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喜
(武夷学院 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试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代天喜
(武夷学院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平台。如何使用好网络尤其是新媒体,引导和管理网络舆论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管理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网络媒体不断成长壮大,网络舆论的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高校这种特殊的组织和网络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伴随着校园网的发展,迅速成为高校校园舆论的中坚力量。密切关注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与类型
舆论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它的原始状态是意见,正是通过讨论,才使得意见从无序到有序,从议论纷纷中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这就是舆论。而舆论形成的标志就是达成共同意见,达到社会认可。高校网络舆论集中在校园网络新闻评论和校园论坛上。目前新闻栏目开通网友评论的高校寥寥无几,大多数舆论集中在校园论坛和贴吧上。高校网络舆论呈现出广泛性、舆论形成迅速、情绪化等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论主题广泛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高校网络舆论行为[1]。高校舆论的来源通常涉及两种情况:高校师生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非直接利益相关者。
表1 高校网络舆论主题表
舆论涉及既有当前的社会热点,也有校园焦点,还有大学生个人生活中的问题。个人观点的发布完全是自发的,随意性比较大。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高校生活不像社会生活那么复杂,上网时间比较充足,大学生年龄和文化水平相当,具有群体性特点,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出较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独立主体意识。大学生在网上通过态度、意见、情感情绪等的表达和交流,形成了网络舆论,一旦有热点事件,会迅速形成舆论,网络舆论行为在高校校园获得较大认同。
(三)高校舆论情绪化成分偏多
高校网络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是年龄普遍比较小,思想比较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冲动,有时考虑问题会比较片面、不成熟,甚至非常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煽动和蛊惑。特别是在敏感时期,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在受到蛊惑的情况下,一些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容易跟着发布一些有害信息,从而造成恶劣的影响[2]。还有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因为学校管理部门处理某一件事情不当而与学生发生冲突,或者是某种管理行为影响了部门学生的权益,而在一段时间里没有给学生合理的解决和答复的情况下发生的群体事件。这种群体行为在校园的影响很大,迅速成为校园舆论的焦点,如不及时解决,无论是对社会、学校还是本人,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作用
(一)搭建各类网络宣传平台
网络宣传与传统媒体的宣传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的覆盖面广、感染力强、影响力大,是塑造高校形象,提高高校知名度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员工思想感情,凝聚人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高校通过在校园网开辟学校概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招生就业、合作交流、校内公告、团学工作、学校论坛等各类宣传版块,积极搭建各类宣传平台。以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使之成为高校对内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工具。
微博、微信是继E-mail、QQ、BBS、博客之后的全新信息平台和网络交流方式。微博以其篇幅短小、快捷便利日益成为网友尤其是大学生喜欢的网络交流方式。微信是一款跨平台的通讯工具,支持单人、多人参与。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同时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用户可以随时记录传递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订阅号、服务号和朋友圈发布与关注其的好友进行分享和互动交流。微博、微信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正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已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起到深远的影响。微博的信息量大、速度传播快、覆盖范围广泛,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的大学生,同时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何利用网络深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众多高校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高校在对网络宣传的规律和优势加以研究的基础上,还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针对高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及时创建相关的板块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在重视网络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的教育,辅助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地深入到全校学生当中。
大型维修集团的崛起可能导致小型实体企业更多地转向第三方或与改装等相关的业务领域。目前有一种趋势是消费者希望通过降低保费、增加流动性盈余,这为大型维修集团之外的其他小店带来更多业务机会。另外,固定价格维修、大型连锁集团的规模效应以及更经济的维修成本,为维修市场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加剧了维修店之间的竞争,这对保险公司是非常有益的,维修店为了盈利赚钱都在想方设法提高效率。
(三)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学校通过网络论坛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网络引导和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一些师生关注的话题,在网上与学生交流思想,听取不同意见,使网络论坛成为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成为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有力工具。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策略
加强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要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
高校网络引导与管理要注重思想性、教育性和主导性,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同时也要针对高校的特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增强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一方面。高校应建立既有突出思想性、教育性的红色网站,同时又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的学生网站,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服务性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网络育人环境。将国内外大事、学校重大会议及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网络及时报道,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校重大决策和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学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高校网络舆论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这些都对大学生起着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利用微博、微信的特点及时了解师生、发布信息。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时随地记录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已逐渐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行为习惯。作为新兴的媒介平台,微博、微信以其独特的传播机制和日益显著的影响力,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让学生第一时间快速获取知识,展示个人及组织的影响力。微博、微信具有传播的及时性,极强的互动性,高度的开放性,信息发布的多样性等特点,给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引导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系部微博、微信、学生社团微博、微信等,隶属不同的组织和部门,分工合作,及时通过微博、微信发布自己的信息,通过私信、聊天、评论等,进行互动交流,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渗透其中,及时化解矛盾,了解师生动态,有助于开展思政工作。从班级及社团组织来看,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调查了解学生意见和建议,共享信息资料,及时发布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及处理结果,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同时便于对学生组织的分类管理。从学校层面来看,及时发布学校新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体活动、典型师生的情况,还可以开展有奖参与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氛围,便于有组织、系统地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
(二)建立校园网络舆论防范和监督体系
透视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一般都是先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重大事件产生,然后才有大学生网民的意见、观点、情绪等。学校应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舆论引导,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4]。高校网络建设应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制,运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和过滤。
在硬件方面,各种相关的网络技术或编辑手段或多或少可以实现对话题的控制,目前主流的网络舆论管理办法是采取信息过滤技术。根据TCP/IP协议划分的层次关系,在不同的工作层次有不同的信息过滤技术。软件方面,网络把关人的直接行为,就是现有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引导措施。以高校BBS为例,一般的BBS每个版块都设有版主,有删帖的权力,这些版主大部分是学生,他们“把关”的能力不见得达到学校的期望值。因此,高校针对自己的BBS,都另设有专人进行监督,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开展正面引导,采用“疏、导、堵”的方法。“疏”即把握动态,正面应对。通过网络信息监控、收集和舆情研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密切关注网上学生思想动态,一方面澄清错误言论;另一方面冲淡过激争论。“导”即主动出击,因势利导。学校组织网络信息评论员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一方面开展即时性评论,及时跟帖批驳反面声音;另一方面通过发贴、跟帖发表引导性评论,发布正面观点。“堵”即加强监控,有效预防。学校加强站内管理,各版主严格审核有关信息,对恶意信息立即删除,对情绪偏激的帖子缓冲处理,当晚版面整理时删除,促成网上正面言论强势。对一些反动言论传播者要一追到底,严肃查处,对于恶意制造事端,有目的拉帮结派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进行分类,做好跟踪、分析、处理工作[5]。及时防止这些信息成为大学生舆论的焦点,避免引起大学生心理、感情、行为上的波动。
(三)建立高素质的校园网络舆论评论员队伍
高校要组建以相关部处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学生网络管理员、论坛管理员、学生党员干部为主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活跃在论坛的各个版块,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化解矛盾,以客观公正的看法加以引导和监管。工作队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充分了解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各类网络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能够适应全新的工作模式,及时查找、搜索相关的热点分析以及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等信息,有较强的教育介入、引导能力。对于有关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疑问或咨询能够答复的即在网上做出答复,不能答复的可告知咨询途径或协助联系相关部门处理,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渠道积极参加学校管理。对于当前国际关系及社会政治等敏感话题,应仔细甄别,把握尺度,恰当引导来开展工作[6]。对网络上出现的消极个人言论,应通过开展网络谈心、网络心理治疗、网络救助、线下工作等活动,发现苗头及时处理,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我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许多与法律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如用互联网散布反科学、反民主、危害国家安全以及黄色淫秽的有害信息;在网上制造谣言、诽谤他人名誉、侵犯他人隐私权;制造计算机病毒、进行黑客攻击,危害信息和网络安全;网络欺诈及互联网业界之间的不正常竞争;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约束。积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十分重要,要使大学生们深深地认识到,网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意识和安全意识,是网络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期望的,因为,它能够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也能够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享受。因此,为了使网络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安全意识[7]。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匿名隐姓而导致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通过自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运用网络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通过网络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后勤服务质量等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时,相关部门就可以有意识地采取组织 “网上嘉宾访谈”、“网上问卷调查”等活动吸引师生的参与,并及时了解师生的意见和心声,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不断强化主导舆论的影响力,把公众对学校决策关注的重点和方向引导到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来。网络舆论应该充分利用其在师生中的广泛影响力,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反馈学校管理工作情况、加强学校和师生互动关系、促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以师生为本,交流互动的引导策略,建立起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互信机制,形成良好言论空间,积极促进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
网络的产生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宣讲者变为聆听者,轻松融入大学生群体,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好工作,是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机遇和挑战。
总之,网络时代对高校舆论的引导,是一个复杂、困难的工作。学校要主动把握网络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特点,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春, 黄华强.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6) .
[2]余惠琼.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07,(3) .
[3]穆建刚, 刘立红, 连水仙.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4) .
[4]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张瑜.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6]于亚光, 王想平. 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 北京教育(高教版) , 2005,(3).
[7]郭志新. 网络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06,(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9-28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