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吒力教”散议
——关于“人间佛教”的一点认识

2016-03-13 19:12马德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宗派道场白族

马德

(敦煌研究院,兰州 730000)



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

“阿吒力教”散议
——关于“人间佛教”的一点认识

马德

(敦煌研究院,兰州730000)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可出世可入世;倡导法门不是指宗派,或者指示你去建立宗派,而只是修习与方法手段的不同。白族佛教就是属于入世佛教的一种独特的法门,与历史上敦煌的社会化佛教一脉相承,更是当下大力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准确和完整意义上的践行。

阿吒力;白族佛教;法门;敦煌佛教;人间佛教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01

一、“八万四千法门”与“阿吒力教”

“阿吒力”是佛教术语“阿阇梨”在白族地区的另一种称呼和写法,是对有一定学识和地位的佛教信众的尊称,意为“师傅”“上师”或“大师”,与藏传佛教的“喇嘛”、汉传佛教的“和尚”是一个意思。民间俗称白族佛教为“阿吒力教”,如同藏传佛教不能称为“喇嘛教”、汉传佛教更不能称为“和尚教”一样,虽然约定俗成,并且眼下应该受到尊重,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作出一些科学的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而“阿吒力教派”是“阿吒力教”的另一种称谓,源于佛教的各宗各派说。为此,笔者自认为,要解决“阿吒力教”和“阿吒力教派”的认识问题,还得从佛教的宗派问题说起。

佛教在佛祖时代并无派别之分,只是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佛教信徒们试图采取各种方法进行一些适应社会发展和佛教自身的生存发展的改革,各“宗派”的“祖师”们根据佛经创立专修法门,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和手段,然后由弟子们代代相传,后人将这些不同的形式和手段称之为派或派别。我国自唐朝以后,佛教分为“宗门”和“教下”。宗门专指禅宗,教下通指其他宗派。早期佛教或有称小乘或部派佛教,实际上也是后人给加上去的。之后的大乘佛教,就是在方法和手段上改进的结果,让佛教适应社会并得以生存和发展。中国分佛教为各宗各派,原本也是佛教信徒们自立门户,以我为尊的结果。中国的大、小乘佛法总共有十个宗派。小乘有成实、俱舍两宗,在唐末已衰微而不复见。大乘有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净土、禅、密、律八宗。以上的“宗”“教”之分,是指在修学佛法时的门径不同,其本质并无大的区别。我们看一下那些所谓各宗各派的“祖师”,原本都是为佛教的生存、发展进步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改革的佛教大师,他们也是在探索适应社会和佛教发展的方式方法,并为此作出终生的努力,成就斐然。如何用佛教去教育和感化人生与社会,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佛教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但按照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宗派,而是让佛教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于这一点,佛祖早就讲得很清楚,即“八万四千法门”,又称八万四千法蕴、八万四千法聚、八万四千法藏、八万四千度门,或八万法蕴、八万法藏。为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施设的法门(八万四千法是表示法门之多,并非实数)。修行佛法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且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譬如八万四千法门,终归胜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

有無量阿僧祇求大乘菩薩不諂曲不幻偽端直者,令彼菩萨以一句音得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三昧、七万五千陀罗尼,以是功德诸菩萨摩诃萨,以大庄严而自庄严,令勇发不可思议妙愿,令菩萨不可思议知见功德以自庄严。(大乘悲分陀利经·大正藏)

受化有情有八萬行,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为说八万法蕴,彼诸有情依佛所说八万法蕴,入佛法中,作所应作各得究竟。(大毗婆沙论·大正藏)

敦煌出土的“伪经”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更复演說者。上已明体。今欲美况。此果之第二义也。得一切佛法者。是果法也。八万四千法门者。是因法也。雨众色雨者。此譬正法。能出众善雨有青黄之色。善有万种之异。上雨是法。下雨被人。及种种宝者。是果也。雨无量福报者。合果也。及无量善根者。合因也。有大水聚者。此明正法能有成益也。大千界藏者喻大乘也。四百亿者喻二因二果也。(大正藏)

徒众眷属,八万四千,寂寞清虚,湛然清净。(八万四千烦恼,名为「眷属」。行人悟之,悉皆清净。即是八万四千波罗蜜,亦名八万四千三昧,亦名八万四千法门,亦名八万四千菩萨,亦名八万四千宝塔,亦名八万四千师子之座也。)各各护持,菩萨净戒。(清净无生,是菩萨戒。)(藏外佛教文献)

以禅宗为例,祖师达摩只是自己面壁修行,寻求一种新的修持方法,而不是为自己建宗立派;祖师的称号是后人加给他的;更有甚者,后人以为达摩还不是第一代祖师,第一代祖师是佛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这就更是牵强附会了。慧能大师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误导,极力倡导佛教在世间,使得禅宗的袈裟不再往下传递,目的就是不需要再分宗派。可是后来的情况与大师的初衷正好相反——不光是有了宗派,而且还是“花开五叶”,分成五个宗派!实际上,禅的原意也就是修行,就是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是宗派的名号;后来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派系,而完全曲解了佛教的本意。就是在今天,我们还是习惯于以禅寓佛,禅即是佛教。

净土本来也不是宗派,就是一种教育方法或修持手段,现在大家基本上都称其为净土教,我觉得这还说得过去。佛教信众多,出家的高僧多,杰出人才也多,因此各种教育形式方法也就百花齐放,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佛教的基本和基础理论(教义),众生皆苦,涅槃最乐,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天台、华严等无不如是。学习的方法不同,成佛的途径不同,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尽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宗派”间的区别,实际上也就是方法的区别。净和禅的区别,就是净字单独提出来的时候,不能代表佛教,也就是说净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而“律宗”一说就更荒谬——本来戒律是佛教信徒们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当年道宣律师也只是为了规范僧团和僧人们的行为,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组织,要求所有佛教信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何来宗派之说呢?

至于密宗,本来也不是宗派,也是一种方法,开始称之为密教,是一种全新的佛教传播形式,吸收了民间各种信仰的形式,直接让佛教进入民众生活,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在密教出现以前,佛教就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如中国大量出现的疑伪经,隋代前后的三阶教等,都是倡导佛教与民众生活相结合。唐代密教的推广应用,让佛教进一步得到大发展。

敦煌石窟所展示的佛教文化,让许多人着迷。但也有一些人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同一座洞窟的壁画上,绘有十几种经变,净土、华严、法华、金刚、楞伽、所恩、天请问……把各宗各派的经典都绘在一起,到底属于什么宗啊?孰不知,在敦煌石窟这样一个家族和社会化的佛教活动场所寻找佛教的宗派,那不是水中捞月吗?

看到一个资料,心道法师,称其“融汇禅、净、律、密、天台诸宗的一代高僧法幢宗初祖——丹巴增贝堪布佛·心道法师”〔1〕。这里先称心道其融会各宗各派,又给自己封个“法幢宗”的“初祖”尊号。资料中没有介绍这个宗派是否传承下来,可能是因为心道在动乱年代的非正常离世而没有香火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心道法师本人不拘泥于一宗一派的方法,而是在佛教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不拘一格,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弘扬佛教。这也说明佛教本来就不应该分宗别派的。

有一些宗派之间,其实并无明显的不同,就是所在地点不一样,寺院名称不一样,而以其所在地名或寺名为宗派名号,其实算不上什么宗派的,也就是具备一些地方特点罢了,大的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至于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寺院都具备一些特色,或有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特长,那已经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传承现象,与佛教宗派没什么关系。相反的,本来标榜为同一宗派的寺院或僧团,都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传承。如所谓的“禅宗”旗下的各地的寺院,崇文宣武,重农扶桑,各有千秋,相互间区别很大,但这并不是因为宗派造成的,而都是在佛教的旗帜下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而已。

现代佛教教育提倡八宗并举,实际上也是理论上的统一和方法手段上的多样性。同时也推动了佛教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就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道路。

白族佛教起源于唐密,依赖于吐蕃统治时期的传播,得益于口传心授的世代传承。唐代密教也属于汉传佛教的一部分,但却只在白族地区保留了有如此系统的理论和方式,虽然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产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上还是唐代密教本来的真实面貌,不过已经成为白族特有的文化,因此称之为白族密教或白族佛教。密教不能称密宗,白族佛教也不能称为阿吒力教派。它是佛教生存、传播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信仰形式和方法,即“八万四千法门”之一种。著名的白族佛教“药师科”经典对此也有精辟阐述:

切闻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利济;五千四十八卷,卷卷玄微。无非接物利生,尽乃应机与药。其或发心恭敬,依教奉行,岂惟臻百福嘉祥,可使殄千灾朕兆。于□日□夜,金乌始没,玉兔初传;尘中之飞走暂停,门外之轮蹄乍息;轩屏严净,像设峥嵘;七层灯而鹤焰辉煌,五德重而炉烟庠序。香云荡散,佛韵虚徐〔2〕。

二、白族佛教仪轨与敦煌古代社会化佛教的一脉相承

通过两年对剑川二月八道场法会的现场考察,并蒙主持法会的阿吒力们指教,再对照敦煌遗书中关于道场法会的一些记载,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剑川二月八日的太子会属白族佛教法会中的祈祥道场,一般是从二月初六到初八的三天里,先后有召值迎黄法事、请佛迎太子法事、开坛启白法事、扬幡发牒法事、五方解秽结界法事、回向法事、开坛法事、关吿万圣法事、迎请消灾延寿药师科仪法事、消灾延寿药师科仪开科法事、消灾延寿药师科仪初时法事、观音表法事、药师延寿消灾灯法事、赈济法事、释迦表法事、恭请太子游四门法事、消灾延寿药师科仪二时法事、消灾延寿药师科仪三时送科法事、赞星辰灯科法事、谢罪送圣法事、当坛谢将法事等,这三天中根据人们祈求的需要,还为向太子献花的人们举行散花仪式〔3〕。白族佛教的这些仪轨,在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社会就大量应用。法会(道场)从开始的启请,到中间的各科、回向、颂经、俗讲(说唱)、散花等等,再到后面的散食、送神等,活生生地再现了敦煌当年的道场法会的情景;就连宣白法师、表白法师、唱导法师这些当年活跃在敦煌法会上的僧师们,也在白族的道场上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白族法会上一般都要悬挂圣牌,即书有诸佛菩萨名号的条幅,分布质和纸质两种,所书诸佛菩萨句号主要有:开天无极燃灯古佛、清净法身毗罗舍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开教本师释迦文佛、长春世界无量寿佛、龙华会主弥勒尊佛、万星教主炽盛光佛、十二上愿琉璃光佛、消灾免难孔雀王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普贤愿王菩萨、延人寿命观音菩萨、摄念佛人大势至菩萨、消灾息灾二大菩萨、增福延寿二大菩萨、十方刹海诸大菩萨,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中元二品赫罪地官、下元三品解厄水官、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日宫炎光太阳帝君、月府素曜太阴星君、当生注照本命星君、虚空地母皇后元君,镇坤注社鳌光龙神、值年太岁至德龙神、敕封两带世袭城隍、本县城隍社令尊神、大对本主有感灵神、剑阳境内十八坛神、本境应水各道龙王、山川社稷树木之神、主掌五谷八腊之神、四方八面山神土地……道场所请千贤万圣。这些法会上请来的诸佛菩萨,与一千多年前敦煌道场相差无几。这里看一篇敦煌的启请文(S.5957):

1.启请文弟子某甲等合道场人,同发胜心归依,启

2.请十方诸佛、三世如来,谌若虚空,真如法体,莲花藏界,

3.百亿如来,大贤劫中一千化佛,誓居三界,功德山王,同侣白衣,

4.维摩罗诘,菩提树下降魔如来,兜率宫中化天大觉,

5.无量劫前大通智胜,十六王子恒沙劫后,释迦牟尼,五百徒众,

6.东方世界阿閦毗佛,南方世界日月灯佛,西方世界无量寿

7.佛北方世界最〔胜〕音佛;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一一法身,恒沙世界,一一

8.百千如来,一一如来微尘大众,一一大众皆是菩萨,一一菩萨其

9.六神通,三界有情,誓当济拔;惟愿去金刚座,趣铁围山,来

10.赴道场,证明弟子发忏悔。又更启请天上龙宫五乘奥典,

11.人间鹫岭十二部经,大涅盘山大般若海,愿垂沃润,济拔沉

12.沦。又更启请无学辟支,断或罗汉,三贤十圣,五眼六通,发慈

13.悲心,从禅定起,来降道场。又更启请东方提咤赖天

14.王,主领一切干闼婆神,毗舍阇鬼,并诸眷属来降道场;

15.又请南方毗楼勒叉天王,主领一切鸠盘咤鬼并诸眷属

16.来降道场;又更启请北方毗沙门天王,主领一切夜叉罗剎,二十

17.八部药叉大将并诸眷属来降道场;又请上方释提桓因主

18.领一切日月天子,星宿五官,三十二神,四金刚首并诸眷属来

19.降道场;又请下方坚牢地神,主领一切山岳灵祇、江河魍

20.魉并诸眷属来降道场;又请三界九地二十八部那罗

21.延神,散诸大将,金刚蜜迹,转轮圣王,护塔善神,护伽

22.蓝神,三归五戒,菩萨藏神,阎罗天子,噉人罗剎,行病鬼王,

23.五道大神,太山傅军,察命思录,五罗八王,三月六傅,奏使

24.孝典,预定事非,善恶童子,大阿鼻地狱罗剎夜叉,小奈

25.落迦,牛头岳卒,诸如是等杂类鬼神,皆有不思仪,大威神

26.力。并愿空飞雨骤,电击雷奔,来降道场,证明弟子某方道

27.场可修功德;并愿发欢喜心,誓当忏悔。既蒙贤圣来降

28.道场,我等至诚,深生惭愧,敬礼,常住三宝。

有一些启请文中没有出现的,但在回向散食文中都有出现。说明这些诸佛菩萨和天地鬼神都曾经光临道场(S.3427《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

1.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 今某年厶月某日,弟子某甲至心

2.奉请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奉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奉

3.请千百亿化身同名释迦牟尼佛,奉请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璃光

4.佛,奉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奉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5.奉请当来下身弥勒尊佛,奉请琉璃金山宝华光照吉祥功

6.德海如来佛,奉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奉请大圣普贤菩萨,奉请

7.大慈如意轮菩萨,奉请大悲观世音菩萨,奉请大慈大势智菩萨,

8.奉请大悲地藏菩萨。又奉请过现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奉

9.请十二部尊经甚深法藏,奉请诸大菩萨、摩诃菩萨,奉请声

10.闻缘觉贤圣,奉请清凉山顶一万圣慈、地上池前证真

11.菩萨,奉请摩离邪山五百罗汉、四向四果得道沙门、分断俱诠六

12.通大圣等。右弟子某甲等先奉为国安人泰,社稷会昌;五谷丰盈,

13.三农倍稔。先亡魂识,不值八难之中;过往尊亲,无历三涂之地。

14.次奉为弟子延祥益寿,灾殃不侵于己身;岁富年昌,横祸

15.无来于户侧。合家长幼,长卫鱼水之欢;内外亲姻,永保丛花之

16.茂。谨奉请如上大慈悲法父、三界尊师、应供圣真、随念大士:

17.伏愿云飞雨骤,化运神通,来降道场,潜空隐迹,证盟(明)弟子厶

18.甲功德。随喜结坛转经,受斯呪供钱财,鉴领香花,五谷增长。

19.弟子厶甲,福同春卉,随日而生;除汤弟子厶甲,灾比秋林,逐风而

20.落。千祥辐辏,万善盈门;所求逐心,功德圆满。敬礼常住三宝。

21.又更启请东方提头赖咤天王主领一切干闼婆神、毗舍阇鬼并

22.诸眷属来降道场;又请南方毗楼勒叉天王主领一切毗胁多

23.鬼并诸眷属来降道场,又请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主领一切诸大

24.毒龙及富单那鬼并诸眷属来降道场,又请北方大圣毗沙

25.门天王主领一切夜叉罗刹诸恶鬼神并诸眷属来降道场,

26.又请上方释提恒因主领一切日月天子、星宿五官、廿八宿,卅二神并诸

27.眷属来降道场,又请下方坚牢地神主领一切山岳灵祇、江河圣

28.族并诸眷属来降道场,又请护界善神、散脂大将、护伽蓝

29.神、金刚蜜迹、十二药叉大将、四海大龙王、管境土地神祇、泉源行

30.非水族、镇世五岳之主、鹑罔三峞山神,社公稷品官尊、地水火风

31.神等并诸眷属来降道场。右弟子厶甲自云:生居凡位,

.长乃尘躯;不谙灵异之间,起住多违乖犯。举足动步,晨

33.昏往来,不觉不知,积过深重。今恐祸患奔至,损害愚迷;

34.竞放灾殃,终于性命。今弟子厶甲虔恭恳祷,悲悔交生,露

35.胆披肝,殷勤忏谢。谨于厶处结坛燃灯、诵呪转经、舍才散

36.食,三日三夜若七日则云/七日七夜铃梵鸣音;念念崇修,声声无息。伏愿如

37.(如)上灵圣,是众生父母、尊师;所有控告,至诚实皆蒙获益。

38.今并愿离于所乐,发欢喜心,赐大慈悲,不违所请;风飞

39.雨骤,电击雷奔,眷属相随,深生济拔;乘空着地,感动

40.山川,来就道场,证盟功德。自弟子厶甲乃罄割私己,抽舍净

41.财,献佛施僧,广崇福品;敷坛安像,请僧转经,虔仰能仁,济危

42.救苦。香果万般饮食,散而须弥无穷;数种五谷钱财,施而尘

43.沙不尽。银盘花动,红莲捧而将归;金瓶水流,大海饮而无竭。

44.所有年衰月厄,愿随呪声而霞消;日瘴时灾,逐经音而

45.雾散。怨家债主,欢喜相辞;负命辜恩,永休谁对。敬礼常

46.住三宝。 然后诵《劝请发愿文》:以此结坛转经功德、诵呪散

47.食滕因、燃灯供养善缘、钱财五谷福事,先奉为龙天八部,

48.护国护人;释梵四王,除灾除沴。法伦常转,佛日重兴;社稷安

49.宁,奉盈稼穑。又持是福,次用庄严弟子厶甲即体:惟愿沧

50.溟比寿,富贵而山岳无移;福并松筠,贞实而春冬不变。门

51.兴万善,千祥膺而长荣;家讳三荆,百宝镇而永固。男

52.忠女孝,灾殃不近于义门;子贵孙昌,祸害无侵于善户。先

53.亡七祖,莲花迎而登天;不历三图,祥云乘而证果。家中

54.若大若小,受金刚不坏之身;枝眷内亲外亲,共保清平

55.之乐。庄盈五谷,霜疽不损于田苗;圈满群昌,六畜无灾

56.于牧庑。怨家债主,早已休雠;负命负财,各生罢散。敬礼

57.常住三宝然后呪师自擎盘取再三发愿与/呪印加持,便送出。弟二盘食 右弟子厶甲

58.自结坛散食、诵呪转经、焚香然灯三日三夜者,遂请下方

59.窃冥神理、阴道宫寮、阎摩罗王、察命司録、太山府主、

60.五道大神、左膊右肩、善恶童子、鉴斋巡使、行道大王、吸气

61.收魂、判命主吏、六司都长、行病鬼王、内外通申。诸方狱卒,

62.又请四神八将、十二部官、太岁将军、黄幡豹尾、日游月建、黑

63.赤星神、八卦北宫、阴阳之主、并井电灶碓硙、门户妖精、街坊巷

64.神、仓库执捉、山河灵异、水陆神仙、宫殿非人,楼台魍魉等

65.并诸眷属,并愿舍于所乐,离于所居,来就道场,领斯福

66.分。弟子厶甲自云:凡夫迷暗,每犯圣贤;行住中间,干冒神理。

67.今始觉悟,遂结香炉,散食燃灯,转经诵呪。伏愿诸大神

68圣,发慈悲愿,救护生灵,领受呪供、钱财、花果、五谷、香药,

69.各生欢喜,共开福门。三灾不行于道场之家,九横无

70.侵于增善之户。千年卫护,长似今晨;万岁吉祥,转祸为

71.福。敬礼常住三宝。又弟子厶甲自从无量劫来,至于今

72.日。或有积生辜负,或是□新熏,所有债主怨家、负财

73.负命。或是经山采猎,手射傍生;或是涉草欢游,烹于

74.擒兽。又请诸余浮游浪鬼、因亲妖精、朽树四清、擅行魍魉、

75.恶疮毒主、走火邪魂、巡历街坊、吸人精气,或有断亲绝

76.嗣不葬鬼,或有离乡失土波迸鬼,或有犯官惊魂鬼、

77.贼丧血醒(腥)鬼,或是深泉溺死鬼、大火烧煞鬼,或有无粮

78.饿死鬼、冬寒冻亡鬼,或有怀怨挟恨鬼、为财暗煞鬼,

79.或是北方守尸鬼、传言下语鬼等,并愿依厶甲所请,来诣

80.道场。一一对佛法僧,各各领受呪供,依如来教敕,听诸佛经

81.言。各于今日今时,欢喜受此福分。食持百味,散而须弥有余;

82.钱财万般,用而宝山无尽;金瓶香水,饮而四海不倾;银盏

83.神灯,照而三涂俱晓;祥花数种,持而天堂户开;月桂

84.仙香,焚而镬汤火灭。愿汝等承此功德,早遇龙花;永离

85.人间,莫生恼害。收弟子厶甲三灾九横,远送他方;除弟□(子)

86.厶甲月厄年衰,转祸为福。生生世世,长为善品枝罗;世世

87.生生,永保门兴人贵。冥官自在,记录福因。照此一家,永

88.安三代。敬礼常住三宝。然后呪与(以)呪印加持,兼称四

89.如来名,及愿此食遍于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普同饱满。

敦煌的散食文中也与白族法会道场最后的谢罪送圣法事、当坛谢将法事等内容相一致。

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这类道场法会活动的文献非常丰富,与白族佛教法会活动文献无论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接近;而白族法会各科所颂经文在敦煌写本中也大量保存。这些文献所记载的就是社会化的佛教活动,或者称之为佛教的社会化。这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研究课题,我们今后将更好地致力于这方面的整理研究。

三、白族佛教——真正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应该称之为社会佛教。人间就是人类社会,就是佛教所谓的“世”或“人世”。人间佛教就是入世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人间佛教实际上就是慧能大师倡导的入世佛教,这个提法与人生佛教、世俗佛教没什么不同,只是换个说法而已。用佛教的专业术语,应该是大乘佛教。而用学术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这种入世佛教,就是社会化佛教,或曰佛教的社会化。

白族佛教,阿吒力僧有妻室,为僧而用俗姓。因此阿吒力作为一种职业便子孙世代传承,形成白族密教独特的传承方式。“阿吒力世家”〔4〕,成为一方的宗教领袖。这是唐代密教的地方化、民族化。白族本土传统文化自身具有的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观念、原始巫教的某些祭祀禳解仪式、民俗风情,原本也与入世的大乘佛教并不矛盾;而密教则是佛教全面进入社会化的具体体现,是佛教深入社会,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教信仰形式,更进一步地走向民众,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适应着白族社会。这就是佛教的社会化,即所谓的人间佛教。

主持剑川二月八太子会的是有妻室的阿吒力僧。在古代敦煌的法会自然也是由僧人主持,但根据敦煌文献的记载,吐蕃和归义军时代的一些僧人也有家室,他们当然也会参与包括行像在内的各种佛事法会活动;谭蝉雪先生在考述敦煌二月八日法会活动时还专门提到僧人吃肉、喝酒的事。学界有人对敦煌僧人娶妻生子、喝酒吃肉等事津津乐道,将这类僧人看作是不守戒律的出家人。主持佛事法会的有家室的阿吒力僧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敦煌的那些所谓“不守戒律”的僧人。阿吒力僧在平时也从事农、工、商等各种生产活动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当然包括养家糊口;这种现象可能就出现在吐蕃时期。我们知道藏传佛教的僧人,包括一部分上师也可以有家室,也可以吃肉喝酒,这都与汉传佛教的戒律无多大关系。当时敦煌的高僧中间,有的是阇梨,有的已经官至僧政甚至僧统,敦煌寺院文书中明确记载了他们的“新妇”(即妻子)亡故时的丧葬支出。至于他们当年是否也从事农耕或其他生产活动,我们暂时无法得知,但作为轨范师的“阇梨”(阿阇梨)娶妻养子,倒是给白族阿吒力僧提供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信息。敦煌保存的中国僧人所造“疑伪经”中有一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其中明确指出:“佛言:善男子,汝等谛听,当为汝说:夫天阳地阴,月阴日阳;水阴火阳,女阴男阳。天地气合,一切草木生焉;日月交通,四时八节明焉;水火相承,一切万物熟焉;男女允谐,子孙兴焉。皆是天之常道,自然之理,世谛之法。”这就为僧人们娶妻生子提供“理论根据”。另一方面,汉传佛教的戒律是中国特色,而“不守戒律”的藏传佛教、阿吒力教及至敦煌吐蕃时代的佛教,似乎是部分回归到印度佛教的原始形态,从生活上讲与早期佛教的一些情景相一致,从理论上看更符合大乘佛教的入世意义。僧人们在忠诚于信仰的同时,也能够自食其力和尽社会义务,这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而且,从佛教发展的趋势来看,这正是佛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真正的人间佛教。

中国台湾的星云法师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认为他对人间佛教的理论诠释比他的实践更切合实际。他1990年1月1日所作的《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的演讲十分透彻。他说,佛陀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六个特性: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也是重在人类的普济〔5〕。

而“阿吒力”们及其广大信众所践行的白族佛教正是完整意义上的“人间佛教”,是未来的社会化佛教的实践。

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剑川乃至整个大理白族的佛教(阿吒力教)活动,无论把它划分为什么教派,它所体现的都是一种大众化、社会化的佛教,在理论上与现当代佛教界所大力提倡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等理念完全一致。中国大乘佛教一直致力于“入世”导俗,强调佛教的社会责任,关心民众疾苦,拯救人间苦难,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历史发展作为佛教团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佛教活动,而且由阿吒力延续至今。从大众化、社会化的角度看,包括佛教在内的任何一种宗教,在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的情况下,依靠宗教理念和宗教思想,以自己本身的凝聚力,成为大家公认和普遍信仰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每一位公民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和谐发展的自觉行动,应该是未来宗教发展的一种趋势。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可能得到人类社会的认可,都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包括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进步。佛教思想也是这样,从小乘到大乘,从印度到中国,2 500多年来,释迦牟尼的佛教哲学思想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大乘佛教讲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就是佛教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境界,是佛祖普度众生,使人世间摆脱一切苦难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并没有丝毫违背佛祖的原意。而且,历史已经证明和正在不断地证明:这种实践活动是成功的,卓有成效的,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过很大作用的。2 500多年了,佛教一直能够融入社会活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是我们人类社会的荣幸,值得我们认认真真、科学合理地去认识和评价。

〔1〕王运天.心道法师年谱〔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扉页.

〔2〕沙门若愚.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藏外佛教文献:第7册〔M〕.侯冲,整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25.

〔3〕马德,段鹏.敦煌行城与剑川太子会及其历史传承关系初探〔J〕.敦煌研究,2014(5):35-45.

〔4〕周俊华,雷信来,赵金元.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与白族先民政治生活的积极互动〔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9):1-5.

〔5〕星云法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1990年佛光山青年佛教学术会议主题演说〔DB∕OL〕.(2007-04-21)〔2015-10-10〕.http:∕www.xuefo.net∕show1_2948.htm.

〔Abstract〕There are 84 000 approaches to become a Buddhistbelievers in Buddhism,which can help people to go into the society or coming outof the society.Advocating those approaches doesn't refer to religion,or indicating people to build one,butmeans different practicingmeans andmethods.Bai Buddhism,a unique approach of Engaged Buddhism,is from the sameorigin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Buddhism of Dunhuang,which also is the accurate and complete practice of currentadvocated"Mundane Buddhism".

〔Keywords〕Acarya;BaiBuddhism;approach;Dunhuang Buddhism;Mundane Buddhism

(责任编辑黄正良)

Discussion of"Acarya Religion":Understanding of"M undane Buddhism"

Ma De
(Dunhuang Research Academy,Lanzhou 730000,China)

B949

A

1672-2345(2016)01-0001-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ZJ002)

2015-11-13

2015-12-08

马德,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宗派道场白族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译注(四)
辽朝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译注(三)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重“流派”、弃“宗派”与讲“学派”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白族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二间高夹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