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如中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蓝如中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课程不受重视、教材内容与高中重复且与网络发展脱节、教学模式传统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网络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带来诸多弊端,造成高职学生写作能力降低、审美情趣减弱、语言规范淡化等现象。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改变学生对网络的非理性依赖,同时转变教师对教材的观念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高职院校一般将大学语文课程当作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集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升其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给学生提供学习新渠道、开拓学生全球视野的同时,对学生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也是较为普遍的。这些都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小的阻碍。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语文课程不受重视
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往往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重视职业教育、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及学时的同时,压缩公共基础课程学时,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学语文课程。
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从原先要求学生学习一学年,总共72课时,压缩为只学习一学期,54课时,甚至压缩为只学习一学期36课时。有些院校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只是培养学生写作的一个工具,干脆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程。而有些学校甚至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与谈判”、“中国传统文化”等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来代替大学语文课程。另外,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均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七八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导致教师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既没有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教材内容与中学重复,与网络发展脱节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有些学校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有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各院校大多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教材,或者自编教材,课程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而目前高职院校较为普遍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内容与高中语文重复度比较高,甚至被诸多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受到学生的冷落,自然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热情。
另外,书本教材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网络优秀作品的阅读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由于发表门槛低、发行渠道宽、作品数量多等因素充斥着各大网站,而大学生群体自然地成了网络文学最大受众面。虽然有些教材也选入了优秀的网络文学,但如今人们的阅读媒介已经从纸质印刷时代转向电子时代,相对于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即使印制再快,到了课堂也显得过时,导致很多最新的优秀文学作品无法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三)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因为教材内容的重复,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与中学没有区别,注重于对课文的解读和知识的传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考虑不够,没有将大学语文课程同学生自身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另外,由于大班教学的因素,在教学方法上,不少院校的老师还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了解。现在各学院均设置多媒体教室,教师也基本都使用多媒体课件,但很少综合运用各种网络技术,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没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对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一)写作能力降低
网络知识更新快,信息变化快,资源极其丰富,获取相关资料快捷便利,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懒惰意识,也导致不少学生进一步降低了认知需要。多数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即“有事找百度”。不少学生的作业、作文雷同甚至完全一样,“复制、粘贴”成为一种习惯。因为缺乏认真的思考,很多学生连最简单的应用文也写不好,便条、单据错误百出;写介绍信时,我校某某老师需到某校洽谈事宜,“我校”、“贵校”、“该校”分不清楚;写祝贺信时,自称、尊称乱用。一篇作文错字连篇,遣词造句能力很差。
(二)审美情趣减弱
智能手机的各项功能,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再加上校园网的普及,网络的便捷,大学生成了电子阅读的主要群体。然而,网络小说的作者有着年轻化的趋势,而且很多都不是专业作家。一些网络小说中着力宣扬玄幻、迷信、暴力、色情内容,而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人生观及价值观还未成熟,容易对那些不科学不健康的情节产生幻想和误解,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轻则沉迷网络不思进取,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很多网络小说情节看似曲折离奇,实则荒诞不经。而且,对于“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仁爱和谐和谦敬礼让”、“言行一致和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和塑造理想人格”等中华传统美德却很少弘扬。这些趋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大学校园,不少学生热衷于过各种西方洋节而淡化甚至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不随手关水关电、乱丢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
(三)语言规范淡化
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网络语言。比如把“我”说成“偶”,“厉害”说成“腻害”,“那么”说成“辣么”,“这样子”说成“酱紫”,还有什么“520”、“2333”、“9494”等不一而足。而且这些网络语言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也频繁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作业甚至班级黑板报中。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刻意选择和凸显“网络语言”,并视其为前卫且自鸣得意。不少网络语言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存在着语义模糊、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有些完全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对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产生误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学习和把握。
三、教学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现状及网络发展对学生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是摆在学校及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学习上的便捷,教师应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加强教育技术学习,掌握网络资源获取、整合和应用方法,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的各种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诸多资源,比如:优秀的微课、慕课、公开课视频、精品课件、教学案例、电子教案、讲座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将资源分门别类,供学生学习参考。另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或论坛,直接解决学生的疑问并进行有效的互动。对于一些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能让他们摆脱口语表达的压力,轻松反映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得到解决。
从学校的角度,可以在校园主页上建立专门的教学资源展示平台,包括教师优秀电子教案、视频案例、优秀课件、优秀论文、题库、精品课程等,供学生随时上网浏览或下载。
(二)学生重心转移,不断提升各种能力
当前,大学校园的“低头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看新闻、刷微信、聊QQ、玩手游、淘宝等等,已成为众多高职学生每天生活的必修课,并被许多同学带进课堂。很多学生离开手机就表现出焦躁不安、百无聊赖。有高职院校的老师曾对“低头族”学生戏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室设置手机暂时存放袋,学生进入教室即把手机放置袋中;有些院校对学生发出各种倡议,或者校园张贴大量的宣传标语,或者举行横幅签名宣誓活动。这些举措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知识,引导学生把手机当作学习的工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他们整天低头看手机,忽略了周遭的事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借助手机,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他们在体会美的感受中激发起他们爱的情感。比如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歌所呈现的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以及大学生应如何珍惜青春年华,如何追求美好的生活,要求每位同学使用自己的手机,去拍摄一到三张校园美景图(人物和景色均可),并对自己拍摄的照片写上一段文字,可以是说明性的文字,也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歌。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捕捉身边的美好画面。同时通过文字的撰写,将美用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用肺腑话语倾吐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表现美,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师转变教材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以及对学生学情的科学把握来分析、处理和调整教材,使选择的各类教材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的改编、补充和拓展,让学生乐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的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大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美好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代萍.高职大学语文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方文学,2013(11).
[2]张映晖.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6).
[3]李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2014(5).
[责任编辑:周赣琛]
* 收稿日期:2016-05-11
作者简介:蓝如中,男,福建上杭人,助理研究员,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3-0037-03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