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2016-03-18 14:46:00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三美论翻译美学匆匆

张 囷

(安顺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匆匆》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张囷

(安顺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随着美学意识的的广泛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活动。文学翻译对美学的要求则更为“苛刻”。《匆匆》乃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基于许渊冲提出的译学“三美论”,从音韵、意境、结构形式三方面分析了《匆匆》英译本的审美再现内涵。

关键词:《匆匆》;翻译美学;三美论

发现美、欣赏美是人类的天性,从翻译理论的发展史中可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无论是远到昌盛繁荣的天朝大唐,还是近到现如今的科技社会,翻译理念随时随地都蕴含了美学的身影。可以说译学与美学水乳交融,两者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好伙伴。甚至有观点认为美学是我国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比如:如何缩短距离甚至实现零距离转换是对译者美学素养的极大挑战。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美学翻译提供了可视可控的途径,他认为作品的译本应注重保留其源语言的意境美,原文的押韵、格律、节奏等也需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而且原文的结构、形式也尽量再现,目的在于使译文能真实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情感。若译者有意识地将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译文保留或再现原文的丽词、美句、好的音韵和结构对称等,就会使得译文因为各种各样的美感而打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大家的共鸣。本文将运用许渊冲的翻译美学的理论来赏析朱自清《匆匆》的英译本。

一、《匆匆》的美学意蕴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音韵美。时光“匆匆”,太阳“轻轻悄悄”挪移,我头“涔涔”了等等,这种组词手法既有双生迭韵的艺术美,又能产生强调的表达效果,藉此架构意境、烘托氛围,最终达到引起读者共鸣与巨大的情景冲击,使视觉听觉更为真实,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散文的叠字散布全文,分布自然匀称,像是连绵不断的山峰,又似跳跃贯通的音乐旋律,符合作者内心情绪的波动。

《匆匆》通过将抽象意境具体化使文章产生意境美。时间本无形、无影、无踪。然而作者灵动的笔墨将其描绘成活泼多变的人物、描绘成滴入大海的水滴。过去的时光像薄雾,被微风吹散,又似被初阳蒸融。作者手法高超,凭着语言敏感性选取了既具美感又易理解的事物将无形之物烘托出形,把虚境写实了,将无形化有型。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匆匆》原文的用词带有一定的口语化色彩,语言朴实生动,并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即使如此,朱自清凭借高超的言语运用能力使本文具有“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感。

《匆匆》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平行结构的运用,体现了对称结构美。描写时间一去不回头时作者运用了“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作对比;描写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永不止休的脚步时,作者又形象地用“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来描写时间以怎样的形象悄然溜走。

总体而言,全文延续了朱自清的一贯风格,朴实清秀,情感真实动人。作者以质朴的描写方式,细致隽永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飞逝而过的特点。通过细腻的笔赋予无形之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有手有脚甚至有情绪,藉此和盘展露满腔情怀。

二、英译本《匆匆》的美学元素再现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都曾被选作翻译的源文本,其中《匆匆》作为广为人知的散文名篇,翻译大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本接受度较高。本文采用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本作为蓝本,基于许渊冲的翻译美学理论赏析《匆匆》译本的审美再现。为行文简洁方便,下文将以朱表示朱纯深,张表示张培基。

(一)再现音韵美

1、头韵美

头韵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格,通常指几个首字母或首音相同的几个紧密联系的词,利用发音的重复给人以韵律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英语的音韵美大部分由头韵构成,所以英语中头韵的使用频率很高。然而汉语里头韵却是十分少见。

头韵能给语言整体增添音律美、使文字富有音乐感,便于朗读和记忆。有时还有强化语势或使语句听起来诙谐、幽默的作用。头韵应用广泛,在英语成语或习语中也很常见,比如不伦不类所对应的英文表述 neither fish nor flesh中以/f/音为头韵,/∫/音为尾韵。

例1.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2](张译)

原文中“头涔涔”、“泪潸潸”皆为叠词,有重复的韵律之美。由于语言特色的差异,英文无法表现出中文叠词的美,但张在翻译中分别使用“from my forehead”中的/f/头韵和“tears trickle” 中的/t/头韵力求再现原文的韵律美。

例2.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3](张译)

《匆匆》的文笔清新简单,活泼跳跃,所取意象皆来自生活常态。文中将太阳比作可以轻轻悄悄挪移的人,拟人化后的太阳像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她“轻轻俏俏”具有明快节奏感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弹指一挥间,调皮女孩便悠然从眼前飘过,留下模糊的背影。张对“轻轻悄悄”的处理为“swiftly and stealthily”仍然采用押韵的手法,使之具有音韵美,正对原文情境的节奏美。swiftly与 stealthily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押了头韵/s/,还由于都是副词所以尾音都是/li/。

2、尾韵

尾韵与头韵一样,是英语音韵美的主要修辞手段。尾韵是指词尾因素的重复,这种修辞会使语言更具诗意,读来具有音乐节奏美。

例3.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4](朱译)

据统计,张的译本仅有17字,朱的译本则有25字。译文长度上便可得知张的译本则更为简洁。张的译本在简洁风格上与散文的简洁风格相近,但朱的译本在美感上则更胜一筹。朱运用swift 与shift,such和rush的尾韵美补偿了原文的叠词美。一方面,两对词皆借押尾韵手法,实现了语感跳跃中的连贯,迎合了这篇散文的基本语调。另一方面,两对词不仅在音韵方面有着对称美,swift 与shift皆含5个字母,such和rush都含4个字母,词汇结构亦有对称美。

2、再现灵动意境

例4: 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6](朱译)

本段内容朱、张两人的译本各具特色。朱将“给”“空虚”译为“give”“empty”,而张译为“entitle”“wearing away”。相比之下,朱的翻译更加符合本文的平淡中透着美感的风格。《匆匆》原文使用的是“给”而不是“赐予”,而且对于“命运”,文中使用的则是“他们”这些日常生活语言,足见《匆匆》一文用词的口语化特点。而give比entitle更常见于生活,用法更偏非正式的生活状态。鉴于此,give比entitle稍好。另外,“空虚”在朱的笔下成为形容词(empty),展现的是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之后的状态。动静搭配形成鲜明的步骤感、强烈的画面感。“wearing away”带有一定的动词词性,较之形容词,状态感微弱。对于“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的处理,朱使用soundless、traceless ,张则省略了音感,仅用“trace”将声音与影子一笔带过。张的翻译虽简洁,却因太过概括失去了具象的美. 朱的处理soundless,tracelsss不仅形成了音韵美,还更具画面质感。

对于“从我手中溜去...”的处理,张的译文是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6]其中使用了“finger”手指一词,描绘了时光如流沙,从指缝间匆匆而过,抓也抓不住。朱使用slid away from me则比较笼统,不能体现唯美的意境美、细腻的画面美,因而此处张的译文更胜一筹。

3.再现对称结构的形美

例5.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7](张译)

作者一挥而就,连用三个句子做排比,寥寥几笔便渲染出时间的更替:寒冷冬季燕南飞,夏之将来桃红落,金秋时节翠柳飘。作者借物渲染时光的匆匆,目不暇接的排比给人一种紧迫的气氛。张沿用了原文的平行结构,总体译为“ If…, they will…; If…, they will…; If…, they will….”体现了句式的流线型,结构单纯,如抛石入水激起的涟漪,不断加深读者的印象,激起共鸣。而朱的译文结构是“Something may have d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 Something may have d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 Something may have done…, but they will ….” 对“有再...的时候”采用了经典的there is a time of ...“有”句型,与原文较为统一。但从整体结构看,最后一个分号即“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所采取的译法使得行文结构显然与前一部分不对称,好似一首优美悦耳的音乐以杂乱无章的噪音结尾一样,美感顿然受挫。

例6: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8](张译)

原文一连设置了三个问句却没有给出回答,一连串的疑问句增添了悬念,耐人寻味,又透露出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奈又怅然的情绪。朱的译文照搬了原文结构。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对美学的要求更高,译者的美学素养高,译出的译作甚至可能会有和原著相媲美的口碑,有的译作甚至比原作更能被人接受,比如在德国人眼中,原版莎士比亚作品还不及Slago翻译的版本精彩;比如对林纾的译文,钱钟书老先生赞不绝口;对哈葛德的原文,钱老先生的评价则颇为平淡。这样的事不是个案,追根究底,在于目标读者的审美观受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若译者在翻译时没有重视当地的审美文化,译作可能变成目标读者眼中硬邦邦的难啃冷饽饽;若译者潜意识里将翻译本身与美学理念联合起来,译作才会成为美味佳肴使目标读者身临其境不可自拔。张很是了解自古以来从读者到文学界皆对工整对称的结构颇为喜爱,这一偏好从中国的唐诗宋词就可见一斑。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之上,张对三个问号的内容进行梳理,将“那是谁?又藏在何处?”的两个问号进行合并,处理为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虽然句意不变而且只是整合成为两个并列疑问句,但整段的结构便因此成为了Perhaps…But… Perhaps…But…这个对称结构,体现了结构对称美。这些细节的处理巧妙升华了原文的美,值得借鉴。

结语

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属高品质译文,朱纯深与张培基都充分认识源语文本的美学元素,并以音韵美、意境美、结构美将其等值转换甚至升华了译本。国内外的传统译论中大部分的翻译理论都与其美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历史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发展促使译学与美学联姻。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美学思想一定要渗透在译者的思想之中,成功的译文一定要体现审美的元素。对广大译者而言,也应当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美学情操。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26.

[3][4][6][7][8]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7、57、57、57、57.

[4][5]杨平·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萃[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114、114.

(责任编辑:颜建华)

On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ransient Days”

Zhang Q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shun University , 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

Abstract:With the broa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aesthetic activity. However, literary translation holds more strict standards on aesthetic. On the basis 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theory,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ransient Days, a masterpiece of prose, from the beauty of phon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tructure.

Key words:“Transient Days”,translation aesthetics,Three Beauties Theory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张困(1990),女,贵州遵义人,安顺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6)03-0026-03

猜你喜欢
三美论翻译美学匆匆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2:48:20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1:00
浅谈《园丁集》译本中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9:19:57
从汉英语法差异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何去何从的“匆匆”姻缘
现代家庭(2016年11期)2016-11-09 14:02:36
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
仿写《匆匆》……
以翻译美学视角赏析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本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
戏剧之家(2015年24期)2016-01-12 00:37:57
“三美论”视角下I Am Afraid汉译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