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人的心灵生态的培育

2016-03-07 14:01:46焦盼盼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和谐社会

焦盼盼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和谐社会视域下人的心灵生态的培育

焦盼盼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心灵生态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且心灵生态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平衡和失衡两种状态。和谐社会视域下人的心灵生态的培育尤为必要,和谐的心灵生态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问题。我们要从提高自我内心修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注重优秀文化传播、发挥媒体舆论导向等方面来促进人的心灵生态的培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心灵生态;培育路径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心灵生态,而和谐的心灵生态又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群体事件时有发生,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身也出现了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心灵生态的和谐问题。

一、和谐社会视域下心灵生态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但这种智慧主要是针对自然界的,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其中每一部分都要发挥作用,我们人类不能对其进行破坏。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和心灵生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修身即修养身心,要求内心和谐和外界和谐,没有杂念。这为我们研究心灵生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行性方案。

笔者认为心灵生态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试图为心灵生态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灵生态是社会主体对各种社会事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行为的总和。心灵生态具有情境性和主体性。人类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是紧密关联的,人是生命网上的重要一环,心灵生态作为人类改造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必须从全局出发,密切关注人自身以及与人相关的群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

“心灵生态”一词由“心灵”和“生态”两个词组构成,所谓心灵生态应当指心灵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由此可知心灵生态有平衡和失衡两种状态。我们研究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心灵生态即研究平衡的心灵生态,亦即和谐的心灵生态。但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不断解决矛盾的社会,或是使各种问题达到平衡状态的社会,因此,心灵生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灵生态的平衡与失衡也是伴随个体存在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努力维护心灵生态的平衡,试图解决心灵生态的失衡。

和谐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鉴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突出,且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人们心灵生态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谐的心灵生态。笔者认为和谐的心灵生态应该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人的心灵生态培育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和谐心灵生态培育的依托,也是最终目的。和谐心灵生态的培育意义重大,不仅是培育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

首先,和谐心灵生态是培育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保障。“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本来应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从大自然中索取的越来越多,生态危机频发。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不仅威胁着当代人的生存,也威胁到整个人类大业,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而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无节制地索取,人类无节制索取又归因于人类心灵生态的不和谐。因此,和谐的心灵生态是培育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保障。

其次,和谐心灵生态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受个人的直接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情的完成,有助于人们良好心情的保持。相反,人际关系不和谐,则会造成事情完成受限,人们心情变糟。当前社会出现了许多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局面,主要原因是人们心灵生态出现了问题。要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内因入手,从个人自身出发,积极培育和谐的心灵生态,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和谐人际关系也就容易构建。所以说和谐的心灵生态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再次,和谐心灵生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和谐社会作过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人是社会的小细胞,所以社会的和谐要以个人心灵生态的和谐为基础。当前,我国处于转型发展期,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出现一系列问题,权力腐败、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问题不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如此多元化的价值观,已严重影响人们的选择,导致人们心灵生态的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把和谐的心灵生态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克服不良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侵蚀,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和谐相处,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和谐心灵生态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我们把心理问题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我认知的不全面、不深刻;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个体处理不好自身与环境的平衡;障碍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受损后持久地感到痛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发展性心理问题是我们遇到的最多的心理问题。如果自我认知总是不正确,我们极易陷入困惑之中,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培育和谐的心灵生态,增强人们的心理素质,进而改变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

三、和谐社会视域下人的心灵生态培育路径

对于和谐心灵生态的培育,我们不能只强调它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为它提出可以实现的路径,以切实可行的方法促进其实现。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四种方法:提高自我修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注重优秀文化传播,发挥媒体舆论导向。

1.提高自我内心修养

伊壁鸠鲁把个人“快乐即是目的”作为他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原则,康德也曾经说过:“一切幸福论者都是实践上的个人主义者。”和谐心灵的主体是人,而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因此要想培育和谐的心灵生态,首要的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提高个人内心修养。提高自我内心修养,要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通过受教育、自我学习等方式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和谐的心灵生态。提高自我内心修养,要求我们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够以淡然的态度对待挫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使真有不公平的事,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和谐的社会大环境是个人和谐心灵成长的港湾,因此要建设和谐心灵生态,也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会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才是和谐心灵生态建设最可靠的保障。我国现在社会上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社会问题突出,特别是在公平问题上,出现少数人被边缘化的现象,长此下去,社会问题很可能会发展成心理问题。为了防止问题转化,国家相关工作部门要建立长效的社会机制,加强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在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诉求表达、矛盾处理、相关控制等有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消灭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首先,要建立心灵生态的相关预警机制,完善信访平台建设,在一些社会问题发生之前就进行教育和警告;其次,事后制裁要严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体现公平正义,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保护,对一些不合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给予法律的相应制裁。再次,要切实落实我国的分配制度,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同时照顾弱势群体,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3.注重优秀文化传播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修心养性,我们必须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利用既成的文化产品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明朝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学说对和谐心灵生态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王阳明从两方面阐述如何实现良知,一方面要内省,即自我反省、反思,有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要外行,把其外化为行为,践行内心修养。同时,我们还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具有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然后在社会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为和谐心灵生态的培育添砖加瓦。

4.发挥媒体舆论导向

当今社会,报纸、广播、电视这“老三宝”已经成为过去式,连电脑也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我们进入了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新型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途径。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因此,这些新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和谐心灵生态的培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新型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关怀社会时事,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传播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加强对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工作,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和谐、公正、充满活力的氛围。同时要把党的一些重要举措宣传到位,让人们坚信中国共产党。要时刻关注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地位体现出来,传播先进文化,净化人民内心,凝聚中国力量。

和谐心灵生态培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心灵生态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心灵生态的培育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社会大氛围是积极向上的,只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力行,相信全社会都会形成和谐心灵生态之风,我们离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向阳,刘晓建.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康德谈道德哲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阳明传习录及大学问[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

[6]朱有志.和谐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7]杨金洲.论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根据[J].江南大学学报,2005,(8).

[8]屈卫东.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科教文汇,2007,(3).

[9]杨宝国.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首先创建法治社会[J].辽宁大学学报,2007,(4).

[10]王佳.和谐社会视域下和谐社会心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5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025-03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和谐社会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科技资讯(2016年25期)2016-12-27 14:07:53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23:09:41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05:04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3:33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