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浩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研究】
周恩来精神的实质
汪浩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精神的实质,其实这只说出了周恩来精神的共性。周恩来精神还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周恩来精神的实质应该是贵和的大爱为民精神。说公仆精神是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和真谛,这种说法存在逻辑上的欠缺。公仆精神是务实精神、奉献精神、淡泊名利精神在公职人员身上的体现,是实事求是世界观、社会本位的人生观、舍己为人价值观决定的,而不是倒过来,公仆精神决定其他精神。解读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受时代与解读者视角的变化而变化,但客观存在的周恩来精神居于决定地位。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实质;核心;内涵;逻辑关系
周恩来精神是什么,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是周恩来精神实质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周恩来精神
周恩来精神有两个义项的规定性。“议论周恩来精神,离不开两点,一离不开周恩来,二离不开精神。”[1]104“要真正准确地理解和界定周恩来精神,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精神’这一概念,其次,还必须将‘精神’定位于一个实在的主体,即周恩来。”[2]8目前关于周恩来精神研究的倾向是:要么强调前者,即“精神”的共性,强调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结晶,是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么说什么“周恩来就是周恩来,周恩来精神就是周恩来精神,不应过于泛化、拔高”。这两种意见都有对的成分。但更正确的态度是应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把“周恩来”与“精神”二者摆在恰当的“度”上,强调共性时,不要神化;解读个性时,不要虚拟化。
从1991年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关注周恩来精神内涵研究者很多,但从哲学上给它一个较严密的定义,回答周恩来精神是什么的则较少。首提周恩来精神的刘济生教授认为,周恩来精神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是周恩来理想、思想、道德、意志、品质、作风的总和。[1]105王家云等《周恩来精神》中说:“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生活情趣及仪表风采等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的价值理念,其核心和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10笔者1998年也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不仅指出周恩来精神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体系,而且还是周恩来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的期盼和寄托,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伟人情怀与好人情怀的辩证统一[3],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相对应的精神成果。这些说法当然也没有错,但是太笼统,没有真正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关于周恩来精神实质的理解,应把握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精神是一种哲学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而存在的意识形态。它是人这种特殊生命主体能独立于自己躯体之外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人、关于人性、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所体现出来的关于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功与利的价值期待和评价体系。它是人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它就是人的灵魂。
第二,意识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叫理论,一种叫精神。通过语言概念作系统表达的是理论,通过形象和行为体现的叫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方面重大成果,一是物质方面的新中国,二是精神方面的毛泽东思想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三,理论属于精神的范畴。狭义的理论与精神的区别:理论在于概念性、逻辑性;精神在于实践性和形象性。简单地说,精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周恩来的伟大,主要不在于他的理论更系统、更富逻辑性、更有说服力,而在于他的精神更感人,更有感召力,更有人格魅力,主要在于他做得比说得更好。
一句话,周恩来精神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由周恩来通过行为、形象所体现的,在周恩来逝世后仍能长期独立存在的周恩来的价值观念体系,是有别于周恩来的系统理论(如周恩来外交理论、知识分子理论)的一种意识形态。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周恩来的“精气神”。它是真善美的统一,公廉威的统一,是周恩来的非权力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即周恩来的软实力,人格魅力。
二、关于周恩来精神核心内容的解读
关于周恩来精神的实质,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周恩来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石仲泉、王家云等人以及此前的笔者就是这样认识的;二是认为公仆精神是周恩来精神实质。应该承认,这两种说法都不够准确。
“实质”就是本质,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前面已经说了“核心”就是核心内容,与周恩来精神的实质意思相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周恩来的一生,从思想理想、道德情怀、意志操守、智慧才能、情趣风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集中体现这一宗旨。因此说这一宗旨是周恩来精神的本质或核心内容,当然是正确的。但我们又说它不够准确,是因为这一说法没有把周恩来精神与其他共产党人精神,比如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一说法揭示了周恩来精神的共性,但没有揭示他的个性特征。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指出,周恩来精神的共性特征是“大无大有”,核心是大爱,爱心博大,覆盖国家、人民及整个世界。[4]45冰心说,“周总理是中国亘古以来付予爱最多而且接受的爱也最多的一位人物”[5],所以大爱是周恩来精神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周恩来自己说,他“天性富于调和性”[6]。“和合”是周恩来最具特质的个性[7];所以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贵和”的共生共荣共享的发展精神,以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彻底为民的大无大有、大爱大德精神。简单地说,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周恩来贵和的大爱为民精神。
有人认为公仆精神是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和实质,这种说法起码不准确。公仆精神是公职人员的为民服务精神,这些人为民服务是通过公共权力的行使来实现的。一般人的为他人服务,不能称为公仆。商贸营销也是一种为民服务,但那不是公仆的服务。周恩来是最早(1914年)使用“公仆”这个词的中共领袖人物,当时他用这个词含有普天下公共仆人的意思。即使按这一原意理解,也包含公众授权的内容。在已有完备法治理念的今天,不应将公仆精神视为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和实质。在法治社会里,公仆精神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
有人说,要当好公仆,就必须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就必定坚持民主、尊重群众,就必定贵和协同,维护团结和统一,勇于创新和自律。所以甘当公仆精神是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和真谛。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逻辑上有缺失。公仆精神是求真务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淡泊名利、舍生取义精神在公职人员身上的体现,是受实事求是世界观、社会本位人生观、利他主义价值观这一人生“总开关”制约的,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是不应颠倒的。
三、关于周恩来精神内涵的辨析
(一)关于内涵的不同解读。
周恩来精神内涵解读,众多的研究者在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也表现出差异。
刘济生1991年首提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并从六个方面描述了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到2001年他的《解读周恩来》出版时,概括为9个方面:献身共产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协调精神、创新精神、高尚的道德、优良的作风。
石仲泉在《论“周恩来精神”》一文中,概括为八个方面:无我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
王家云等《周恩来精神》一书中,也概括为八个方面:甘当公仆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和合协作精神、民主平等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严于律己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他在此前的一篇文章[8]中,概括为十个方面,与此略有不同。
这种不同解读,可以举出近20种,上述几种有一定代表性。一个最早、一个是权威专家、一个出自第一本专著。另有一种与上述三种完全不同,就是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他概括周恩来精神是六个大无、六个大有: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有大才大貌、大智大勇、大爱大德。[4]32
以上属于民间专家的解读。官方的有两位总书记的解读。
江泽民(1998年)“三个结合”论: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同脚踏实地工作作风的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原则性同高度灵活性的结合。这更多地阐释了周恩来精神的特征。
胡锦涛(2008年)六个“始终”“集中表现”论:周恩来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公仆的精神;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精神;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的求真务实精神;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精神;始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周恩来精神内涵和特征一次全面的综合概括。六种精神侧重于内涵,六个“始终”和“集中表现”侧重于特征。
(二)关于内涵不同解读的辨析。
首先,内涵的解读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解读者视角的差异。如石仲泉侧重于政治的视角,他把周恩来精神作为毛泽东思想对应物来考察,甚至提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周恩来精神“三位一体”的观点[9],政治视角很明显。刘济生侧重文化的视角,他认为周恩来精神是一种“纳天地正气,成古今完人”[1]116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结果,这同尼克松说历史浅薄的美国不可能出现周恩来这样的伟大人物相类似,文化的视角很明显。陈晋认为周恩来是伟人与好人的统一,他提倡从“情商”、从人脉、本质是人性的角度去考察周恩来精神的实质,他认为特定的时代将周恩来塑造在人格境界的巅峰上[10],这也是文化的视角。梁衡“大无大有”侧重于价值的视角,突出周恩来的无私与爱民,忍辱负重,舍生取义。韩素音侧重于道德的视角,她认为周恩来是个大儒,“绝不为了个人利益而让别人遭殃的精神是周恩来的美德”[11]236,总是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道德。
其次,内涵解读大同小异的原因。
因为认知条件和解读周恩来精神视角的差异,所以会出现周恩来精神内涵解读的不同。认知条件的差异我们略去不说,单就视角的差异来看,梁衡侧重价值的视觉,哲学的味儿浓,他从“无”和“有”及其相互转化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角度,解读周恩来精神的内涵,需要更加抽象,这就是他与石、刘、王等人差异较大的原因。王家云则表现为综合性视角,与别人的差异较小,易为大家所接受。石、刘、王关于周恩来精神概括的八条、九条所表现出来的大同小异,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文化、道德、价值的视角,同属于大文化视角的范畴,从大的方面说,视角是相同的,所以他们解读周恩来精神实质时难免相互牵扯。但就狭义的政治、文化、道德、价值来说,他们又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他们大同而小异的本质原因。
(三)周恩来精神内涵逻辑性的思考。
从哲学上来说,周恩来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内在逻辑性。
首先,关于精神内涵的三个义项:(1)精神的共性与个性。即共性的一面,体现人的共同价值;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有个性特征,体现个性价值。(2)从共性来说,人是分群分类的,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共性和个性,周恩来精神中必然体现正面人物中有代表性的几类人的共性特征。(3)不论你将周恩来精神概括为哪几种,三种、六种、八种乃至更多种,处于支配地位,其中必有一种是基础性精神,一种是主导性精神,其他则处于服从辅助性地位。这在周恩来精神中清楚地体现出来。这就是周恩来精神内在的逻辑性和体系性。
其次,周恩来精神内涵的逻辑性分析。
周恩来精神内涵的逻辑性,包含两方面。
一是内涵的层次性结构。
周恩来精神内涵的层次性,包含共性和个性,体现人的共性和个性精神。体现共性精神首先是将人分为好人、坏人。周恩来当然属于好人这一大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好人中又可以分为一般好人、志士仁人、公职人员(包括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等四大类。其中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特性是实事求是,就是务实精神,包括与时俱进精神,学习进取和创新精神,诚信精神,尊重群众、民主科学精神,自我批评精神等;公职人员(官员、领导干部)的特性是公仆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做主,权为民掌,利为民谋,情为民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孺子牛”精神,吃的是草,奉献的是奶和血的为民服务精神;志士仁人的精神是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铁肩担道义,为国家民族奋不顾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的奉献精神。一切好人的共同特性是自觉自爱、正直、厚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修身精神,讲究自我修养,提高自我素质的精神。所以周恩来精神的实质,一般性地概括,体现正面人的共性,包括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公仆精神、修身精神四个方面。只是周恩来的这四个方面,比一般好人更为突出、典型,更具代表性。
关于周恩来精神中体现个性特质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周恩来自己说的“天性富于调和性”,就是“贵和”,就是中国古典“中庸”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再锻造而形成的周恩来的“和合精神”——和平合作、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精神,这是周恩来的最大特质;另一方面是他严实细致、周全周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个性特征。石仲泉同志将其概括为严细精神。这样周恩来精神就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总的可概括为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公仆精神、修身精神、和合精神、严细精神。这体现了周恩来精神的一般性内涵,不管你对周恩来精神作出怎样的解读,六种、八种、十种或者更多,上述六种精神大体都可以涵盖。
前文说过“大爱”是周恩来精神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没有人在周恩来精神中单列一条“大爱”精神呢?其实不是没有,是有的。“大爱”就是大爱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周恩来一切精神的总目标,是由周恩来作为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世界观、社会本位人生观、淡泊名利价值观决定的,贯串并体现于周恩来的各种精神中。因为它是总目标,与各种精神都有关系,不便单列出来。从这一角度说,那种条分缕析周恩来精神内涵的方式,或许有局限,不如梁衡那种较为抽象的方式,从“大无”到“大有”,从舍弃一切,到拥有一切,核心是“大爱”,价值是“大德”,深奥却不失简洁明快地将周恩来精神的体系架构起来。这就是王家云等人在条分缕析周恩来精神之前的“总论”中,不得不首先指出周恩来精神核心和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二是内涵的逻辑性结构。
逻辑结构是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务实精神是基础性精神,处于决定性地位,其他一切精神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它的实质是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体现。奉献精神体现革命者的价值取向,即人生道路、目标、价值的选择,体现活着为什么,追求什么,处于人生发展历程的主导地位,本质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它与世界观共同构成人生的“总开关”。世界观处于决定性地位,唯物、务实决定人生奉行社会本位人生观和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决定并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即总目标。公仆精神是奉献精神在特殊人群即公职人员、领导干部身上的体现,是由务实的世界观、奉献的人生观、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决定的,是一种职业特色的道德风范。其他如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合精神、修身精神、严细精神等,都是由奉献精神这一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决定的,体现务实奉献精神的实现路径和方式方法,这就是它们间的内在逻辑结构。
四、新形势下周恩来精神的新视角
(一)周恩来精神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周恩来精神是一种观念性的客观存在,它有相对稳定的客观内涵,它又有受形势和解读者认知条件限制而有所变化的主观性特征。胡锦涛与江泽民解读的不同就是这种主观性变化的例证。就胡锦涛的解读而言,六个“始终”和六个“集中表现”,是周恩来精神内涵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在六个“集中表现”中,体现主观性最强烈的是第一和第三条,“无限忠诚”和维护“团结和统一”。特别是把周恩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的精神摆在第一位,成为周恩来精神中第一位的精神。在此前近20年,研究周恩来精神的专家,数以百千计,不少人解读周恩来精神时,提到周恩来的忠诚,迪克·威尔逊、韩素音、乌居民、尼克松以及境内的专家,绝大多数都提出了这一点。但包括石仲泉、刘济生、王家云等同志,列出八种、九种、十种甚至更多条周恩来精神内涵,都没有把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单独列一条,更不用说列为第一精神了。这是因为作为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在当时切实感受到党风形势日趋严峻,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忠诚问题,已经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突出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周恩来研究概论》[12]将这一纪念讲话,列为周恩来研究由纪念意识、榜样意识进入“问题意识”,即周恩来研究进入转型期的标志性成果。至于顾全大局、光明磊落、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既是总结和揭示了周恩来精神内涵中突出的亮点,又是针对党内一些人拉帮结派,非组织活动抬头,甚至对党中央阳奉阴违的具体实际而说的。这就是胡锦涛解读周恩来精神内涵突出的主观性因素。
(二)客观性、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坚持客观性决定的原则。周恩来和周恩来精神,都是客观存在,周恩来精神实质的解读,必须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必须“是周恩来”“像周恩来”。“不是”“不像”只能是牵强附会。有人说周恩来当面顶撞毛泽东,反对增加20亿投资,就像黄继光以身堵枪眼,这就有点牵强了。“这里只有纤夫,没有总理”“您就把我当做您的儿子吧”,关于周恩来的这两则“故事”,流传很广,甚至搬上了剧台,虽然也很像周总理,但没有事实依据,如果硬把它当作依据,那也不应是研究者、创作者应有的态度。
其次,必须联系实际,找准好的切入点,提炼周恩来精神某一方面的亮点,这是解读周恩来精神内涵的又一原则。胡锦涛关于“忠诚”这个切入点的选择,就是一个好例证。
第三,周恩来是个极丰富多彩的人物,韩素音说:“他犹如一条彩虹,横贯天穹,放射出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光泽。从周恩来那里,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要见的东西。”[11]524不论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一个怎样的新阶段,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新的时代主题,周恩来精神都是我们创新前行的力量源泉。
第四,周恩来精神内涵解读的新视角。
2018年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将会发表新的纪念讲话,对周恩来精神必将作出新的解读。我们不可能达到习近平的认识高度,也不可能预见到他怎样重新概括周恩来精神的内涵,但他可能的新视角,我们是可以寻找到一些线索的:周恩来的担当精神,“严”“实”精神;守规矩精神;忍辱负重,“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学”与“做”结合精神,“生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精神等,这些都是习近平近一两年在反腐和加强干部教育有关讲话中反复强调的内容,这些很容易在周恩来身上找到切入点。当然这仅是揣测,供大家思考。
总之,我们今天谈及周恩来精神实质的解读时,必须联系并切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找准切入点,这是我们必备的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刘济生.解读周恩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王家云,黄明理,邵广侠.周恩来精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汪浩.关于周恩来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M]//周恩来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6-87.
[4]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M]//周恩来研究:第1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童小鹏.风雨四十年(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71.
[6]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1.
[7]汪浩.论周恩来和合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72.
[8]王家云.试论周恩来精神之内涵[M]//周恩来研究:第1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9.
[9]石仲泉.论“周恩来精神”[M]//周恩来研究:第1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0.
[10]陈晋.领袖与人格——读《周恩来传》[M]//周恩来研究概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5.
[11]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2]汪浩,等.周恩来研究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01.
责任编辑:张超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4-0428-05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汪浩(1942-),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