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兵
(1.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随州 441300)
农户科技服务需求优先序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兴兵
(1.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随州 441300)
摘要:梳理现有文献发现,较少以农户需求为出发点来研究农户服务需求优先权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内容主要集中在种子、农药、养种植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现金补贴、农产品销售信息等方面。其中,种子是农户需求量最大的科技服务,其次分别为有效的农产品销售服务、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天气预报及农作物虫害防治、农药及化肥的需求等。因此,本文提出四点对策建议,即:拓宽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完善“一元多主体”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重视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鼓励农户自发合作,以点带面;促进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
关键词:农户;科技服务需求;优先序;影响因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农业科技在农业全方位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以上的人口。但是,经济发展也给农业造成了诸多威胁,城市发展带来的耕地破坏、耕地减少,以及农业化肥、农膜等现代生产要素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的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然而,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十几亿的人口,需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这些都需要科技来实现。
农业科技服务是指各服务机构,包括基层政府、农技推广站、专业化合作组织、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市场主体,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的无偿或者低偿的服务(Holden and Shiferaw, 1998; 周曙东,2012)。农户是农业科技的接受者和采用者,农业科技主要是为农业服务,也即是为农民服务。影响农户科技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农户自身的特征(Dong, 1998; Holden and Shiferaw, 1998; Thangata, 2009)、土地禀赋因素(林毅夫, 1994; 胡瑞法, 1998; 曹建民等,2005; 喻永红, 2009) 、信息方面因素(张云华, 2004; 黄季馄等, 2008; 肖长坤和胡瑞法, 2010; 杨传喜等, 2011)、农村基础设施(吴清华等, 2015)以及市场因素(黄季焜等, 2008)等。其中,Dong(1998)对印度三个村农户对高产品种采用的研究中发现年龄较大的农户和家庭人口数较少的农户更偏爱高产品种。Holden和Shiferaw (1998)在对埃塞俄比亚农户土壤保持技术采用的研究表明,农户年龄和农户家庭人口数对农户是否愿意采用该项技术都有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研究的,国内关于农户科技服务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从宏观向微观方面转变的趋势,往往以数理模型居多,大都选择某一特定地域的技术或服务进行研究,且从科技服务的提供者尤其是政府的视角出发。
因此,基于农户需求的视角,研究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优先序,对于把握农户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中的特点,找出影响农业科技需求的因素及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解决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户需求脱节的问题,为建立良好的科技服务推广制度提供对策建议。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基本特征
(一) 问卷设计与样本区域选择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农户基本情况、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农业科技服务的选择情况、农业科技服务的评价和建议。
表1 调查地区列表
在省份的选择过程中,基于中国中部的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中部粮仓,加之近年来湖北省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方面发展较快,比较有代表性。在地区的选择过程中,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服务相对健全,关于此类地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也比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以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及其优先序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为了解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地区的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情况,使得本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调查点的选择过程中,综合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类型的综合因素,最终选择相对落后的恩施作为调研地区。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兼顾经济发展较富裕、农业尤其是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较贫穷地区以及经济发展处于中等的地区;同时,考虑农业发展的类型,在恩施州的八个县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或者村,在农户之间采取随机调查。具体的调查村庄如表1所示。
(二)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1.被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表2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信息
从表2可以发现:(1)在被调查农户的性别比方面,女性比例占了29.41%,相对比例较少,而男性则占到了70.59%,这与中国农村家庭的传统意识有关。在传统的农村家庭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农业家庭中,男性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决策者。调查对象中女性的占比相对于其他同类调查女性占比要高,可能是因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以男性居多,导致留守妇女较多,提高了女性在本研究调查中的占比。(2)在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方面,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这符合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使得50岁以上的人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大幅增加。(3)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文化水平的被调查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农户的受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下。但是,令人比较欣慰的是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户一共有5个,这说明了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4)在农户的身份类别方面,普通的村民仍占据绝大部分,这也是中国人多地少的一个实情反映,家庭小面积的耕作使得农户数量较多,今年来随着劳动力的迁移,很多农户甚至慢慢变成了农业兼业者。同时,技术人员依旧较少,被调查的农户当中,仅有6位技术人员,虽然这与中国技术指导的专业化模式有关,但也反应出技术人员缺失问题。
2.调查农户家庭基本特征
家庭情况主要包括家庭人口、土地规模。其中,被调查者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4人,而人口为3的农户家庭则较少,仅为33户,说明在农村独生子女较少。在农户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一般为2-3人。
在土地情况方面,主要集中在3至6亩之间。人均耕地一般都只有1亩左右,而且大多数农户表示其土地分布零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种植作物的选择余地,使得农户在选择种植的作物种类时,仍以传统的粮食作物和蔬菜为主,经济类作物比较少。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闲置的土地被用作种植树木,也有一些留守的劳动力通过租借甚至无偿使用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实现规模种植。
二、农业科技服务现状与需求排序
(一)农业科技服务状况
1.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认知情况调查
农户对于农业科技服务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和采用情况,只有真正的认识到农业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有意识地去了解、学习,在生产中采用各种科技。调查发现,所有的农户都认同农业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而这种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增加产量方面,有92.65%的农户选择了该选项。另外,有79户农户认为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能够减少要素投入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农户认为减少要素投入,可以最直接的减少资金投入。
2.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农户中科技服务的主要获取途径是农业推广站和科技大户,说明当前农业科技信息和服务的供给主体还比较单一,农户获取科技信息和服务的渠道服务体系依旧存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随着农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正在朝着专业化、具体化发展。超过半数的农户表示在生产过程中,向科技大户或者种养能手寻求帮助,了解科技信息以及示范传授掌握技术,仍然是当前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式。同时,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作用愈加频繁和重要,科技推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也随着农户对于科技需求量改变,由以往的农户寻求帮助后解决问题到主动下农户间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农户科技服务需求优先序状况
农户的科技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单纯统计农户的各项科技情况出现的频次,难以有效反映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情况。因此,本研究根据各类需求出现的频次以及农业科技服务产前、产中和产后按时间段的分类方法,采用系统聚类法,得出农户科技需求的优先序。
表3 农户科技服务需求
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种子、种苗”、“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销售服务”三种(见表3)。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重要的三项的出现频次上,第一位是“种子、种苗”,有115个选项;排在第二位的是“农药、化肥”,有36个选项;第三位是“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选择人数较多,有47个选项。不同位置上的选择人数存在差异性,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便可以规避主观性的优先序。
如图 1 所示,这九类农业科技服务可以分为五大层。第一类是种子、种苗。这一项科技服务在第一位的次数远远高于其他科技服务,所以独占一类,排在优先序的第一位。第二层次为农药、化肥和现金补贴。这两项技术在第二位次上的次数相对较多,在第一位次上的次数也比较多,所以这两项科技服务应该优于剩下的三个层次。农药和化肥是产中最重要的物质要素,而现金补贴能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第三层次为天气预报及农作物防虫防害信息、农产品储藏技术。该两项科技服务在第一位次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尤其是天气预报及农作物防虫防害信息,在第一位次出现的次数仅次于种子、种苗,但其在第二位次出现的次数较少。由于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多样和便捷,农产品储藏技术在第一位次出现的次数都较其在第二、第三位次出现的次数要多,因此将这两项服务归入第三类。
图1 农户科技服务需求聚类图
注:1=种子、种苗;2=农药、化肥;3=农业机械服务;4=现金补贴;5=技术人员现场指导;6=种植、养殖技术培训;7=天气预报及农作物防虫防害信息;8=农产品储藏技术;9=农产品销售服务。
第四层次为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该层次的科技服务在第二和第三位次出现的频率较集中,但在第一位次出现的次数较少,因此将其归入第四类。
第五层次为农业机械服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业机械服务出现的总次数较少,且主要出现在第三位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也呈现出同样的分布规律,因此将这两项服务归入第五类科技服务。
根据上述分析,农技科技服务的优先序应该为:种子(苗)、农药、化肥、现金补贴、天气预报及农作物防虫防害信息、农产品储藏技术、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业机械服务。
(三)影响农户科技服务需求优先序的因素分析
农户个人基本特征与科技服务需求的关系。农户对科技的采用分为:最初阶段是认知阶段,农户对一项科技有比较高的认知度时,才会产生对该科技有需求反应,采集更多的材料来说服自己采用该科技。农户的个人基本特征包括农户性别、年龄和身份类别等,对其在农业科技服务认知有十分重要影响。除了在种子、农药化肥、现金补贴方面男性的科技服务需求低于女性,传统的产前和要素投入,在机械服务、技术培训和农产品销售服务方面,男性农民的科技服务需要明显高于女性。
农户文化素质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关系。农户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程度和培训次数。在从事农业生产之后,农户的文化程度通常就固化为内生因素,而培训次数却是可以变动的外生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对天气预报及农作物防虫防害信息、售后服务的需求比较多,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种子、化肥、现金补贴等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方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对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对生产资料和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没有文化程度低的农户强烈。
耕地因素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关系。品种优良与否是决定农业生产收益最基本的前提,尤其运用基因技术的作物品种,在抗自然灾害、抗病虫害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天气预报及农作物防虫防害信息对收成影响比较大,而农户作为理性的风险规避者 ,希望能够提早获得预防信息并采取措施。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更重视种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这是因为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就越多,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也就越多。农产品销售服务方面,规模经营的农户也更重视,理由是该类农户一般都是商品化生产为导向,农产品产量越大的农户更有必要重视销售时机和渠道的选择,以利降低市场波动风险,争取更大的经济收益。此外,耕地块数越多的农户对技术类的需求较低,其需求主要集中在前期及传统投入要素方面。这是因为耕地细碎化导致生产难度更大,因此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转向其他行业或产业就业,通过分散家庭收入来源来降低收成风险。
农户家庭情况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关系。农户家庭情况包括农业收入和家庭人口两个因素。其中,在经济收入方面,农户家庭农业经济收入与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正相关。农户前一阶段的农业生产性资产存量越多,农户下一期农业生产性投资(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投资)较大;同时,农户对教育投资和农业生产投资的决策是存在“零和博弈”的选择过程(胡瑞法等,2004)。在实际生产中,之前的农业生产收支对农户采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都有重要的影响。农业总收入较高的农户的科技服务需求与耕地总亩数较多的农户类似,这可能是因为农业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都为专业的种植或养殖大户。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拓宽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完善“一元多主体”农技服务体系
拓宽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当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集中在产前和产中,以提供要素服务为主。必须提高在天气和病虫害防治、销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切实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
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国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是很健全,最大的问题在于服务主体单一。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体系,往往服务的质量不是很高,也很难满足市场化的需求,还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农业科技服务具有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又决定了政府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在强调政府“一元”的主导地位下,充分发挥订单公司、高校等机构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二)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重视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
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是让农户能够自觉采用农业科技的根本途径。在农户间充分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加强对农户的生产指导,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推广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推广,让农户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农业科技信息,加深农户对科技的认知,引导农户自觉地采用农业科技。
充分重视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服务过程中的载体作用。做到“定编、定员”,建设一支管理规范的农技服务队伍,注重队伍的稳定性,避免队伍臃肿和农技服务人员的流失;其次,注重人员的专业性,加强对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
(三)鼓励农户自发合作,以点带面
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政府不可能完全包揽农业科技服务的全部工作。鼓励农户自发组建合作组织,农户间相互学习农业科技,使得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保证农业科技需求效率的提高,便于科技人员和高校等专业人员和组织集中解决一些农户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农业科技服务,尤其是信息方面的服务是一种公共属性很强的东西,无法防止搭便车行为,造成很多自发组建的农业专业组织收益较低,极大的限制了这些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的扶持和保护,解决农户专业科技组织的相关问题,以便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更好发展,更好的满足农户的科技需求(张开云等,2012)。
(四)促进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
适度的规模经营能够产生规模相应,降低生产成本(曹建明等,2005)。小农经济不利于规模经营,会增加农户采用科技的成本,降低农业的生产效率,尤其是机械这种适应于规模经营的技术的效率。当前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土地闲置,可以整合这些闲置土地,交给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经营。
促进土地流转只是形成规模经营的一个前提。中国农民还存在经济能力薄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小等问题。对于已经形成了规模经营的农户,必须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加强对这些农户的支持,让这些科技或者种养殖大户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而对有规模经营想法的农户,给予充分的政策优惠,增强农户的信心,使农户进行规模生产、采用科技的意愿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周曙东.农业技术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26-128.
[2]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06): 60-66.
[3]胡瑞法,黄季馄,李立秋.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 (05): 50-57.
[4]黄季焜,齐亮,陈瑞剑.技术信息知识,风险偏好与农民施用农药[J].管理世界,2008(05):71-76.
[5]张开云,张兴杰,张沁洁.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系的策略分析——以广东农村284户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2(03):53-58.
[6]吴清华,何红英,冯中朝.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要素投入的视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2): 3164-3170.
[7]Barnum H.N., Squire L.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farm-household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9,6(01):79-102.
[8]Bosch D.J., Cook Z.L.,Fuglie K.O.Voluntary versus mandatory agricultural policies to protect water quality: adoption of nitrogen testing in Nebraska [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13-24.
[9]Dong D., Saha A.He came , he saw, (and)he wai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ertia in technology adoption [J].Applied Economics,1998,30(07):893-905.
[10]Doss C.R.Design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r African women farmers: Lessons from 25 years of experience [J].World development,2001,29(12):2075-2092.
[11]Hosseini S.J.F, Niknami M, Nejad G.H.H.Policies a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y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J].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09,6(08):1478-1483.
[12]Just R.E., Zilberman D.Stochastic structure, farm size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3,35(02):307-328.
[13]Sheikh A.D., Rehman T., Yates C.M.Logit models for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ptake of new 'no-tillage' technologies by farmers in the rice-wheat and the cotton-wheat farming systems of Pakistan's Punjab[J].Agricultural Systems,2003,75(01):79-95.
[14]Shiferaw B., Holden S.T.Resource degradation and adop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 a case study in Andit Tid, North Shewa[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18(03):233-247.
[15]Wozniak G.D.Join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new technology adoption: Late versus early adop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3:438-445.
[责任编辑:吴祝平]
* 收稿日期:2016-05-16
作者简介:刘兴兵,男,湖北随州人,华农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随州职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3-0083-06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