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支撑理据

2016-03-13 19:12黎良华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理据个体

黎良华

(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论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支撑理据

黎良华

(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道德相对主义否认绝对的道德价值与普遍适用的道德观念,认为与道德相关的判断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时间、地点、个人而言。对基于个体与社会的两种道德相对主义基本形式及其支撑理据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为深入的把握,以及对其认知秉持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

道德相对主义;基本形式;支撑理据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09

道德相对主义主张没有绝对的道德价值与普遍适用的道德观念,认为所有的道德价值或道德观念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或个人而言。从伦理学史的角度来看,道德相对主义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支撑理据的讨论,相信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对其认知秉持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

一、道德相对主义概说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主张,即认为在道德领域,对一个人来说是对的事情,对另一个人却并不一定也是对的。当然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主张,即主张在某种境况下做出属于对的行为,在其他境况下又有可能变为错误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在现实中就不可能作出普遍的或客观的道德评价,正如庄子所说的,“自我视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辨”〔1〕。果真如此,道德岂不完全就是一种个人的主观认知?或者说,道德岂非就是与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紧密相关的了?这便涉及到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的议题了。在我们看来,道德相对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学说——道德价值与道德观念是与不同的个人或社会密切相联系的。之所以说是“密切相联”,那是因为这种理论主张道德价值与道德观念是那些不同的个人或社会在实践中所衍生的一种功能,或至少可以说前者的产生依赖于后者的存在。在道德相对主义看来,人的行为选择是由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没有客观的、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可遵循〔2〕。

我们可以将道德学说或伦理理论与一般科学知识进行比较,由此达到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某种深入认识。大多数人都相信自然科学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自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无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与对世界的认知,并间接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在人们看来是个普遍有效的东西,即不管个人的气质、生活背景或所属的文化背景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对科学抱着一颗诚心与开放的态度,那些对相同对象作出研究的科学人员所得的结论或成果应该是相同的。但与科学知识相比,道德判断似乎就没有那样的客观性可言。在伦理学知识中,似乎不存在被普遍认可的对与错,我们常常也可以质疑在这类事物上所作出的判断,比如我们既可以认为即便面临着被讹诈的风险,也应该毫无区别地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但我们似乎也可以主张,帮助不讲道德的老人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助纣为虐的行为,对社会不良风气会起到一种推动而非遏制的作用。这样,如果倾向于认为道德判断只是一种人的主观意见之表达,这便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的立场。在道德相对主义看来,道德只是人们所持有的道德信念所产生出的一种功能,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道德相对主义还特别强调,相对于我们用科学来观察的自然界来说,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存在客观的道德真理或道德事实的。

总而言之,道德相对主义主张道德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变动性与有条件性的特点,它否定道德具有普遍适用的特征,认为道德评价的运用只能是具体而特殊的。

二、道德相对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道德相对主义具有共同的特征指向,但基于不同的基础,道德相对主义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我们称之为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的道德判断或道德观念只不过是个人态度的表达;第二种形式的道德相对主义我们称之为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所在的社会及其特定环境造成了他们独特的道德观念〔3〕。

首先,我们讨论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在关于某一道德事件之反应这一问题上,我有我的观点而你有你的观点,并且,两者之间不能说谁的观点更为合理或更为恰当。比如关于伊拉克战争的道德看法,我可能认为这是一场不正义的战争,因为它侵害了伊拉克的主权,而你则可能认为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因为它着眼于伊拉克人民人权状况的改善。在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看来,由于不存在客观上的对与错,所以不能确切地说某个事件是绝对的正确,当然也不能认为某个事件是绝对的错误。在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来解释自己何以会持有那独具特色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态度,因而它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生活中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态度只是个人自己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态度。我们不能说个人之间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态度哪个为正确或者说哪个为不正确,否则的话我们就只能假设存在某种评判对错的客观标准,而根据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这样的标准是不存在的。不难看出,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在实际中容易沦为道德情感主义的推手,甚至可能沦为道德虚无主义的帮凶,因为如果道德从本质上只是个人意见的表达,那么,“道德”本身似乎就变得没有什么重要的了,这对人类的道德来说应该不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在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看来,正是人们所在的社会所形成的社会态度或文化传统造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态度,随着其所处的社会的不同,其相应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因此,社会态度或文化传统是人们所作出的一切道德评价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看来,道德评价或道德判断必须依赖于所在社会的价值准则。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所在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唯一正确的道德观,比如传统中国、传统犹太教或中世纪时的基督教都可能持有这样的信念,如果其他民族或社会群体与自身的道德观念不同,那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达到自身所在的水平或境界。但在一个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者看来,从一种跨文化或跨社会比较的视角来看,不可能存在一个社会或团体的道德观优于其他社会或团体的道德观之可能,亦即:不同社会或团体间的道德观念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等级性的优劣关系,它们之间的不同是平行性的关系,我们只能在其中选择其一,但任何的选择都不意味着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当然,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并非完全否认道德原则或普遍性道德观念的存在,只是认为这样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观念最终都是有局限的,是仅限于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团体而言的。

比较来看,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与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两者间虽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我们看来,基于个体的道德相对主义在理论主张方面似乎显得更为极端,在实际情形中容易导向道德虚无主义。而基于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不仅并不完全排斥道德绝对主义的存在,而且还因其关注现实、注重实际的一面而包含有相应的合理因素,这样的合理因素反过来又恰好可以克服道德绝对主义由于过度关注抽象而可能脱离现实生活的一面。

三、道德相对主义的支撑理据

道德相对主义的提出并非是偶然的,一些支撑理据被认为是道德相对主义得以成立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谈谈支撑道德相对主义较为常见的三种理据,以期对其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首先,道德观念多样性的存在是支撑道德相对主义的第一大理据。在不同的社会团体或不同的文化生活圈中,人们往往具有多样的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观念在相同的道德问题上可能持有不同的立场,这是一个用来支持道德相对主义最常见的理由〔4〕。自古以来,尽管道德哲学家们对道德之基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讨,但从未取得过为各学派所共同主张的交合点,相反,他们所得出的是形式与内容都各异的道德理论或道德主张。由于不同的道德理论与道德主张不仅在基本的道德价值或道德原则这类问题上难有共识,而且对某些具体问题所推出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论断。比如在堕胎问题上,功利主义与义务论这两种学派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这让人们在两者之间难以作出孰优孰劣的衡量,由此只能带来某种妥协性的立场,即认为两者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所区别的只是相应个体的不同取舍而已。

其次,道德两难的存在是支撑道德相对主义的第二大理据。道德上的两难,即我们在判断或实践何谓道德上的善举时常常遇到巨大的困难。在有的境遇中,我们实在难以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行事,比如当处于是帮助朋友抑或是需要讲真话这一难以两全的境遇中,我们就会陷入难以取舍的状态。因为在有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帮助朋友,但在有的时候我们则又应该坚持讲真话,哪怕这样会得罪自己的朋友。在有些境况下,我们实在难以确定首先应该履行哪一种义务,我们也不能确切地知道在作出取此舍彼的选择后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些都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理据。道德两难的存在所导致的另一种困难是:我们还需要对自身认知所具有的局限保持足够的警觉,也要认识到自身的道德判断有时还会被自身所处环境所具有的情绪所影响。因而,我们不能绝对地相信自己所做出的道德判断,恰如美国著名神学家J.弗莱彻在《境遇伦理学》一书所说的,“任何行为,既便说谎、婚前性行为、堕胎、通奸和杀人,都可能是正当的,一切取决于境遇”〔5〕。如果道德两难的存在带来了道德判断的不确定性,那么,道德两难的存在也成为了支持道德相对主义的另一重要理据。

再次,道德判断不确定性的存在是支撑道德相对主义的第三大理据。在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甚或不同时代,人们所拥有的道德思考或倾向往往不同,由此带来了道德判断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是支撑道德相对主义的又一个理据。生活在不同环境与生活背景下的人,其道德思考或倾向往往不同,以至于出现一方认为是对的行为有时很难得到另一方的认可〔6〕。比如处于严重干旱地区的人们,往往视节约用水为一种主要的美德,但处于洪水泛滥成灾地区的人们则可能对节水的要求没有那么强烈;爱斯基摩人认为将无法劳动的老人丢弃于荒野是合乎道德的,但深受儒家影响的东方民族则认为颐养老人乃是重要的道德义务。这样看来,人们所作出的道德判断究竟有没有确定性就成为了问题,这为道德相对主义找到了生存的空间。由于道德判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道德相对主义认为对与错、善与恶之间的分辨并没有绝对的分界,或者干脆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善与恶是一回事”〔7〕。

应该看到的是,道德相对主义虽然有其所支撑的理据,但它无疑是一种具有较大偏颇性的道德理论。道德相对主义藐视道德权威、轻视道德信仰,由此可能会给道德带来较大的消极作用,正如有论者所说的,“当前我国道德生活领域所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是非、善恶、美丑不分,道德失范、诚实缺失……应该说同道德相对主义是很有关系的”〔2〕。当然,道德相对主义也并非就一定是洪水猛兽,毫无价值可言,道德相对主义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及对其的批判与解决的过程还是有一定意义的,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18.

〔2〕温克勤.略谈道德相对主义〔J〕.道德与文明,2005(5):8-10.

〔3〕芭芭拉·麦凯南.伦理学:原理及当代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28.

〔4〕史蒂文·卢克斯.道德相对主义〔M〕.陈锐,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4-27.

〔5〕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66.

〔6〕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26-459.

〔7〕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72.

〔Abstract〕Moral Relativism denies absolute moral values and universal moral values,and holds opinions that the judgment of morality is relative to the specific time,p lace and individual.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forms and the supporting reasons of individualand the socialmoral relativism,we believe that it can help u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and a rational attitude towards moral relativism.

〔Key words〕MoralRelativism;basic forms;supporting reasons

(责任编辑贺曦)

On the Basic Formsand the Supporting ReasonsofM oralRelativism

Li Lianghua
(Collegeof Politicsand Management,Anyang NormalUniversity,Anyang,Henan 455000,China)

B82

A

1672-2345(2016)01-0045-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5YJC720012)

2015-11-26

黎良华,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理据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词源的理据信息考察*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