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虹尚亚飞
(1.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0520;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1483)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促进就业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李长虹1尚亚飞2
(1.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0520;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1483)
[摘 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学生社团活动紧密整合,是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社团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锤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心理社团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3.028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面向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成为诸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共识,如何将“以就业为导向”贯穿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学生社团的角度,以研究者所指导的心理社团为案例,探讨学生社团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锤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本研究尝试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在社团活动中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培养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通识能力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未来职业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参与社团后哪些能力得到提升”一项,团队合作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最多的,在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1.0%的人选择了团队合作能力。[1]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是当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社团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年级,系院、专业,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聚合在一起,为了完成一个活动,需要社团不同部门的成员相互协调,一起策划、组织、宣传、实施、参与活动,这样的一个过程,与未来工作后同事间为完成一个项目所进行的团队合作模式高度相似,对于增强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团队合作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
人际沟通和言语表达能力作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部分。当今90后大学生表现出了典型的过度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特点,再加上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影响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社团活动则能够弥补上面因素导致的不足。在社团活动当中,大学生可以认识和结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除此之外,在完成社团的各项任务过程中,社团成员还要与校内其他社团、兄弟院校相同社团以及校内社团管理人员、校外相关人士联系与沟通,无形中锻炼了社团人员的人际沟通与言语表达能力,同时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织在一起的群体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学生社团不同于团委、学生会等“半官方组织”,学生社团自身的独立、自主性给予了其更多的自主空间,在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引导下,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积极主动地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社团这种自由性、积极主动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对一个人创业能力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2]
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社团为例,该社团成立于2006年,是一支由心理学爱好者自发组成、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活动策划和开展为特色的学生队伍。本研究尝试从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学生工作中积极引入就业指导教育,探索通过心理社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社团中推广以就业指导为主题的团体素质拓展训练
团体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在团队的情境下进行的体验式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它以某一事先设定好的目标为活动主题,利用团体中的人际交互作用,通过特定的设计,增强自我认识,调整与改善人际关系,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增强自信,实现自我突破。拓展训练活动的形式有许多,如场地项目、水上项目、野外项目、室内项目,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进行设计与编制。[3]
在之前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之一是走出宿舍和课堂的狭窄活动空间,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新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社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主题的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滚雪球”、“头脑风暴”等团队合作训练,借助团体游戏项目的形式,达到了团体间人际关系的促进和知识学习的目的。
(二)将择业就业问题引入校园心理剧的表演中,宣传正确的择业观
心理情景剧是舞台剧的一种,其突出特征是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某种心理问题,以心理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使表演者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压抑的负面情绪通过表演释放出来。当前在各高校广受好评的心理情景剧,更多被称为校园心理情景剧,它是将心理矛盾冲突解决的过程编排成剧本进行演练并向观众表演,心理咨询师不在现场指导。在校园心理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主角)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呈现显得尤其重要,正是通过这些冲突和不一致,使当事人体验到不同的价值选择带来不同的后果,从而改变职业道德观念和处理问题的倾向,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体系。[4]例如:心理社团创作了以职业道德冲突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心门抉择》,演绎一对校园情侣在面临就业职业道德冲突和金钱诱惑的思想斗争,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老师的帮助下,回归正确的职业轨道的一出心理剧,获得较好职业指导宣传效果。
(三)开展心理沙龙,提供职业生涯辅导,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经济增长逐步由快速增长下降至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挑战。这种状况的不断持续将使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承受更大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心理社团主要通过心理沙龙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在沙龙中穿插一些类似于团体辅导的活动,一轮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目的的心理沙龙分三次完成:第一次沙龙,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性格、技能、价值观等内容。第二次沙龙:探索工作世界:包括职业、劳动力市场。第三次心理沙龙:求职行动,包括职前准备、撰写简历、面试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及就业形势,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生涯选择的能力。
(四)以企业团队合作演练为核心,健全社团管理机制
学生社团的分工和管理机制实现人性化管理。最初成立时的心理社团架构包括秘书部、服务部、组织部、实践部和学术部五个部门,五个相互配合的部门各司其职,保障社团的日常运营,这样的社团和其他社团组织架构一致,无法突出心理社团的优势。2013年,经过考察兄弟院校心理社团的组织架构及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本校心理社团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对心理社团架构进行调整的决定,此次调整以突出心理社团的特色活动为目标,将社团架构改编为心理剧小组、手语操小组、采访编辑小组、团体心理活动小组,四个看似独立的小组可以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能在活动当中得到提高和锻炼。通过具体活动任务的策划宣传等环节,真实模拟就业和面试现场,在真实的团体工作中得到职业素质的锻炼。
(五)提炼社团精神,塑造社团形象,推广社团文化
一个社团可比拟一个小企业,在社团文化中提炼具有社团特色的文化精神,是培养学生团体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有效方法。心理社团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三个概念来概括社团文化精神,“关爱”、“倾听”和“共情”。通过社团内部培训,学习微笑和真诚的待人处事风貌,塑造阳光热情的学生干部形象。对关爱、倾听、共情、真诚、微笑等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学习,对学生面试,就业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除了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各个院校都在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力图把就业指导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观点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去提出和阐述。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钱潇潇,姚莹.高校社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17):19-21.
[2]李志国,刘一可.基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创业实践的探究[J].企业导报,2015(2):120+160.
[3]彭移风.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浅探[J].文教资料,2006(11):17-18.
[4]黄燕娜.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校园心理剧[J].职业技术教育,2008(7):86-87.
[中图分类号]G455.7 [中图分类] 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6)03-0101-03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李长虹(1983-),女,广东潮州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亚飞(1985-),男,河南开封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2013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编号:2013A177)以及广州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州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及常模的制定”(编号:15G1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