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义功能观照下的科技翻译缺省问题

2016-03-07 12:13:23罗迪江粟湘云
关键词:科技翻译缺省

罗迪江, 粟湘云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艺文寻珠】

语言表义功能观照下的科技翻译缺省问题

罗迪江, 粟湘云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缺省是科技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性。需要从科技翻译的语言结构缺省、语境关系缺省与动态性缺省等方面进行动态的整体的功能性综观,从而使原文与译文在动态的意义生成中获得最佳的趋同效应。

关键词:语言表义功能;科技翻译;缺省

语言适应论作为一种新的语用学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当代欧洲大陆语用学派的研究路向,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功能性的语用“综观论”。维索尔伦把语言适应论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两点:一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二是语言表义功能就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1]55-56。它完全遵循了当代欧洲大陆学派的综观论思想,明确地拒斥了英美学派“分相论”要求给语用学确定分析单位及其研究任务的主张,顺应了当代语言学跨学科、跨界面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路向。在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论框架里,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语言表义功能”(meaningful functioning of language),其认知观念在其本质上要求,用语言表达意义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人们适应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导致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意义的理解和表达[2]。语言表义功能所蕴涵的语言特性及其认知价值为语言使用与意义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人们的认知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语言分析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跨国科技交流与科技翻译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翻译学界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语言表义功能的引入,将翻译置于语言适应论的框架下讨论,目的是不仅要以语言表义功能为视角对科技翻译缺省问题进行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综观(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而且试图揭示科技翻译缺省问题的本质特征,从另一个侧面体现科技翻译的整体功能性与学科交叉性。

一、语言表义功能的动态性特征及其对科技翻译的理论价值

语言适应论把语言表义功能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统一体[1]73。语言表义功能普遍存在于语言使用之中,其要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言表义功能是一个由意义建构与意义涌现构成的意义生成,并随着语言适应的意识程度、语境关系与语言结构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动态生成的[3]。语言表义功能把意义的建构性与涌现性有效地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并在意义的建构性与涌现性之间设定了一个基本连续性,从而导致语言表达意义的不完备性。它揭示了这样的事实:意义生成是异质性、多样性、受限性与动态性的,而非同质性、同一性、自由性和静态性的,或者说,意义生成并非预先给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受限生成过程。

第二,语言表义功能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由语境关系适应、语言结构适应、动态适应与适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以至于很难彼此分开。语言表义功能是语言使用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语言使用都离不开语言表义功能。它表明,对意义生成与语言现象的解释不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综观。这样,我们就不是简单地去探索意义生成的一种解释,而是综观意义生成,发现意义生成的有机整体。

第三,语言表义功能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普遍存在。语言表义功能不是把语言使用、语境关系、语言结构、意识程度看作存在的相互独立的实体,而是把它们理解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理解为描述相互作用的意义生成的动态特征。语言表义功能的相互作用显示了意义生成的复杂性、涌现性、建构性、受限性动态性等特征。

鉴于语言表义功能的动态性特征及意义生成的复杂性,语言表义功能与科技翻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与适存性。在语言表义功能的观照下,科技翻译不是一个原作语言符号对应目的语语言符号的简单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对原文进行语言表义功能或意义生成的动态过程。换言之,翻译不是静态的意义翻译,而是以语言表义功能为驱动,以意义生成为目标,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受限生成过程。在受限生成过程中,语言表义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科技翻译的文本信息、语境关系、语言结构等相关因素的取舍,以便获得理想的具有趋同效应的意义生成。因此,语言表义功能对于指导科技翻译的认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一,语言表义功能对科技翻译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适用性。科技翻译是一个原文与译文语言表义功能的语码转换过程,它会涉及到原文与译文的语言表义功能及其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推进的意义生成过程。维索尔伦的语言表义功能将意义生成置于综观论思想之中,把意义生成视为意义建构与意义涌现的辩证统一体,从而拓展了意义观的内涵与外延。这样,科技翻译的语言表义功能就不再是单一的解释,而是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综观,从而使科技翻译得到更全面更整体的解释。

第二,语言表义功能为科技翻译提供了更全面的、整体的认知方法。它不仅能帮助译者拓宽自己的翻译视野,而且确立了科技翻译的“意义生成”核心概念,从意义建构与意义涌现两个层面建立科技翻译的意义生成模式,强调意义生成的动态性、建构性、涌现性与动态性,从而实现对科技翻译整体的功能性综观。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扩张,译者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科技传播与交流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翻译使命,翻译的认知活动及其对科技信息的处理活动将是不完备的,这就使得语言表义功能在科技翻译中则可大显身手,突显语言表义功能的理论指导价值。

二、语言表义功能上的科技翻译缺省及其意义生成

如上所述,科技翻译就是一个用语言表达意义的从原文符号转换成译文符号系统的动态过程,其重要特征是生成的动态性、建构性、涌现性与受限性。它反映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征,而且必然在语言表义功能上表现出来,也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科技翻译的基础与依据。由于“语言符号的局限性”、“语言本身的功能就不完备”[4]以及信息处理的受限性,语言表义功能也是不完备的。从本质上说,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性恰恰是源于语言结构适应、语境关系适应、适应动态性以及适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的不完备性。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性导致人们生成文本时总是略去已知的信息,造成了意义生成的缺省。所谓的“缺省”,用德里达的话来说,即当下的“不在场”,也就是当下不出现在文本语符序列中但能为主体直观和感知到的东西,是一种意义“潜势”[5]。这种意义潜势就蕴含了语言表义功能的各种不同的缺省。对翻译来说,“缺省就是译者根据交际者的意图或读/听者的期待决定信息的取舍,当省则省,不当省则不省,而需要凸显原文中缺省的信息时,还要凸显出来”[6]。我们认为,语言表义功能观照下的科技翻译具有语言结构缺省、语境关系缺省与动态性缺省三种情况。

(一)科技翻译的语言结构缺省

科技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表义功能的意义生成活动,译者要根据科技文本的语言结构进行相关调变,使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表义功能尽可能地产生趋同效应。语言表义功能一方面体现了科技语言的专业功能性与术语精确性,另一方面其意义生成的不完备性,构成了科技翻译在语言结构上的缺省。科技翻译的缺省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语义、语用、句法、语篇等层面。如果条件许可,便不可不译;如果不许可;便可不译。例如:

(1)There is a complete energy cycle of the plant. We decided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cycle, then we would not affect the plant’s growth. The biocircuit makes an acquisition and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energy to later make charges for low consumption. (“Green”WaytoChargePhones)

例(1)中斜体文字energy cycle、incorporate into cycle、makes an acquisition、low consumption为缺省值,其语言结构缺省自然就包括了科技语言本身所沉淀的语言表义功能。对于这种语言结构缺省,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围绕意义建构与意义涌现进行调变与增补,减少原文词汇所缺省的语义特征,最大限度地恢复因科技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性而损失的生成意义,才能使译文语篇连贯、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从而更好地忠于作者、服务读者。那么,energy cycle 的语言表义功能为energy cycle [system],其意义生成为“能源循环[系统]”;incorporate into cycle的表义功能为incorporate [the biocircuit] into cycle [system],其意义生成为“将[生物回路装置]植入循环[系统]”;makes an acquisition的语言表义功能为makes an acquisition [of energy],其意义生成为“获取[能源]”;low consumption的语言表义功能为low consumption device,其意义生成为“低消耗[设备]”。例(1)的语言结构缺省通过意义生成后克服了科技信息交流的“抗阻性”与科技语言的“特异性”,从而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语言表义功能,与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达成了趋同效应:

译文:这里存在着一个完整的植物能源循环系统。我们决定将[生物回路装置]植入这个循环[系统]之中而不致于影响植物生长。它不仅能够获取[能源]而且能够转换成为低消耗[设备]充电的能源。

基于科技语言表义功能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译者对科技语言的理解与解释,在科技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科技语言结构缺省的语言表义功能中寻求其意义生成,通过意义建构与意义涌现两个层面捕捉或辨析科技语言结构中那些隐含的语义特征或语用特征,并将原文中缺省的信息在译文中凸显出来。基于科技翻译的复杂性,原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可供译者调变的意义潜势,而译文就成为一个根据语言表义功能进行意义生成的调变结果。意义生成的调变并非意味着减损,它是原文缺省与译文增生的联结点,亦是科技翻译一种动态的语言表义功能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原文与译文在语言表义功能上具有趋同效应。因此,由调变而来的译语语篇既是源语语篇的表征,也是世界的表征,是可以代表源语语篇的[7]。这就是科技翻译语言表义功能的本质。

(二)科技翻译的语境关系缺省

科技翻译的语境关系缺省可以通过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特征来进行识别,例如译者对科技语境的认知激活、科技语篇的前指、互指、自指、例释、诠释、省略等语篇内衔接。在科技翻译过程中,每个语言结构一旦被译者所选择,它就会有意识无意地进入到科技翻译的语境之中。由于“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受限生成过程”[8],它既限制了能够激活的“世界”的类型和数量,又限制了发话者与受话者在语境生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场景和资源。这就需要译者通过语言表义功能直接或间接地识解科技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缺省,并由此进一步在译文中生成具有趋同效应的语境关系,补偿原文中的语境关系缺省,使译文向原文最大程度地趋同。例如:

(2)The crisis of the German car manufacturer Volkswagen has deepened further with a revelation that it had understated the fuel consumption of 800,000 cars produced in Europe. An internal investigation also revealed what the company called inconsist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est.

例(2)中inconsist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est所蕴含的语言语境缺省自然地包括了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公司的轿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导致的危机。在原文语码的语境激活下,译者通过语言表义功能进行阐释,将原文缺省的语境关系析取出来,那么the fuel consumption与carbon dioxide emission、German car manufacturer Volkswagen与internal以互指的形式实现了语篇语义相关,通过意义生成获取了语篇内衔接。因此,the fuel consumption与carbon dioxide emission的意义生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internal 的缺省值为“公司”,其意义生成为“公司内部”;test的语境只提供有限特征参数,则其缺省值“结果”得以在译文中显化,意义生成为“检测结果”。在译文的语境关系制约下,译者有意识地对原文中的inconsistency进行有效解读,最后形成了与原文缺省所隐含的意义(与实际排放量相互矛盾)达到了可接受增补性的趋同效应:

译文:因被爆出80万辆欧洲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公司的危机再次升级。公司内部调查也显示,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结果与实际排放量相互矛盾。

(三)科技翻译的动态性缺省

语言结构缺省与语境关系缺省强调的是科技翻译过程中的静态性缺省,而科技翻译过程中的意义生成除了要考虑到语境因素与语言结构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到译者使用不同的语用策略。意义生成是语言使用中多种因素之间互动的结果,其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复杂性过程[9]。科技翻译过程中在语境因素与语言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科技语言的选择充满着灵活性与多样性。译者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科技文本规则或科技文本的形式—功能关系进行语码转换,而是根据语境与语言结构进行动态性调变,过滤或补偿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使其意义生成成为一个动态的调变过程。这个调变的过程涉及到了科技翻译的动态性缺省,需要译者以语篇的语言表义功能为参照,争取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意义生成最大程度的趋同效应。这就意味着译文要进行合理取舍与调变,尽可能地保全原文的语言表义功能。例如:

(3)Normally, bubbles of gas contained in ordinary water have smooth surfaces. But the infusion of ultrasound makes their surfaces ripple, almost like the surface of sand paper. Flowing with water over contaminated surfaces, the bubbles effectively take dirt away. (TinyBubblesTurnWaterIntoEffectiveCleaningTool)

译文:通常情况下,普通水中【含有】的气泡表面是平滑的。然而,超声波融入[水中],会使泡沫表面几乎如同砂纸【表面】一样起皱。当水流过不洁物体【表面】时,泡沫[能]有效地去除了污垢。

显而易见,语言的线性结构及其表义功能对翻译过程中的许多现象都有制约作用。因此,译者只能先确定所蕴含的语言表义功能,然后根据语言结构与语境关系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基础上灵活地安排话语的信息结构,对缺省的信息进行补偿与调变,使话语的意义生成与原文的作者意图达到最大的趋同效应。例(3)中contained(含有)的表义功能蕴含于in ordinary water之中,主体在译文中对其作出语用策略上的调变,可以将其过滤掉,避免译文的冗余;在语境因素与语言结构的相互作用下,例(3)中出现三个surface,它会在无意识之中制约着译者对信息的处理,因此译者可将后面两个surface作为冗余信息不加以翻译,以保证译文的简约性。同样,译者还需要在译文中对原文中的缺省值进行动态的处理,如infusion在原文中的语义逻辑是“融入[水中]”,effectively在原文中的语义特征会推衍出“[能]有效地”,这样译者就要根据这些词或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动态阐释,将动态性的缺省在译文中得到相应的补偿而生成具有趋同效应的意义;将原文中的冗余信息在译文中过滤掉,保证译文的通顺准确。可以说,在科技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地位是语言的产生与解释过程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深深地扎根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世界之中”[10]。

三、结语

应用翻译研究范围极广,需要大量的技术理论范畴研究,要求研究者从经验模块中获得的经验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模块各范畴内的理论表征,并对其内容作出充实、调节、修订、增补等[11]。本文借助维索尔伦的语言表义功能概念,既是对具有复杂性与挑战性的科技翻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亦是对实用翻译范畴的研究作一次充实与增补,为科技翻译给出了颇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首先,科技翻译可以被视为是语言表义功能驱动下的意义建构与意义涌现共同作用的动态意义生成过程。这种处理办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在于用辩证统一的眼光来看待科技翻译过程中缺省问题与意义生成问题,或者说,这种认知观念坚持了科技翻译的整体功能性综观。其次,科技翻译的缺省在本质上反映的还是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性与意义生成的动态性。因此,译者需要以整体功能性的综观来理解与把握科技翻译的语言结构缺省、语境关系缺省与动态性缺省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原文的语言表义功能,又要关注译文中意义生成的动态性,最终使原文与译文在语言表义功能获得最佳的趋同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建立在维索尔伦语言表义功能之上探讨科技翻译无疑是一种可取的研究路向,它为科技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与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1999:55-56.

[2]罗迪江. 论语言适应论的生成观[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 (3): 62-66.

[3]罗迪江,兰晶. CAS理论视角下的语言适应论探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67-71.

[4]钱冠连. 汉语文化语用学: 人文网络言语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10.

[5]曾利沙. 论文本的缺省性、增生性与阐释性——兼论描写翻译学理论研究方法论[J].外语学刊, 2004(5): 77-81,94.

[6]赵彦春. 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 117-121.

[7]赵彦春. 翻译学归结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149.

[8]罗迪江, 董保华. 论语言适应论的语境生成观[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128-132.

[9]罗迪江, 兰晶. 语言适应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16-20.

[10]罗迪江, 兰晶. 语言适应论的本体论意蕴[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116-120.

[11]曾利沙. 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J]. 上海翻译, 2012(4): 1-6.

Default of Science-technology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Meaningful Functioning of Language

LUO Di-jiang, SU Xiang-yun

(ForeignLanguagesCollege,Gu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iuzhou545006,China)

Abstract:Default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science-technology translation for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of incompleteness of meaningful functioning of language. Its default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contextual correlates and dynamics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which make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reach the best converge in the process of dynamic meaning generation.

Key words:meaningful functioning of language; science-technology translation; default

DOI:10.15926/j.cnki.hkdsk.2016.03.011

收稿日期:2015-11-1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KY2015YB175);广西教育厅教改项目(2014 JG B421);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JGY2014116)

作者简介:罗迪江(1974— ),男,壮族,广西忻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用学与科技翻译研究;粟湘云(1992—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3-0056-05

猜你喜欢
科技翻译缺省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分析
牡丹(2017年15期)2017-07-06 18:27:53
基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科技英语翻译应用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1:01:23
论科技翻译记忆库的建设
试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评价对象缺省项识别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外国语文(2015年4期)2015-11-14 01:57:56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科技翻译的文体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