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慧, 李 佳,吴新芳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模式与途径
张慧, 李佳,吴新芳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随着境外生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班级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在互联网时代兴盛、班主任角色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加之境外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亟需创新。通过深入分析境外生的特点及班级管理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此模式将聚合班级“引导力、约束力、推动力”,结合境外生特点,协同带动“年级、班级、寝室、家庭、学生”五位一体多元参与,为境外生班级管理注入新活力,发挥班级育人作用。
关键词: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三力合一;五位一体;多元参与
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各种交流活动的平台和载体,也是学校进行教育、管理最基本的组织单位。随着境外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境外生班级及其管理模式因境外生的特殊性日益受到重视。在互联网时代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逐渐淡薄,民主权利意识日益强烈,其沟通方式、行为特点发生对比以往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并且,境外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境外生班级管理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沟通方式、运行方式等也随之而改变,这使得传统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忽略境外生群体的特点,将境内生班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存在着“水土不服”、管理行政化的问题,难以充分调动境外生融入班级的积极性,难以发挥班级育人效力,不利于境外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因此,创新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果,是打造充满活力、和谐境外生班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境外生综合素质、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适应新时期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华侨高等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境外生班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找出创新的途径,完善班级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
一、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现实困难
1.班级管理等同化
华侨高等院校是为海内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归侨子女以及国内青年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典型的华侨高等院校有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两所,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而境外生则定义为港澳台学生、华侨学生、华人学生以及其他的外国留学生。由于境外生生源地不同,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个人喜好具有多样性,所造成境外生相比境内生在生理、心理、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差异。境外生普遍有着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强等优点,也存在着学业成绩普遍偏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强烈等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上必然与境内生有所区别。但目前的侨校班级管理忽视了境外生群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其一,班级管理制度强调“大而同”。将境内生与境外生等同管理,对境外生的特点把握不够,导致管理“水土不服”。其二,班级管理人员管理观念偏差。班级管理人员习惯于境内生管理模式,并按部就班地将其运用到境外生管理上。有些管理人员认为境外生管理无关紧要,只要管理好境内生,自然对境外生有“示范”作用,更有管理人员单纯认为境外生对班级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是因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境外生的处境。其三,班级管理缺乏境外生班级特色。境外生班级在班级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设计、组织活动等各方面相比境内生班级缺乏特色。
2.班级管理松散化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具有凝聚力、沟通顺畅的班集体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在目前的背景下班级管理日益松散化,体现在:其一,班级集体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追求自我价值与个性,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加之境外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异,个性、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境内班级管理需要适应,并且高校班级没有固定教室,流动上课,造成集体感淡化。其二,班级内外沟通不畅。体现在:(1)境内外学生之间。由于生活、教学分流,缺乏共同参与的活动融合,导致境内外学生沟通机会较少。(2)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些班主任仍采用传统班级管理方式,单向传达,不注重融入班级与学生沟通。(3)境外生内部之间。一方面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成长环境,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热衷虚拟空间的交流,逐渐缺少人与人实体面对面的互动,导致沟通有时产生偏差和误解。因此,集体感淡化、班级管理缺乏良好信息反馈机制也成为境外生班级管理创新亟需解决的瓶颈。
3.班级管理僵化
伴随着时代潮流的冲击,境外生班级组织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运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目前的班级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存在着行政化的问题,缺乏效率与活力,其表现在:(1)班级目标方面,过分强调统一规格、整齐划一标准化;(2)班级组织结构方面,以班主任、班干部为核心的稳定行政层级结构为主,部门分工与职责不明确,班主任、班干部作用不明显,学生参与不够;(3)班级运行方式方面,自上而下的指令发布,被动执行的集中式管理,缺乏积极性与活力,沟通不畅,造成信息不对称;(4)班级组织文化方面,以外在控制式、命令服从式、集体主义至上为主,缺少激励,限制个体发展;(5)班级管理成效方面,强调不出差错,循规蹈矩地参照以往的班级管理,不求有较大的突破性成效。长此以往,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将日益传统化、机械化,阻碍管理创新。因此,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必须以管理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对整个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在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中实现“班级目标个性化、组织结构民主化、运行方式互动化、班级文化多元化、管理成效动态化”。整个班级管理模式结合境外生的特殊性,在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从局部到整体,实现协同创新。
二、境外生班级管理创新:模式设计
图1 “三力合一,五位一体”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示意图
“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境外生管理模式以“引导力、约束力、推动力”三力的合并和“年级、班级、寝室、学生、家庭”五主体的统一为框架,全面协调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管理工作中各个主体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实现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寝室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相互之间的配合与联动,通过三大力量的合并来推动境外生班级的有力运转。(如图1所示)“三力”包括引导力、约束力与推动力三个方面,三力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共同推进班级管理的有序进行,强调了在境外生班级中学院引导、班级约束以及多方推动的重要性。“引导力”由学院管理部门主导,包括方向引导、决策制定与政策支持三方面。而“约束力”分为自我约束与外部约束,自我约束由学生以价值认同的方式自觉控制,外部约束包括制度约束与外部监督,制度约束由班级一系列制度形成,集合考勤、奖惩、评优、助学等制度体系;外部监督可由学院、班主任或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过程进行监督评价控制。“推动力”不仅由学生自我激励找到个人目标,融入班级管理,主动参与,也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的辅导鼓励、家庭对学生的支持。“三力合一”模式注重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年级“方向引导”,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监督,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方式,形成推动班级管理的力量来源,聚集“年级—班级—寝室—学生—家庭”五位主体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能动性,构成一套班级管理的科学体系。此模式针对境外生班级管理,既综合了境内生班级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内容及方法上贴近境外生班级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对境外生班级的重视、引导,在班级管理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方面根据境外生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境外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此模式同时重视“家庭—学生—学校”这一教育沟通链,通过“沟通互访”的方式增进三者相互之间的了解,为班级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
三、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创新:具体途径
“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境外生班级管理创新途径,不仅需要解决目前境外生班级管理困境,也要求结合境外生班级管理的特殊性,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培育和谐的班级文化,形成一种新型的友好互动式管理机制。此模式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其一,视角创新。以往班级管理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对境内生班级的管理,专门针对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班级管理的研究较少;并且此模式不仅对班级组织内部进行研究,对班级外部环境与班级管理的相互作用也进行探讨。其二,内容创新。此模式结合境外生的特殊性进行设计,并致力于解决传统僵化的行政层级式管理困境,运用管理理论来指导班级管理,借鉴契约管理、授权管理、民主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的思路,实现创新设计。其三,方法创新。此模式在指导班级管理过程中提出了管理方法的创新,如加强管理组织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和营造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等,在管理中突出多元参与,民主管理。此模式具体实现途径,从以下方面阐述(如图2所示)
图2 “三力合一,五位一体”模式具体实现途径图
1.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方法
“三力合一,五位一体”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需要学院转变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服务与管理并重。因此,学院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境外生的特点与差异,设计适合境外生的培养方式。辅导员应该以境外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为管理目标,使管理工作因人施教,充满人文关怀。“成长”是指管理工作要尊重境外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人”是指管理工作要引导境外生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修养,“成才”是指管理工作要为境外生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条件。对此,学院及其辅导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为境外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空间。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而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对境外生的培养和管理应建立在研究、了解境外生成长背景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境外生独特的个性,引导境外生逐步适应新环境,设身处地为境外生着想,改进管理方式;适当鼓励境外生发展自身个性,改变传统以课业成绩优劣划分学生等级的做法。其二,对境外生实行“硬”制度、“软”管理,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创造机会让境外生参与管理。在制定与境外生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参考境外生的意见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支持,针对境外生个人主义意识强烈的特点,鼓励他们参与管理能够激发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在管理中多给境外生班级一些引导,形成和谐民主友爱的管理环境。其三,鼓励境外生班级开展活动并给予支持,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境外生与境内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境外生的归属感与班级凝聚力。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促进境外生对国情、社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境外生与境内生优势互补,并且建立“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为境外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发挥核心引导作用,实践班级管理举措
“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需要多元参与,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引导者、管理者、监督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此模式的运行需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积极作用,提高班委的执行力,在境外生班级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创新举措,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团队执行力。管理团队的执行力是班级建设的有力保障,不仅要求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艺术,明确每个管理者的职责,也要求提升班级干部从思想、组织、学习、活动、实践、生活等方面带动班级成长的能力,发挥模范带头、“承上启下”、“连接内外”的作用。“承上启下”是指班干部要积极落实年级的政策、活动与教学安排等,也要将班级情况向上反馈,沟通上下,了解关心班级同学的学习与生活;“连接内外”是指班干部要协调班级内部与外部环境,处理好班级与其他方的关系。(2)建立多元参与民主管理的班级模式,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核心引导作用。班级目标由“大一统”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尊重境外生群体的个性特点,适当引导其个性化发展;班级运行方式由被动执行的集中式管理向多元参与、师生互动协作的民主化管理发展,调动境外生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平等民主的管理氛围;班级组织文化由命令服从、集体至上向协作治理、协商讨论、互助共赢发展,创新班级活动形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学生共同认可的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创建新型班级文化建设阵地。(3)适当运用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有效的激励,如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等来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建立互励机制,实行优生带差生“一帮一”机制;同时班级管理应根据境外生情况建立开放的实时交互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绩效的提升。
3.建立多方沟通渠道,发挥协同育人效力
“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要求具有畅通的沟通机制与信息反馈机制,以形成班级管理工作完整的循环系统。这涉及到多方相互之间的顺畅及时的沟通,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学生谈心谈话制度。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要多与学生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了解掌握班级及学生信息,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2)建立班干部汇报制度。班干部不定期以书面报告或是口头汇报的形式准确及时地反馈班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情况。(3)完善班级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班级同学对班级管理、班委工作及辅导员工作的意见等信息,了解班级学生的需求,有效掌握和处理班级事务。(4)利用多渠道搭建沟通平台。随着3G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QQ、飞信、人人、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即时交流成为可能。新时期、新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增进互动,通过网络开展丰富的活动、发布学院最新信息及班级活动等,可以调动班级成员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在互动交流中及时了解班级成员近期的情况,相互教育、激励、监督,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5)密切学校、家庭沟通。通过与家长沟通可以从侧面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进一步理解学生,特别是对于境外生来说,多与家长交流是了解境外生多样化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情况的重要途径。因此,辅导员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建立持续的沟通渠道,定期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情况告知家长,争取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同时,推行“互访对话”活动,学校欢迎家长来校走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建立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协同育人。
4.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推动班级团队培养
以往高校的班级管理把学生顺从和遵守纪律作为管理的目标,把学生视为被管理者,片面强调严格管理学生的手段,突出了管理者的权威,弱化了学生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忽视了学生民主意识的增长变化,对于境外生来说,由于成长背景不同而表现出自我意识强烈、不愿受人节制、崇尚个性的特点,也为班级管理造成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提倡民主的氛围中,境外生班级管理应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自治的能力,为“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增强推动力。其具体措施在于:(1)积极引导境外生自治意识,增强境外生集体责任感。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参与各项事务的计划、控制、管理及监督,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实践成才;注意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适应能力。(2)改变管理教育模式,把握民主意识实现形式。辅导员、班主任不应再对学生实行命令、被动的教育模式,应由教育管理的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指导者、激发者,是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服从者转变为自我管理的主人。(3)开展学生自我批评与相互监督,促使其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和实践成才上。开展学生自我学习和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自查自省以及自我激励和自我批评,也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与鼓励帮助,将境外生强烈的自主意识转化为自我激励成才持续的动力,在相互学习的良性互动中变“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4)积极提倡学生组建自主团队,培养互助合作意识。首先,寝室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寝室这一小团体的建设,增强寝室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与环境;其次,应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团队实践活动,鼓励境外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调研,引导境内生与境外生合作组队;再次,注重境外生班集体的建设,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凝聚力,增强境外生集体意识。最后,可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机制,发展小团体的协作、互助意识。(5)指导境外生自主就业。境外生的来源特点决定了其就业意义的重要性。境外生的就业是联系国内外文化的纽带,对其就业指导应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就业要求出发,积极引导境外生进行人生规划,对实现职业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四、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班级管理困境,结合境外生特点,设计了“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依据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得出了以下要点:(1)当前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着等同化、松散化、僵化的困境,由于境外生有着与境内生不同的特点,对境外生的管理应有特定的模式,不应照搬传统管理理念。(2)“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引导力”、“推动力”、“约束力”为抓手,综合“年级”、“班级”、“寝室”、“学生”、“家庭”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实现管理成效。(3)“三力合一,五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转变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要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实践班级管理举措;建立多方沟通渠道,增进交流;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推动班级团队培养。
本文对目前华侨高等院校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总结与深入,所构建的境外生班级管理模式结合了当前的实际管理经验,借鉴了班级管理架构的理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但由于现实中各个学校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境外生班级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神彦飞,金绍荣.大学班级管理效力提升:困境、模式与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57-160.
[2]刘海琴.华侨高等学校的境外生管理模式探索[D].暨南大学,2006.
[3]陈衍发.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3.5.
[4]滕继波,于游.3G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的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71-174.
[5]刘晓彬.大学生民主意识与大学班级的民主管理[J].财经科学,2004,(增刊):229-230.
[6]王家云.论大学班级创造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0,(12):54-55.
[7]王静.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8]吴云龙,钱凯.当代大学班级契约管理模式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9,(4):88-92.
[10]杨欣雨.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扮演[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2):169-170.
[11]李为.高等学校班级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37-38.
[12]劳可夫.基于授权理论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学生管理),2013,(8):104-108.
[13]隋昌鹏,姚培生,石佳.浅析境外生教育管理研究——基于福建省高校的调查[J].才智,2014,(6).
[14]刘人怀.全球化进程与华侨高等学府的重要使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6):1-7.
责任编辑:郑诗锋
Problem, Model and Method:On Innovation of Class Management Model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ZHANG Hui, WU Xin-fang, Li Jia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China)
Abstract:With overseas enrollment expanding, the class management work for overseas Chinese in universities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ly growing attention. What’s more, the prosperity of Internet age and blurring role of the head teacher,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require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a innovative model of class management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students and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class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anagement model as “three forces combined and five roles united ”, which aggregates “guiding force, binding force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class. This model will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students, and synergistically drives the united five roles “grade, class, dormitory, family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nject energy in class management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make it count the influence of class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 for overseas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three forces combined; five roles united; participation pluralis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3-0076-06
作者简介:张慧(1982- ),男,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旅游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常规课题(FJJKCG13-071)
收稿日期: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