,流水句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如流水句与复句、多重复句、动词句的区分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与翻译的交叉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注释:
① 搜索日期为2016年9月21日。
② 为研究方便,例句编号为笔者所加,非引用论著里的序号。下同。
③ 笔者所读其他文献中的例句同样存在这样的倾向。
④ 因为在研究复句时,“关联词语是重要的语法标志”(邵敬敏,2007∶242)。
⑤ 关于流水句的概念,尚需进一步的定性、定量研究。
⑥ 引文中的序号已根据本文调整。
⑦ 这篇文章的引用率为34次,在同类文章中被引率较高。
⑧ 详情参见:董兵.1998.汉译英:何时断句?[J].上海科技翻译,(2)∶12-14.
⑨ 详情参见:袁晓宁. 2013. 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中国翻译,(1)∶93-97.
⑩ 底线、序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1] Shen, J. & Y. Gu. 1997. Conversation and sentence-hood[J]. Text, (4)∶477-490.
[2] 秉常.1980.漫谈英译汉的拆句译法[J].中国翻译,(3)∶9-13+18.
[3] 蔡芸. 2002.流水句现象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38-41.
[4] 范红升. 1996.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特点对翻译的启示[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6)∶52-56.
[5] 方梦之. 2011.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高宁. 2011.句长与翻译[J].东方翻译,(3)∶20-24.
[7] 高一虹. 1995.“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筷子”与“刀叉”[J]. 现代外语,(4)∶12-16.
[8] 胡明扬 劲松. 1989. 流水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4)∶42-54.
[9] 芥川龙之介. 2013a. 高慧勤译.蜘蛛之丝[M].青岛:青岛出版社.
[10] 芥川龙之介. 2010. 林少华译.罗生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1] 芥川龙之介. 1980. 楼适夷译.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2] 太宰治等.2013b.高慧勤译. 快跑,梅洛斯[M].青岛:青岛出版社.
[13]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4] 任晓霏 朱建定 冯庆华. 2011. 戏剧翻译上口性——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汉译《请君入瓮》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4)∶57-61.
[15] 邵敬敏. 2007.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6] 申小龙. 2013. 中文句子视点流动的三个向度[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6)∶88-94.
[17] 沈家煊. 2012. “零句”和“流水句”—— 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 周年而作[J].中国语文,(5)∶403-415.
[18] 王大来. 2009. 英语聚集型结构和汉语流散型结构的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4)∶38-41.
[19] 王洪君.2011.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 王洪君 李榕.2014.论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流水句的成因[J].语言学论丛,(1)∶11-40.
[21] 王振平. 2006. 句子长度与译文质量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4)∶25-28.
[22] 韦忠生 胡奇勇. 2005. 汉语流水句汉译英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82-85.
[23] 吴竞存 梁伯枢. 1992.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M].北京:语文出版社.
[24] 邢福义. 2001. 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5] 徐思益. 2002. 关于汉语流水句的语义表达问题[J]. 语言与翻译,(1)∶10-14.
[26] 袁毓林. 2000. 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志[J].世界汉语教学,(3)∶22-33.
[27] 曾常红. 2014.“像”类流水句的类型及其句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146-153.
[28] 张斌主编. 2010. 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9] 张静华. 2011.汉语“流水句”与汉译英的信息主次[J].赤峰学院学报,(11)∶105-107.
[30] 赵元任. 1979. 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31] 周阳. 2013. 汉语流水句俄译方法初探[J].俄语学习,(2)∶39-41.
[32] 朱林清 刘松汉.1992. 试论赵元任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59-64.
Flowing Sentenc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Research on f owing sentences has been going on for over 30 years. However, litt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ts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due attention has not been given to the core concepts. On the other hand, f owing sentences have been a recurrent topic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many problems remain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various theories on f owing sentences and offers a tentative def nition. Based on the reviews and def nition, the paper examines four problem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iscusses f owing sentences and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e. identifying the appropriate genre, employing more minor sentences (including NP and VP), using SP and correlatives selectively.
f owing sentence; compound sentence; complete sentence; minor sentence; translation
H059
A
2095-4948(2016)04-0083-08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日对比与翻译研究”(14BYY154)的阶段性成果。
高宁,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