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思路探析

2016-03-15 11:29李华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华伟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思路探析

李华伟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要遵循价值观认同的规律,在不断的学习、教育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要切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培养,引起情感共鸣;要紧扣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培养,促进行为亲近;要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成才培养,激发践行自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要达到自觉践行,当代大学生的真诚认同是前提。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血脉相连,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其本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应当教育当代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引导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活动的价值准则,这就要立足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利益诉求并能指导其实践,才能彻底地为大学生们所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南针。24字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阐明了国家建设价值目标和社会发展价值取向,还为青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设立了做人行事的价值准则,明确了“社会需要怎样的人”、“国家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才能成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人”,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真善美”和所反对的“假丑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而反对什么。它为当代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加强自我修养、锻造高尚品德、练就过硬的本领、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契合社会发展的自身发展的基本内容与基本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体现,尤其是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的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更应勇于担当起主力军的角色。大学教育不仅要给予当代大学生以必要的知识、以扎实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培养他们明辨是非、担当大任,自觉抵御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蚀;惟其如此,才能助力其历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才能促进其在价值选择与追求中超越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将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国家梦想之中,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有用之才。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遵循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地位,关注主体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是关键。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要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考试、交友、求职等实际问题,高校要从处理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着手,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认识困难、精神困难等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分层分类教育,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养成,是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思想整体上具有“开放程度高、接受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强、从众与逆反心理并存”[2]的群体特征。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性特征,有的更多存在对西方社会思潮不加以拣择的价值选择,有的更多表现为人云亦云的从众选择,有的更多体现在强烈的逆反心理等;另外,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实际也存在多样性、有群体化差别,理想信念缺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诚信意识缺失的等等不一而足;这都需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细落实。

坚持评价与反馈相结合,落实保障制度,是必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真正认同,还要看其在怎样的程度上“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看其在怎样的程度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这就得有必要的评价反馈制度。道德是无形的,行为却是有形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往往化无形于有形中。此外,评价反馈有利于不断改进创新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真正创设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增强培养教育的有效性。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路径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同是对自己所认可、仰慕的榜样的遵从、模仿,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简单是因为外部压力。认同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虽然学习者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识还有不足,但他已有明确的行为意图。[3]也就是说认同有一个心理接受过程,那就是情感共鸣、行为亲近、自觉践行。然而,认同感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也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只有通过学习、教育、实践,才能在头脑中确立起来。

(一)切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培养,引起情感共鸣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显现出契合时代变化的新特点。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民族危难时刻显示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价值选择上,则“既具有开放性、先锋性、创新性、主体能动性的特点,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矛盾性、游浮性、差异性、不稳定性的倾向,呈现出集体和社会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取向主导下的多种取向并存发展的趋势”。[4]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首要的是把握住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培养;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我要学”而且“我要自觉践行”。其次,要沿着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路径培养。正如列宁曾提出的工人不可能自发产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一样,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不可能自发产生。这就需要高校、社会等多方携手,可以采用广播报纸网络多媒体传播、主题性文章与音视频征集评比、典型人事物树立与宣传、学校集中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动员学习、教育,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从“外面灌输”[5]着手筑牢精神支柱。唯有长期的、经常的教育和学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才能逐步促进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的超越,充分认识并重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充分认识并主动承担社会历史使命。

(二)紧扣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培养,促进行为亲近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具有个人理想与抱负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促进其实现自我、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在社会中成长成才,不可能不呼吸“精神的空气”,不可能拒绝所有的意识形态,否则他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传统和教育,认同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才可能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同。[6]因此,可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展开文化熏陶,结合时代需求阐明“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谐、大同”等的思想精华,引导当代大学生有鉴别地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当代大学生唯有要通过学习与受教育,熟悉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知道社会倡导什么和批判什么、需要什么和否定什么,用正确的精神武器来武装自己,才能在学习、生活、就业、交往等成长成才过程中立于社会发展潮流之上。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三个倡导”、“24个字”清楚地为大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供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基本遵循。当代大学生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思想行为依据,能够辨别是非曲直,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可以借助党员干部带头、典型人物示范等树立行为榜样,可以借助小说、小品、电影、公益广告等文化作品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形式形象地展现社会在“真善美”与“假丑恶”、老人倒地“扶与不扶”、公共场所座位“让与不让”等热点难点问题上的正确选择与科学处置。

(三)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成才培养,激发践行自觉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亦是如此。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7]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实际中,使大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践行它。这就需要我们着力于落细、落小、落实。第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课程、教材、课堂以及“易班”为载体,正面讲解与反例衬托相结合,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演绎与讨论中,凝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第二,融入校园文化生活,重视分层分类引导,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平台。紧抓“五四”、“七一”、“一二·九”等重大纪念日,尤其在党团员中开展理性爱国、爱党忠诚、廉洁自律、民族精神等的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借助“妇女节”、“重阳节”、“雷锋日”等节日,组织开展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利用社会调查、教育实习、专业实践等重要阶段,引导大学生关心时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明确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休戚相关。第三,注重学习评价与成果展示,以便巩固阶段性学习成果,发现学习问题并及时作出有效调整。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24字要求细化到大学生综合考查体系中的道德板块中,通过基础知识考查、作品提交考查(可以是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拍录视频等多种成果形式)、道德品行随机访问等展开,考核结果与大学生评优评奖、入党入团等工作密切挂钩,激励大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知行合一。

弘扬主旋律、传播“精气神”,唯有在真诚认同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才是担当大任、大有可为的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指日可待。这就需要在认同感培养中,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评价反馈的原则,还要沿着情感共鸣、行为亲近、自觉践行的思路培养;此外,还应当坚持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坚持显性传播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坚持思想引导与学习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学习与成果考查相结合。切实关注当代大学生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实际,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于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

[2]林伯海.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陈晓飞.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索,2007,(6).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6]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