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屏
【摘 要】阐述激趣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种策略:导入形式多样,吊起胃口;提问切中肯綮,扣住主题;思维自由碰撞,激发灵感;态度一视同仁,善待学生。以此来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趣 吊起胃口 扣住主题 激发灵感 善待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27-02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激发学生兴趣,使语文课堂兴趣盎然,让学生保持对语文课的热情乃至将语文课当作享受,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这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学习成绩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策略谈谈个人浅见。
一、导入形式多样,吊起胃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有如作品的开头,应该形式多样,吊起胃口,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非听下去不可的强烈兴趣。
语文课的导入法可谓形式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问题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诗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图像导入法等。采用何种方法,应视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而定。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时,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
师: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
生:(同学们纷纷举手,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都谈了自己童年时那美好而朦胧的梦想)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文中那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梦想与我们的梦想有何不同?
带着老师的问题,同学们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探求大山孩子的梦想。
又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可采用音乐导入法。在准备讲课之前,播放《橄榄树》这首乐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优美动听的歌声,忧伤苍凉的意境,很快地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当中,激起他们探求游子心境的兴趣。
二、提问切中肯綮,扣住主题
教学中提问无处不在,好的提问能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启发学生,问题的答案不仅能解除学生疑问,还能引导学生抓住要害深入本质,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小学老师讲解“天花板”一词,本来只要指着天花板,然后用科学的语言阐释一下即可,可这位老师却故弄玄虚,滥用启发式教学。
师:你头上是什么?
生:头发。
师:头发上面是什么?
生:是帽子。
师:(有些恼火)帽子上面是什么?
生:(惊慌,用手摸帽顶)是老鼠咬的窟窿。
无论怎么问,就是得不到老师要的答案,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教师的提问与所教主题相差太远。老师没有抓住“天花板”的特点来问,所以答者茫然,不知所云。
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好的提问设计才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在教授语文版七上《勇气》一课时,有学生对美国伞兵的勇气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为了自己活命而不顾法国妇女的性命,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针对这个疑问,我们可以环环相扣地设计以下问题:
(1)杀死法国妇女丈夫的是谁?
(2)年轻的美国伞兵,带着年轻的生命从祖国来到几千里之外的法国土地上,他是为什么而来的?
(3)面对战争,所有热爱幸福,追求和平的人该如何做?
面对问题,学生会陷入深深的思考:美国伞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讨论后会直达问题的本质:得出“爱到极致是牺牲”的观点,明白美国伞兵实质上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世界和平的英雄。此时,教师可顺势再作引导:“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有开阔的思路,有容纳世界的心胸,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因为设问能抓住要害扣住主题,因此整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思维自由碰撞,激发灵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制学生;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要打开学生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一旦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思路纵横,思维的火花四溅,此时教师决不可固守教案,强引学生往设定的答案走,或者干脆强塞设定的答案,而要尊重、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谨记:有异见,思维才会碰撞,灵感才会激发,兴趣才会高涨。
著名特级教师卢元老师教授《过秦论》,在课堂讨论环节,几位善疑而固执己见的同学提出《过秦论》写得并不好,理由是:全文超过六成的篇幅在叙写秦强大直至一统天下的过程,过分铺排,客观上给人“颂秦”之感;文末点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总结秦王朝灭亡原因过于笼统,不全面;文中有些语言过分夸大,比如“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等,与史实有出入。
这时,卢老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学生批评一通,接着讲授所谓正确的见解,必然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即使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会兴趣大减。针对这一情况,卢老师作了如下处理:一是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自己体会文章之势;二是分析文章,指出文无定法,铺排与不铺排都可写出好文章,苏轼的《始皇论》就不铺排,至于文章不全面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则从贾谊的思想与其他作品、前人史论的特点两方面作了解释,以供同学参考;三是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必须有坚强的毅力”的文章,再作针对性讲评。卢老师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没有压制学生或简单地将自己答案强塞给他们,而是进一步引导他们,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打开他们的思路,这样的处理将会使学生研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浓。
四、态度一视同仁,善待学生
物有百态,人有千样。一个教学班五六十个学生,自然个性各异:文静的、活泼的,外向的、内秀的,大胆的、胆小的……个性各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当然不尽相同。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但均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关系和谐。
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当然充满自信,回答问题也比较主动,这类学生也深受老师的喜爱。面对他们,教师和颜悦色是容易的。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课堂上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冷遇,因为这样的学生不但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甚至有的时候老师点到名字让他回答问题了,也会不言不语、不理不睬的,甚至个别学生还会流露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们的态度当然有不妥之处,然而老师这时候更要教态自然,态度和善,语言亲切,把这类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做到一视同仁,耐心地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此对待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迪生则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让学生始终保持在“好之”“乐之”的最佳学习状态,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