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敏 梁小军(肇庆市第十五小学,广东肇庆526020)
论小学生舞蹈创作中的美育功能与作用
谭晓敏 梁小军
(肇庆市第十五小学,广东肇庆526020)
[摘 要]本文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调研各级各类小学生舞蹈培训单位、各级各类舞蹈学校及通过对从事舞蹈专业教师、专家们的访问,对舞蹈创编创作过程中的美育教育功能作了深入地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可为从事和即将从事小学生舞蹈创编工作的教师和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提供方法及理论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舞蹈创作 美育功能与作用 舞蹈编导
舞蹈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美的教育。它能够塑造美抒发美表现美,甚至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使人去追求“真、善、美”等优秀品质。舞蹈艺术是我们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正朝着普及、开拓、创新、以及提高的健康方式发展。这是我国又一次难得的“复兴”时期。但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仍然出现了某些不协和音。当前,小学生舞蹈艺术正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进行到深入探索阶段。为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创编出的小学生舞蹈作品,不但要有小朋友的生活气息,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舞蹈在创编过程中要突出鲜明的个性和思想内涵,以便达到其育人的功能和作用。这样,舞蹈创编才能走出误区,使创编出来的小学生舞蹈作品发挥出其美育教育的功能与作用[1]。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舞蹈的创作题材应该到丰富多彩的少年儿童生活中去择取,然后再加以提炼。尤其是当前,在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舞蹈创编者,要想跟上时代的变化,首先应在自身的创编观念上有新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我们在创编过程中应采取两只脚走路的方法,即:一只脚出去深入小学生的生活,一只脚去了解小学生舞蹈的艺术个性、特点和时代性。并且,还要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小学生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去体验小朋友舞蹈美育教育的审美价值[2]。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一个舞蹈作品之所以对少儿产生影响,是通过小学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来发生作用。这里所讲的‘中介’或‘折射’乃是建立于小学生少年儿童当时或现场内心的体验”。如:有位舞蹈编导在创编《大树与小树》这部舞蹈作品时利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大树对小树那种慈母般的关爱、呵护以及大树与小树间细微的关系。
学生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产生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友情和相互关爱的情感。如此这般,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动作的编排、表演以及舞美等方面,都尽量做到既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又通俗易懂、新颖别致并具有创意性。实践证明,舞蹈作品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不断地运用新理念,创编内容要有创意,符合少年儿童欣赏美的能力并注重舞蹈作品与美育教育的重要关系[3]。
小学生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烁着小学生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少年朋友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少年儿童朋友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小学生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知性、童趣性、童幻性、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1)童趣性。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情趣呢?首先应该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2)童知性。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复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3)童幻性。童幻性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小学生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是在地穴中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小学生儿童幻想过程总共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的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小学生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4]。
(4)童乐性。童乐性是指少年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少年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且乐此不疲。少年儿童舞蹈活动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少年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也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的地位。
据观察,当今的小学生们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外来艺术的影响,其审美观念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①追求新潮、新颖。②寻求惊险、刺激。③喜欢节奏急促、动感强的作品。由于上述原因,那种传统的模式化的作品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小观众的审美追求了。因此,现在社会上、校园内出现的追星族现象不足为怪了。面对这样的现象,要让小学生们认识正常事物,掌握正确的审美意识,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之一是尽快地创编出:能够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能够激发、震撼少年儿童的心灵和情感,能够反映童真、童趣并深受小学生朋友们喜爱的作品,来占领其精神生活的阵地。与此同时,给小学生拓宽鉴赏、识别、学习、参与审美活动的空间,让小学生们在各种艺术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在编排舞蹈时,编导本着的宗旨是:通过舞蹈的编排和展示,既能够让小观众们欣赏到形体艺术的美,又使小观众们和小演员们分别在观赏和演出中受到教育和精神洗礼。为此,编导敢于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不拘一格,大胆地从民间舞到经典高雅的芭蕾舞,从韵味无穷的古典舞到充满张力的现代舞中寻找素材,提取精华为己所用。小观众们在观赏中不但感受到作品充满了少年儿童情趣,贴近他们的生活,而且感到耳目一新,大大扩展了视野。另外,在舞蹈音乐的编排上,编导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使舞蹈动作与音乐达到了情景合一的较好结合。不仅如此,在新作品排练时,没有采取满堂灌和为了急于求成而一语道破的办法,而是利用这一时机培养小演员们的审美意识和自主创编能力。因此,颇受少年儿童们的喜爱。少儿们在品尝成功的滋味中,精神上不但获得了审美的愉悦,而且他们的身心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创编活动,小学生非常愿意接受。总之,只要我们在创编过程中端正思想和创作方向,把握好小学生少年儿童朋友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的脉搏,创编的作品就会使小演员们和小观众们受益匪浅,充分发挥舞蹈创作的美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世界著名舞蹈教育家佩内洛普海恩师坦也曾说过:“从事有意义的舞蹈工作,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者,都需要自觉地去开发新领域”。在为小学生少年儿童朋友们创编舞蹈作品中,随时注意挖掘小学生朋友们的学习、生活等相关素材并结合舞蹈艺术的教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为少年儿童朋友们创编出更多更好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有利于年龄小的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5]。
参考文献
[1] 王力蓉.尚美塑体启智修德——浅论舞蹈教育的社会功能[J].舞蹈,2005,(9):44-45.
[2] 张冬梅.论人体和动作在舞蹈美中的意义[J].舞蹈,2005,(7):48-49.
[3] 宫丽梅.谈校园舞蹈与美育[J].舞蹈,2005,(7):50-51.
[4] 顾兆贵.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4):72-77.
[5] 赵冰心.关于在非职业舞蹈教育中倡导“快乐舞蹈”理念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