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与结构演进研究

2016-12-02 11:06:06徐成龙任建兰张玉泽
关键词:财产性经营性农民收入

徐成龙, 任建兰, 张玉泽

(1.临沂大学 商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2.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与结构演进研究

徐成龙1, 任建兰2, 张玉泽2

(1.临沂大学 商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2.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基尼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3-2012年山东省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差距也在变大;②山东省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在90%以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足10%;③从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看,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工资性收入结构优势明显,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④从农民收入增长类型来看,山东省各地市农民收入可分为收入快速增长型、结构优势推动型、收入增长滞后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

农民收入结构;基尼系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山东省

引 言

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1].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以及新四化、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不断提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或减小关系到社会公平与稳定,因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方面,Barro(1995)等认为由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终会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但是BenDavid(1998)通过对100多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与分析,却发现一个与之相反的结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存在着这种绝对趋同现象[3];张车伟等(2004)通过计算我国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发现虽然1978-1983年各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但是整体来看,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4];刘长庚等(2012)运用基尼系数研究了2003-2010年我国农民收入差距问题,认为该研究时间段内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呈现略微缩小的趋势[5].在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方面,张平(1998)研究发现由于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导致农民的工资性水平有所差异,这是造成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6];杨强(2003)对中国区域内部的农民收入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是造成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7];吴建民等(2012)认为2000-2009年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造成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8].在收入结构方面,林毅夫等(1998)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农民收入构成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认为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力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分别达到58%和35%[9];李实等(1999)发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边际贡献率最大,同时,工资性收入比重的提高还会带动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的提高[10];赵凤玉(2006)发现工资性收入是引起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11];万年庆等(2012)认为协调工资性收入水平对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12];温涛等(2013)则认为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均呈现出持续升高趋势[13].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不仅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做出了解释[14-16],而且还详细解析了农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其收入结构[17],这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农民收入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扶持,山东省农民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3151元,提高到2012年的9446元,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长10.5%.虽然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但其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却一直存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2003-2012年山东省农民收入差距及收入结构的变动趋势,然后借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解了各地市的农民收入结构,并进一步探究了山东省各地市农民收入类型及其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山东省逐步缩小农民收入差距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基尼系数

借鉴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18],采用幂函数(拟合Lorenz 曲线)计算山东省各地市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公式如下:

(1)

式(1)中:G为基尼系数[19];β为幂指数的最小二乘拟和值, 即

(2)

式(2)中:xi和yi分别为山东省第i个地市按农民收入从小到大进行排列的累计百分率以及相对应的人口累积百分率; k为地级市个数,即17.

2.2 偏离-份额分析法

rj=(bjt-bj0)/bj0

(3)

Rj=(Bjt-Bj0)/Bj0

(4)

(5)

进一步分解来源j的收入增长量Gj:

Gj=Nj+Pj+Dj

(6)

(7)

(8)

Dj=bj0(rjRj)

(9)

式(6)(7)(8)(9)中:Nj表示区域增长份额分量;Pj表示收入结构偏离分量;Dj表示地区竞争偏离分量.

各地级市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量G、增长份额分量N、收入结构偏离分量P以及地区竞争偏离分量D的计算公式如下:

(10)

(11)

(12)

(13)

式(10)(11)(12)(13)中,j=1,2,3,4分别表示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20].

2.3 数据来源

以地级市区域为比较分析单位,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由于本文研究的时间段为2003-2012年,因此选择2003年为研究基期,农民收入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3年《山东统计年鉴》.

3 山东省农民收入结构分解及类型区划分

3.1 山东省农民收入差距与收入结构分析

图1 2003-2012年山东省农民收入基尼系数Fig.1 Gini coefficient of farmer income from 2003 to 2012 in Shandong Province

从收入差距来看,2003年,农民纯收入最高的是威海市(4401.94元),最低的是菏泽市(2298.43元),相差2103.51元;2012年,农民纯收入最高的是青岛市(9029.03元),最低的是菏泽市(5196.69元),相差3832.34元,可以看出,2003-2012年山东省农民收入差距是扩大的.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认为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表示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而高于0.4则表示社会分配不公平,容易导致社会不安定.根据基尼系数分析山东省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山东省农民收入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表明山东省农民收入差距在合理范围之内;基尼系数由2003年的0.20增长到2012年的0.25,表明山东省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增大.农民收入的绝对量差值与基尼系数的变大意味着,虽然山东省大力支持“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

从收入结构来看,2003-2012年山东省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在90%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35.77%上升到2012年的44.54%;与之相反,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58.52%下降到2012年的47.17%.工资性收入的上升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从事乡镇企业活动或外出打工,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下降趋势则表明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村人口比例在下降,这刚好与近些年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相符.

虽然山东省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其比重仍不足10%.其中,2003年转移性收入仅有116.34元,2012年增加到445.19元,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3.94%增加到2012年的5.34%;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52.2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77%,2012年增加到246.4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95%,仅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从转移性收入来看,虽然政府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等相关农业税,同时,还从农业工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对农民进行财政补贴,但山东省对农民的扶持力度还较小,扶持力度存在区域差异,许多扶持政策在一些地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财产性收入来看,山东省农民的财产性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至于其对农民收入的辅助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与山东省农民缺少相关的意识和知识有关,而政府相关政策的缺乏也使得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受到极大限制,最终导致山东省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较少.

表1 2003-2012年山东省农民纯收入结构变动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04-2013)整理计算

3.2 收入结构偏离-份额比较

利用偏离份额法将山东省农民收入进行分解,如表2所示.2003-2012年山东省17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增长量G和总偏离份额PD来看,各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与全省农民收入增长量的平均水平相比,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量(6279.10元)的7个地级市中,青岛市最高达8029.38元;而低于全省平均增长量的10个地级市中,菏泽市最低达4906.45元.在低于全省平均增长量的10个地级市中,除枣庄市和莱芜市外,其他8个地级市的总偏离份额介于75.70-1375.52元之间.

就结构偏离分量而言,山东省有10个地级市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且除临沂市、济宁市和泰安市外大部分地级市都属于东部较发达区域,结构偏离分量最高的是淄博市,为840.88元,青岛、烟台、威海和济南市也较为突出,而结构偏离分量为负的7个地级市全部属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结构优势明显.就竞争偏离分量而言,山东省有13个地级市的竞争偏离分量为正,且除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和日照市外都属于中西部地区,偏离分量最高的是滨州市,为1467.37元,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和菏泽市等也都在600元以上,反映了中西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竞争偏离分量贡献为负的地级市有4个,分别为淄博市、枣庄市、威海市和莱芜市,说明这些城市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地级市的增长速度较慢,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快这些城市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表2 山东省各地市农民收入结构偏离-份额表

注:PD的值是由P和D加总得到的

3.3 农民收入增长类型划分

图2 山东省农民收入增长类型区划分Fig.2 Types of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依据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的正负贡献进行两两组合,对山东省农民收入增长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正正为收入快速增长型;正负为结构优势推动型;负负为收入增长滞后型;负正为竞争优势推动型.

收入快速增长型地区包括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日照市、临沂市以及济南市,这些城市基本上属于山东省东部和中部城市,其收入结构层次和地区竞争优势较高.其中,总偏离份额较高的是济南市、烟台市、青岛市和临沂市,其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分别为472.26元和563.57元、579.18元和387.60元、451.39元和156.00元以及127.25元和632.89元,表明其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较为突出.而其余四个城市的总偏离份额则依次为226.56元、456.80元、251.32元和75.70元,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相对不明显.

结构优势推动型地区包括威海市和淄博市.淄博市的结构优势为524.71元,其结构优势主要是由于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较为突出;威海市的结构优势则为-31.00元,表明其结构偏离分量的正向作用不足以抵消竞争偏离分量的负向作用,这主要是威海市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所造成的.

收入增长滞后型地区包括枣庄市和莱芜市,劣势损失分别为2.45元和172.61元、117.66元和270.85元.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其他地级市增长率,加上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正向作用小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负向作用.因此,枣庄市和莱芜市相对于其他地级市来说,农民收入属于收入增长滞后型.

竞争优势推动型地区包括东营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和菏泽市,属于中西部地区.从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结构增速来看,各种类型的农民收入增速较大,这集中体现在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上.其中,滨州市和东营市在各收入来源方面均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竞争偏离分量分别为1467.37元和1390.21元.然而,由于该类型区域的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从而导致其竞争优势不足以抵消结构劣势,最终决定了结构偏离分量为负.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1)虽然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3151元增长到2012年的9446元,提高了近3倍,但是其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却一直存在,基尼系数由2003年的0.20增长到2012年的0.25.可以看出,山东省大力支持“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增大.

(2)从收入结构来看,山东省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在90%以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足10%.除家庭经营性收入外,其余三种类型收入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3)从结构偏离分量看,山东省东部地区的收入结构优势明显,这说明工资性收入对东部地区的收入增长贡献较大,中西部地区的收入结构有待改善;从竞争偏离分量看,除淄博市、枣庄市、威海市和莱芜市以外其他地市的竞争偏离分量均为正,反映了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4)结合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把山东省各地市农民收入增长类型分为收入快速增长型、结构优势推动型、收入增长滞后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收入快速增长型地区包括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日照市、临沂市以及济南市,基本上属于山东省东部和中部城市;结构优势推动型地区包括威海市和淄博市;收入增长滞后型地区包括枣庄市和莱芜市;竞争优势推动型地区包括东营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和菏泽市,属于中西部地区.

4.2 对策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收入来源,要综合考虑各种收入来源.而缩小山东省农民收入差距还需要结合各地市农民收入增长类型.根据各类型区的收入来源及特点,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和乡镇企业.从长远来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山东省各类型区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两种收入的提高.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直接提高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目前,山东省农业经济和乡镇企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农业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二,调整农民收入落后地区的收入结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非农业化使得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因此,山东省应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促进落后地区工资性收入比重的提高.第三,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等,不断提高落后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快速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改进农村土地的收益分配制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快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及医疗保障体系,间接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1] 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2):76-87.

[2] BARRO R J, SALA-i-MARTIN X. Economic Growth[M]. London: McGraw Hill, 1995:462-482.

[3] DAN B D. Convergence clubs and subsistence econom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5(1):155-171.

[4] 张车伟,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04,(1):2-13.

[5] 刘长庚,王迎春.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及其结构分解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2,(11):68-75.

[6] 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J].经济研究,1998,(8):59-66.

[7] 杨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9-45.

[8] 吴建民,王杰敏,张慧锋,等.地区结构,收入结构与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529-535.

[9] 林毅夫,蔡窻,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10]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16.

[11] 赵凤玉.农民收入变化与就业选择——以福州市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为例[J].发展研究,2006,(10):40-42.

[12] 万年庆,李红忠,史本林.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的省际比较[J].地理研究,2012,31(4):672-686.

[13] 温涛,田纪华,王小华.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3):42-52.

[14] 孙东琪,朱传耿,周婷.苏、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1):1847-1853.

[15] 李建勇.农民收入结构比较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2,(5):89-93.

[16] 屈小博,都阳.中国农村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及构成变化:1995-2008年——基于基尼系数的分解[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7):74-80.

[17] 张凤龙,臧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7,(7):2-51.

[18] 刘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因子解析[J].地理学报,2008,63(8):799-806.

[19] 蒋剑勇.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及地区差别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129-132.

[20] 陈冲.我国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及其结构分解:1996-2008[J].经济经纬,2010,(5):106-110.

Study on Evolution of Income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Division of Types in Shandong Province

XU Cheng-long1, REN Jian-lan2, ZHANG Yu-ze2

(1.Business Colleg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5, China;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Shandong i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Gene coefficient and the shift shar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come of farm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2.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level of farmers' income in Shandong province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gap was also larger. Secondly, the wage income and family business incom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 of the total income,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property income and transfer income was less than 10%. Thirdly, from the view of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component and competitive deviation component, the advantage of the wage income structure was obvious in eastern areas, and the speed of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was quick i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Lastly, the type of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Shandong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rapid growth type, structural shift-driven type, differential shift-driven type and lagged growth type.

income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Gini coefficient;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Shandong Province

2015-04-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553);临沂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项目(15LUZS12).

徐成龙(1988-),男,山东临沂人,讲师;通讯作者:汪建兰(1954-),女,山东莱州人,教授.

10.14182/J.cnki.1001-2443.2016.05.012

F323.8

A

1001-2443(2016)05-0462-06

猜你喜欢
财产性经营性农民收入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2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6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