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军皆没”到“水淹七军”*

2016-03-16 06:51胡以存
关键词:民间信仰

胡以存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从“七军皆没”到“水淹七军”*

胡以存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关羽败于禁七军一事,经历了从《三国志》的“七军皆没”到《三国演义》中的“水淹七军”的衍化,史料中的“汉水暴溢”并未被民间讲史认可为于禁七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将之改造成关羽成功的水攻,既是民间尊刘抑曹与关羽崇拜的产物,更遵循了民间讲史与文学自身的规律。

[关键词]“水淹七军”;民间讲史;民间信仰

水淹七军,是蜀将关羽在襄樊战役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他军事生涯中辉煌的顶点。无论正史《三国志》,抑或说部《三国演义》,对此都多有描述,《三国演义》将之视为水攻典范,而《三国志》则归因于天灾——“汉水暴溢”。

一、“七军皆没”与“水淹七军”的记载

是役,陈寿《三国志》中相关人等传记中多有涉及。《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1]941《三国志·于禁传》则曰:“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1]524《三国志·庞德传》亦云:“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1]722曹仁、徐晃、满宠诸传及武帝纪所载皆类此。

曹魏诸人论及此役,亦明确归咎于汉江泛滥。七军没后,曹操欲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司马懿与蒋济极力谏阻:“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1]450后于禁自东吴归魏,曹丕制曰:“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1]524

《三国志》诸篇记载并无异辞,故今人叙述历史,仍持“汉水暴溢”为辞①。

民间讲史对于“水淹七军”的态度亦极其坚定。较早的《三国志平话》将笔锋直指于禁下寨的先天不足:“关公看于禁寨在于小江下,雨忽作,关公开小江水,其水无边岸,淹于禁军皆落水死。”[2]472尔后《三国演义》“关云长水淹七军”中,除了于禁下寨的先不足外,更加入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于禁引军至樊城北十里山谷屯军后,关羽得知此地名为罾口川后,大喜,认为“‘鱼’入‘罾口’,其得走乎?”[3]714-715

二、民间演义的逻辑起点

从天灾到水攻,民间讲史的改造突出了关羽的智谋将略。但是,与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纯然移花接木或无中生有的踵事增华比较,“水淹七军”并非纯然因塑造人物的需要任意捏合、虚构,民间改造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正是历史上的“七军皆没”。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容易质疑因天灾而致于禁“七军皆没”的,便是同一战区魏蜀两军境遇有天壤之别。

魏蜀相持于襄、樊一带,同为“汉水暴溢”,结果却是魏军尽没,蜀军光俘虏就抓了三万——差不多相当于参战蜀军的全部人数,由于俘虏太多,以至于引起后勤困难,“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1]1278。而且,这还不是战争的全部,关羽甚至还分兵攻城:“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1]529更有甚者,“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1]941,满宠谏阻曹仁弃樊城,说,“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1]722,足可想见当时声势。

诚然,荆州兵多水军舟船,但是,“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1]1120,围攻曹仁据守的坚城,樊城城墙多崩坏,“城不没者数板”,汉水江边洪水数丈,可为天灾,能淹到于禁登高之处,实有人为因素。这才是事情的真相。此役将关羽的大胜视为捡现成的便宜,恐怕是很难让民众信服的。

就基本的军事常识而言,孙子云,“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曹操对此注曰:“恐溉我也。”[4]186-187可见,驻军河谷地区,占据高敞,远离卑湿,是基本的常识。秋多霖雨,易生洪水,亦是常态,连远在合肥的魏扬州刺史温恢都有预警: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1]479。

樊城并非扬州辖地,温恢尚知应加戒备,难道身为前线总军大将的于禁,反而连身边大江的水文情况都盲无所知?

于禁是曹魏军中威名赫赫的老成宿将,“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1]523。因其战功卓著,建安11年,曹操表于汉帝,盛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1]521否则,曹操也不会让他总领七军,委以重任。

而庞德本随曹仁南征宛,尔后留守樊城。关羽北伐,他多次出战,羽军“皆惮之”,比远来的于禁更熟悉地形。况且,江水上涨,应有时日,若非一朝溃堤,岂能尽漂七军?“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德与诸将避水上堤”——若不是措手不及,于禁等人何至如此狼狈?

《三国志》的记载,从文本角度而言,似无歧义。但即使不以民间推想,历史资料记载本身也可以重新审视。《三国志》作者陈寿以蜀人入晋,修史多有回护,故此,《三国演义》对水淹七军的想象与修改,即使只是小说家言,却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与代表性。

三、历史叙事的情理

扬胜讳败,是彼时常见手段。

扬胜讳败,历来皆然。赤壁战后,曹操与孙权书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即是显例——当然,除讳败之外,还别有用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1]1265

尔后阮瑀著《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言:“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谷殚,无所复据,徙民还师,又非瑜之所败也。荆土本非己分,我尽与君,冀取其余。”[5]783赤壁之战自不待言。江陵之战,绝非曹操主动还师,而是“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至于说到荆州之地,是孙刘联军几经血战从曹军手中夺来,哪是曹操所“与”。

比襄樊战役稍前的汉中之争,刘备大举进军,夏侯渊战死,曹操却宁愿承认是刘备手下谋士的功劳。也许是瞧不起刘备,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故意贬低敌手:

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1]961

事情的真相,并非在这些对外的文书中,而见于内部。魏武《军策令》曰: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6]99-100?

其实,是自己的低级错误成就了对手!

四、从于禁屯兵之所看民间信仰与文学叙事

水攻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军事手段,但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水攻受到地形、地势及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只有利用天然地势及水源展开攻击。因此,水攻的主要武器是稳定的地表径流或地下水,只有在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然界中的降雨”[7]38。在水淹七军中,“大霖雨”、“汉水暴溢”,只是为关羽实施水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关羽抓住机会,改变、利用自然界中的水体围困、攻击于禁七军营地,从而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应予以肯定。若是过分强调实施水攻所必须的自然条件,片面夸大降雨与洪水的作用,那么,我们很难解释相同条件下两军截然不同的表现。

曹仁所在樊城,地势低下,常有水患,此役是否为关羽放水所淹,史无明载。史料载“仁使德屯樊北十里”[1]546,于禁与之同没,若非屯驻一处,至少相距不远。而《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更将于禁屯地命名为“罾口川”,是符合民间信仰的。

这个细节,正是民间巫术信仰的遗留,《三国演义》更有名的一个征兆是凤雏庞统亡于“落凤坡”:

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教问此处是何处。数内有蜀中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大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应吾休矣!”令后军疾退。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便射。可怜庞统死于乱箭之下[3]640。

当然,此种信仰不止于《三国演义》等小说家言,正史中的亦复不少,略举两例:“彭所营地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蜀刺客诈为亡奴降,夜刺杀彭。”[8]662“建德中枪,窜于牛口渚,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生获之。先是,军中有童谣曰:‘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建德行至牛口渚,甚恶之,果败于此地。”[9]2242

因此,除了文学创作自身特点,以及民间“尊刘抑曹”、崇拜关羽等因素外,“水淹七军”内在的逻辑也构成叙事演化的主要原因。陈寿《三国志》尽管言之凿凿,但民间仍存质疑,径言“水淹七军”为关羽水攻,确实自有理由。

注释

①参见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第212页;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四册,军事译文出版社内部发行,1983年印刷,第180页。

参 考 文 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3]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胡以存.中国古代的水攻[J].军事史林,2011(11).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龚勤)

On the two Different Records about "Thirty Thousand Wei Armies Drowned in the Storm" and "Defeating Thirty Thousand Wei Armies through Drowning them by Guan Yu"

HUYicun

(Normal School,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There are two different records about defeating Yu Jin's thirty thousand Wei armies:"Thirty Thousand Wei Armies Drowned in the Storm" in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 (233-297 A.D.),a historian in Xijin Dynasty(265—316 A.D.)and "Defeating Thirty Thousand Wei Armies through Drowning them by Guanyu" in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by Luo Guanzhong (about 1330-1400 A.D.)in Ming Dynasty (1368-1644 A.D.)."Flood of the Han river"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isn't regarded as a natural disaster which causes of the lose of Yu Jin's thirty thousand army by folk history. Instead,it is depicted as a tactics used by Guan Yu to defeat Yu Jin,which reflects that people uphold Liu Bei(Kingdom Shu)and don't support Cao Cao(Kingdom Wei)and worship Guan Yu.It also follows the law of folk history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Defeating Thirty Thousand Wei Armies through Drowning them by Guan Yu";folk history;folk belief

[中图分类号]I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1-0063-03

[作者简介]胡以存,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黄石市社科联课题“三足鼎立格局中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y132。

[收稿日期]2015-07-09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1.011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
论苗族民间信仰的社会意义及社会功能探析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民间信仰与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
日常生活、景观与民间信仰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遵义仡佬族民间信仰中的伦理观念
“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