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工记》到《伐檀》
——科技史与古代文学的交叉研究一例

2016-03-19 03:42丁光涛
关键词:考工科技史古代文学

丁光涛

(安徽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从《考工记》到《伐檀》
——科技史与古代文学的交叉研究一例

丁光涛

(安徽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利用《考工记》中科技记载来探索《伐檀》的主旨,说明科技史与古代文学之间能够进行交叉研究.首先,根据《考工记》在周代车轮制作及其检验过程与水密切相关,推定《伐檀》的作者应为古代车轮制造者-“轮人”.其次,根据《考工记》中关于古代社会分工的相关记载,说明周代“百工”的特殊社会地位,从而表明《伐檀》中的“君子”,即“轮人”是无需从事耕作和狩猎的.第三,根据《考工记》中“周人上舆”的论述和关于车辆制造特别是车轮制作的详细记载,说明“轮人”对社会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伐檀》的主旨不是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讽刺,而是对“轮人”劳作和生活的赞美.最后,建议在科技史与古代文学之间交叉研究应是双向的,即不仅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科技史的信息,而且以科技史成果来探讨古代文学中的问题.

科技史;古代文学;交叉研究;《考工记》;《伐檀》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对《诗经》的研究也是源远流长,古今成果汗牛充栋,但是至今仍有众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例如,《伐檀》是《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然而对这首诗的主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作者身份的看法,从古到今分歧巨大[1-5].近来,我们从物理学角度对《诗经》中的名篇《伐檀》的主旨提出新的看法,即该诗是“轮人”之歌,是对古代车轮制作者劳作和生活的赞美诗[6].这种论断是否成立,仍然留下很多有待回答的问题,例如,古代车轮制作与水之间有那么多的联系吗?周代手工工匠的社会地位会那么高吗?周代车辆制造,特别是车轮制作有那么重要吗?本文将主要从《周礼·考工记》出发,利用科技史成果来讨论这些问题.

《考工记》约成书于东周时期,汉代收入《周礼》之中,该书汇集古代,主要是周代的手工业分类、手工工艺和技术,以及对相关现象的认识,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老的工程技术专著[7-12].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该书“不但在中国工程技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包罗的丰富,某些部分(例如车)叙述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部的”[12].对这部典籍,学术界作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基本上限制在探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里,由于长期存在的文理科学术研究之间的分割,故对《诗经》和《考工记》两部几乎是同时代出现典籍的研究却鲜有交集.本文以对《考工记》为主的科技史研究成果来分析解决与《伐檀》相关的疑问,进一步论证《伐檀》的创作者应是“轮人”,且这首诗不是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讽刺,而是对古代“轮人”劳作和生活的赞美.同时以此为例,建议打通文理学科之间的壁障,开展中国科技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双向交叉研究.

1 古代制轮与水不可分 “轮人”是《伐檀》的创作者

《伐檀》是《诗经》中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但是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看法却众说纷纭[3-8].分析诗旨,重要的是应当搞清诗的创作者,即使不能断定具体人物,也应力求查明是哪一类特定的人群,因为从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出发去分析,会得到大不相同的诗的主旨.如何确定《伐檀》身份,“密码”在诗歌本身.《伐檀》有三章章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咏唱,古今众多的讨论中,对这种回环复沓的诗歌形式,往往只作为是《诗经》中常用的叠咏章法而略过,甚至只讨论一章,而且只分析这一章的后面六句.我们认为诗中三章的“伐檀”—“伐辐”—“伐轮”,“河之干”—“河之侧”—“河之誑”,“涟猗”—“直猗”—“沦猗”之间存在前后递进关系和内在关联,特别是对前后出现的三种水波形态:“涟猗”、“直猗”、“沦猗”,更应当给出合理的解释,因为这是确定作者群体的关键.

《考工记》中对制造车轮的记载十分详尽,说明古代车轮制作全过程都与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望其辐,取诸易直也.…,揉辐必齐,平沈必均.…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谓之用火之善.是故…水之以目氐其平沈之均也,…故可规、可褃、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伐檀”即取材备料,为求车轮坚固耐用,多取质地坚硬的檀木制作.由于古代运输能力的限制,山林中砍伐的沉重檀木和其它原木,必须借助于水运,再加上后期制造过程也离不开水,所以总是将原料堆放在河岸边.这就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由来,当这些木材堆放时,必然引起不规则河岸的震动,水面会激起零碎杂乱传播的微波,此即“河水清且涟猗”.

车轮由毂、辐、牙三部分组成,辐是连接毂和牙的部件,车辆的负荷由车轴加到车毂,再通过车辐传到车牙(轮周),压到地面.因此,车辐本身要平直且材质均匀,且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这些辐条制作时要力求规格统一,故必须将制作成的辐条放到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若水平浮起,且下沉一样,则它们是均衡合格的,即达到“揉辐必齐,平沉必均”.此外,因为车轮的轮牙是用一条或多个直木条弯制的,所以那些准备揉制轮牙的木条也应当经过这种水中浮沉检查.这就是“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的由来,当这些直辐条放到河岸边浅水时,河面激起一道道直线形式传播的水波,此即“河水清且直猗”.

其实揉制轮牙也离不开水,《荀子》中这样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即要使“中绳”的直木条,成为“中规”的圆形轮牙,必须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揉”.这个过程大体上是把初加工的直牙料,放在火上烘烤,并渐加外力,使之弯曲变形,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地用水淋洒于木料受火烘烤处与变形处,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保证使木料定形,日久“不复挺 ”,另一方面又可保证木料在加工过程中外侧不断筋伤理,内侧不灼焦挫损,两侧不暴裂臃肿,即达到《考工记》所要求的“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其实,这种“水火既济”的加工方式,至今在农村木工竹匠中仍然可以见到.

对制造完成的车轮要进行六步定量的检测,其中之一的检测是“可水”,即“水之以目氐其平沈之均也”.车轮制作完成,几何检测“可规”、“可褃”后,还必须放到离岸较远的水中,由车轮在水面的漂浮状况,可以检验轮面是否平整,物料配置是否均衡,这是力学性质上的检验.这就是“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誑兮”的由来.当这些圆轮放入河中时,河面会激起一轮轮圆形传播出去的水波,此即“河水清且沦猗”.

综上所述,根据《考工记》和其它相关文献中的记载,以“三伐”(伐檀、伐辐、伐轮)为标志的古代制造车轮过程,从备料、中间加工,到最后进行检测,都与水紧密相关,《伐檀》中三章前三句描述,与此古代技术记载竟如此契合!水的表面波动三种形态,与不同的生产活动,不同的投放物体地点,不同形式的波源,激发不同的水波形态.这种记载是真实的,与物理学中关于波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相符合,古人并没有物理理论,但是有长期细致观察的感受,这三章三句叙事是如此符合科学,只能说明这是有现场直接体验的人的写实之作,而不是没有实际经验的其他人灵感突发的产物.这些强有力表明创作《伐檀》的是“轮人”群体[9].

2 “百工”位列贵族 “轮人”“食之在官”

《伐檀》的创作者确定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古代手工工匠,特别是“轮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考工记》总纲中开宗明义给出了下列记述: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这就是说,当时社会分工如下:有政权决策者、行政执行者、手工制造者、商贸流通者、农耕种植者和纺织丝麻者.在这六类国家职务人员中,“百工”位在王公、士大夫之后,居第三位.“百工”是属于官府的,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社会阶层,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郑玄注说,“百工司空事官之属”.《考工记》接下来的一段相当长的记载中说明当时已经存在民间手工业:

“粤(越)之无閪也,非无閪也,夫人而能为閪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对此郑玄注释曰:“人人能作是器,不须国工”,即有些诸侯国和有的地区,由于民间普遍能制造这些产品,就不必专门设官制造,反过来说,如果不是民间能够制造的器具,就需要设官工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社会进步,从农耕狩猎中独立分离出手工业,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第一卷)》中明确指出,西周社会的阶级和阶层中的统治贵族通称“百姓”,分为三等:王族(姬姓)、诸旧族和百工.“百工,是掌握手工业技术管理工奴的低级百姓.…西周得百工,成为王官的重要部分”[16].文献[17]中对专门设立的官工制度的出现及其利弊有精当的论述,这些官府“百工”,“咸有专职,不事稼穑,禄以代耕.···故以部族之中,以若干人专司制造,实工业演进之第一步也.”什么工种地位最高?《考工记》曰:“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百工”有六大类三十故工种,其中“攻木之工”排在首位,而攻木之工又包括“轮、舆、弓、庐、匠、车、梓”,这就是说,在《考工记》中“轮人”位列“百工”的第一位.在周代车轮制造应当是“高技术”行业了,《庄子·天道篇》中轮扁与桓公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在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这段话说明当时轮人为轮的技艺确实并非易事,所以百工之中轮人的社会地位最高.这种官工的地位和生活是相当优越的,在很多古籍中都有相关记载.例如,《论语》说“百工居肆”,《国语·鲁语》说“工商食官”,《管子·治国篇》曰:“今为专作技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车辆制造者,特别是制作车轮的“轮人”,是“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国家官府会供给他们足够多的粮食和肉食.这个论断不是臆测的,《伐檀》中歌咏了,《考工记》等古籍中记载可以为证的.

3 “周人”重车辆制造 “轮人”“不素餐”

为什么“轮人”地位这么高?这是与周代车辆制造业的重要性相关的.《考工记》紧接着总纲就论述车辆制造和车轮的重要性: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有六等之数:…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故兵车…,田车…,乘车…”

我国古代车辆的出现和制造由来已久,随着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到了周朝车辆制造业地位不断上升,比前代更重视.《考工记》本身就是“周人上舆”的有力证据,这部典籍对先秦时期已经相当成熟的木制车辆制造技术,特别是关于车轮的制作和检验部分作了详细的记载.有人做过统计,全书共6981个字,涉及车辆的就有1589个字(包括后面的“车人为车”部分).车辆制造涉及的工种多,车辆用途多种类多有兵车、田车、乘车之分;书中涉及如何考察车辆优劣,考察车辆必先注意考察车轮,涉及很多方面.《考工记》中“攻木之工”有七种,而从事车舆制造的就占其中三种,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就是当时车辆制造全书.

为什么在先秦时期车辆这样重要?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车辆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和最重要的战争用具,又是社会等级的标志和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车的发明传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时代,在商代已有较高的车辆制造技术和实际使用,这是考古已经确定的事实.周代则在多方面广泛使用车辆,例如,周朝时辂车是天子专用车,辂车有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五种类型;王后也有“五辂”,诸侯、士大夫用车各有规定制度,这些在《周礼》相关部分有记载.战车即古代用于作战的车辆,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军事兵器.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邑,使用了战车70乘.在《尚书·牧誓》中,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周动用了“戎车三百”,但是到了西周初期鲁国就已经“公车千乘”了.在春秋战国,“战车千乘,甲士十万”之国更是常态.《诗经·小雅》中有几首诗涉及周王出动兵车征伐会猎的盛事;《楚辞》中《国殇》直接描述了古代车战的惨烈悲壮.流传至今的象棋保存这个历史遗迹,“车”是其中最具有攻击和防守能力的棋子.孔子办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御、射、书、数、礼、乐”,“御”是指驾驭车辆的技术,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也是驾车而行的.《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的记述表明,一个门客出入要乘车,到梁国去干事派五十辆车,梁国迎孟尝君的使者车一百辆,可见当时使用车辆的普遍.

社会需求推动车辆制造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要求国家官府重视制造车辆的机构和人才,而车辆中最重要的最难制造的部件是车轮,没有合格的车轮就没有合格的车辆,不能生产和储备一定数量的车轮,就无法使车辆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考工记》中不仅以“轮人”位居“百工”首位,而且“轮人为轮”部分的详尽也是其它部分不可比拟的,“轮人”为官工,称为“君子”是很自然的.在古籍中最早讨论“君子”“不素餐”的是《孟子·尽心上》,公孙丑请教老师:“《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说:“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弟子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古人对“素餐”的解释是无功食禄,孟子认为“轮人”为国家服务,又教育弟子,贡献很大,不是“素餐”者.这里的“君子”何所指?应当结合《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来讨论,在辩论中孟子迫使论敌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承认农业与手工业的社会分工是必要的,承认从事农业与从事手工业的人交换彼此产品的合理性,这里“百工”就是“君子”.孟子与《伐檀》成诗时代相距并不远,对诗中关于君子“不素餐”的解释更可信些.虽然孟子并没有讲明“其君用之”和“弟子从之”的具体内容,但是根据《考工记》,这些君子可以为“士大夫”,也可以为“百工”;这些弟子可以学习“六艺”,也可以学习“国工”的手工技艺.综上所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是反话,不是讽刺,而是对“轮人”的贡献和生活待遇的肯定.

4 结论和讨论

本文我们主要通过对《考工记》的解析,结合其它古代文献和近代对科技史的研究成果,回答了讨论《诗经·伐檀》诗旨相关的三个问题:

一是《考工记》中对制造车轮的记载,直接说明水与古代车轮制作全过程密不可分.在车辆制造准备材料时,大量木材的运输放置,必然与河水相关;车辐制作过程中和车轮成形后,都必须放入水中检测.这些与《伐檀》中的“坎坎”三伐,以及河面出现的三种水波,紧密呼应.三种波源产生三种波形,与现代物理学知识相符,进一步说明这首诗是实践者所作,是“轮人之歌”.

二是《诗经》成书时代,手工工匠——“百工”已经分化出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社会阶层,他们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脱离了稼穑和狩猎,由国家供给食物,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考工记》中将“轮人”列在“百工”之首,其生活情况应当更优于一般手工业者.

三是我国古代车辆制造由来已久,“周人上车”,车辆制造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国力强弱,《考工记》中车辆制造内容超过全书五分之一,清楚说明古代制造车辆的重要性.制造车辆最重要的是车轮制造,这是古代的“高技术”,“轮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很大,是“不素餐”的“君子”.综上所述,《伐檀》的创作者应是“轮人”,表现出他们对自身的劳作和生活的赞美,而“不素餐兮”则是对其价值的肯定.

本文给出一个利用科技史料和研究成果,探索解决古代文学中的争论问题的实例.由此我们提出应当重视古代科技和古代文学的综合研究,这种交叉结合有正反两种方式:一是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收集提取科技史料,供研究科技史问题;二是利用科技史料和研究成果,探索研究古代文学问题.实际上,这前一种方式是早已有之的,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然而,很多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真实地面对自然界,描述客观实际现象,总结记载人们的生产技能和实践经验,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科技知识;很多古代文学家深入地思考世界,他们的作品包含着可贵的科学思想萌芽,对现在的人们或许还有启迪意义;还有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也可能包含有益的古代信息,从古代典籍,包括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史料,以辨析科技史中的疑问.反思一下,由于文理学科分离阻隔日趋严重,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基本上与科技史绝缘,很多重要的古代科技著述,以及近代科技史研究的成果,却没有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十年培养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对科技和科技史知识的了解很少,这是与教育制度相关,与社会传统思维相关,改变这种状况是困难的,但是,这种严重的文理分离割裂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种改变可能先从科技史领域突破,开展大学科跨度的古代科技和古代文学交叉综合研究.

[1] 严正元.《伐檀》主旨古今争鸣评议[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4(2):75-81.

[2] 牟玉亭.《诗经·伐檀》诗旨汇辩[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2):94-98.

[3] 陈柏华.《诗经·伐檀》主旨新探[J].语文学刊,2008,11:85-87.

[4] 马荣江,杨保学.《伐檀》主旨新探[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1-54.

[5] 唐振家.《伐檀》旨意之我见[J].新西部(下半月),2010,(2):82.

[6] 丁光涛.轮人之歌:以物理之钥解《伐檀》之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1):65-68.

[7]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5.

[8] 张道一.考工记注释[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0.

[9] 王燮山.考工记及其中的力学知识[J].物理通报,1959,(5):197-200.

[10] 戴吾三.《考工记》中轮之检验新探[J].中国科技史料,2000,21(2):147-151.

[11]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12] 吕思勉.先秦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3:55.

From Kao Gong Ji to Fa Tan: a Case Crossover Study o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ncient Literature

DING Guang-tao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recor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Kao Gong Ji, the theme of Fa Tan is found out, that illustrates the crossover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s able to. First, according to Kao Gong Ji in Zhou Dynasty the wheel production and inspection proces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presumed authors of Fa Tan shall be the ancient wheel manufacturing.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ancien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Kao Gong Ji,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zhou dynasty craftsmen ——“Bai Gong” was special, to show that the “gentleman” in Fa Tan, namely wheel manufacturing were not engaged in farming and hunting. Third, according to the state of the zhou dynas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vehicle and detailed records about the vehicle manufacturing, especially the wheel making in Kao Gong Ji, it showed that the social value of wheel manufacturing was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theme of Fa Tan is not satire on unearned exploiters, but praise for labor and life of wheel manufacturing. Final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rossover study betwee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bidirectional,that is, not only found the information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but also by us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ancient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ncient literature; crossover study; Kao Gong Ji; Fa Tan

2016-07-08

丁光涛(1942-),男,安徽枞阳县人,教授.

10.14182/J.cnki.1001-2443.2016.05.018

N09,I222

A

1001-2443(2016)05-0493-05

猜你喜欢
考工科技史古代文学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考工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新书介绍:《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
科技史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探微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
启迪和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