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珠海519020)
问答
——传统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
潘虹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珠海519020)
[摘 要]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有教师积极的主导作用,而且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课堂问答是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而且还可以把信息直接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问答形式应多样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 问答
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不同教师的选择不同。笔者较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师生互问互答。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在授课早期,以教师主动提问为主,后期增加鼓励或奖励学生主动提问。它既是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用它时,主要本着以下目的:一是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二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而且,由于网络的普及,年轻一代口语表达能力由于缺乏后天培养锻炼的机会而明显滞后。为改善这一现象,在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标情况。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它的确达到了以上目的,增加了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根据提问的目的不同,问题提出的方式亦相应多样化。下面以笔者所执教的疾病学基础为例,谈谈部分问答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体会。
这是一种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他们掌握知识的具体程度,有目标地进行强化以及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讲过“读书无者,须教有疑”[1]。因此,在讲授新内容之前,主动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准备讲授“超敏反应”一章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注射青霉素之前必须做什么?”、“如果不做,可能会怎样?”等等。学生回答时大都略知一二,但不清楚。
笔者设计的问题一般是学生亲自经历过或有所耳闻的事情。因知识的欠缺,她们往往处于一种似懂非懂、不确定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再逐渐展开,探索答案,常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鼓励进取,反对懈怠。在教学中,笔者还运用了有奖竞赛式提问。为了避免失败者承受过多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宜在班组或队列间展开,性质类似体育上的接力赛,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此举不仅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学习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笔者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检测内容,将其分散形成许多小问题,要求答案简短,而且问题前后有关联。
例如:关于“细菌的细胞壁”这一知识点的问题设置,其中一组问题是:①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其特有成分是什么?③经革兰氏染色处理后,着什么色?④对青霉素是否敏感?对抗组的问题依次是: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其特有成分是什么?③经革兰氏染色处理后,着什么色?④对青霉素是否敏感?
笔者认为,它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了知识的矫正和自我补救。对于优胜组,则给与充分的肯定,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但该种方法由于耗时较多,一般在章节或单元结束后进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的信息,而且还能对从事的后继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如果学生频频经受失败的体验,就可能会丧失自信,情绪低落,无精打采,而累积的成功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因此,笔者会针对某些在回答问题或作业方面屡屡表现不佳的学生特别设计个性化的问题,及时给与肯定,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由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或奖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为打破这一模式,当课程进行到中后期时,笔者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及学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产生激励碰撞后产生的。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番思考。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因课时有限,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有时会在授课时故意“留疑”,下课前布置任务,请学生下次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2]。
笔者所执教学校对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安排常采取大班教学(两个班合班上课)。每当一篇章学习结束后,笔者常要求每个班给对方班出一套题目(同时提供答案)进行检测。此过程由各班学习委员负责,要求学生课下进行,每个学期进行1~2次。全部问题必须经教师审核后采用,学生的成绩合理的计入学科总评成绩。此举发动了全班学生参与。她们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答者,对学生多方面的锻炼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部分提问方式及体会。当然,它们往往不是独立应用,而是几种并行,即使同一问题亦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提问,以求逐步深入,巩固教学效果。所提出大问题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使学生觉得问题有趣,参与欲望强烈。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一层理解。当然,课堂提问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长期单一使用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