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语系中动物词语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讨论

2016-03-16 10:31努尔斯曼阿卜莱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维吾尔语意象汉语

努尔斯曼·阿卜莱提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海淀 100081)

汉维语系中动物词语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讨论

努尔斯曼·阿卜莱提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海淀 10008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多种文化汇聚的大家庭。因地理位置、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本文以汉维民族语言系统中储存着大量具有文化意象的动物词语为例。分析汉维两种语言特有文化色彩的动物词,进而结合对比语言学、汉维翻译理论阐述汉维翻译中动物词语的翻译方法。

汉维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翻译方法

古代人类往往把动物尊奉为神,加以崇拜,这是原始社会中的普遍现象。汉文化中崇尚“龙”;维吾尔族也常常把狼、雄鹰、狮子、熊等动物看作其崇拜的对象。在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动物形象描写。这些形象沉淀了特定的民族心理,负载着汉维吾尔民族的特殊感情。另外,因为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自然条件、地域文化差异等原因,汉维民族面对同一种动物比喻和审美情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汉语中提到的某些动物在维吾尔语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例如,在汉语中 “龟”是长寿的象征,古代的建筑物前常有石龟,寄托祈求长寿的愿望。在维吾尔语中“tαʃpαqα”(龟)没有特定的文化意象,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维吾尔族赞颂胡杨千年不死,百岁老人比喻为“千年胡杨”。廖光蓉认为,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产生基础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2)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3)文化心理及联想的作用等[1]。语言作为文化的血液,动物词语必然体现民族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下面,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汉维语系中动物词语所表现的文化特点。

一、分析汉维语系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动物词语是所有语言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语言发展过程中,动物词语不断丰富,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如成语、典故、谚语、寓言故事、神话等,常用具体的动物名称来表现抽象的文化概念。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把动物人格化,并依据动物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喻义。

(一)动物词语相同、文化内涵相似

尽管汉族、维吾尔族存在一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但这不代表两者之间没有共同之处。就动物词语而言,有些词汇表示的文化内涵是相似或相同的。

“羊”(qoj)在维吾尔语中以温驯著称,常为凶猛动物的牺牲品有温顺驯良的内涵。如:“qojdɛk jαwαʃ”(羔羊似的温顺,表示听话)。汉语中有“替罪羊”、“迷途的羔羊”、“可怜的小绵羊”等俗语。羔羊有“温顺听话的人”、“无辜受害的人”的意象。狐狸:汉语中“狐狸”常有“狡猾”的喻义。如“狐假虎威”表示“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的意思。还有“满腹狐疑”、“狐疑不决”等与狐狸的属性紧密相连。维吾尔语寓言故事“tylkinitɛqsimαti”(狐狸分配食物)中狐狸奸刁狡诈的特性揭示无疑。“briniχiris qilinidin, tylkinikylkisi jαmαn”(狐狸的笑比狼吼叫还可怕)谚语表示狐狸极为狡猾的性情 。“狐狸笑,可谓事情不以吉祥告终”、“qeri tylkɛ”(老狐狸)指诡计多端的人。汉维语系中的“蛇”用来形容恶毒、邪恶、狡猾、猜疑等。如“人心不足蛇吞象”、“地头蛇”、“杯弓蛇影”等。维吾尔语中有“jilαndin qoriqqαn, αrαmidinmu qorqidu”(被蛇吓的人见绳子也害怕),维吾尔族对“蛇”诡秘的行踪和剧毒非常恐惧。蛇常致人于死地,维吾尔语中“蛇”是邪恶的代名词。

(二)动物词语相同,文化意象不同

“猫”的天职是捕鼠,昼伏夜出,主动出击,从不偷懒,汉语中“猫”的形象是温顺、可爱的。“猫”能招财,辟邪消灾,神话传说“猫有九条命”。“myʃyk”(猫)因为爱干净,习性温和,是维吾尔族青睐的家庭宠物。但在维吾尔语谚语中“猫”的形象有“恬不知耻”的意思。如,维吾尔谚语“myʃyktɛk kzini jumuwαlmαq” (像猫一样闭上眼睛)。意思是,得到别人恩惠,过不多久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的样子。汉语俗语“喜鹊叫,好事到”,故名此意“喜鹊”在汉民族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维吾尔语寓言故事中“seiχαn”(喜鹊)用来比喻搬弄是非,传闲话的人,还喻指爱唠叨的女人。汉语中赞美“牛”的词语有很多。如,“健壮如牛”、“力大如牛”等,汉语中“牛”还用来表示倔强、固执或骄傲的性格。如,“牛脾气”、“牛性子”。“牛”在汉维语中的形象非常不同。维吾尔语中“kαlα”(牛)形容愚蠢,笨拙的人。“kαlidɛk qαrαp turmαy, tiz mαα jαrdem bɛr ”(真是一头笨牛,不要愣着啊,过来帮忙)。“kαlα”在维吾尔语中没有特定的文化喻义,口语中常与“dot”(愚蠢)连用。如,“dt kαlα”(愚蠢的东西)。

(三)动物词语相异,文化内涵相似

在汉语中形容某人胆小常用“胆小如鼠”,这是因为老鼠在汉语言文化中被赋予了“胆小”的文化内涵。维吾尔语中 “toχu”(鸡)表示胆小。如,“toχu jyrɛk”(胆小如鸡)。形容嘴馋汉语中说“馋猫”,维吾尔语“αpαqα”(馋蛙)。“鸳鸯”是我国特产的一种候鸟,雄雌偶居不离。汉文化中成双成对的鸳鸯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的夫妻。“kαkkuk bilɛn zɛynɛp”(杜鹃与布谷鸟)在维吾尔语意为天生一对。“silɛr kαkkuk bilɛn zɛynɛptɛk χudα qoxqαn biryplɛr”意为天配良缘,牛郎织女。“虎”在汉语文化中被赋予“百兽之王”的文化内涵,是“权利”与“勇敢”的象征,虎经常与传说中的龙并用,以表达人们对被指称者的称颂、敬仰。如“生龙活虎”、“龙争虎斗”等。在维吾尔语文化中“狮子”被赋予“百兽之王”的文化内涵。《突厥语大词典》记载:“αrslαn”(雄狮)特别用于国王的名字[2]。“ʃir”(狮子)是勇士的象征。

(四)动物词语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

(五)动物词语文化喻义空缺

一些动物词语在汉语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蝙蝠”在汉语中是幸福、吉祥和健康的象征。年画上常有蝙蝠出现,如有的画五只蝙蝠飞入大门,有“五福临门”的意思。或者常与梅花鹿、寿桃、喜鹊画在一起表示吉祥幸福。“ʃɛpɛrɛ”(蝙蝠),在维吾尔语中没有特定的喻意。维吾尔族不喜欢屋檐下有斑鸠巢,维吾尔语中的“pαχtɛk”(斑鸠)是“怕老婆”的代名词,此喻义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pαχtɛk”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汉文化中“龟”以长寿著称。如,“千年王八万年龟”等。“tαʃpαqα”在维吾尔语中没有特定文化喻体,只用来形容走路慢的人。“麒麟”在汉文化中的地位也非常高,是“四灵”之一。汉语中有“深山藏虎豹,旷野埋麒麟”等。

(六)动物词语相同,喻意相反

“飞蛾扑灭”,源于“如飞蛾之扑火,岂焚身之可吝”,比喻自取灭亡。翻译成维吾尔语是“pɛrwαnidɛkirαqα urulmαq”,表示追求光明、为得到某种宝贵的东西以正当的方式全力以赴。

二、汉维语系中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讨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论是哪个民族的语言都有一些打上了民族文化感情色彩的词语。对这类词语的翻译,必须格外慎重,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强烈民族感情色彩的词必须认真对待。汉维语系中的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象,就是汉族、维吾尔族文化色彩的体现方式之一。正确理解语言有赖于对文化的正确理解。翻译时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汉语动物词语所表达的文化形象,并根据维吾尔语的语用习惯对不能对应的动物词语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形象转换译意法等方式来传达其文化内涵。借鉴前人有关汉维翻译的理论及方法,结合动物词语所投射的喻意内容下面分析汉维语动物词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语言的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3]。为了保持原文熟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丰富译文语言,在正确表达原意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一般要直译。汉维民族某些动物词语的喻意共性,翻译时可采取直译法。

1.他们口里的宪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是在挂宪政的羊头,卖一党专政的狗肉。(《毛泽东选集》)

汉维吾尔语民族的谚语表现形式和字面意义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相同或相近。原句“挂羊头卖狗肉”在维吾尔语中采取直译法,处理修辞手段时采用对当的修辞格,“指羊尾巴油,却卖羊肺子”。二者比喻用不好的当年关系做幌子,销售假的东西。

2.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毛泽东选集》)

“老虎”不是单一地、死板地仅指某一动物,借代“老虎”的形象原文中“纸老虎”喻指美国反动派的原子弹外强中干的特征。维吾尔语中采取直译法“qɛɛz jolwαs”,以动物特性使表达生动,幽默。

3.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红楼梦》)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维吾尔语中没有与“井底之蛙”相对应的成语,通过直译的方法不仅保持了原文的修辞手法,也丰富了维吾尔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4.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红楼梦》)

“狗”在维吾尔语中贬义多于褒义,“狗仗人势”直译“igisigɛ tαjinip hɛjwɛ qilidiαn it”毫无掩饰地表示出“it”(狗)在维吾尔语俚语中的语义特点。

采用直译法既可以保留汉语中的动物形象及独特的表达手法,传递出汉语言风格,自然地再现其意义及神韵,又不改变其情感色彩,并且能够丰富维吾尔语的语言表达力。

(二)意译法

是较高层次的翻译方法,主张传达原语的意义内容和话语风格,而不计较词语的对应,表达时尽量遵守译语规范。意译法很注重两种语言的民族特点,在翻译标准上侧重译语的翻译方法,使外族事物本族化,让读者看了译文看了创作一样[4]。因此,动物词语相同,文化喻意不同或动物词语文化喻义空缺的动物形象进行意译。

1.宝钗来至王夫人房里,只见鸦鹊无声,独有王夫人在里面房间内坐着垂泪。(《红楼梦》)

“鸦雀无声”意为“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

翻译时舍弃“乌鸦、麻雀”等的习性特征,通过意译的方式达到了“达”的标准。

2.因为“牛”所表示的文化意象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对应的内涵,因此舍弃形象意译。

汉语:这个人真牛! u intαjin qαltis αdɛm!

若把汉语中的“这个人真牛”直译成“bu αdɛm hɛqiqeten kαlikɛn”,(这个人好笨!)就违背了汉文化中“牛”的形象。维吾尔语中“牛”的喻意集“愚蠢、不懂礼貌、笨”等。采取“意译”体现了词语文化内涵空缺。

(三)转换形象译意法

在翻译动物词语时,将其爱源语中的象征意义传达到目标语中或者用目标语中具有相同象征意义的词来代替即可[5]。动物词语相异,文化内涵相似或者动物词语部分相同,文化意象不同时进行转换译意翻译。

1.“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叫他不得好死”(《红楼梦》)

3.笨猪,“笨猪”在汉语中表示愚蠢,因语言习在维吾尔语中则是“dt kαlα”(笨牛)、“dt eʃɛk”(笨驴)。

三、结语

动物词语的翻译问题实际上就是汉维两种语系如何处理由动物词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及如何正确理解其内在象征意义的问题。翻译动物词语时,既要考虑词语本身的意义也要注意文化意蕴的差异。译者必须在把握动物喻体的指称意义和两种语言语用习惯的条件下进行翻译。动物词语的翻译要把握好“度”,即在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要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的读者明显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应调整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6]。动物词语的翻译既然是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也为语言文化的交流洞开了方便之门,但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情形。因此,不能只顾读者容易接受,失掉汉语中本有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只顾汉语中的文化个性忽视维吾尔语独有的语用习惯。

[1] 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5):17-18.

[3][4] 史震天主编.汉维互译使用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1、12.

[5] 孔勇.文化差异与翻译等值[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 132.

[6] 左飚.实现文化可译的目标与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9(4):17-18.

2016-11-01

努尔斯曼·阿卜莱提(1990-),女,维吾尔族,新疆英吉沙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维吾尔语意象汉语
学汉语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意象、形神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