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
高莉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翻译书评标题写作:特征与模式*
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
高莉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翻译书评标题根植于翻译书评内容之中,高度概括翻译书评的内容、特色甚至学术价值,依托翻译书评内容而为读者接受。翻译书评标题对读者的阅读具有导引性,能帮助读者甚至不看书评内容就能快速便捷地获得书评信息,并准确了解书评内容。作者认为,翻译书评具有切题、简练和新颖三大特征,探讨其三种写作模式,即“无标题”写作模式、单标题写作模式和双标题写作模式。同时,还探讨了翻译书评写作模式对翻译书评标题写作、翻译和投稿带来的启示。
翻译批评,翻译书评标题,标题写作模式
翻译书评指对一切译学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的一种翻译批评和翻译研究活动。译学图书指包括除译作之外的译学教学与研究相关图书,如译学专著、翻译教材、译学工具书(包括译学辞典、年鉴等)、译学期刊、译学论文集等。故翻译书评不同于狭义上的翻译批评,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以译作为中心的翻译批评(亦即译评)。翻译书评和译评都属于广义的翻译批评研究范畴(刘金龙 2014;2015)。
翻译书评文章由四部分组成,即标题、导语(开头)、正论(正文)和结论(结语)。翻译书评标题根植于翻译书评内容之中,总是依托翻译书评内容而为读者接受。唐代贾岛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之相,足可坐窥万象”(二南密旨·论题目所由)。贾岛所言“题目”,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标题。由此观之,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标题应揭示全文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必须醒目与优美。许多书评研究者对书评标题的重要性发表过真知灼见。例如,我国现代最早将书评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的萧乾曾指出,“书评若欲抓到读者,首先应在标题上用些功夫。”“书评标题应剥开那层皮,揭晓它的内容,所以应来得分外醒目动人。在评者方面,一个恰当的标题本身就已是诠释或评价了。它代表一个观察点。像一个天窗,它展示了原书的某一重要部分”(萧乾、文洁若 2010:75)。我国20世纪80年代八位公认书评专家之一的徐召勋(1994:137)也指出:“读者看书评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标题,好的标题能够一下子把读者吸引住;好的标题应当恰当地反映图书的内容及其优劣,并有画龙点睛之妙”。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写过不少书评,对书评理论也有一定的认识。有一次,他们之间为《福格特先生》一书的书名,有过多次通信,反复讨论。又如,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最初曾打算叫做《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关于大工业的国内市场及其在俄国的形成过程)》,后来有人认为书名太长,列宁还想过要改为《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吴道弘 2010:114)。可见,标题的确立实非易事,可谓“一名之立,旬月踯躅”。
翻译书评标题是一篇翻译书评的“题眼”,高度概括该书评的主题、内容、特色、学术价值等,并能表达书评者的立场、态度及价值判断。翻译书评标题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快速便捷地获得翻译书评信息,准确了解翻译书评内容,甚至是书评作者的态度和对译学图书的价值判断。
“好题一半文”就是讲标题的重要性。翻译书评标题如果太过宏大,则言过其实;太过细微,则不能概括书评及图书内容,都是不合适的。要使翻译书评吸引读者,制作一个让人“见之则喜,欲罢不能”的标题是必要的,即翻译书评标题不仅要有内容和思想性,还应颇具可读性和艺术性。翻译书评标题应对读者充分发挥强信号刺激作用。
3.1 切题
切题是任何文章标题的基本要求,对翻译书评文章更是如此。翻译书评标题的切题,可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是对读者而言,标题要意义鲜明,不让读者产生理解困难;二是对作者而言,要求标题与书评内容高度切合,不能不确切。比如,有的翻译书评标题既看不出书评作者对所评译学图书持有的态度,更看不出其理性的判断,难免会引起读者怀疑书评作者对所评译学图书的驾驭能力,甚至怀疑所评译学图书是否质量优良,是否有评论的必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切题并不排斥翻译书评标题制作过程中采用任何修辞手段。相反,凡是能合理运用的任何写作技巧、方法或修辞手段,都是用以达到切题的必要手段。
例1 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误区还是必然?——兼评《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鲁伟、李德凤,《中国科技翻译》2010年第2期)
书评作者采用设问修辞手法,加强读者对所评译学图书主题思想的思考,也在了解中西翻译思想比较之后,问题的核心聚焦在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更能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
3.2 简练
任何标题都受字数限制,都应简练,但简练并不等于简单。翻译书评标题也应具有简约、醒目、概括等特征,用凝练的文字揭示原书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的标题能让读者及时看出评论者思考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简明扼要的标题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使之产生阅读冲动”(赵秀明 2011:237)。
例2 学好中文,做好翻译——翻译专业本科生《中文读写教程》评介(王冬梅,《上海翻译》2013年第3期)
从所评图书题名很难知晓该书的使用对象,该书评标题简洁明了地将其表现出来,是供翻译专业本科生之用,目的是教授学生如何学好中文,继而做好翻译。
3.3 新颖
一个好的翻译书评标题,应该具有鲜明个性和富有新意,这就要求书评者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评论角度,使之具有个性特色,不同凡响。尤其对于一些质量较高的图书,如果书评者评论水平高,但因制作的标题太过平淡而让读者觉得毫无新意,甚至放弃阅读,将非常遗憾。
例3 探索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谢天振,《东方翻译》2014年第5期)
例4 论《小句中枢全译说》的逻辑力量(余承法,《中国科技翻译》2010年第4期)
例3是谢天振为其新作《翻译研究新视野》(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所写自序。序跋也是一种特殊的书评形式。该书评标题使用了单句,所评图书题名未在书评标题中出现。以这种方式写作书评标题对读者也是一种吸引。例4标题将图书题名镶嵌在书评标题当中,避免使用主副标题模式,不仅简洁,也更揭示所评图书的特点。
翻译书评标题的写作是一种艺术,需要书评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4.1 “无标题”写作模式
“无标题”的标题写作模式指以所评图书的题名为书评标题,这类标题写作模式不多见,主要出现在早先的翻译书评中,或出现在报刊的书评栏目中。或许是因为这类标题毫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不常见。
但有意思的是,国外的翻译学研究杂志却喜欢使用这种标题,同时伴有书名、著者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图书总页码、售价、国际标准书号(ISBN)等著录事项,多维度地把所评图书的相关信息在突显位置告诉读者。
例5 中国译学大辞典[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by Fang Mengzhi et al.,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xxxv + 699 pp., RMB120 (hardback), ISBN 978-7-5446-162205(许建忠,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2013年第1期)
例6 Community Interpreting.By Sandra Hal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320 pp., £74.00 (hardback), £74.00 (paperback), ISBN 978-1403940681 (hardback), ISBN 978-1403940698 (paperback) (Clara Pignataro,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2013年第1期)
标题中将所评图书题名用粗体显示,并将其基本著录信息悉数涵盖进来,让读者对该图书有个感官认识。可以看出,售价会因装帧不同而不同,国际标准书号也因此而异,如例6。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杂志的每期目录中,书评文章的标题只出现图书题名这条著录信息,且不出现书评作者名字,与同期其它论文著录方式不同。著录方式分别如下。
中国译学大辞典[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Community Interpreting
例7 Religious transactions in colonial South India: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Protestant identity, by Hephzibah Israe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xv +269 pp., US$90 (hbk), ISBN 978-0-230-10562-1(Harish Trivedi,TheTranslator,2014年第1期)
例7和例5、例6的著录方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该杂志的每期目录中,书评文章的标题著录信息包括著者项、书名等信息,在标题下出现书评者名字,这一著录方式与同期其它学术论文无异。著录方式如下:
Hephzibah Israel, Religious transactions in colonial South India: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Protestant identity
Paola Brusasco
例8 Eliana Franco, Anne Matamala, Pilar Orero.
Voice-overTranslation:AnOverview.2011.Peter Lang.
Hochfeldstrasse, CH-3012 Bern, Switzerland.248 pp.ISBN 978-3-0343-0393-4.Price: 42.50 (Heidi Aojer,Babel, 2012年第3期)
该书评标题和例5、例6和例7有点不同,是著者项在先,价格在最后,书名用斜体。在该杂志的每期目录中,书评文章的标题著录方式如下:
Eliana Franco, Anne Matamala,PilarOrero:Voice-overTranslation:AnOverview
Reviewed by Heidi Aojer
例9 Xu Jianzhong.《翻译地理学》(TranslationGeography)
Harbin: Heilong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260
pp.ISBN 978-7-207-08693-8
(Zhu ling,Target,2012年第2期)
该书评标题著录方式和以上其它书评标题著录方式略有不同。另外,在该杂志的每期目录中,书评文章的标题著录信息包括著者项、书名及书评者等信息,著录方式如下。
Xu Jianzhong.《翻译地理学》(TranslationGeography).Reviewed by Zhu Ling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外国翻译研究期刊的书评标题著录方式大同小异,虽不华丽,却尽量客观报告图书所包含的基本信息。不过,笔者认为其不足在于,读者仅从书评标题无法知晓书评者对该书的价值判断,须读完整篇书评后才能获得对该书的整体认识。这或许是中外翻译书评标题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
4.2 单标题写作模式
单标题写作模式,指作者为书评文章所拟定的唯一书评标题。单标题的拟定方法多样。
4.2.1 按是否含有所评图书题名划分
按是否含有所评图书题名划分,单标题写作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述书名写作模式。指在标题内含有被评图书的题名。往往在所评图书题名前加“评”、“读”、“初评”、“简评”、“小评”等,或在所评图书题名后加“简评”、“评介”、“述介”、“读后”、“介评”等。这类标题让人一看便知是书评,且知道所评何书。这类标题虽言简,但未必意赅。
例10 《马赛克重构——翻译研究的构式语法途径》述介(杨子、王雪明,《上海翻译》2014年第3期)
例11 简评《翻译写作学》(郭建中,《上海翻译》2012年第3期)
例12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介评(李德超,《中国翻译》2013年第2期)
例13 读《电力招投标工程英语阅读与翻译》(侯涛,《中国科技翻译》2008年第1期)
不过,这类标题写作特色不鲜明,对读者的吸引力会打折扣。何况“这种类型的标题本身也的确是有缺点的:既看不出书评者对所评书的态度,看不出理性的判断,也看不出书评者对所评书的爱憎,看不出感情的流露。它像一杯温吞水,既不是开水,也不是冰水”(徐柏容 2005:23)。
另一种是隐藏图书题名写作模式。这类书评标题具有一定含义,但不含所评图书的题名。
例14 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林克难,《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例15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主题·视角·方法(谭载喜,《东方翻译》2012年第4期)
例14中,作者在标题的下面列出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和出版年等信息。例15是谭载喜读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选集》之后所写的一篇书评,主要从主题、视角和方法三个角度论述了该文集的特色和品质。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读者仅从标题难以知晓图书的具体研究内容。
4.2.2 按是否给出价值判断划分
按照书评标题是否对所评图书给出价值判断,单标题模式可分以下两种。一种是揭示图书所评论内容或角度。直述书名这类书评标题虽不失简洁,但较老套,难以引起读者兴趣。这类书评标题仅告知读者这是一篇书评,以及所评图书的题名,至于评论角度、特色、价值等相关要素,均未提及。其实,我们不妨在书评标题中揭示所评论图书的具体对象、内容、特色,让读者有个更直观的了解。
例16 论《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的释义(曾东京、丁青,《上海翻译》2007年第2期)
例17 《中国科学翻译史》的特色(李亚舒,《中国翻译》2007年第1期)
例18 《中国译学大辞典》的四大特色(卜爱萍,《中国科技翻译》2012年第2期)
以上书评标题的共性在于开门见山指出了书评的侧重点是评论图书的内容、特色或角度,而非全面展开评论。
另一种是声明图书优劣基调。指书评者在书评标题中就声明自己对该图书的价值判断,是认同,是商榷,是质疑,还是否定。这类书评标题较为直接,明确表达书评者观点。
例19 《商务英语翻译》的失范与误译(梁雪松,《上海翻译》2013年第4期)
例20 新版《中国翻译文学史》质疑(张振辉,《中国翻译》2006年第6期)
例19中,梁雪松(2013:77)对该教材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该书“在商务翻译、语义转换、译语表述等方面存在大量误译,另有诸多谬误涉及专业定义、教材编排、文意表达等方面”,“难以体现一部国家级骨干教材应有的规范与示范性”。例20中,张振辉(2006:71)通过对诸多史实进行分析举证后指出,该书“把以上这么多重要的情况全部疏漏,岂不贻笑大方。”综观之,他对该书的完整性、全面性持保留意见,而这种观点在书评标题中已经表露无遗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应把书评者批判、否定的译学图书与书评者虽存疑但肯定的译学图书区分开来对待。
例21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前部分》(增订版)疏漏考(张婷、夏婉璐,《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
从书评标题,读者即知道该书评是对图书的疏漏进行考辨。书评作者对书中的“一些瑕疵做些考证和阐释,以期能为完善翻译史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认为“如此浩繁的史著,瑕疵却如此之少,而且逻辑严明,论证充分”(张婷、夏婉璐 2011:82-84)。可见,作者对该图书是认同的,虽有瑕疵,却属正常。
4.3 双标题写作模式
双标题指由正(主)副标题构成的标题写作模式,目前这类标题写作较为常见。这类标题中,正(主)标题往往概括或阐发书评的中心思想,对所评图书进行价值判断,其制作方式较为灵活,可采用修辞、诗句、成语等元素,一般不含所评图书题名;副标题一般加在正标题后面或在下面另起一行,副标题前加破折号。副标题列出被评图书题名及作者名,有的也不列举图书作者名。
例22 时体及其翻译问题研究的全方位思考——《英汉时体类型与翻译策略》述评(潘震,《上海翻译》2016年第3期)
例23 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构建与对策研究》述评(张美芳,《上海翻译》2015年第2期)
例24 叩问翻译之门,探寻内部规律——龚光明《翻译思维学》评介(刘金龙、安全勇,《中国翻译》2006年第1期)
当然,也有的书评标题用正标题表述被评图书题名,副标题则进一步解释正标题。
例25 《思考汉英翻译:翻译方法课程》评述——一本别开生面的汉英翻译教材(何雯婷,《东方翻译》2012年第3期)
例26 《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被大幅剽窃——析剽窃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上海翻译》2014年第2期)
一般来说,正标题较为抽象、含蓄,读者难以看出所评图书真面目,故采用副标题加以说明,其作用“在于补标题之不足”,“也有是对标题作解释的,但仍是一种解释性的补充”(徐柏容 2005:277)。正副标题使用得当,能大大吸引读者眼球,满足其阅读心理诉求。
4.3.1 判断式
就是用对所评图书的判断语来制作标题,这类标题旗帜鲜明,爱憎自现,不仅揭示所评图书内容,更揭示书评的本质——价值判断。
例27 承前启后 高瞻远瞩——评《中国译学大辞典》(陈飘平,《上海翻译》2010年第3期)
例28 高屋建瓴,译以致用——《应用翻译学》介评(成昭伟,《中国科技翻译》2013年第3期)
例27中,陈飘平认为所评图书能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收录译界不断涌现的新译学术语,同时对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展示了高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故用“承前启后 高瞻远瞩”八字加以肯定。例28中,成昭伟认为该书顺应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是“应用翻译学的奠基之作”,它对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故用“高屋建瓴,译以致用”加以肯定,以表认同。“对批判性强的书评和争鸣性的书评来说,这种标题法具有更高的价值,也更有力量。如果所作的判断是不同于流俗的,或者是与既有定论相悖的,以之作为书评的标题就更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徐柏容 2005:285)。
另外,使用这类标题,对那些较新的研究主题、领域,或者对于人们可能有不同见解的研究领域,更能引发书评读者的关注,因为这类判断式标题也往往会对所评图书定基调,判断图书的优劣。
例29 具有开拓意义的翻译文学研究新著——评谢天振著《译介学》(朱徽,《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朱徽在标题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该书的学术价值。事实上,该书是我国译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极具开拓意义的新成果,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翻译文学研究体系的构架。读者从书评标题不仅了解图书的研究内容和属性,更知晓其学术价值。
4.3.2 含蓄式
有的标题开门见山,有的则含蓄、悠长,甚至是缠绵。仅看主标题,可能看不出所评图书具有何种面目,以及其鲜明特色和价值。
例30 象牙塔外的翻译世界——《译者实用指南》(第5修订版)评介(吕奇,《东方翻译》2014年第1期)
该书评标题着实含蓄,文学色彩浓厚,耐人寻味。其实,该书是一部极具实用性和时效性的读本,为翻译从业人员提供全面而操作性极强的指导,也为翻译研究与教学者提供了看问题的新途径。
4.3.3 揭示所评图书特点/特色
如今,翻译研究虽量大面广,但不乏同质化研究。面对琳琅满目的译学著作,读者要找到一些独具特色并适合自己研读的译学图书,着实不易。这时,可借助翻译书评的导向和导读功能,因为这些要素能在书评标题中得以体现。这类标题“往往不全面概括书评内容,也不一定是对全书的判断,而只揭出所评书的某个特点、某方面的特点,或者某种作用、某方面的意义等等”(徐柏容 2005:286)。
例31 破解译学七大难题——评许钧教授的新作《翻译论》(伍小龙、王东风,《中国翻译》2004年第4期)
该书由七个章节组成,即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翻译研究涉及问题众多,难题也很多,而该书的七个章节仅探论了翻译研究中的七大基本问题,也是难题。该书评标题凸显了该书特色,能吸引读者注意,有助于其选书。
例32 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评述(程敏、刘金龙,《上海翻译》2013年第4期)
应用翻译研究的著作不少,而该著作的特点是将应用翻译研究进行“理论化与体系化”,书评标题凝练,能起到导读作用。
4.3.4 揭示所评图书题材/体裁
有时仅从书名,很难得知图书所研究对象与内容,以及它所属题材或体裁。
例33 书写中国翻译史——评王宏志教授的《翻译与文学之间》(唐欣玉,《东方翻译》2012年第5期)
对于王宏志的《翻译与文学之间》(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读者从书名可能知道该书研究的内容与文学翻译有关。但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题材非常广泛,而该书评标题就揭示了所评图书的体裁(文学)和题材(翻译史),这对喜欢翻译史的读者起到很好的导读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双标题中的主标题写法灵活多变,方式多样。例如:
(1) 单句式。即主标题用一个单句,对所评图书内容、特点、价值等进行揭示。
例34 视听翻译的理论体系及话题拓展——《视听翻译:理论、方法与话题》评介(林娜、席纪新,《中国科技翻译》2016年第2期)
例35 全球视野下翻译理论的建构与重构——《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评述。(刘贵珍,《中国翻译》2015年第2期)
(2) 复合句。复合句的意义容量比一般单句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单句组成。
例36 方法之集粹,资源之整合——《口译研究方法:实用资源》评介(邢星,《中国翻译》2015年第3期)
例37 关注行业发展 开拓译学领域——《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过程与应用》评介(张慧玉、冯全功,《中国翻译》2016年第2期)
(3) 三词组合:用三词组合写作,中间加圆点、逗点或顿号。
例38 多维视角·理性阐释·文化透视——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评介(栗长江,《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
例39 多视角、多学科、多文化——翻译学研究刊物Perspectives(《视角》)介绍(李运兴,《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
此外,还可通过对图书题名进行衍化,或灵活使用标点符号等方法来写作书评标题。
例40 科技英语:文体、范式与翻译——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评述(刘金龙,《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
总之,“双标题要使正题、副题互相呼应、照顾,结合得好,便于满足阅读的心理要求(吴道弘 2010:17)。
5.1 对翻译书评标题写作的启示
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办刊理念和宗旨,“一本杂志的不同栏目的论文或者研究报告,很可能在标题的使用上有所不同。所以,写作标题时,作者要把自己所写的论文的类别考虑在内”(姜亚军 2010:31)。如以上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Babel,Target等杂志,不仅这些翻译研究刊物的书评标题写作风格不同,就是同一本刊物,其刊载论文的标题与书评的标题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大异其趣。
另外,论文标题也应该“量体裁衣”,不仅应该因刊物和栏目而异,也应体现刊物的理念和宗旨(姜亚军 2010:31)。通过对《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东方翻译》、《外语与翻译》等杂志历年刊发翻译书评标题的观察,似乎没有特别要求。但《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书刊评介”栏目中,通过观察,发现其书评标题写作风格较为固定,多用含图书题名的单标题,较为朴实,以2016年第3期和第2期为例:“Amacker校注本索绪尔《语言科学——论语言的二元本质》述评”、“《翻译:跨学科研究》述介》”、“《分布式形态学近况》介绍”、“《二语时体研究设计与方法论》述评”、“《语言与时间:认知语言学方法》评介”。此外,《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等期刊,也基本使用这种写作风格的书评标题。至于其原因,到底是书评作者投稿时就使用这种书评标题的,还是编辑部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过,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些刊物的书评标题风格较为统一,与其他几个期刊略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刊物的某种办刊理念或宗旨。
如今,我们习惯的书评标题写作模式或方法往往和国外出版的翻译学期刊书评标题写作差异较大。书评作者应对所投期刊的标题使用习惯有所了解。所以,“标题作者要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刊物,特别是自己要投稿的杂志对此类标题的使用情况。这一点对希望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的人而言更为重要”(姜亚军 2010:31)。
5.2 对翻译书评标题翻译的启示
标题的翻译和其他翻译一样复杂,不仅涉及其语言和学科传统问题,也涉及到作者投稿心理和刊物的办刊理念等问题(姜亚军、赵玮 2011:93)。翻译书评标题翻译中,处理最为麻烦是的主标题。通过对各刊物书评标题翻译的观察,发现多用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直译。指“以原文形式为标准,依样画葫芦”,“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表达形式上无须另辟蹊径即可达到忠实于原文内容”(方梦之 2011:101)。当翻译书评标题能高度概括图书内容,或者是书评作者揭示图书特色或评论,若能直接翻译过来而不损标题之意,即可直接译出。例如:
例41 从翻译的视角研究文学和从文学现象考察翻译——读《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刘丽艳,《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
译文:A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nd an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Literature Phenomena: a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例42 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匹配理论——评《英汉功能翻译理论与实践》(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2013年第2期)
译文:The Theory of Pairings of Form and Function-A Review ofTheoryandPracticeofFunctionTranslation
另外,对那些图书题名未能充分揭示图书研究内容的图书,而书评标题又能准确表现图书研究内容、特色和价值的图书,我们可对书评标题采用直译法,有助于读者对图书的理解。
例43 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进程与阐释学方法——《翻译改变一切:理论与实践》述评(刘佳全,《东方翻译》2014年第3期)。
译文:Sociological and Hermeneu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A Review ofTranslationChangesEverything:TheoryandPractice
例43中,从书名很难看出该图书具体研究内容,但从主标题可知该图书是从社会学、阐释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的,补充了有助于读者理解的信息。
(2)意译。指“以原文形式为标准,译文表达形式上另辟蹊径”,“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 译者“需要改变形式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方梦之 2011:101)。有些翻译书评标题会用诗化、抽象的语言,或者使用同义叠词拟题,或者使用过于宏大而只起到烘托作用的书评标题,如照直译出未必达意,则可采用变通的意译。
例44 道器共彰 指迷纠枉——曹明伦著《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评介(焦鹏帅,《语言教育》2016年第2期)
译文:A Masterpiec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ew ofTheWayofTranslation:TheoriesandApplications(Revised Edition) by Cao Minglun
例45 开放·多元·动态·选择:建构性的翻译批评新探索——评肖维青新著《翻译批评模式研究》(刘金龙,《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译文:A Constructive Study on Multifold and Dynamic Translation Criticism——A Review of Xiao Weiqing’sTranslationCriticismandItsModels
例44中,标题中的“道器共彰 指迷纠枉”意思不明确,如果将其变通,只译意思,就好理解。例45中,“开放·多元·动态·选择”则是套用书中对翻译批评模式建构特征的描述,翻译时用“multifold”和“dynamic”即可。
(3)省译。省译包括两种情形:(1)书评栏目文章标题和摘要英文全省略。以《外语教学与研究》为例,该刊2015年第6期共发文14篇,其中论文12篇,书评2篇,但在期刊末页的“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中,只有12篇论文附有英文摘要和标题,2篇书评则无英文信息。(2)期刊只选取少数几篇论文附有英文标题和摘要。以《中国翻译》为例,该刊2016年第2期共发文22篇(2篇英汉、汉英翻译实践文章未计算在内),其中包括1篇书评。在期刊末页的“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中只有3篇论文附有英文标题和摘要,其他论文的英文标题和摘要全省略,自然包括了书评在内。笔者对该刊近5年的过刊统计发现,其附有的英文标题和摘要基本保持在3-5篇,多为4篇。
(4)改写。这里的改写和文化学派所说的改写不同,与黄忠廉(2000)主张的变译类似,主要是对书评标题原文的形式或内容作一定程度的修改、变化以突出重要信息,达到信息交流目的。
例48 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翻译与社会导论》述介(覃江华,《上海翻译》2015年第1期)
译文:Comments onTranslationandSociety:AnIntroduction
例49 《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被大幅剽窃——析剽窃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 《上海翻译》2014年第2期)
译文:Exposing a Case of Plagiarism
任何一部新书出来,里面总有一定的创新点,例48的主标题中,关键词为“最新进展”,若将词照直译出,读者会觉得多此一举,因为在读者的潜意识里,能被评论的译学图书都是可评应评之作,故将主标题省略不译,保留副标题即可,以示对该书的评论。例49这篇书评的目的就是要揭露一起恶性剽窃事件。“剽窃”一词在学术界极为敏感,读者若看到此类字眼定会关注。故而,标题进行改写,突出主题信息,达到了吸引读者关注的目的。
改译的好处在于客观展示图书,因为标题最好是告知,而不是说理,故能避免主观因素干扰。
至于标题翻译问题,有的直译,有的意译,有的则改译,不同的刊物做法不同,同一刊物的做法也不固定。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刊物在英文标题拟定时有一定倾向性,例如《上海翻译》多用改写法,《山东外语教学》多用直译法,《东方翻译》多用直译法,《中国科技翻译》则混合使用,等等。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有的中文标题特色鲜明,英文反而不明确。
例50 《中国译学大辞典》的四大特色(卜爱萍,《中国科技翻译》2012年第2期)
译文:A Critique onA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
书评标题原文中已交代是评论该辞典的四大特色,但译文却用了“critique”一词进行笼统概括,反倒让读者对书评内容不那么明确。“标题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论文作者或者英文编辑的事,它涉及到一种刊物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姜亚军、赵玮 2011:95)。所以,书评者要尽量了解所投稿期刊是否对论文/书评标题有特殊要求,可对该刊之前所发书评的标题使用情况进行一番研究。
本文通过探讨翻译书评标题的特征与写作模式,比较中西翻译书评标题,揭示中西翻译书评标题写作的某些异同。这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如翻译书评标题写作不能太过随意化、公式化、空洞化,也不应太过冗长、主题不突出,等等。
不管是单标题,还是双标题,都要讲究切题、简练,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而言过其实,以辞害意,反倒愚弄了广大读者。“书评标题要在切合书评内容的范围内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不能不顾书评内容去吸引读者,更不能不顾书评内容而故作耸人听闻的标题”(徐柏容 2005:276)。
书评标题可先拟定,再写文章;也可先写文章,再拟定标题,这样可能更切题。不论是采用哪种程序,书评标题的拟定一定要根据书评的风格来确定,要新颖别致,但不显得矫揉造作。“书评标题创新的道路是宽广的,问题在于书评者要眼界宽广”(徐柏容 2005:291)。
总之,翻译书评标题写作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这门艺术,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最终提高传播效果。翻译书评标题写作只是翻译书评写作的一个侧面。翻译书评写作是一个有待开发且富有意义的研究新领域。而翻译书评或许就是翻译研究的创新点(傅敬民 2014)。
方梦之,2011,《中国译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傅敬民,2014,谈谈翻译研究的创新与规范[J],《上海翻译》(4):8-12。
黄忠廉,2000,《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姜亚军,2010,复合式论文标题之争:评述与启示[J],《外语教学》(6):29-32。
姜亚军、赵玮,2011,科技论文标题的翻译研究:现状与翻译[J],《外语教学》(3):92-96。
梁雪松,2013,《商务英语翻译》的失范与误译[J],《上海翻译》(4):77-80。
刘金龙,2014,翻译书评:地位与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2):56-59。
刘金龙,2015,翻译书评类型刍议[J],《中国科技翻译》(4):58-61。
吴道弘,2010,《书评例话新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萧乾、文洁若,2010,《书评·书缘·书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徐柏容,2005,《现代书评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徐召勋,1994,《书评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张婷、夏婉璐,2011,《中国翻译简史:五四前部分》(增订版)疏漏考[J],《中国翻译》(1):82-84。
张振辉,2006,新版《中国翻译文学史》质疑[J],《中国翻译》(6):68-71。
赵秀明,2011,《译学评论概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刘金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高莉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博士)
通讯地址:201620上海市松江区弘翔路281弄24号902室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翻译书评:理论建构与任务研究”(项目号:15YJC740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H059
A
2095-9648(2016)04-0008-08
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