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九州
【内容摘要】帮助公民增强公民意识和能力,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公民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创设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因融入公民教育而精彩。公民教育,就是通过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公民增强公民意识和能力,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公民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融入,就是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融为一体。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何融入公民教育呢?笔者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2016立项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公民教育的研究》中,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下列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整合教学资源,是融入公民教育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料,一种教学工具,并非是一种僵死的教条。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劣或成败,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向教材要资源,从教材中找资源,不断融入富有感染力的公民教育材料。
整合教学资源,既要整合学科内的资源,也要整合跨学科的资源。针对学科内的资源整合,既要稳妥地删减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又要恰当地添加新鲜内容、优化教材体系、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多层次地考察同一个问题和多角度地分析不同的问题。如《经济生活》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对此,必须师生合作,共同了解党和政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战略和新空间。针对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伴随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公民的需求,面对当下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大综合的高考形式,既要考虑政、史、地三科知识的密切联系,也要考虑哲学与自然学科的有机结合,还要考虑思想政治与语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种整合可针对某一专题进行研讨,如《政治生活》中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师生一同根据历史和现实进行“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专题研讨,在诸如钓鱼岛、仁爱礁争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3”阅兵仪式,“老虎苍蝇一起打”,“亚投行”建立,“一带一路”实施等专题的研讨中,对当今国际和平与发展有一种比较科学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公民共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公民教育 融入
显而易见,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进而“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有了这种“大教材”观,才能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学才会有“时代活水”。
二、突出教学重点,是融入公民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的逻辑性很强,对公民教育的融入,不能为了融入而融入,应在教学重点处有机、有效,合情、合理地融入。为了在教学重点处融入公民教育,应努力做到下列“三注重”:
首先是注重相关知识的补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有限,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在教学重点处恰当补充相关知识,充分用好有限时间内的每一分钟。应引领学生分析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化未知为已知,化繁难为平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如教学《经济生活》中的“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时,可比说成“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牵着手向前走。并相应地补充一些公民应有的担当:正确对待基尼系数和热钱,坚决执行财政、货币、汇率、产业、就业等政策。
其次是注重教学时间有保证。对于一些重点的、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内容,不要吝惜时间,不能“煮夹生饭”,应放慢教学速度。既可化难为易,小坡度、小步幅地层层递进,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也可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小知识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如教学《经济生活》中的“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为便于学生思考,可设计三个小问题:(1)有人说“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而言,并不显得怎么重要”,作为一个公民,对此说法有什么看法?(2)课本上介绍的事例中谁能赢利?(3)作为一个公民,能找到哪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如此地设问,既把知识的难点降到最低,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更融入了公民教育。
其三是注重理论问题生活化。对某一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需用生活实例、材料和数据对其加以佐证、分析和归纳。对此,必须“三注意”:一是注意生活实例、材料和数据要典型;二是注意找准生活实例、材料和数据与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的联系点;三是注意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如讲解《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时,应先让学生列述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生活实例,后让学生思考“市场如何实现资源配置”,再让学生针对“新能源将取代原油市场”和“汽车市场的行情正火爆”两大情景,探寻“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以此让学生对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关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珍爱、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的公民意识。
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归纳和总结,达到在思想政治课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公民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是融入公民教育的根本
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情境中既能顺利地发现问题、顺当地分析问题、顺心地解决问题,又能主动地探究新知、愉悦地体验新知、真实地接受新知。对此,通常应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一是创设直观动情的情境。入情便入理,入理便入心,直观动情的情境,不但能渲染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情感。如教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学生先欣赏MTV《爱我中华》,老师再结合歌词提问:“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能简述某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吗?”学生在MTV声像并茂的推动下,对老师的提问兴趣盎然,纷纷走上讲台,把所熟悉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与同学们分享。如此直观动情的情境,传知于陶冶中,传情于授知中,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十分鲜明,学生热爱祖国大家庭的公民意识油然而生。
二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日常生活易生感觉,贴近生活的情境,不但能变抽象知识为生活中的感同身受,而且能变抽象知识的晦涩难懂为通俗易懂。如教学《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先组织脚大和脚小的同学一对一地互换鞋子穿,并要求换穿鞋子后走几步。再让学生回到座位上,交流各自的感受。脚小的学生感受是:××的鞋大,我的脚小,我穿他的鞋走路别扭。脚大的学生感受是:××的鞋小,我的脚大,我穿他的鞋走路难受。紧接着老师提问:“如果把脚比作社会生产力,把鞋比作生产资料所有制,能感悟出经济学的道理吗?”学生在换鞋穿的体验下,对老师的提问议论纷纷:只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鞋才合脚,走路才方便;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经济才能平稳地增长,社会才能和谐地发展。如此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对抽象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经济道理茅塞顿开,学生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的公民意愿更加迫切。
三是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动手操作刺激心动,心动促进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情境,不但能引领学生知行统一,而且能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明理。如教学《生活与哲学》中的“主次矛盾原理”时,课前,同桌两人准备好一些大石子、小石子、沙子和一只广口瓶子。课上,同桌两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操作(1)生:先在瓶子里装满大石子,再用小石子塞满大石子间的空隙,然后用沙子灌满大、小石子间的空隙。师:这次操作,大家有什么感悟?(生:全班交流感悟)(师:归纳)从大家的交流中发现,通过这次操作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工作、学习怎么紧张,总会有空闲的时间,要善于钻空子、挤时间。操作(2)生:先倒成空瓶子,后在瓶子里装满小石子,再用大石子塞小石子间的空隙(塞不进),然后用沙子灌满小石子间的空隙。操作(3)生:先倒成空瓶子,后在瓶子里装满沙子,再放大石子(瓶内放不了)。师:这两次的操作,大家有什么感悟?(生:全班交流感悟)师:(归纳)从大家的交流中发现,通过这两次的操作又明白了一个更深刻的道理:事情有大小之分,如果先做小事,会像先放沙子再放石子一样,石子放不了,必然是“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导致失掉抓大事,获得大成就的良机。哲学上把这一道理称之为“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如此动手操作的情境,学生操作、感悟、交流,老师启发、归纳、讲解,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思考,充分体现出教学的民主,师生间的地位平等。
四是创设角色体验的情境。进入角色才有真实体验,真实体验才能彰显角色。创设角色体验的情境,不但能让学生直面思考和正确对待社会现实,而且能让学生按照社会现实进行学习和生活。如教学《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先让学生进入市长角色,发表施政纲领,畅谈怎样造福于民。再让学生进入市民角色,畅谈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如何监督政府施政。促进学生产生公民应有的参与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此可见,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地融入公民教育,是锦上添花、事半功倍。
以上是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公民教育的研究》中的探索和实践,收效颇为明显。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创设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因融入公民教育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徐红宇. 谈谈如何丰富思想政治课程资源[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89-90.
[2] 齐海燕.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情景创设[J]. 当代教育科学,2004(9):57.
[3] 郁庭燕.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2):28-30.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