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微探

2016-03-15 11:29汪先苹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劳动

汪先苹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微探

汪先苹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诠释了“人”、“自然”的基本概念,剖析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并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共产主义;现实意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撰写中,马克思并没有系统的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在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笔记本Ⅲ[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以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等章节中,马克思用精辟的语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经典论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一、人的定义——“自然存在物”

“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P(167)原著中的这句话提纲挈领地阐明了人的自然属性,即人作为生物的一种是自然产生的,是自然界在长期物质运动中的产物。与此同时,人不同于其它生物,人具有社会属性:“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1](P96)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相区别,动物本身没有意识等精神状态,紧紧简单地适应外部世界;人与动物不同,人通过自身有意识、有计划、有安排的活动,来改变外部世界,使之为自身服务。原著中的这句话突出了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

二、自然界的定义——“人的无机身体”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P95)原著中的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两层含义,第一:“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1](P95)即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命延续的必要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第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即人类的精神生活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源泉。[1](P95)综上,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均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载体。

三、“异化劳动”三个规定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与和解

马克思在《手稿》中考察了劳动的异化行为的四个方面,笔者试图从其中的三个规定下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与和解:

(一)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对象这个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1](P94)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是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没有自然界客体的存在,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犹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科学、理论)均以自然界为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章节中具体分析了工业、科学和自然界的关系,指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现实改造,使自然界成为有价值的自然界。现实情况是,私有财产和工业的相结合给人类创造出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1](P128)即科学只有同人类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改造自然界、创造价值的源泉。

一方面,自然界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劳动没有加工对象便无立足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界给劳动提供狭隘意义上的生活资料,即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致使工人成为劳动的对象即工作,以及生存资料的奴隶。“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1](P93)工人生产的商品与工人的富裕程度成反比,与工人的贫困程度成正比。劳动的对象化即劳动的实现致使工人越来越失去生活资料和生存资料,从而失去了自然界,失去生存和劳动的资料。与此相对应的是,自然界被异化而与人相对立。

(二)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纽带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异化。”[1](P94-95)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1](P94)这种劳动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成为“外在的东西”,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与人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背道而驰。异化劳动致使工人丧失了自身,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1](P94)劳动实践本身的促使人与自然不断发展和走向自由的活动,在私有制的压迫体制下,资本家片面地追求高额利润,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人与自然间相互依偎的关系被粗暴地破坏。这种劳动过程的异化正是劳动产品异化的能动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界对立的深层原因。

(三)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即: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95)人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均来自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P97)实践活动将自然界与人类相联系,人类通过劳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使之发生人化,即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P126)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会反向作用于人类,即人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由于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的类生活沦落为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关系相对立、相异化,自然界成为人谋求发展的手段。

(四)共产主义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们的生产仅仅是自私的需要,在要求废除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下,人们的生活被赋予双重特征,既为自己也为他人。“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存在。”[1](P121)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带来人和人本质相分离、人与自然界相分离。仅仅在消灭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下,人那种仅仅以劳动谋求个人生存的自私行为,人那种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压榨自然界的狂野行为,才能有所改变,继而改变异化的局面,形成实现物质财富生产的目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P120)马克思指出,要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摆脱人与自然的对立,仅人道主义或仅自然主义是难以承担重任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然界摆脱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高压,真正复活,人与自然界达到了本质的统一,即人实现了自然主义与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才会消除,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复归和谐状态。

四、《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结合具体国情、民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述为依据,在党的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置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中之重。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再到“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虽然《手稿》以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为背景,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地租、异化劳动为主要内容。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对于我们认识、评价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自然是先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沃土,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将自然界视为人类唯一可以依靠的家园,绝不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应于自然界融为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尊重自然不意味着消极的保护自然,无所作为。自然保护观要求人们关心保护自然,自觉放弃一切损害自然的做法。[2]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1](P129)仅仅一味去保护自然,没有使其“人化”的态度,只是动物的机能而已。“人化自然”的思想则是指导人类与自然携手,在广博的自然中注入人的理解,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掘自然的价值。反之,我们在促使自然“人化”的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传统的自然开发论。自然开发论对人类干预自然的行为持宽容的态度,认为自然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无需纠结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这些负面因素会被经济发展的正效应所克服。“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1](P119)一味地忽视人类的粗暴发展,不加以节制,最终只会导致人类的退化。

综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和自然界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可以主宰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在改造自然界的时,我们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洞悉“异化劳动”发展成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马克思指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主要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劳动中,人们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最终必将消亡,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公布了一份数据,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比去年的预测值2.5%略高一些,中国经济总量在各国中排名第二。与高速发展相随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私有制的侵袭,私有制的涌入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在暴露的诸多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很多是异化劳动所造成的结果,例如:医患矛盾、网络暴力和不诚信等。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我们要迎面接受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真、严肃的看待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商志晓代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让我们坚信我们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认识是科学的,由此建立的制度是完备的、符合国情的。”[4]

现阶段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下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要原因。”[1](P101)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破解异化劳动下私有制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探讨此类问题是,切莫因当前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而轻视此根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一项一以贯之的重任。

(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1](P122)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内在要求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5]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个体都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同样,他们彼此之间都不能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代价。要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必须注重资源公平配置的原则,严格落实我国政府作出战略部署即可持续发展,特别注意维护和满足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正常需求,坚持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要优先于少数人的奢侈需求;二是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世代的人和同世代的人一样相互之间有种种义务和责任。现世代的人不能随心所欲的行动。”[6]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从自然界中获取利益,但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代价,例如:自然资源锐减或枯竭、环境恶化等。开发利用自然界给当代人和后代人带来的利益是不尽相同的。总体来说,所获取的利益乘递减趋势,即当代人——近期后代——远期后代。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代际公平,协调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关系。“代际公平强调资源配置和环境在时间上的永续性、空间上的共享性,强调即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保证后代人的延续要求。”[7]所以,我们的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当代人“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8]用可持续的发展给后代人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会主义的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前中国,全体社会成员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逐渐消除个人间的利益对抗。全体社会成员怀揣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心一意搞建设,在全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利益基础上形成一片祥和的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针对目前中国所出现的问题全体社会成员应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领域积极促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效统一,从而谋求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我们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实践,解决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最终定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陈静.人与自然的统一——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自然观[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NUZnYJPuQ9c5OC1O7cQx8yINeo-QFr0PpwpuSMTnqLXDfPcWiGyh6SoRWHwjahlTVeblHZLNILvgFw VeFrOBQq

[4]王晋.“三个自信”底气足[N]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2.

[5]B·Ward,R·Dubos.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N].1972.

[6]John·Rawls.A Theory of Justic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isty Press,1971.

[7]莫光财,王为明.行政生态向生态行政嬗变:代际公平理念嵌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王正平.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自然界的一秒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例说“自然界的水”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