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2016-03-16 00:0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培育

左 伟

(广东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左伟

(广东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与精神,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丰富资源和丰厚的滋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大学课堂教书育人主渠道,自觉运用传统节日文化,构建网络宣传平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穿透力,重新诠释其时代精神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当前随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不断推进,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迫在眉睫、意义深远。“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共识,而且在实践中蔚然成风。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培养密不可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撑。因而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而且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养成,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取得实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汲取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明国度,中华民族在自身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诸多优秀的基因和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它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流中的共同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我们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征程证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契合性,并已成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更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富强方面:国家富裕、民族强盛是所有国家和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国富民强思想。《论语·颜渊篇》的:“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表达的是对执政者的终极要求——“政在使民富”。《管子·形势解》强调了为人君者的责任:“主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2]这不仅反映古人对国家和人民富强的盼望,更表达了追求富强的路径。

2.民主方面: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历经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家天下、封建等级观念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中,但我们依然不可忽视传统文化浑厚民本思想中所孕育的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元素。战国时期,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提倡的“立君为民”、“君舟民水”[3]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的“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这些思想所蕴含的民主性虽然很朴素,但依然闪耀着现代民主的光芒,推动着中国现代民主的进程。

3.文明方面:《易经》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4]是中国“文明”思想的最早发轫。中国人民历来重视仁、义、礼、智、信。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提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5]强 调了“礼”对社会文明所具有的约束功能。荀子在《荀子·大略》论述道德礼仪在生活中的地位,他提出:“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3]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5]宋代林逋提出:“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6]这些依然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需要坚守的道德底线。

4.和谐方面: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十分丰富,和谐思想和实践追求贯穿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谐”出自《左传·襄》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7]孟 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谐。”[8]体现着儒家的“和为贵”思想;墨子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才者免一分人,又道者劝以教人。” 论述了墨家的“兼爱”“尚同”思想,强调社会大义与民众大利,北宋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等都彰显着中国古人对社会和谐的推崇与追求,显示中国人追求生活安定的深厚文化基因。

5.自由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充满了自由的基因,爱好自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优良传统。孔子在《论语·问政第二》 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出在肉体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借由人格上之自我完善实现精神上之超然生死从而达到灵魂的自由;庄子通过洒脱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9]表达对人生的快意和对生活境界的向往,这些思想表达了中国的先哲们在思想领域对自由的感悟。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身贵自由,国贵自主。”梁启超在《论自由》中进一步阐发了实现自由的路径:“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一曰勿为古人之奴隶也,二曰勿为世俗之奴隶也,三曰勿为境遇之奴隶也,四曰勿为情欲之奴隶也。”[10]中华民族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和向往不仅体现在这些思想中,更体现在中华民族追求生活自由的实践历程中,每一次的抗争都是对压迫的还击,每一次的奋斗都是向自由的诉求。

6.平等方面:严酷的等级制是支撑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固化的社会结构、僵化的思维定势所产生的社会治理思想无不充满着维护等级制的内容,可我们依然可以在浩淼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到朴素的追求平等的理念。孔子针对当时社会的经济问题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国民的教育问题上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中国杏林教育的新风和先河,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达”的盛况。主张回归“小国寡民”的老子提出解决社会不公的方法,他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1]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平等思想,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清代唐甄更是明确提出了“天地之道故平”的均平思想,并提倡男女平等,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人权理念。

7.公正方面:中国古代不乏关于公平的论述。战国末期政治家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说:“甘露时雨,不私一物,”[12]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了理政、处事应出以公心;在《吕氏春秋·大乐》说:“平出于公,公出于道。”[1]指出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荀子认为:“公生明,偏生暗。”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修务训》中提到:“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13]指出执政者公正对其威望的发挥及社会治理效果的极大作用。房玄龄更是明确提出:“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这些公正思想在封建社会也许很难做到,可是在我国现代民主化推进进程中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8.法治方面:我国的政治文化强调统治者的德性于国家治理的首要地位,经历漫长的“以德治国”时期。但是在偏大的思想体系中,也不乏丰富的法治思想,集中表现为法家思想。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2]管子认为法是国家治理的标尺,把法提高到处理万事标准的地位。思想家王符明确说“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强调法令对国家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慎到认为: “治国无其法必乱,守法而不变则衰。”[14]说明立法与顺时调整法律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强调法律于国家发展的不可或缺: “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16]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依法治国思想的萌芽。

9.爱国方面:爱国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爱国思想雄浑深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程。在中国的文化记载中,既有《礼记·儒行》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16]和《荀子·君道》的“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3]的思想家关爱,还有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情怀,更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和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军人气概。不仅男儿为了国家一腔热血,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浓厚爱国情感。古诗词中无不激荡着爱国的激情和情怀,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突出表现中国民族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历史上有投江的屈原、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凄凉悲壮的文天祥、大刀阔斧的林则徐等无数爱国者,他们所有的激愤和壮举都源于内心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

10.敬业方面:我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更有大量的敬业实践。孔子告诫弟子要“执事敬”;《尚书·周书》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7]告诉后人伟业实现不仅要有伟大志向,更要有不懈辛勤的劳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指明勤奋和敬业的作用。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君王。古人积极践行敬业思想推动中国历史洪流向前发展,这些思想和实践已经内化成中国人民的内在品质,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支撑。

11.诚信方面:诚信被我国古代视为做人不可或缺的美德,对诚信相关论述连篇累牍。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8]认为诚信是天道,做到诚信是人道的法则。管子提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把诚信看作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资治通鉴》提出:“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基本道德的坚守,并成为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的基本道德法则。

12.友善方面:中华文化强调自身道德的修养,注重与人为善和友善品德的培养。例如孔子提出为人之道的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孟子更将与人为善作为君子的评价标准,提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2]儒家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精神宝库中汲取滋养。当然,新的时代提出新的命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不可能自然分泌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产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要防止照搬照抄,应立足于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传统文化的现代内容和意义,重新诠释其精神品质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适应中国当前问题解决的需要。

二、 围绕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坚持大学课堂教书育人主渠道,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大学课堂是不仅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更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当前,大学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中国优秀文化精髓直接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将中国先人的智慧思想与现代青年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碰撞,与之产生共鸣,不仅拓展了教学思路,丰富了授课内容,而且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从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形成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

2.自觉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包含着内容丰富的教育元素,是年轻一代深入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契机,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例如,春节的探亲访友,展现了中华民族重礼、仁的偏好;清明节的扫墓祭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尊老敬祖的风尚;端午节的划龙舟深深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执着追求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自优势,运用公益广告、百姓访谈等多种群众参与方式加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在祥和、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潜移默化中涵养青年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可以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拓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路径,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领悟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组织主题班会和传统节日论坛,既可以加深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同时又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平等的立体空间,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自我培育。

3.构建网络宣传平台,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空间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不仅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而且上升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占领网络阵地,广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空间。如开展微博、微信、QQ群的建设活动,开展关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主题的对话与交流,领略中国古代思想家富有哲理的经典名句,让学生在不经意的阅读和查阅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4.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深度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穿透力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合力”,实现思想与行动上的统一。倡导与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开展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社会实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孤儿院、养老院等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对于生活极其困难的学生组织进行爱心筹款,建立“幸福银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仁爱”的种子,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丰厚滋养,而且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为了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潜能,深度挖掘其文化穿透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穿越时空而长青的时代价值,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耿振东.管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林宏星.荀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王玉德.周易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宝三.五经正义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林逋等.省心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3.

[7]李索.左传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8]白平.孟子详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9]张文江.《庄子》内七篇析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0]梁启超.新民说[M].上海:中华书局,1937.

[11]贾德永.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

[12]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M].上海:中华书局,2007.

[13]陈广忠.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慎到著.王斯睿校正.慎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宋洪兵,孙家洲.韩非子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樊东.尚书译注[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3.

责任编辑:林清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ZUO Wei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The long histor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accumulation in five thousand years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China, which shine resplendentl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contains a great number of related contents and spiri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provides abundant resources and nutri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educate students in classes and consciously apply to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onstruct internet promotion platform and to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the way, the cor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ld be excavated to reinterpret its educational value and time spirit.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iv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3-0082-05

作者简介:左伟(1978-),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医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5GDYSZ09);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6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德育专项)项目;2013年广东医学院科研基金人文社科重点培育项目﹙Z2013009﹚

收稿日期:2016-02-0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