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胡庶华的钢铁经济思想述评*

2016-03-16 06:51李海涛
关键词:民国

李海涛

(1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湖北师范学院 汉冶萍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民国时期胡庶华的钢铁经济思想述评*

李海涛1,2

(1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湖北师范学院 汉冶萍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冶金工程学家、教育家,胡庶华对民国钢铁经济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钢铁经济思想。他高度重视钢铁经济的价值与作用,视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保护国内宝贵的铁矿资源,他主张加强国内钢铁资源管理,力主铁矿国有和禁止铁矿石出口,呼吁成立全国铁政局作为钢铁经济主管机构。针对如何发展中国钢铁经济的命题,围绕钢铁经济建设的组织力量、资金来源、设厂地点、经济管理等方面,胡庶华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关键词]民国;胡庶华;钢铁经济思想

胡庶华(1886—1968年),字春藻,湖南株洲攸县人,近代中国著名冶金工程学家、教育家。在冶金工程界,胡庶华是近代中国首位冶金工程博士[1],曾担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作为教育家,他先后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和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等要职。目前,学术界对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及实践[2]和钢铁工业建设活动[3]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其钢铁经济思想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受时代环境制约,胡庶华在民国钢铁经济舞台中未能尽情施展平生所学,但作为在近代中国冶金工程界和教育界均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学者,数十年间,他积极建言,大胆立论,呼吁国家重视钢铁工业建设,加强钢铁资源管理,并积极参与钢铁企业的规划建设讨论,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思想体系。其钢铁经济思想在民国经济思想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对此,笔者不揣谫陋,拟结合民国报刊史料,就民国时期胡庶华的钢铁经济思想作一尝试性探究。

一、胡庶华的求学经历与钢铁经济建设活动

1886年,胡庶华出生于一个旧式文人家庭。他年幼丧母,六岁发蒙。八岁时,其父胡国瑞中举。之后,他受到更为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1903年春,胡庶华进入长沙新办的明德学校,开始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1905年,胡庶华中秀才,后入湖南游学预备科法文班,1907年夏,赴京考入译书馆德文班,4年后卒业,名列最优等,得奖举人和七品京官。辛亥革命后,胡庶华回籍奔父丧,后在明德中学、私立达材法政专门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1913年8月,胡庶华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优渥薪金,毅然留学德国,进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财政经济,同时在柏林矿业大学上课。因其志趣倾向于工程,认为“矿冶为富强之本,极愿从事于此,走上钢铁救国之路”,遂“决计专习冶金工程”。1917年,柏林矿业大学并入柏林工业大学,胡庶华随即转入柏林工业大学化学冶金系钢铁冶金组学习。1918年11月,一战结束,胡庶华进入克虏伯厂实习一年,后回校完成论文和应修科目,1920年7月获得冶铁工程师学位。1921年,他赴英、法两国参观工厂逾半年之久,回德国后,代侨商订购制钉机器,并在工厂监督与实习半年。1922年秋,胡庶华归国。此时,距离其出国留学已届十年。这十年间,胡庶华系统接受冶金工程教育,多次参观当时欧洲著名钢铁企业,并在一些钢铁企业实习锻炼。不难想象,这段经历无疑将对胡庶华钢铁经济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1923年,胡庶华受聘于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担任教授兼事务主任[4]。1924年夏,他受国立武昌大学盛邀,出任教授兼总务长,代行校长职务。次年,经北京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保荐,胡庶华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经过数年历练,胡庶华在中国教育界崭露头角。然在其内心,“钢铁救国”的本志从未泯灭。1926年,胡庶华迎来施展抱负的历史机遇。是年春,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计划筹建大型炼钢厂,委派胡庶华经理相关事宜,后因经费紧张,遂将原上海兵工厂炼钢部划出并改组为一新钢铁厂。6月26日,胡庶华就任上海炼钢厂筹备处长。7月24日,上海钢铁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炼钢厂)成立,以精炼钢铁、制造机器为主。胡庶华制定招股计划,采取官商合办方式,以旧厂产业折价100万元作为官股,另招商股200万元,由江苏省政府保息。但因时局动乱,胡庶华劳而无功。1927年3月,北伐军东路军进入上海,孙传芳败北。7月,上海炼钢厂因“招股未成,经费支绌,仍旧并入上海兵工厂办理”。胡庶华被迫离职[5]。之后不久,他又受坐镇武汉的唐生智邀请,担任汉阳兵工厂厂长,并筹备汉阳铁厂开工事宜。然几个月后,李宗仁打败唐生智,胡庶华未及实施计划,于1927年底再次离职。

1928年春,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陈仪赴欧洲考察军工生产。胡庶华受邀同行,归国后担任农矿部技监、国营烈山煤矿局局长等职,在位年余。1929年6月,经教育部长蒋梦麟举荐,胡庶华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同年,担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次年,兼任立法院立法委员[2]。对南京国民政府,胡庶华仍存一线亲力实现抱负之希望。1929年6月,国民政府军政部为实现兵器材料自给,将上海兵工厂炼钢部改组为上海炼钢厂,由军政部兵工署直辖,生产军用及民用钢料。炼钢厂经费由厂长编造预算,呈请兵工署审定,并转呈军政部核准,按月交给。胡庶华再度出任上海炼钢厂厂长。当时因经费支绌,炼钢厂早已停产。10月,经胡庶华努力争取,军政部兵工署拨款2万元作为开办经费,利用厂存的500吨英国生铁和废钢,炼钢厂遂恢复生产。每周总共可生产钢盂(用于制枪、炮弹头)钢4炉、枪钢1炉、炮钢或钢板1炉。为扩大规模,胡庶华向军政部请拨经费30万元,未获允准。因经费不能按期照拨,出品不能畅销,兼之改良计划无力实施,1930年1月,胡庶华辞职,专任同济大学校长[3]。

从此以后,胡庶华基本没有了直接参与钢铁企业建设的经历,而主要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对中国钢铁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胡庶华的钢铁经济思想

(一)钢铁经济价值思想

认清钢铁经济的重要价值,乃是形成和发展钢铁经济的思想基础。

胡庶华求学海外之时,正值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西方各种思想学说纷纷涌入中国之际,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胡庶华决定选学实用科学。

早在德国留学期间,胡庶华就发表了《振兴铁业意见书》,该文是其对中国钢铁经济建设方针的第一次总体论述。其中,他阐述了钢铁经济在现代工业经济中的重要性,指出:“工业中之有铁,犹人身之有血也。血贫之人其体必弱,铁乏之国,其工业必不振。世界列国之贫富强弱,莫不可于其每年产铁之量觇之,成例具在,历历不爽。”[6]次年,胡庶华又在《中国铁业前途之危机》中阐明钢铁经济对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影响,称:“今之言富强者,曰棉铁主义,曰煤铁主义,曰铁血主义。欲测国度之强弱,恒以用铁之多寡为标准。使世界而无铁,则一切物质文明化为乌有;使一国而无铁,则强凌众暴,国亡无日。”[7]在此,胡庶华将钢铁经济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认为钢铁经济是决定国家实力强弱的关键,将影响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有此认识,值得充分肯定。

归国以后,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胡庶华对钢铁经济建设的重视始终如一。

胡庶华一贯强调钢铁经济是发展国民经济之先导和基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实现形式上的统一,政府开始注重以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建设。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通过《确定训政时期物质建设之实施程序及经费》案,确定由中央政府办理煤铁等基本工业[8]。面对似乎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胡庶华积极发论,强调应优先发展钢铁经济:“训政之开始,即建设之开始;建设之开始,即实业之扩张;实业之扩张与机器之制造有密切关系,而机器之制造又舍钢铁则莫由,是钢铁事业为一切建设事业之母。”“钢铁事业之应积极发展,尤为各项建设之最先一著。”[9]钢铁事业为“一切建设事业之母”,这是胡庶华对近代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准确把握。

胡庶华十分重视钢铁经济在国防经济中的重要性,高度认同“近代战争是双方钢铁的消耗赛”的观点,他认为:“近代国防建立于近代工业基础之上,而近代工业之发展和进步都是随着冶金的进步而来”,“由于所有国防工业和设备大多依赖于钢铁,因此,拥有大钢厂和丰富铁矿的国家,才能在国防上占先着而保持胜利”。他举例道,近代战争所需钢铁量,100万人打仗一年,每名士兵平均每年需消耗2吨钢铁,每年总计需耗费200万吨[10]。故在“九·一八”事变后,为防范日本侵略,胡庶华强调应优先发展钢铁经济。他大声疾呼:“我国人口号称四万万,竟被六千余万之倭寇压迫而莫可如何,固然质不如人,而物力缺乏亦其一端。钢铁为物力中之主要成分,占国防上重要位置,吾人须先有威力无边之钢铁,然后有牢不可破之国防。”[11]他认为,必要时国家甚至应放弃经济利益的考虑,大力发展钢铁经济。

胡庶华在其数以百计的“钢铁文章”中,均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从经济、军事层面发表重视钢铁经济价值的观点,限于篇幅,不一一罗列。重视钢铁经济的重要价值,这是胡庶华钢铁经济思想的立足点。从历史上看,胡庶华绝非第一个认识到钢铁经济重要作用的国人,但是,像胡庶华这样,以冶金专家的身份,前后数十年,在各种场合公开阐明钢铁经济主张的,在近代中国可谓罕有其匹。

(二)钢铁经济资源管理思想

因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十分落后,胡庶华关注的钢铁经济资源主要为中国的铁矿石资源。

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可用性的认识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往往会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认知结果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影响。据20世纪初地质勘探结果,中日两国同属铁矿资源贫乏国家。日本政府调查显示,其本土铁矿储量总计仅约0.8亿吨[12]。中国铁矿资源在民国初年经历第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活动,探明铁矿储量9.5亿吨,其中具备开采价值者,总量不超过5.5亿吨[13]。铁矿资源对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自清末以来,日本大肆掠夺中国铁矿资源,到一战时期,中国绝大部分适合机采的铁矿山均落入日本人之手,恰如1923年丁格兰所言:“二十年来,日本对于中国铁矿,时有揽为己有之野心,其经营结果,至为可惊。现在铁矿中百分之九十皆已入日人之手。”[14]对此现象,胡庶华忧心忡忡。

胡庶华对中国铁矿资源贫乏的国情是有清醒认识的。1930年,他指出:“因为‘中国矿产丰富’的一句话,在铁矿方面看起来,是不合于事实的。中国的铁矿,就现在已经发现的而论,不过占全世界铁矿千分之五。”[15]面对有限的钢铁资源,如何有效保护和妥善管理成为胡庶华关注的首要问题。

胡庶华加强钢铁经济资源管理的第一个重要主张是建议实行铁矿国有。民国初年,伴随日本各方势力不断染指中国各地铁矿开采权,北京政府亦忧心如焚,亟思挽救之策。铁矿国有政策在张謇担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期间就一度实行,但面对日本政府的高压,北京政府在“民四条约”签订后,制定《修正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实际上变相废除该规定。加之此后军阀割据混战,地方铁矿资源陷于无序管理状态。北伐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国家形式上的统一。1928年,胡庶华发表《铁矿国有的建议》一文,他引用孙中山实业建设计划原文:“为国家谋公共利益计,开采铁矿之权,当属之国有”,公开支持铁矿国有政策。他同时指出铁矿国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钢铁事业,当然有全国一致的性质,而兴办此种事业,绝非地方政府所能做到。”[16]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农矿部令行各地方,“遵照总理实业计划,开采铁矿之权,当属国有。所有前北京政府颁发之修正特准暂行开采铁矿办法,显与党义抵触,嗣后不得再行沿用”,将铁矿开采权收归国有[17]。该举措出台与胡庶华的呼吁是否有某种关联,有待更多史料支撑,但胡庶华的建议无疑顺应了国民政府的要求,也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地方铁矿资源的管理。

胡庶华加强钢铁经济资源管理的第二个重要主张是建议禁止铁矿出口以抵制日本掠夺中国铁矿资源的行为。1930年11月,全国工商会议召开,各界精英商议国家工商建设事宜。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胡庶华担任基本工业问题组主席。会上,他为禁止国内铁矿资源输出大声疾呼。他认为,中国铁矿资源极为有限,绝大部分又为日本垄断经营,“若不及早设法制止,则今日多输出一吨铁砂,即将来减少半吨钢铁,亦即农工兵缺少一分利器”。他建议政府明令禁止铁砂出口,除汉冶萍与日本有债务关系,每年准许输出若干,其余各省一概禁止[18]。大会审议通过该意见,并呈请国民政府设立钢铁事业管理委员会,限制出口铁砂、废铁及制炼钢铁所需之各种金属原料[19]。

对于中国铁矿石大量输往日本,胡庶华并不视之为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更多地从日本对华侵略的政治角度看待这一现象。1922年8月,胡庶华在德国柏林中华工学会演讲,指出日本逞智竭能掠夺中国铁矿,其用意有二:发达日本实业,摧残我国实业;充足日本武力,解除我国武力。他号召国人亟思挽救之策[7]。1931年,他重申日本对中国铁矿资源所抱有的野心:日本铁矿资源极其有限,假定其钢铁年产量为200万吨,其命脉仅可延续40年。对钢铁问题,“日本视为帝国存亡问题,前寺内首相密著《日本繁荣之素》,专述夺取我国煤铁二矿之方法;伊藤博文谓,日本必须取得中国之铁矿,方可使中国永无反抗能力,其言可深长思也。”同时,胡庶华还揭露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其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的钢铁经济思想主张:日本应控制满蒙地区丰富的铁矿资源,此为“产业立国之第一步,且我国之势力范围地内,如可产钢铁以自给自足,则我日本欲为世界第一国之要素成矣”。面对日本的勃勃野心,胡庶华疾呼:若不束手待毙,则抵抗之策其能缓乎[20]!

胡庶华禁止中国铁矿出口的思想主张大约5年后在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中得到体现。1936年4月,国民政府通过了严禁私自出售铁矿石予日本的决议[21]。

胡庶华加强钢铁经济资源管理的第三个重要主张是提议成立全国铁政局。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十分落后,在各级政府机构中,并无专门的钢铁经济主管机关。对此,胡庶华曾多次建议国民政府设立钢铁资源开发管理的专职机构。1928年初,作为实行铁矿国有的重要举措,他建议:设立直属于农矿部的全国铁政局,整合全国铁矿资源,管理全国钢铁事业。他计划中的全国铁政局将中国划为五大钢铁区:苏鲁浙皖区设分局于浦口,湘鄂赣区设分局于汉口,直晋豫区设分局于北京,东三省区设分局于奉天,两广及福建拟设一区[16]。1930年,在全国工商会议上,胡庶华两次提议由工商部设立全国铁政局,延请专家研究和制定钢铁厂建设计划,规划整理全国各钢铁厂[22]。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这或许是近代中国最早要求在中央层面设立专职钢铁经济管理机构的主张。它将钢铁经济从传统矿业经济中独立出来,为在制度层面加强钢铁资源管理提供保障。

胡庶华的这一建议同样在数年后开始付诸实践。抗战前夕,国民政府开始注重钢铁经济政府管理工作,1936年12月18日,行政院成立全国钢铁厂监督委员会,其职权主要包括核准各钢铁厂钢铁产品种类,监督钢铁产品销路及价格,商议全国钢铁事业之营业方针和政府保护办法等[2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部又组织钢铁管理委员会,管理国内钢铁制炼以及生铁、钢材和废钢等流通事宜[21]。

发展钢铁经济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胡庶华早年在欧洲的经历令其深谙其中道理,所以,胡庶华的钢铁经济资源管理主张屡次为历史实践所验证,当属情理中之事。

(三)钢铁经济发展思想

推动钢铁经济发展是胡庶华矢志以求的毕生事业。对于如何发展中国钢铁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客观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胡庶华的思想主张并不一致,表现为多变性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央政府威权丧失,不具备整合全国资源、进行大规模钢铁工业建设的政治、经济条件。在此背景下,胡庶华于1922年发表《振兴铁业意见书》,首次系统阐述了其钢铁经济发展主张。文中,胡庶华表达了一个建设理念,即钢铁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存在发展之价值。这或许是受到德国克虏伯钢铁厂由小型家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著名钢铁巨头的历史影响。

他在文中十分详细地分列了钢铁经济发展中的各项工作。在资金方面,他反对以钢铁企业作直接抵押,这或许是受汉冶萍公司深陷日债泥潭不能自拔的教训。他主张:“能联合华侨筹集巨款,设立合资股份公司,上也。其次,则由本国银行担保,或政府出名,商借外债,但不以公司作抵。否则,联合同志,集资兴办小厂,作冶铁界一部份之营业。”在技术方面,他认为应该且有必要聘请外国技术人员但“须经本国专门中人妥为斟酌”,且“须有本国学识宏富之人,提纲挈领于其上,庶不致喧宾夺主”。在机器设备方面,胡庶华主张从国外订购新式设备,以分期付款为上策,可以生铁或铁矿石作交换。钢铁产品方面,他主张“当以制造平时用品为主”,“不必急于制造武器,以消耗生产之力”。此外,在钢铁厂地基、选址、管理、规模等方面,胡庶华均提出细致建议。最后,他对振兴中国钢铁业提出两点忠告:第一,当先提倡采矿,以广铁之来源。又当同时兴办各种工业,以畅铁之销路,不可期近功而忘远图;第二,不可存投机之心,轻于一试,尤不可有好名之念。欲速成功,有百折不挠之决心,而不可有五分钟之热度[6]。该文撰写时,胡庶华尚未回国,其中的若干思想受欧洲一些国家钢铁经济建设实践影响较深,而与中国实际情况不符,此后他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

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国家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这当中,钢铁经济建设是关键一环。在此情形下,胡庶华将发展钢铁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国民政府身上。在《整理汉冶萍的意见》、《龙烟铁厂之将来》[24]、《铁矿国有的建议》、《钢铁问题》[25]、《中国之钢铁事业》[15]等文章中,他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钢铁经济发展主张。

如何发展中国钢铁经济?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胡庶华已对中国钢铁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有了深刻认识:外国钢铁产品在中国倾销竞争、此前钢铁经济建设失败的阴影、中国缺乏愿意投资钢铁业的大资本家、煤铁资源难孚人意、钢铁关联产业发展落后、政局不安、交通阻隔等,均对民国钢铁经济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对此,胡庶华提出一系列发展规划:第一阶段,以1929年为起点,以1年为期,筹款30万元,整顿上海炼钢厂,另筹资70万元,在芜湖或繁昌附近建一小型炼铁厂;第二阶段,以10年为期,筹资3 000万元,在南京浦口建设一大型钢铁厂,每日产出生铁和钢各500吨;第三阶段,建设全国9大钢铁区,每年各产出生铁和粗钢200万吨。资本方面,他建议利用英国、比利时退还的庚子赔款,再将原定的铁路建设资金每年拨付500万元用于钢铁厂建设,待钢铁厂建成,再以钢轨材料予以偿还。选址方面,他建议,长江中游以大冶为中心,利用汉冶萍公司已有之容量为450吨的化铁炉;长江上游则以湖南湘潭为中心,以湘潭、湘乡之煤冶炼宝庆、安化之铁;长江下游以浦口为中心,用峄县、铜山的煤炭冶炼当涂、繁昌的铁矿;在华北,以开滦为中心,所有北方铁矿集中于此。技术方面,胡庶华重申1922年的主张,力主借材异地,但应由中国人负总责,以免反客为主。市场销售方面,他主张国家应全力保护钢铁事业,铁路、造船、兵工生产等,凡属国有事业者,均要购买本国钢料。作为发展钢铁经济的准备工作,胡庶华提出八项举措:1)设法保存铁矿;2)设法保存废铁废钢;3)铁路建设使用本土材料;4)保护适于炼焦的煤矿,不令其作普通用途;5)以煤铁为建设事业之中心工作,带动其它产业发展;6)政府对钢铁事业绝对提倡保护;7)人民对钢铁事业热心赞助,并须牺牲个人利益;8)主持煤铁事务之人,必须诚信廉洁。

这一时期,胡庶华钢铁经济发展思想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往依靠民间力量的想法,强调政府在钢铁工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各国钢铁事业之兴替,皆由政府出全力以扶助”,希望依靠南京国民政府开发钢铁业的热情,推动中国钢铁经济的发展。从实际看,胡庶华的若干建议具有较高的施政参考价值,某些内容与国民政府的决策相吻合,譬如,国民政府中央钢铁厂选址于湖南湘潭下摄司就与胡庶华的主张不谋而合。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无可缓和,国民政府国防备战任务日趋紧迫。1936年,胡庶华再次对势在必行的钢铁经济建设发表意见。他指出,钢铁是生产工业和军需工业的基本材料,“盖欲武器独立,非自炼钢铁不可”。要发展钢铁经济,“全视中央政府之计划”。对中央政府而言,应“通盘筹划”,“先树立国防的钢铁业”;对中央各学术机关而言,要努力探采新铁矿;办厂地点应选在内地,如广东、湖南、四川、贵州等省;资金方面,可利用外资,但以无侵略性者为宜;在必要时放弃建厂和生产成本的考虑,“不以获利为目的,虽亏本亦应为之”;技术方面,当用本国专家支持设计[26]。这一时期胡庶华的钢铁经济发展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应对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故较之以往,思想亦出现一定变化,突出表现为强调钢铁经济的军事价值,淡化其经济成本的考虑。

抗战爆发后,经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大后方钢铁业取得较大成绩。据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处统计,截至1942年底,大后方有冶铁工厂87家。但与此同时,大后方钢铁业出现产品滞销的现象。对此,胡庶华在思想观念、工业布局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总结抗战以前钢铁经济政策的失误,希望引以为鉴。针对大后方钢铁业面临的问题,他认为应发展钢铁下游产业,扩大钢铁市场,“自己没有销纳大量纲铁的重工业,光是发展钢铁业是无用的”。为支援抗战,大后方钢铁业“须使土法炼铁尽量发展”,政府应多方提倡“新式小规模之炼铁厂或制钢厂”[26]。这些建议充分考虑了大后方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服务战争需要,并对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给出了宝贵建议。

在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之时,胡庶华即已谋划抗战胜利后中国钢铁经济发展问题。1944年,他在《中国钢铁工业建设问题》一文中谈到,战后国家恢复重建,须以全力建设钢铁及机器工业。其建设方针包括:第一,资金和技术可倚重友邦,但主权应操之于我;第二,须由品学优良之人士主持相关事宜;第三,国家应该明定钢铁政策,视钢铁工业为国家生命线,不宜计较盈亏,即便赔钱,亦在所不惜;第四,钢铁工业应与其它工业和整个经济政策相互配合;第五,国营、民营相互并进,统由国家调控管理[10]。1945年3月,胡庶华在为中国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册撰写的序文中提出,要总结教训,惩前毖后。对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他给出三点原则:工业布局上,地区经济应“平均发展”;工业结构方面,应注重轻重比例协调,政府应全力从事重工业建设,人民则致力于轻工业之经营;可以在不损主权的前提下,借用外国资金技术[27]。该建议包含了钢铁事业国家经营的基本原则,即在权力自主的基础上,主张利用外援。

从其学成归国到新中国成立,胡庶华对近代中国钢铁经济的关注始终热度不减,因“喜写钢铁文章”而著称于世[28]。在近30年时间里,胡庶华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钢铁经济思想,对近代中国钢铁经济实践产生一定影响。但近代中国多灾多难,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有利环境,这也注定胡庶华丰富的钢铁经济思想在实践层面大多成为无声的呐喊。这是时代的局限,非一己之力所能改变。

参 考 文 献

[1]许康,杨盛标,胡卫.胡庶华——杰出的工程、经济科学管理先驱者[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4-17.

[2]郭仁成.胡庶华[M]∥《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编委会.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徐文虎,李海涛.胡庶华与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12(4):176-179.

[4]胡庶华.我的青年时代[J].世界学生,1942(6):4-8.

[5]李海涛.近代中国第一家炼钢厂的历史命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3.

[6]胡庶华.振兴铁业意见书[J].太平洋,1921(9):1-10.

[7]胡庶华.中国铁业前途之危机[J].太平洋,1923(9):1-8.

[8]秦孝仪.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G].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108.

[9]胡庶华.中国钢铁业之现在及将来[J].中国建设,1930(2):1-12.

[10]胡庶华.中国钢铁工业建设问题[J].新使命月刊,1944(6):1-5.

[11]胡庶华.株洲钢铁厂初步计划书[C].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三届年会特刊,1933.

[12]程文熙.日本铁矿石之埋藏量[J].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5(12):1.

[13]李海涛.近代中国铁矿资源储量的认知过程及其社会反响[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7.

[14]丁格兰.中国铁矿志(下册)[M].北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208.

[15]胡庶华.中国之钢铁事业[J].安徽建设,1930(16-17):53-59.

[16]胡庶华.铁矿国有的建议[J].现代评论,1928,7(168):6-8.

[17]铁矿国有:前特准探采铁矿办法嗣后不得再行援用[J].矿冶,1928,2(6):106.

[18]实业部总务司商业司.全国工商会议汇编(第二编第一组议案)[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34-35.

[19]实业部总务司商业司.全国工商会议汇编(第二编各组议案议决对照表)[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545.

[20]胡庶华.中日贸易中之钢铁问题[J].国际贸易导报,1931(7):1-8.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钢铁管理规章及有关文书[Z].全宗号28(2),案卷号重989.

[22]实业部总务司商业司.全国工商会议汇编(第二编第五组议案)[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342,382.

[23]第四五号院令公布全国钢铁厂监督委员会组织大纲由[J].行政院公报,1936(22):405.

[24]胡庶华.龙烟铁厂之将来[J].国立同济大学工学会,1930(2):3-6.

[25]胡庶华.钢铁问题[J].矿冶,1929(7-8):311-313.

[26]胡庶华.中国钢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申报,1936,1(48),1146-1148.

[27]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M].南京:京华印书馆南京厂,1946.

[28]胡博渊.晓晴斋散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44.

(责任编辑尹春霞)

Review on Hu Shuhua's Thought of Iron and Steel Econom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Haitao1,2

(1Institute of Marxism,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2Hanyeping Study Centr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As a famous metallurgical engineer and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 Hu Shuhua has alway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ron and steel econom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formed his own thought of iron and steel economy. He believed that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protect the precious domestic iron ore resources, he advocate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the domestic iron and steel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measures such as the iron mine owned by the state, not allowing the export of iron ore and establishing the iron and steel administration——the National Bureau of iron and steel. Hu Shuhua has also put forward different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capital supply, plant sit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ron and steel econom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Key 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Hu Shuhua;thought of iron and stee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1-0011-07

[作者简介]李海涛,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近代皖江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3SQRW035ZD。

[收稿日期]2015-11-16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1.002

猜你喜欢
民国
民国八卦 小报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以稀为贵 这些民国钱币能换豪车!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