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研究*

2016-03-16 06:51柯敏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边城

柯敏芳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研究*

柯敏芳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生态翻译学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翻译的过程和本质重新进行阐释。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生态翻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一个重要元素“翻译生态环境”入手,诠释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中独特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研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翻译生态环境作出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以及对翻译生态环境的补建。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边城 》;金介甫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融合了生态学和翻译学两门学科的知识,它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研究译者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种问题。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翻译生态环境是指由“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1],而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及选择的过程。《边城》作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其独特的湘西文化和社会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特定的生态研究环境。本文选择了美国著名汉学家金介甫2009年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翻译生态环境研究乃至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新的案例和参考。

一、沈从文及其《边城》

沈从文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一生共创作了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作品《边城》最为人们所称道。该作品以揭示人性之美,在混沌的宇宙万物之中追寻人与自然永恒的和谐为主题,其语言浪漫诗意、质朴传神,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沈从文常常以淡淡的笔墨即勾勒出那不可言说的美,小说充满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其中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其语言还采用了清丽柔美、古朴隽永的诗化语言句式,常常呈现出梦幻话语。”[2]在行云流水的散文诗叙述中表达了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沈从文的创作主要聚焦于两种主题: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原生态地再现湖南乡下农村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状态,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讴歌;另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主题,通过对都市腐化堕落生活的描写凸显人性的扭曲。两种截然不同的题材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架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和乡村世界的桥梁。

对以追求金钱为核心价值观的批评和对理想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促使沈从文创作出《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将沈从文作品中“爱”与“美”的主题推向巅峰。作品通过对渡船夫孙女翠翠悲剧爱情故事的描述,表达出作者对人性、生存、命运在不可抗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失控状态最深切的同情。其中湘西美丽诗意的风物和淳朴的人情世故则更增添了这悲剧的况味,寄托了作者对民族和个人的隐痛和哀思。

二、金介甫译本翻译生态环境

本文探讨的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一个关键术语。“生态环境即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因此翻译生态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环境’的总和。这里的‘翻译主体’是广义的,指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即 ‘翻译群落’。而‘外界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翻译生态环境由各要素交织而成,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发展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因素总和”[3]。

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作者和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orderTown(《边城》的三个英译本之一)的译者金介甫(Jeffrey Kinkley,1948—)是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史华慈的亲传弟子,1977年他以博士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的第一人。金介甫在研究沈从文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译作《边城》是三个英译版本中最新和最大胆的。

第一个《边城》译本TheFrontierCity是1947年由金隄和白英共同完成的;第二个译本TheBorderTown由戴乃迭完成;第三个译本BorderTown是2009年由金介甫完成的。相比之前的两个译本,金译本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完成,政治和文化氛围相比之前的两个译本要宽松。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思想发生积极转变,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世界走向多极化。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大量的中译英文学译作进入西方,读者与日俱增。新中国文学经历了几十年发展,文学翻译在文化交流方面为各国文学作品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在20世纪中期,我国主要以翻译、介绍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主,然而,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促使西方人开始研究东方文化和东方文学作品。在这样的文化浪潮中,金介甫无疑是其中高瞻远瞩有着独特眼光的一位,他深信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选择沈从文作为其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并翻译了其代表作《边城》,把中国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原生态地呈现在西方读者的面前。宽容和平的政治文化氛围使金介甫的翻译更贴近原作的表达,更加自由和奔放。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强调了译者的“中心地位”, 认为译者自身优良的素质是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元素,而翻译生态环境又反向选择出了优秀的译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汉学者,金介甫具备优良的语言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金介甫自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历史根基,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沈从文,利用史料和湘西军阀及传教士的回忆录来解读这一时期的民国历史。在文学史的序列中,金介甫是第一个给予沈从文明确崇高地位的学者。1980年,金介甫第一次来中国访问沈从文,也认识了《沈从文文集》的编者——凌宇和邵华强,他与作者和编者都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仅1980年6—7月,金就访问沈从文大概有12次,其后,1981年和1986年又前后2次来到中国拜访沈从文。如此频繁的交流使金介甫的翻译更贴近原著的精神,使其翻译更顺利。

翻译生态环境中,另一重要元素指的是作家本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其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语言吸引了大批读者,而其对于人性和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探索和思考也唤醒了读者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杨义在《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中说: “ 这是一首圆润悲远的乡土抒情诗, 一首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它以柔婉清凉的歌喉, 引导人们从桃花源上溯七百里的酉水流域, 谛视一种自然、自在、野趣悠然的人生方式。”[4]吕丹在《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中提出: “《边城》是沈从文整体生态理想的体现。先用生态解读方法去剖析《边城》,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5]当金介甫用简单生动的英文再现小说中唯美的湘西风土人情时,西方的读者群体亦为之动容。

从这种立体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这种翻译环境进行分析,挖掘作品—译者—作者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使我们获得对文学翻译的进一步的启发。

三、金介甫译本中翻译生态环境的补建

要使译文能适应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在译语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长存”,译者通常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按语”、“换例”、“解释”,来“补建”生态环境[6]。《边城》是20世纪中国湖南乡村的“风情画卷”,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原汁原味的“湘情”,乡里熟人之间逗趣的方言对白,湘西文化中的各种节日、风俗等等使作品妙趣横生。而这样的风土人情文化对于西方人而言是极为陌生的。

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西方人的理解,要对原作品翻译时进行补建。金介甫翻译《边城》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大量的“解释”来达到生态环境的修补。例如:

原文: 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7]27。

译文: Your Cuicui has grown quite beautiful. She's a real Guan Yin[8]26.

“观音”是佛教中比较重要的诸佛之一,他外貌慈祥端庄,人有“送子观音”一称。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盛行,西方人对“观音”一词尤为陌生。因此,金介甫在BorderTown一书的最后添加了注释“Guan Yin was the goddess of mercy, a beauty in Buddhist iconography”,使西方读者理解了其外观和内涵,传达了语境中的含义,以达到生态环境的补建作用[6]。

原文: 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子[7]21。

译文: ...to wrap their own zong zi dumplings for the festival—he gave them a big lot of the three-cornered treats[8]21.

为了补建目标语中没有的“粽子”一词,金介甫在BorderTown一书的最后也补充了大量注释: Zongzi: Dumplings made of sticky rice, often filled with meat, eggs, and vegetables, shaped like a pyramid and wrapped in palm leaves...[8]66

文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对“鲁班”、“雄黄酒”、“洪秀全”、“轿子”、“张果老”等等词语的翻译都使用了这种方法,既原生态地保留了原文的含义,又使西方读者能够接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结语

翻译在经历了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后,现在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变革——翻译的生态转向。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生态翻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大量优秀的汉译英文学作品的涌现,为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渠道、架构了桥梁。一部成功的译作是译者在对诸多翻译环境要素,如: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习俗、商业、美学元素等等,做出的恰当的多维度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一名优秀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翻译的生态环境,使文学翻译的过程顺畅,避免文化的缺失,与此同时,还要为西方读者群所接纳,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

参 考 文 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雷丽平.《边城》语言的诗化、梦幻色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0):66-69.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杨义.杨义文集:第4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5]吕丹.沈从文《边城》生态解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108-109.

[6]柯敏芳.《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J].戏剧之家,2014(13).

[7]沈从文.边城[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8]Jeffrey Kinkley.Border Town[M].N.Y:Harper Perennial,2009.

(责任编辑龚勤)

On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Jeffrey Kinkley's Border Town

KEMin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Eco-translatology tries to re-interpret the process and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ecology. As a new paradigm,eco-translatology provides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peculiar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Jeffery Kinkley's English version ofBorderTown,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research on how a translator makes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 selection and rebuilds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some specific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BorderTown;JeffreyKinkley'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1-0069-03

[作者简介]柯敏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湖北理工学院青年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边城》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xjr02Q。

[收稿日期]2015-02-03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1.013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边城游记》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边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