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像似原则的功能理据非充分性*

2016-03-16 16:38杨烈祥
外语与翻译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据语序句法

杨烈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大学



句法像似原则的功能理据非充分性*

杨烈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大学

像似原则认为语言形式与语法功能之间存在直接而明确的功能理据,序列原则、内聚原则和邻近原则等句法像似原则以“一个形式,一个意义”描写了概念结构和句法语序关系。在生物语言学平台上,像似原则是有限生成能力的马尔科夫链,不能概括句法结构的梯级性,功能理据忽视了语言的本质特征,导致语言设计目的论,而语言演变受多重功能理据影响。语言是包含生物基础和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综合体,句法合并是不具有跨语言差异的普遍运算机制,合并输出受多种第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像似原则,功能理据,合并

1.引言

语言像似性(iconicity)问题可以追朔到古希腊的词物之辩和中国先秦哲学的名实之争,但在索绪尔的语言任意(arbitrary)和Chomsky有关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等思想影响下,转换生成语法等语言学研究往往忽视了语言理据(motivation),而符号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却从未放弃探索语言形式和语法理据之间的关系。

关于语法形式和语法理据的理论取向,可以分为整体功能(holistic functionalism)和原子功能(atomistic functionalism)两种。前者认为语法形式和功能特征之间的任意关系不可论证、也无需论证,而后者则认为两者有直接和明确的理据关系。本文首先分析句法像似原则(icon principle)的语言经验基础和像似解读,然后分析像似原则的功能理据的非充分性。

2.句法像似原则与像似解读

以认知和功能为理论取向的语言研究坚持原子功能假说,认为语法形式与语法功能之间存在直接而明确的功能理据,其中最重要的是像似原则。像似原则广泛存在于音系、形态和意义或语用等层面,也存在于隐喻、语言处理和语言演变等层面(Newmeyer 2005)。国内外对语言像似性已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我们这里仅讨论句法像似性(syntactic iconicity)原则。

美国符号学家Peirce(1902/1932)最先提出句法像似概念,“在每一种语言的句法里,都存在着由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辅佐的合乎逻辑的符号”,语言类型学研究也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句子的叙述顺序一定与事件顺序相同(Greenberg 1966),语序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Talmy 2000)。20世纪80年代以来,句法像似性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Haiman 1985; Givón 1995等)。概括起来,句法像似原则主要包括序列原则(principle of sequence order)、内聚原则(principle of cohesion)和邻近原则(principle of adjacency)等(De Cuypere 2008)。

序列原则认为事件连续性或时间一维性与语序有某种程度的对应性,体现连续事件的单向发展顺序。如例(1a)是恺撒大帝在泽拉城击溃法尔纳克二世后驰书元老院的捷报,除了谐音像似外,事件连续性和时间一维性完整地映射在句法语序上。整个句子岭断云连。如果调整相对语序,则其语义值为假,或映射其它连续事件的像似性。序列像似性在叙事文本中随处可见,甚至没有跨民族解读差异,如(1b)和(1c)。与此不同,在(2)中,祥林嫂的辛勤劳作构成一个离散事件集合,所以改变句子的相对语序,语义值仍然可能为真,这也似乎从侧面说明了像似原则的合理性。

(1) a.Veni, vidi, vici.

b.She married and had a baby

c.She had a baby and married.

(2)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鲁迅:《祝福》)

内生原则是两个事件共享某种语义特征并同时反应到概念结构中,语言成分之间的形式距离反应了概念距离(conceptual distance),如致使、及物结构、与格变换、所有格和补语子句结构等。在(3a)中,施事是导致事件的直接原因,而(3b)则表示由于施事做了某事而导致事件结果,但该事件不一定具有该结果的意图;类似地,在例(4)的及物结构中,一般认为(4b)的及物度高于(4a),在(4b)中的施事对受事产生直接影响,表达的重点是事件的结果,而(4a)中的施事则是经验者,而对受事的影响或结果则不如(3b)明显,表达的重点是事件本身。

(3) a.John killed the chicken

b.John caused the chicken to death.

(4) a.武松打了人。

b.武松打死了人。

邻近原则是描述句法中心语和修饰语形式之间的距离,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内生原则。邻近原则要求修饰语尽可能靠近中心语,若同时有多个并列修饰语,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距离反映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如在例(5)中,表示组成部分的形容词是中心语的内在特征,所以最靠近中心语,表示中心语的外在颜色、形状和评价等形容词,与中心语的关系依次减弱,与中心语关系越不密切,所以也就离中心语越远。另一方面,这个形容词组合实际也反映了由外到内的感知序列,我们首先感知到它的外表、外形和颜色,最后感知其品质。

(5) the three[nice[little[white[wooden[dolls]]]]]

从上讨论我们可看出,句法像似原则中的三种情形的共同点是都与靠近(closeness)有关,其核心理念是“一个形式,一个意义”。句法像似原则以原型话语者(prototypical speaker)为中心,选择一个概念结构映射为句法中心语,而其它概念结构则作为修饰成分并要求语序尽可能靠近中心语(De Cuypere 2008:143),因而也体现了某种方向性。这从双宾语结构中得到更直接的体现。例(6a)表明了物体或对象从给予者到接受者的物体位移过程,但例(6b)则使用了突显策略。我们认为,从方法论来看,将同一事件或语义特征的不同构式归因于不同交际意向和解释原则,必然降低了其理论概括力和解释力。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讨论句法像似原则的非充分性。

(6) a, John gave Mary a book.

b.John gave a book to Mary.

3.功能理据的非充分性

3.1 像似原则与线性语序

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研究者一般认同世界的本源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范畴、构式和语法化过程等都被赋予某种外部理据,每种句法都有约定俗成且合乎逻辑的像似性。我们认为,句法像似性并不能反映句法梯级结构(hierarchical construction)的本质特征,不能实现描写充分的基本要求,其理论解释十分有限。像似原则并不是绝对原则,运用词汇或语法(如添加从属连词)等手段,就可以形成偏离时间或事件序列的非像似性语序。我们进一步认为,事件连续性或时间一维性实际体现的是无后效进程的马尔科夫链。依据Chomsky等级(Chomsky hierarchy),马尔科夫链是形式语言等级中有限状态语法(语法III型)的典型代表(参见司富珍 2008:16-18)。依据该语法模式建立的结构都是线性结构,而线性结构显然不能反映语言的梯级本质。人类语言与其它动物交际方式的根本区别是,语言是具有递归性质的梯级结构。现在生物行为实验表明,鸣鸟等动物不能识别递归结构,近祖动物虽然处于语言具备(language readiness)状态,但并不能识别和处理递归结构(Berwick and Chomsky 2016:75)。

认知和功能研究进一步观察到,当多个事件有同等感知突显程度时,语言倾向于编码相同的语法形式;相反,如果编码成不同的语法形式,则表明了所描述的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身份。如在下列日语并列结构中,例(7a)中的两个谓语动词有不同的语法标记,倾向于序列解读,而例(7b)中,一般是同时解读(Ohori 2015)。我们认为,这正好证实了我们的观察。当两个动词有相同语法形式时,构成马尔科夫链,因而有序列解读,而当两个动词有不同的语法标记时,构成梯级结构,因而有梯级解读。

(7) a.TV-o mi-te shukudai-o yat-ta.

TV-ACC watch-and homework-ACC work-PAST

(X) watched TV and did homework.

b. TV-o mi-tari shukudai-o yat-tari

TV-ACC watch-and homework-ACC work-and

shi-ta.

do-PAST

(X) watched TV and did homework.

汉语中的序列原则还广泛体现在空间和逻辑等句法关系中(李英哲 2013等),汉语偏向以从大到小、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等空间顺序表征概念结构。汉语语序还表现了从“参照物”到“目的物”的空间关系,从而大量存在零主语、时地句、主题句和受事施事化等一些特殊语序,而英语正好相反,从而导致英汉语语序差异(刘宁生 1995等),如例(8)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但英汉语有相反的时间语序。我们认为,将英汉语序类型差异归因于英汉民族的概念结构的不同,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任何心理证据的证实,事实上,“谁也不知道概念结构是什么样子”(Croft 2000)。我们进一步认为,这种解释实际是没有解释的解释,也就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需要解决问题。如果追问英汉民族的概念结构为何不同,我们只好又回到语法形式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很有可能陷入类似“鸡”和“蛋”先后关系之类的循环论证。

(8) a.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有些认研究还认为,像似原则还反映汉语中的逻辑关系(Thai, 1985)。逻辑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深层次的认知方式,更是复杂的认知方式,必然对语序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如条件、因果、假设、演绎、归纳等等,例(9a)的线性语序映射了从事件e1到事件e2单向发展过程。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只是描写了句法线性结构,并没有体现出句法结构的梯级性,例(9a)是条件句,描写的是可能事件,其梯级关系如(9b),同时,由于马尔科夫链的生成能力十分有限,所以无法对(9c)这类更复杂的句子做出合理解释。而例(10a)的介词短语(e1)实际是附加语,属于工具格,所以(10a)并不是表示从e1到e2的线性发展顺序,其梯级关系简要表示如(10b)。

(9) a.你给他钱[e1],他才给你书[e2]。

b.[CP[IP你给他钱[IP他才给你书]]]

c.你给他[[你昨天拿到的[钱]],他才给你[鲁迅写的[书]]

(10) a.他用筷子[e1]吃饭[e2]

b.[他vP[VP用筷子[VP吃饭]]]

c.[他vP[VP吃饭[PP用筷子]]]

事实上,汉语这类句子也可以使用相反语序,如(10c)。这也就是说,语序像似原则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被违反。在科学研究中,原则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标准,是不能随意违反的禁止性规定。如果像似原则能在同一种语言或跨语言中能随意被违反,那么它就不足以成为原则,其理论解释力也就自然受到质疑。句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种像似性,但这种像似性只是对部分语言事实的概括和描写,因而不能成为某种原则并从理论上做出合理解释。像似原则将概率或趋势的表层语法特征当成了语言本质规律,从而以线性语序掩盖了语言梯级结构的本质属性,因此对语言事实的理解解释力有限,也不能合理地预测语言发展。

像似原则实际是语言现象和生存世界的类比结果,像似原则的技术路线实际涉及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老问题。语言并不是直接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通过中间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construction)层次而联系起来的(沈家煊 2005)。因此,像似原则离不开感知理论(theory of perception)这双无形的手。无论是语言形式反映现实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决定语法形式,事实上都隐含建立感知心理表征的过程,这就是,只有通过比较现实世界或事件和可观察到的语言特征,才能建立起从现实到语言形式的像似关系,但语法像似性研究没有把握住感知这双无形的手,没有区分像似基础和像似本身,而是以类似(resemblance)或相似(similarity)将语法形式和现实或事件联系甚至等同起来,从而得出语言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的结论。这就意味着语言实际也就成为现实世界或概念结构的标签,我们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推论,感觉刺激确定感知,感知又确定语言。很显然,这种理论取向与行为主义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像似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刺激—模仿等语言行为主义思想。

3.2 像似原则的功能理据陷阱

语言规则的功能理据与语言的功能定义不无关系。传统研究大都认为,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或符号系统,人类发明或创造语言是为了完成或执行交际功能,所以认知和功能等研究试图从语言交际和环境中解释语言结构及其功能关系,语言的功能解释也就自然地成为语言的本质解释。而语言功能定义又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密切相关。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生物机制为了适应环境必须保存最具有功能优势的结构,从而能更加适应环境。类似地,语言也被认为是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交际和表征方式,但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不是语言的本质定义,而只是一种描写定义。功能描写定义并不能有效地确定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这正如将汽车定义为交通工具一样,它不能从根本上区分自行车或飞机等工具,语言的功能定义也不能表明语言的本质属性,因为它不能区分人类手势和情感等其它交际方式,更不能区分其它动物的交际方式以解释语言的物种特征。

功能性或适应与像似性本质上是相关的,像似往往是最适合表征和交流的方法,语言适应反映思维。但即使在“天真功能主义”(naïve functionalism)者看来,也并非所有的语法结构都对应于某种像似语义或语用,或具有功能性,语言中有些形式—功能对应是任意的(Givón 1995)。在科学研究中,非全称判断不能构成有效假设,所以语法功能假设是不可证伪的假设。另一方面,由于理据范畴广泛,包括诸如生态理据、种属理据、经验理据、感知理据、交际理据和认知理据等,因而极有可能出现一种语法形式对应多种语言理据的情况(Radden & Panther 2004:4)。功能论必然最终导致现代生物学研究所不能容忍的近亲“智能设计”目的论(杨烈祥 2012),而功能目的不能对语言做出生物学意义的解释。

在生物语言学平台上,语言被定义为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获得的具有物种特征的生物机制。像其它物种特征一样,语言生物机制稳定且可遗传,不具有跨语言或跨种族差异。基于基因科学、生物行为学和演化生物学等研究结论,生物语言学研究提出合并(merge)是人类在演化过程获得的独特生物机制(Berwick & Chomsky 2016),语言能力就是建立在生物基础之上的独立于外部环境独特算法。这也就是说,人类因为获得了语言(更确切地说是语言这种生物能力)才可用作交际工具,而不是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人类才发明或创造语言(杨烈祥 2015)。人类获得了这种独特的生物能力后,人类演化和发展史彻底改观,人类从而可以主动且严格地批评和检验知识,就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更多的知识,不断超越其它动物。这种生物解释模式无需考虑语言功能和生态等理据,也不考虑社会等外部语言理据。认知功能等研究认为,这种伽利略研究模式忽视了语言使用和社会诸多因素,不利于语言研究,而我们认为,这正是科学研究的常态,其根本目的是对语言物种特征做出纯净的生物学解释。

生物语言学关注语言的物种特征,而认知和功能等研究关注语言与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关注合并输出的生态多样性。句法自主和功能性并不相互排斥,功能性不能替代句法合并的生成,句法合并输出为语言表达像似等功能提供了足够的可能空间(Newmeyer 1992)。如在提升结构,英语有两种不同的的表层表达式,但底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输出时,提供足够的句法空间以表达像似性。两者的区别是,生成语法只说明像似的可能性,而认知和功能说明像似的优先性。所以两者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句法合并生成是基础,而功能则是句法的发展和表现,属后句法现象。

(11) a.It seems that John wins the race.

b.John seems to win the race.

c.[John[win race]]

语言的生物设计包括基因因素、习得因素和不专属语言的第三因素(Chomsky 2005)。句法合并运算完成后,系统将形态生成转交外成系统(Boeckx 2015),因此语言的外化形式必然是多种第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说,句法的外化形式是多种第三因素的竞争后的优选结果。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无论是像似原则还是生成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都不能对句法结构类型做出全面的解释1,因为这些理论都在很大程度上把语言的外化形式当作语言的本质形式,而外化形式不仅受到不专属语言的各种认知能力以及韵律、语用等因素的约束,而且受到历史、社会、政治和地理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对句法类型结构做出合理解释,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建立新的解释模型2。

3.3 像似性与语言演变

语言功能论的另一个问题是语言演变(language change)问题。在原子论研究看来,像似性是完美的功能适应(functional adaptation),即使有些语法规则在共时层面没有功能效用,但语言演变则必定由功能驱动。如果语言某种特征设计或演变暂时不能得到合理的功能性解释,不如说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该特征的功能解释。原子论实际蕴含了这样一个推论:语法演变与语法功能演变相关,语言演变扩展了(也可能减弱)语言功能,功能演变促进了语言演变。所以,语法或句法历时演变应体现或反映像似化(iconization)或去像似化(deiconization)过程。语法演变经历创新(innovation)、扩展(propagation)和保留(retention)等阶段(Newmeyer 2005),与我们讨论相关的主要是创新阶段。语法创新往往是个体使用者的某一语言表达突显了像似性,特别是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的再分析,增强形式与意义匹配的透明度,包括超分析(hyperanalysis)和亚分析(hypoanalysis)等,前者是删除不规则的形式与意义匹配关系,后者是形式特征被重新分析为内在特征。两种方式都有语言分析动因(parsing motivation),也就是增加句法分支方向的一致性,使语序更和谐,从而促进语言分析和处理效率。例如,一般认为,汉语语序经历了OV>VO>OV演变历程(Li & Thompson 1974),上古和中古汉语是SOV语序。公元前10世纪到3世纪期间演变为SVO语序,现代汉语又正在向SOV结构演变。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语序变化是疑问句和条件句中的代词宾语不再前置,与其它语序形成统一的分支方向。

(12) a.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b.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但是,按照语言演变的演化模式(evolutionary model of language change),语言社团中个体使用者的具体话语类似于生物学中的DNA,音素、词素和语法构式等相当于复制子(replicator),耦合子(interactor)就是语言使用者的语法或使用语言的心理能力,语言创新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复制子,因而可能导致语言演变,特别是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的再分析,语言演变就是新复制子的选择和传播 (Croft 2000)。所以,语言演变不是复制子而是耦合子适应语言生存环境,包括语言社团的其它成员、话语事件的社会环境和话语事件本身的目标等,这些生存环境因素确定了复制子的选择。这种基于语言使用的语言演变不是来自语言系统内部,而是来自使用者和社会的某些功能理据。

另一方面,生物结构在演化过程中往往会经过功能转换(function shift)而执行新的生物功能,所以生物机制的功能或目的不是生物演化的驱动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语法功能也可能经历功能转换。例如,现代英语中并存GEN-N(Mary’s mother)和N-GEN(the leg of table)两种所有结构,现代英语是右分支语言(中心语在前),是SOV语言,随后演变为SVO语言。在从SOV向SVO演变过程中,两种所有结构至少受四种可能的外在功能驱使(Newmeyer 2005)。这也就是说,语言中有许多结构是在演变过程中应对某种或某些功能压力,所以也就不再是原来功能压力的反应。因此,语言的超分析并没有增加语法像似透明度,也就没有增加像似性。有些研究还将语言像似的功能理据归因于语言处理效率,最终是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因为语言像似结构减少信息结构类型和转换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率(Croft 2001)。但是,语言结构的经济性和信息性是对立的,如果语言结构经济或简约,则必然减少信息量;如果增加语言结构的信息量,则必然增加语法结构的复杂度。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驱动语言演变的功能理据往往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对立理据。有些结构演变也不一定具有功能效应,甚至伴随功能障碍后果。句法像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语言形式的演变,但不是确定或构造语言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将语言演变归因于语言处理效率等理据,这实际是在“推卸”像似原则应承担的基本解释任务,因为这样最终使得像似原则陷入既不能实现充分描写的研究目标,又不能对语言事实做出原则内的合理解释的尴尬理论地位。

4.结论

语言是包含生物基础和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综合体。本文以句法像似原则为讨论目标,认为句法合并是不具有跨语言差异的普遍运算机制,合并将形态生成转交外成系统,而外成系统必然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因而具有多样性。像似原则实际是对语言现象的概括和人类语言因而具有表层多样性描写,属于后句法现象,其功能理据是后句法现象的反映,因而不具有跨语言特征或普遍性,也不能解释语言本质。生成语法和认知功能语言学往往在很少甚至不关注对方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非此即彼的理论取向,不适合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注释:

1 相对而言,生成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中的限制比像似原则要严格得多。我们已另撰文讨论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说,原则与参数理论仍然是对语言行为的描写和解释。

2 一种自然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优选句法论(optimality syntax theory),但由于外在因素众多,所以目前还难以对候选项建立单向或双向选择限制。可以预测的是,这是未来解决句法类型的一个理想方案。

Berwick, R.C.& N.Chomsky.2016.WhyOnlyUs[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Boeckx, C.2015.ElementarySyntacticStructur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issac, P.2005.Iconicity or iconization? Probing the dynamic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perception[A].Maeder C.et al.(eds.).Outside-In—Inside-Out[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5-37.

Chomsky, N.2005.Three factors in language design[J].LinguisticInquiry(1): 1-22.

Croft, W.2000.ExplainingLanguageChange[M].Harlow: Longman.

De Cuypere, L.2008.LimitingtheIconic[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Givón, T.1995.FunctionalismandGrammar[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Greenberg, J.H.1966.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A].Greenberg J.H.(ed.).UniversalsofLanguage[C].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Haiman, J.1985.NaturalSyntax[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C.N.& S.A.Thompsm.1974.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 SVO>SOV[J].FonndationsofLanguage(12):201-214.

Newmeyer, F.J.1992.Iconicity and generative grammar[J].Language(2): 756-796.

Newmeyer, F, J.2005.PossibleandProbableLanguag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hori, T.2015.Rethinking diagrammatic iconicity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A].Hiraga,M.K.et.al (eds.),Iconicity:EastMeetsWest[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eirce, C.1902/1932.PhilosophicalWritings(Vol.II)[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dden, G.& K, Panther .2004.Reflections on motivation[A].Radden G.& K.Panther (eds.).StudiesinLinguisticMotivation[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46.

Talmy, L.2000.TowardsaCognitiveSemantics(Vol.1)[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Thai, James H-Y(戴浩一).1985.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A].Haiman J.(ed.).IconicityinSyntax[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4-26.

李英哲,2013,空间顺序对汉语语序的制约[J],《汉语学报》(1): 60-68。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2): 81-89。

沈家煊,200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A],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22。

司富珍,2008,《语言论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烈祥,2012,唯递归论的跨语言比较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 54-64。

杨烈祥,2015,生物语言学的论题与前瞻[J],《外语与翻译》(3): 43-48。

(杨烈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通讯地址:410004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最简方案的生物语言学研究”(项目号:13YBA42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生物语言学的句法—语义递归互动和制约研究”(项目号:15A201)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2012ZB02)的阶段性成果。

H0

A

2095-9648(2016)03-0032-06

2016-10-08

猜你喜欢
理据语序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词源的理据信息考察*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