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及对策

2016-03-08 16:27吴纪龙陈宪章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吴纪龙,陈宪章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及对策

吴纪龙,陈宪章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摘要:把流行文化看作特定的生活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进一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学生两个方面阐释了流行文化所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借助大众文化及心理批判等相关理论,指出应在价值观教育、文化覆盖力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制定相应对策,进而有针对性地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网络新媒体技术广泛普及,与此相应的是文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流行文化越来越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等。在大学教育中,流行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开始明显地冲击到课堂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研究流行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思维和心理的影响机制,有效应对挑战。

一、流行文化作为特定生活方式及

其主要特征

要相对清晰地分析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方面影响,首先就要理清流行文化的涵义及其主要特征。

1.流行文化:以消费和娱乐为主导的特定生活方式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谈及流行文化,也经常遭遇到流行文化现象,但是要准确地阐释流行文化的概念仍然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诸如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文艺学等不同的学科出发可以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综合考虑不同定义的使用广度和影响力,本文选取如下两种定义视角去理解文化。首先,文化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所关涉的是人类的某些具体活动,如度假、节日庆典、亚文化活动等等;其次,文化是“指意实践”,所关涉的则是一些具体的“文本”,如肥皂剧、流行音乐、连环漫画等等[1]。在这两种文化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流行文化看作是随现代社会生活的广泛商业化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类型,它与传统上人们所理解的具有严肃性和超越性的高雅文化相区别,呈现给人们各种各样的影视、音乐和游戏等文本,让消费和娱乐成为主导性的休闲生活方式。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曾将流行文化定义为“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2]。在这个定义中,吉登斯也明显强调了流行文化广泛的消费参与性和娱乐性。

2.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结合大众文化和商品美学批判方面的理论以及我们的经验观察,大体可以描绘出流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商品性与消费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生产不断加速向文化领域的扩张,出现了“文化工业”这样专门的生产领域。文化工业和商业资本联合起来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生产着流行文化商品,并借助现代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传媒技术使之快速地传播到消费领域。流行文化工业借助商品美学手段广泛迎合和开发大众的需求和品味,诱导大众去尽可能频繁地去消费文化商品并形成习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视域中,“金钱始终是文化工业运转的枢纽和动力,是其存在的目的和根源。活跃于文化工业之中的商人们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必须有意识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适宜于对方心理机制的作品”[3]。在这种批判性视域中,流行文化所具有的商品消费性被漓淋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2)大众性与日常性。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所批量生产和传播的流行文化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定位,即为了资本变现而尽可能广泛地创造消费需要和覆盖人群。大众传媒在传播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放大人们的需要,从而不断巩固和加强流行文化的大众性特征。例如,有调查研究表明“在1970年时的美国,大概有2 %的人想要一部以上的电话,3 %的人想要第二台电视,20 %的人想要第二辆汽车,而到了21世纪,经过大众传媒不断地制造需求,相应的比例变为78 %、45 %和59 %,尽管第二件物品其实可有可无”[4]3-4。今天,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覆盖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线上娱乐的浪潮中去了。流行文化的大众性同时也意味着日常性,它要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人们的日常闲暇时间和空间。

(3)娱乐性与体验性。高雅文化由于其严肃和深刻的特性不适宜轻松便捷的解读和消费。流行文化则面向大众日常生活,要求着普遍快捷的消费,因此它更关注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流行文化越是贴近感性,就越便于人们接受和体验。流行文化这方面的特征就体现为娱乐性和体验性。强烈的娱乐性一方面让人们在消费流行文化时不用花费那么多思想上的努力,另一方面则使日常生活变得轻松与愉悦。娱乐性能解脱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遭遇和累积下来的思想及心理压力,同时也催化着人们对于事件、画面、意义、心情、美感、情调以及氛围等感性要素的体验敏感度。流行文化之所以对人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主要取决于它的娱乐性和体验性特征。

二、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授课和学生两个方面,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1.积极影响

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授课内容、氛围和方式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和理论原理的辅助讲解方面将流行文化要素引入授课过程,可以增强授课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由于流行文化要素更契合年轻大学生的体验和品味,也更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会使授课氛围变得更加开放和宽松;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大学思政教育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流行文化传播的“信息-娱乐化”机制也渐渐融入教学过程,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上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出诸如体验式、融入式和情景剧等教学方式。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个性及意识的养成和能力提升等方面,例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5]。流行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采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则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流行文化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分享文化生活经验,这也能够促进他们形成民主意识和公共意识。流行文化所包含的积极因素能够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消极影响

流行文化的传播和利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流行文化会加深教学矛盾和放大文化冲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侧重的是文化生产,教师的授课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生产过程,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层面上的认同和积淀。但是,流行文化更侧重于文化消费,其内容简单、形式幽默,是解脱思想心理压力的过程。因此,流行文化消费的娱乐过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更多严肃深刻思考努力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共同存在于课堂中时,就会加深教学矛盾。

其次,流行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消费会滋生青年亚文化,而青年亚文化往往表现出叛逆、随意调侃和解构崇高价值的特征,这无疑会放大它与作为主导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冲突。由于流行文化加深教学矛盾和放大文化冲突,便会削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一旦授课过程中缺少流行文化要素,而授课内容又比较深刻抽象时,学生的听课兴趣和耐心都会降低。

再者,多媒体技术和流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介入传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教学理念。“信息—娱乐化”的教学方式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听课的“抬头率”,但是这种方式如果过分迎合学生的娱乐口味,必然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质上是现实批判性和理想建构性辩证统一的社会形态及价值认同教育,“信息—娱乐化”的教学方式在缺失批判性和建构性的情况下会导致授课内容从属于娱乐形式的后果。

流行文化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的传播和利用对大学生这一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样十分明显。

首先,流行文化会导致大学生主体性的异化。在流行文化的消费过程中,大学生好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去自主选择文化内容,但事实上是文化工业预先设定和诱导了消费需要。流行文化在商业资本的预期和支配下会在价值观和心理层面不断诱导和训练青年大学生沉溺于娱乐享受之中,这一过程必然会致使他们“被消灭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创造力,成为‘被时尚’的牺牲品”[4]9。这种主体性的异化在听课学习态度上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耐心,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轻视思政课的价值。

其次,流行文化虽然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养成,但并不利于个性的长期良性发展。流行文化致使大学生在表达思考上囿于流行语和意见层面,形成散漫任性的生活学习态度,缺乏课堂学习的责任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拒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传达的思想启蒙意义。流行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表达方式和内容等良莠不齐,青年大学生一旦沉溺其中而又缺乏判断能力,可想而知这会对他们个性的长期良性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这些危害可能会表现为诱发道德及价值观问题或者造成自我认同危机等等。

再者,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所造成的严重消极影响莫过于阻碍他们思想能力的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向学生们传达一套现成可用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而是要在世界观及历史观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想能力以及把思想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现实层面考察个体的发展就不难发现,正是一个人的思想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旦在思想能力上出现脱节错位的问题,会严重制约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发展过程。人们越是缺乏思想能力和深度就越容易去接受浅薄流行的东西,这也正是那种平面化、碎片化、破坏性的后现代化文化类型日渐流行起来的原因。

三、针对流行文化影响的相应对策

流行文化作为以消费和娱乐为主导的特定生活方式并非仅仅是受主体消费意愿决定而可有可无的商品或客体,它在深层上已经构成了主体自身的具体存在,体现了主体成长发展所固有的需求层次和价值导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充分重视流行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深入反思并探索有深度及长效性的对策。

1.明确导向性,重视价值观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人超越动物的地方在于人能够超出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肉体的再生产层面去生产生活资料,人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就是表现自己生命的生活方式。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就必须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原理表明生活在最基础的层次上是生产的目的,或者说生活相对于生产而言是一个具有超越性导向的领域。如果说物质生产是一个必然性领域,那么生活则导向追求幸福的自由领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样法,而生活方式的内核则体现在生活价值的追求方面即价值观。如果说人们对于生活需求的一般认识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那么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自由发展需求的历史认识则构成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化类型,它在价值观上以社会进步为超越性导向,反对一切阻碍人自身发展的社会异化现象及其根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导向上必然侧重对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启蒙,重视培养他们的超越性价值追求。但是,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看到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这对于文化启蒙而言显然是一种异化现象。流行文化的消费和娱乐导向滋生和传播的主要是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它借助商品美学制造体验快感,让人们沉溺在被文化工业所制造的非本真需求假象之中无法自拔。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重视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2.深化教学理念,提升文化覆盖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是大学教育中必备的一门公共课这么简单,它既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具有具体的认同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重点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是树立基本的道德规范,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些目的的途径是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6]。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重视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淀、思想能力和境界的提升以及实践品格的养成,聚焦大学生的个体未来发展及其在未来社会化进程中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形态的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根本上指向青年大学生发展的成长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层次,需要保持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深化坚守教育理念,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课堂效果和氛围而使教学过分娱乐化和情感化。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用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成果去帮助广大师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理想信念。”[7]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和阐释能力,下足功夫既备好课又备好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提升课堂的文化覆盖力。那些名师大家之所以能够把课上得精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文化覆盖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没有足够强的文化覆盖力,学生在下面就要分散注意力去玩手机、娱乐。

3.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优化过程同时也是深化过程,这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不误导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充分吸收网络传媒技术和流行文化的积极影响,目标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其次,针对流行文化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深化扩展批判性的维度,有必要增加流行文化批判、商品美学批判方面的内容,进而培养大学生对流行文化消费行为的省思能力。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多阅读相关学科的文本,形成跨学科的理论背景和思想知识储备。

另外,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使学生从玩手机等娱乐活动中解脱出来。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将“课堂-讲台”转变为话语、行为和思想的舞台,将学生带入到舞台情境中去。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热点难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给学生预设一定的人物角色,然后进行提问并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还有就是教师也可以选取相对生动具体的内容分配给学生,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备课,然后让他们上台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授课中来,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实现自我价值认同。教师充分地指导学生、互动点评及肯定也是对他们在情感层面的缺失性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第五版.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2] GIDDENS A.Sociology[M].THE third edition,1997:364.

[3] 张一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中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新左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56.

[4]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商品美学批判:关注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美学[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顾洪英.流行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5.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0.

[7] 冯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46.

(责任编辑王莉)

Influence of Popular Culture 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WU Ji-long, CHEN Xian-zha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Abstract:Popular culture is regarded as a particular way of lif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cultur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nalys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popular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students. Based on mass culture, psychological criticism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come up with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Key words:popular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D64;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2-0174-04

作者简介:吴纪龙(1983-),男,山东平邑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4JDSZK06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JGZXS13007)。

收稿日期:2016-01-04;最后修回日期:2016-01-22

猜你喜欢
流行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浅谈流行文化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