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休闲旅游专题主持人语
潘海颖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2)
本期休闲专栏的几篇文章,乍一看,水乡文化、“洋家乐”、休闲农业、城市居民幸福感,似乎各不相关。仔细一读,却存在非常有趣的关联。如果可以加个小标题,那就是:休闲在城乡间的游走。
休闲,对于城市与乡村的意义是不同的,至少在中国的现阶段是如此。如果把两者分开来看:对于乡村来说,休闲更多地意味着产业,意味着通过休闲旅游业带来农业的拓展以及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对于城市来说,休闲意味着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途径。如果把两者联系起来看,中间的桥梁就是休闲活动。从产业的供需来看,乡村是供给方,城市是需求方。从旅游者的体验来看,城市居民为了摆脱城市日益闭仄的空间和污染的环境,去乡村寻找一方净土,动机可能形形色色,有文化的、有娱乐的、也有健体的,等等。总体来说,休闲旅游无外乎就是放松一下心情,寻找一点乡愁,体验一些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东西。
那么,城乡之间如何对接?本期所选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究和分析了城市居民的需求,以及乡村如何应对这些需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引导,包括土地流转问题、休假制度;文化嵌入和产业融合,以及休闲项目的策划,等。
徐姗姗等人的《都市农业视域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文,在对乡村旅游再认识的基础上,回顾了“休闲农业”的语词来源,比较了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区别和联系;以南昌市休闲农业为例,分析了休闲农业发展的举措和存在的困难;提出政府层面需要在土地流转政策、道路等配套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以此支撑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场调控与政府政策的边界其实是宏观经济学的大问题和大方向。汪自强等人的《水乡文化资源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与拓展》一文,以南浔水文化资源的挖掘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在休闲农业的开发中找到亮点;如何在科技支撑、农业创意和文化挖掘上做足、做深、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大文章。这对很多地区,尤其是城市郊区都有着借鉴意义。政府在最初的引导、推广理念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多功能农业?乡村旅游如何具有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如何联动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
蒋艳的《休闲时间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下)》和蒋丽娜等人的《景区依托型的“洋家乐”PEST与SCP分析》,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对休闲需求方面进行的分析,所选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杭州是中国著名的休闲城市,德清的“洋家乐”也是很多学者和从业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对杭州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及其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影响关系的调查、分析,还是通过对游客的访谈,进而对“洋家乐”宏观层面的PEST分析和行业中观层面的SCP分析,都为休闲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毋庸置疑,休闲的指向是自由和幸福。为社会创造休闲机会无疑是正确的,为大众提供休闲服务无疑是高尚的,为如何提升休闲品质而进行研究无疑是有价值的——无论休闲的体验者还是休闲的提供者、研究者,通过工作与休闲的统一,无疑都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陈咏梅)
[作者简介]潘海颖,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休闲文化与产业。
[收稿日期]2016-01-14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