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电影社会教育的创新理路

2016-03-16 00:37:22谢同祥刘瑞儒
关键词:延安时期电影传承

谢同祥, 刘瑞儒

(1.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2.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电影社会教育的创新理路

谢同祥1,刘瑞儒2

(1.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2.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70年前延安时期的电教实践及其在艰苦条件下开展的决策创新、途径创新、学习创新、服务创新、路线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今教育技术探索理论与技术有机融合、电教合作多元路径、教育资源不同层次的创新应用以及在服务中谋求发展等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新时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需敢于突破固有观念,开展创新决策;创造性地开发电影设备与资源效能;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应用新技术。

关键词:延安时期;电影;教育;传承;创新

创新为国家兴旺提供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构想,是着力推进社会创新的重要举措。这种在创新中开拓前行的做法,在延安时期开展的电影教育中可谓俯拾皆是。我国早期电影的探路者、先行者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电影社会教育活动,为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了扎实的前期准备。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的脚步已经走过了70余年,前辈们在探索电影事业发展的征程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需要探寻、总结,更需要继承、弘扬,这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一、延安时期电影社会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国革命而言,那是一段艰苦时期,对于我国电影发展而言,亦是如此。但老一辈电影工作者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怨天尤人,相反,艰苦的条件激发了他们创新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与能力服务革命、服务人民的热情。概括起来,下述五个方面是延安时期开展电影社会教育中创新的显著表现。

(一)艰苦条件下的决策创新。

建立机构是开展电影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当时的延安,受国民党封锁,物资设备短缺,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战争阴云密布,电影活动的开展极其艰难。当时延安的电影先辈们开动脑筋积极争取,反复向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陈述电影在教育民众、扩大宣传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和建立电影机构的重要性。最终经党中央批准,1938年9月,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成立(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团长,纳入八路军正规编制)。[1]55-56在当时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将需要现代技术支撑的电影机构建立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沟(延安大别沟),这样的决策可行么?这一决策的实施表明,当时刚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影事业得到党中央、军队的接纳、领导与支持,对当时情形下电影活动的开展是极为有利的。有了专业的电影机构,奔赴延安的电影人士就有了归属和依靠;有了专业的电影机构,电影活动的开展就不再是一盘散沙;有了专业的电影机构,电影设备的购置与引进、电影资金的申请与拨付、电影活动的开展就有了依据。这一决策使得根据地很快凝聚了一大批专业的电影人士,他们筹备了专业的电影器材,拍摄了革命题材电影与大量的珍贵图片。这些影片在革命转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电影事业在延安的诞生和发展。我们收集到的一些历史性评价有,“延安电影团是我党领导的人民电影事业的起点”[2],“成为新生力量的代表,是解放战争胜利后全国电影大发展的根基”[1]39,“以战斗的姿态揭开了中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开创了党的人民电影的新世纪”[1]57。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极为英明的、创新的。

(二)资源匮乏时的途径创新。

1.创新电影资源的筹措途径。

不管是电影设备还是各种易耗品,其添置与维护都需要一定的经费,而物资与经费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电影资源的筹措。延安的电影工作者开动脑筋、多方努力,创新地完成电影资源的配置,为电影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概括起来,当时的电影资源来源途径主要有:

(1)合理利用有限的经费添置。袁牧之从香港购得的二手16毫米“菲尔姆”摄影机、胶片及洗印药品,被有关文献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电影器材[1]42-43。后来王稼祥、周恩来相继从前苏联,陈波儿从上海带回摄影机、放映机、影片、胶片等电影资源。设备很有限,条件很简陋,电影事业却由此“实事求是、因陋就简地逐步做起来”[3]。

(2)电影工作者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一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吴印咸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时候,买了3台照相机和一些胶片[1]50,现在看来,也许只是些不起眼的设备材料,可在当时,这些照相机成为延安电影团在延安八年里的主要照相器材[1]155。

(3)缴获敌方设备。正如一首歌唱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电影器材就是电影工作者的战斗武器,武器不够用时,敌人会造好了“送”过来。据统计,1937年至1940年间,八路军缴获日军的无线电机有81架、收音机56台。有文献称前线缴获的敌方设备成为党和红军需要的无线电器材的一个重要来源,[6]95比照当时的家底,这真算不上夸张。

(4)接受国际组织与友人赠送的器材与耗材。共产国际赠送的16毫米放映机、电台器材[4]及苏联新闻片、故事片[1]119;荷兰电影艺术家伊文思(Joris Ivens)赠送埃姆35毫米摄影机与胶片[5];美军观察组赠送16毫米轻便式放映机、发电机各一台,以及二战期间美国摄制的新闻纪录片、照相底片、放大相纸等[1]246,包括联合国新闻24套,《流浪的金丝雀》《大胆的蛙》五彩卡通片两套,美国开发时期的幻灯片一套等[1]125。

(5)国内一些机构、友军、个人提供的设备。中央电台、三局、医院都曾将自用发电机借给放映队使用[1]123。西安事变前,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秘密会晤。之后,包括无线电器材在内的库存于西安的大批急需物资,通过杨虎城密令开办于鄜县的军用合作社,源源不断地转运到红军所在地[6]95。来自其他机构甚至友军的无私援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影设备的不足。

其实,无论哪一种途径获得的设备、资源,都不可能解决工作面临的所有需求。电影工作者的做法不是等、靠、要,而是广开渠道,创新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取设备、资源,推动延安电影事业一步步向前发展。

2.创新维护与应用现有资源。

当时电影设备缺乏、配置低、软硬件数量少,因而每样设备、软件都是他们至爱的宝贝,每样设备的功能都被深度应用,以最大可能地满足当时军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没有录音设备,他们便从部队电讯部门借来扩大器和手摇马达,从鲁迅艺术学院借来留声机,配上适合画面内容的音乐唱片,用小喇叭当话筒,播送音乐和解说词,将无声电影搞成了有声电影[7]。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初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延安无线电器材十分缺乏,他们就把一部破旧汽车改装成发动机,用它带动发电机发电。没有汽油,他们就自己动手烧木炭,用木炭生产煤气,用煤气代替汽油作燃料[8]。有文献称他们“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力,他们使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替代品”[1]126。这种敢于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奇迹的事例,在延安的电影实践中屡见不鲜。即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过去,也必须承认,这些做法已将电影设备的效能发挥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那些甚至现在我们都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70年前竟能实现并得以应用,充分体现了延安时期电影工作者大胆创新、勇于挑战技术应用极限的精神。

(三)知识薄弱时的学习创新。

开展电影实践需要不断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获得性极差的情况下,延安时期的电影工作者积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学习理论、学习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电影水平。

1.自主研修技术。

在缺乏知识与知识传递者的情况下,延安电影工作者们发挥了大无畏的精神,在实践中探析设备的结构与性能,摸索其使用、维修与维护知识。有一段时间,电影团只有少量的35mm电影胶片,而135相机只有一台,另一台依柯弗莱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因没有胶片而无法使用。吴印咸自己设计了一些特殊规格的片轴和转轮,对120相机进行改装。改造后的相机用35mm胶片拍摄,照片质量非常好[1]156-157。正是由于不怕艰难,敢于尝试,精于钻研,他们才能够透彻理解电影设备的原理、掌握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等各项技术,并得以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地挖掘电影设备的潜在功能,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用先进技术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

2.培训以提高水平。

电影工作者踊跃参加组织开展的各种培训,以迅速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水平。放映队成立之初,总政宣传部组织了放映技术培训,三局局长王铮、工程师钱文极、队长余丰、电影团的吴印咸、航空专家常乾坤和王弼等人为放映队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理论与技术培训[1]117。最为典型的培训是1945—1946年延安电影团连续举办的两期训练班:第一期以普通摄影为主,第二期包括电影制作过程和摄影技术两大类[1]261-272。接受培训的学员,其理论与应用水平在短期内得到很大提高,后来成了我党我军摄影工作的主力军。

3.交流以共享知识。

知识的高度缺乏容易让人们意识到其可贵性,因此,每当有新知识出现时,人们乐于通过各种形式共享。周恩来亲自为电影队送去由重庆带来的16毫米放映机,细心地讲解机器的结构、性能和各种关键性部件的作用,以及和35毫米放映机原理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还亲自装上16毫米影片拷贝作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操作[1]123-124。这样无私奉献自己所掌握技术的场景,在延安时期的电影实践中屡见不鲜。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的电影工作者,都乐于以合作的精神、分享的态度对待工作,让设备、资源、信息在快速流转中体现其意义与价值。

4.通过合作掌握技术。

在那个遭受严密封锁的年代,广泛的合作很难开展。延安时期的电影工作者们抓住一切同国内外同行合作的机会,学习先进技术与经验,弥补自身在电影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不足。这一点在下文中会有较多论述。

(四)供不应求时的服务创新。

1.身兼多任,应对人员短缺。

人民需要什么,电影工作者就去做什么,这在电影团放映队的工作中有明显的体现。为了用有限的人员、设备条件,尽可能多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电影工作者们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将革命工作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将革命理想、科学知识、进步信息传播到每个角落。放映队不仅要为延安的机关干部和部队战士放映电影,还要为陕甘宁边区的150万群众服务,让他们也看上电影。文献称延安电影放映队是宣传队,是工作队,是长征队,是运输队,是修理队,是战斗队[1]126。于当时情形而言,这是一种真实写照,因为他们自觉地将自己锻炼成多面手,不辞辛劳地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2.开发应用,服务多维需求。

延安军民对进步信息的需求日益高涨,设备的匮乏使得电影应用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延安电影工作者努力克服所面临难题,服务于人民群众多方面信息需求。电影团摄影队的成员们使用自己动手改装的照相机、过期的胶片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洗印放大设备与技术,制作了大量的照片。有文献称这样的原始暗房和放大机史无前例[1]197。这样的评价主要赞颂的是延安时期电影工作者的创新、服务精神。

(五)寻求合作中的路线创新。

延安地处陕北,交通不便、信息缺乏,加之当时受国民党封锁,与外界交流沟通异常困难。但延安的电影先驱者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寻求帮助,以此推动自身理论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

1.国内的交流与合作。

当时的延安,各个单位、部门间的设备、技术的合作显得非常多,无私提供设备与技术成为合作开展技术应用的典范。中央电台、三局、医院都曾将自用发电机借给延安电影放映队使用。放映队放映机坏了,工业局、三局和鄜县茶坊的兵工厂提供技术甚至帮助维修……另外一个重要的国内合作是前面述及的国共两军间的设备资源合作。从实践层面看,这样的合作有利于技术的广泛传播,有利于电影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推动电影事业的整体发展。

2.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除争取与国内同行合作,获得帮助外,延安电影工作者没有因地理位置偏远、政治环境恶劣而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拿来”国际上先进思想、经验、设备与技术,为我所用,助我发展。这里有几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在武汉与伊文思的拍摄技术与经验的交流[1]46,另一个是与美国观察组在电影和图片摄影方面进行的合作[1]244-247,再一个是苏联的密尔马多夫和尼古拉,他们在合作中从技术层面给予电影团很大帮助[9]。学习与交流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但无论是技术的分享还是设备的获得,电影团显然在历次合作中受益良多。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坚持合作发展路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创新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勇于发挥聪明才智,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面临的实践难题,将困难时期的电影工作推向新的发展境界。前辈勇于在艰苦条件下谱写电影新篇章,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创新并非为某个时代所专有,它贯穿了电影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对当今电影教育实践的启示

延安时期的电影实践所体现的精神不会尘封于历史。拂去历史的尘埃,这种精神的光辉愈发闪亮,并持久照耀电影实践的征程。在深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老一辈从事的电影社会宣传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对当前电影教育实践有诸多启示。

(一)探索理论与技术相融合的实践过程。

电影实践是一个理论与技术相融合的过程。没有理论的支撑,技术应用有可能走弯路;没有技术应用的证实,理论就无从获得正确发展。在缺理论、少技术的年代,延安时期的电影工作者自觉地用手边仅有的理论指导电影实践,在实践中充实、完善电影理论。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开展创新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仍然需要二者的互相支持与紧密融合,这是二者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定的,前人的工作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二)开拓电影合作发展的多元路径。

电影的发展需要共同合作、相互支持,这样才能使电影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宣传,服务于教育的需要,其效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延安时期的电影工作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这与当今资源分割、孤岛效应、使用权的利益化分配形成鲜明对照。在资源贫乏时期,电影发展需要交流与合作;在资源丰富的今天,电影的良性发展亦需要创新的交流与合作。性能的提高并非忽视合作的借口,条件的改善也不是浪费资源的理由。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电影多元合作路径,释放传播信息资源效能,是今天的电影传播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实现传播资源不同层次的创新应用。

不同媒体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选用不同媒体,必要时组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避开其不足,这是各种电影教材里经常出现的文字。延安时期电影工作者交叉运用幻灯、图片、电影、广播、电唱机等多种媒体,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传播,实现多种媒体综合应用,取得了优化宣传效果。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影视传播通道。拘泥常规的实践模式就会约束影视传播的发展。如何在先进技术支持下,探索传播资源的创新应用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三、秉承和发扬延安时期电影实践的创新精神

今天人们的需求与延安时期已大为不同,它随着人们对信息的拥有在不断增长。虽然设备与资源的供给得到极大改变,创新服务仍然是电影传播实践需要坚持的宗旨。总结并提炼70年前电影先辈们在延安独创的电影精神和创新实践,既可为我国电影传播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启示,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电影实践的创新精神,更可为当前电影传播的开拓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敢于突破观念,开展创新决策。

事件的发生以决策作为开始,不同的事件决策过程会有不同,决策结果对事件的进展又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创新决策强调决策过程中贯以创新意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推动事件的快速发展。在电影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影传播实践面临的决策不是减少而是变得更多。电影传播工作者须在自身实践中,发扬先辈的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决策,推动电影实践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创造性开发电影设备与资源效能。

探索电影设备与资源的新的应用,通过组织、改造、管理等方式重构电影资源,使之切合电影实践的需要。无论网络、光盘上的资源,还是一些组织、个人开发的资源,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满足电影实践的需要——毕竟这些资源更多地关注共性,而电影实践不仅有共性成分,还有大量的个性需求。前辈开拓的电影实践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技术设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我们可以寻找替代技术,使用替代设备,然而,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无论什么设备,都难以做出对电影实践有意义的事情。

(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应用新技术。

电影工作者的知识、技术须与时俱进。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停止学习,就是落后。对于熟悉的设备、技术,要勇于开发新的应用;对于新设备,则要不惧其新,勇于掌握其性能方法;对于新技术,则要不畏其难,勇于探索其创新应用。有人说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反思电影实践史的形成,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勇于掌握新技术,就会与新技术渐行渐远;不创新应用新技术,只会在新技术后面亦步亦趋。

四、结束语

研究延安时期电影实践中的创新,其意义不只在追寻,而是探索在新时期如何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沿循前人辟就的创新路迹,继续在电影实践中锐意进取,开拓前行。无论物质是匮乏还是丰富,技术是薄弱还是雄厚,创新的要求一直伴随着电影实践的开展。如今微电影的出现与流行,让更多的人有了用微电影参与社会传播的机会。物质条件虽然丰富了许多,但电影(微电影)对创作者的创新要求没有减少。时代呼唤人们以创新的面貌开展各项工作,以创新的精神应对种种挑战。这样,当一代人的实践成为过往历史时,后人可以从中领悟到创新曾被赋予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起春.人民电影事业的起点——记“延安电影团”[J].电影评介,1980(3).

[3]钱筱璋.党的电影事业从这里开始——回顾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J].电影艺术,1983(9):55-63.

[4]杨兆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战火中诞生[J].炎黄春秋,2000(12).

[5]吴本立.抗战烽火中的延安电影团[J].科技文萃,1995(10):180-183.

[6]哈艳秋.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7]钱筱章.关于影片南泥湾[J].中国电影,1958(7).

[8]丁淦林,黄瑚.中国新闻图史[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53.

[9]席珍.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J].电影艺术,1960(1):83-84.

责任编辑:孙义清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4-0548-05

收稿日期:2016-04-27

作者简介:谢同祥(1970-),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研究。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电影传承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50:35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14:33:46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