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茫茫,肖 燕,明庭兴,许本朝(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利川某校留守儿童心理援助试点报告
周茫茫,肖燕,明庭兴,许本朝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试点援助。首先梳理了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了解其心理问题的多重成因,利用暑假来到利川市毛坝镇某小学,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有需要的学生开展了心理援助。本文针对试点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模式,分析成因,提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应在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农村教师、监护人也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有效帮助他们纾解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小组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一词最早由一张(1994)提出的,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大部分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监护人养育的儿童。
韩晓明和李雪平纵观前人研究,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学业、人际和行为等方面。成因有:(1)孤独无助;(2)家庭教育缺失;[2](3)学校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漏洞;(4)喻红粉在《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探究》中认为青少年所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以致发生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5)王丽双还提出留守儿童的性别及个性因素。在心理援助方面,学者提出:(1)强化家庭功能,外出父母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2)发挥社区和社会的功能;(3)赵景欣等人的研究采用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策略,探讨了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和交往主动性的关系,得出了一些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研究结论;[3](4)学校发展计划强调学校与社区合作制定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计划,来解决学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5](5)心理援助试点以及心理援助热线的开设;(6)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
上述每一篇文献都有它独到的角度和新颖的想法,但是仍然有些问题需要指出:(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明确的理论分析范式;(2)研究视野比较狭窄;(3)对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不明确;(4)解决措施缺乏超前性和综合性;(5)研究工具的适用性与样本的代表性不匹配。
我们以利川市毛坝镇某小学作为试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而开展心理援助。本文将从试点援助的过程、困境及原因几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寻找到一些可行性对策建议。
笔者根据该校留守儿童调研情况,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入其中,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援助。
(一)心理辅导,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在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该校教师平均年龄达50岁,高龄教师教育方法古板严肃,学生十分畏惧教师,不敢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志愿者在辅导功课拉近距离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如启发学生主动问教师问题、树立远大人生理想、虚心向同学求教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开展小组工作,影响由浅入深
该校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基本活动范围在教室,活动很少。我们策划了四个不同主题的小组活动,依次是破冰、自我认知、沟通、合作,让留守儿童在游戏中与他人互动,感受快乐与尊重,挖掘自身的潜能。9天的活动后,孩子们的变化十分明显,从一开始有些人害羞躲闪,抗拒难为情,到后来慢慢融入其中,甚至主动在惩罚环节站出来为大家表演,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鼓励。
通过小组工作,孩子们克服自我,融入群体,在团队中与他人团结协作,信任配合,实现共赢。同时,各位大学生志愿者也在活动中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确定了各自关注的服务对象,从中发现情况特殊、有沟通意愿的孩子,与他们建立专业关系,开展个案工作,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提供援助。
(三)个案工作方法一对一援助
在前期的研究与小组工作中,每位大学生志愿者从自己熟悉的学生中发掘特殊留守儿童,发展个案对象。笔者所在科研小组共有9位大学生志愿者,每人发展3-5个个案,共完成了40余份个案记录。
对个案工作档案整理之后,笔者发现山区的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急需专业的工作方法为其提供援助。现有一个案如下:
杨某,女,三年级学生,母亲患有智障,父亲体弱多病,家庭十分贫寒。与家长交流很少,性格孤僻内向,在学校成绩很差,也经常受到同学欺负,曾经几度弃学回家,又被教师上门找回。
笔者在了解杨某的基本情况后,主动找到杨某,单独进行交流。交谈后,笔者发现杨某个性较为孤僻,对同学有些畏惧和愤恨,学习吃力,对家庭深感无奈但对父母关爱和感恩,内心感到极其自卑和孤独。对此,笔者采用同理心的个案技巧,对杨某进行心理辅导。在经过几次个案访谈后,杨某的心态渐渐明朗,敢于交流和表达自己,而且表达了自己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愿望。在小组活动中,笔者鼓励杨某主动为大家表演节目,杨某几经犹豫后,勇敢地走上前大方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像杨某这样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很多,我们大学生志愿者为4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了个别化的专业服务,一对一地进行谈话并提供心理援助。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成长。
(四)家长访谈给予家教指导
在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受到个案对象的邀请,来到家中与其监护人进行访谈和交流。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由父母一方或祖辈监护,严重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十分缺失,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甚至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在走访的留守儿童家庭中,很多监护人都是祖辈抚养,或者是亲戚代为抚养,家庭教育方式单一,对孩子都是听之任之,关注很少。我们向家长传达了孩子的心理情况,适当表达了我们对此的建议,并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特别是祖辈监护人。
(五)结案并跟进服务
在为期9天的试点活动中,我们当地留守儿童建立了深厚情谊,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援助,收获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和周围的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和学习习惯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前期工作都顺利结束的同时,并做好了后期的结案与记录工作。为了在离开后能够跟进服务,继续巩固当地留守儿童已经习得的好习惯,特意给留守儿童留下了电话、QQ等联系方式,并约定好每个月月末进行一次通话,定期进行联系,跟进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及时有效地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提供援助,从而巩固和提升之前的援助效果,使得结案后的跟进服务有序有效。
在对利川某校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在此类援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调查同时进行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采用统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问卷的浪费。
(二)易对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志愿者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被关爱,但志愿者离开后产生的落差易对留守儿童产生二次伤害。
(三)援助方式较为单一
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救援中,志愿者采用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干预和救援的。但这种心理援助是相对割裂和片段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救援机制,难以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
(四)援助的硬件条件有限
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基础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以及咨询室。心理援助易受到打扰,导致援助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工作者这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全面的心理援助,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助其更好的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
(一)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
上述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政府应该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的责任;并配备相应设施和人员,在学校内建立留守儿童托管监护中心。在监护人农忙或身体抱恙无法照顾到留守儿童时,适量收费,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业上的指导和援助。
其次,留守儿童父母应当谨慎选择临时监护人,充分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同临时监护人和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实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提前预防和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学校应加强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积极帮助监护人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让他们掌握合适的教育方法,给予留守儿童早期道德教育和学业教育上的支持。教师也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
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性格缺陷、行为偏差等问题,是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留守状态下,缺乏关注和爱护。所以在完善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同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也要参与心理援助。
首先,政府应该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加大科研力度,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治理赌博等不良社会现象,净化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环境。
其次,一些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搭建爱心教育平台;设立亲情电话卡,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还可以与大学或社会团体建立长期联系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长期而稳定的帮助,避免援助的一次性和易发生的二次伤害。
最后,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如: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丰富的学校活动,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寄宿制建设,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调研期间,笔者所在课题组曾根据调研结果,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将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并用,帮助该校留守儿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对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满意度量表的统计和分析表明,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很好地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极度缺乏的状况,为留守儿童提供务实有效的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具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追求,可以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通过专业的方法技巧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队伍,在不断的实务锻炼中摸索出不同的服务模式,行业快速成长,运营规律不断加强,可以较好地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开展专业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
当然,当今我国社工人才的缺乏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巨大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这需要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志愿者和支教队伍学习专业的手法、经过专业的培训,加入到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的活动中来。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亟需心理援助,政府、学校、家庭必须予以重视,整合农村资源,发挥农村社区的本土优势,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多方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笔者希望本团队此次实地研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能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曲凯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青海社会科学,2009,(11).
[3]赵景欣,申继亮,刘霞.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
[4]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71-79.
[5]李小红.农村社区参与学校发展计划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为例.[D].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