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莉
[摘 要]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育人模式,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有着实践性、多样性、教育性等特点。现如今,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也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从内涵、特征及必要性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进行相关探索,旨在推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136 — 02
中共中央在2012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历来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我们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之前,必须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
理解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基本前提,并且对后续研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谓实践育人,是指在尊重个体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个体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促进个体自身发展的一种育人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实践育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手段,以促使大学生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解读,首先,实践是手段。人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实践,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践。大学生所掌握和习得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进一步强化,也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实践只是作为一种育人的手段和方式而存在。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考察、虚拟实践等,每一种实践形式都各有其有点,各自发挥着其育人的作用。其次,育人是目的。之所以开展各种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最终的归宿和目的还是要回归于“育人”二字,也就是说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最终的目的,一切手段和方式都是为最终目的在作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教育理念的更新,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已然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活动是学生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有着自身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实践性、多样性、教育性三个方面。
1.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一种以实践活动来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大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思想都只是单纯获得了理论,这些学习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总流程中间的一个环节。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学生从事的实践活动,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灯塔,指明方向,少走弯路。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必须切切实实的落实到实践中,以实践为依托,才能取得实践育人的预期目的。我们通过实践改造着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的实践,同时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影响着学生的主观世界。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实践育人的实践性。
2.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式的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虚拟实践等,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教育要求。第二,对象的多样性,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对象都是大学生,但是大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各异,专业性质也各不相同,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都存在差异,这都决定实践育人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到对象的多样性。第三,载体的多样性,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所采用的载体也具有多样性。除了可以运用活动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之外,也可以运用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载体在虚拟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
3.教育性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使学生在习得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之后,以实践活动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使大学生们实现知识的内化,了解社会的期许和要求,并进而外化为自身积极的行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整个过程都是极具教育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丰富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途径。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教育性远没有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的教育作用大,实践育人的活动是学生亲自参与进来的,所以实践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很大。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水平,帮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修正学生不合时宜或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从这个层面来说,实践育人活动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性。
三、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认识的基础是实践,人们所有认识的来源都要归于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也曾谈到“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1〕可见,在认识与实践二者的关系中,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那么将实践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显得理所当然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获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理解,就必须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切身体会。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起着指导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更进一步发展和阐释。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门科学而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从理论形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思辨的结果,也不是推理的产物,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直接材料的基础之上。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它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也就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其教育对象传授理论知识,受教育者也不是纯粹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强化所习得的理论知识,并将已经内化的理论知识外化为对社会有益的实际活动,实现“知”和“行”的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不仅仅掌握完善的学科知识和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大学生要想提升自我、丰富自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许多学生可以在思政课理论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却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很差。为了考试分数而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内化,并实现行动的外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学科,将实践育人运用于学科领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对国外经验的有益借鉴
国外虽然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各国的教育之中,国民教育、历史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等都是国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表现。比如美国每年都会划拨一部扥财政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国各地兴建博物馆、纪念馆等。美国的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等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并且每年都是组织学生到各个地方进行参观。这些场馆是美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其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强化。参观承载着历史和文明的文化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一种典型方式,很显然美国的这一做法收获到了很好的效益。那么我们也应该对国外的做法进行借鉴,并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们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方式和途径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287.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07-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