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菲菲
[摘 要]民主与自由,是马克思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的源头。研究马克思的民主观,脱离不开对他青年时代民主思想的探求。在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学界长期关注黑格尔,对马克思与卢梭、费尔巴哈、卢格、赫斯的学术关联的讨论不多,因此,本文展开相关的文献述评,以期明晰早期马克思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马克思;民主思想;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011 — 02
一、马克思与卢梭
在卢梭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关系上,国内外存在几种不同声音。
以部分苏联学者为代表,认为卢梭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影响极少。列宁认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探讨马克思民主理论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考察了马克思民主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来源。部分学者强调,卢梭的民主理论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甚至认为二者几乎等同。德拉·沃尔佩提出,卢梭的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前提,马克思继承了卢梭人民主权说的同时摒弃其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新的民主理论。科莱蒂认为较之卢梭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只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没有增添新东西。“马克思对议会制度的批判,他的普遍代表权理论,甚至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都能追溯到卢梭那里”。〔1〕
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继承和超越了卢梭的人民主权。马克思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而呐喊的民主思想,与卢梭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提出的一些民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郭丽兰认为卢梭在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影响。其一是从经济角度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的起源问题,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废除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结论。其二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启发马克思超越资产阶级待议制民主,提出人民民主思想。〔2〕王东从人民主权论、直接民主论、人民公仆论、人民监督论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民主思想与卢梭民主观的联系与区别。〔3〕
我认为,马克思的民主观通过对卢梭民主思想的扬弃,具备了后者无可比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马克思在继承卢梭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的无产阶级民主概念。将代表制与卢梭的直接民主制相结合,多种途径为民主的实现提供保障。卢梭的民主旗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旗帜,而马克思所提出“人民”和“权利”指包含劳动阶层的人民群众全体以及人民群众的权利。不同于卢梭民主理想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的民主理想寻得了科学的实现途径。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学界就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从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立场的影响下涉及的,哲学立场的变化最终导致他民主思想发生转变。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是通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内核以及其主谓颠倒的方法超越黑格尔的,费尔巴哈架起了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桥梁。恩格斯认为,德国共产主义者从黑格尔哲学转向共产主义几乎都经过了费尔巴哈。列宁提出,马克思先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进而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陈先达认为,就马克思思想在19世纪40年代发生的转折而言,费尔巴哈对其影响最为重要,为马克思批驳黑格尔,转向唯物主义的提供了“思想武器”〔4〕。
第二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的仅仅局限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内核和主谓颠倒方法论的解读,重新梳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如山之内靖认为费尔巴哈的人是苦恼的存在的思想使得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有着“受苦者的目光”的观点,吴晓明所强调的费尔巴哈思想开启的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部分学者认为在1843到1844年期间,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有着压倒性的影响,马克思对其持一种近乎“迷信”的态度。普列汉诺夫提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反黑格尔的新的‘费尔巴哈阶段”。〔5〕这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之间的差异。在给卢格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强调自然过多而强调政治太少。”〔6〕可见,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哲学,一开始就是批判的吸收,而非迷信盲从。
我认为,不可否认,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从马克思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便可见一斑,他认为,那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一种滑稽的印象。”〔7〕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运用费尔巴主谓颠倒的方法,重新确立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批驳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也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维护君主立宪的批判,“正如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8〕在《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区分为消除异化的不同阶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借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达到了革命的结论,无产阶级“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归附才能恢复自己。”〔9〕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的异化角度阐述其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思想,没有脱离费尔巴哈的预设人的先验本质的套路。
三、马克思与卢格
对于马克思与卢格的关系,学界多强调马克思同卢格持有的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哲学,从马克思对卢格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构去探讨二者关系。苏联学者斯米尔诺夫和雅里认为青年马克思和卢格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哲学,他们必然分手。
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在传统哲学解读视域下被忽略的问题,关注到了卢格对马克思政治思想变革产生的影响。恩格斯认为卢格将时代精神注入了黑格尔政治哲学思想,使得国家对其重新产生兴趣。王代月认为,“要清楚地理解早期马克思政治变革何以可能与如何发生的,卢格是重要的一环”,她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前后持有不同观点,在立场和方法上类似于卢格,推断马克思受到了当时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占有中心位置的卢格的影响。〔10〕
我认为,毫无疑问,正是由于卢格,马克思才能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主导方向,率先转向政治批判。1842到1843年间,马克思多次向卢格致以书信且向他主办刊物投稿,明确显示了其革命民主主义立场。马克思经卢格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启发中得到了理论也需要世界化的结论促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的开展。但马克思超越了卢格对无产阶级革命目及工人贫困根源的模糊遮蔽,提出了消除私有制,重新建构国家制度的要求。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在是否将理论批判与实际斗争相结合,是否依靠无产阶级以及是否转向共产主义产生了严重分歧,二者从革命同路人走向决裂。
四、马克思与赫斯
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曾先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二者产生了严重分歧,后渐行渐远。二者的思想关系、学界观点各不相同。
部分学者认为在两者关系中,马克思对赫斯的思想发展起着绝对的影响作用。梅林、以赛亚·柏林和奥伊泽尔曼等人均持这种观点。梅林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水平一直高于赫斯,马克思如导师般对待赫斯,赛亚·柏林也指出,赫斯是“鞠躬尽瘁的马克思主义者”。〔11〕韩立新主张,考虑到马克思哲学的构建,无需过度关注二者关系。
部分研究者如科尔纽、麦克莱伦关注到了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其《论货币的本质》一文极大影响了马克思。科尔纽认为赫斯对行动哲学、异化等问题的研究促推马克思开始从经济角度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从1843年赫斯发表的几篇论文和《论货币的本质》中吸收了重要的观点,从而将注意力投入到到经济领域。郭立兰认为《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论货币的本质》中的论述逻辑、表达方式、具体观点非常相似。王代月考察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论犹太人问题》第一部分,认为“赫斯立足于个体与普遍统一的人性观对政治一般的批判,成为马克思早期政治立场转变的直接促进因素。”〔12〕
茨维·罗森、广松涉、张一兵等学者认为,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压倒性的影响。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始,马克思接受赫斯哲学范式,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才追上赫斯。张一兵指出,赫斯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早1843至1844年间由哲学思维进入经济学路径。
笔者认为,赫斯是与马恩并肩前行最远的青年黑尔格主义者,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早于马克思,在马克思民主思想形成期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非是决定性的。1840年,赫斯开始形成以行动哲学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思想。赫斯在《论货币的本质》中将人的本质异化扩展到私有制社会的分析中,试图用废除私有制和继承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这大大启发了了马克思,促进其共产主义思想形成。
正是借助卢梭、费尔巴哈、赫斯、卢格等多个思想家的民主观点,马克思才为其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寻得了理论源泉和转变契机。
〔参 考 文 献〕
〔1〕L·科来蒂.《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导言〔J〕.张战生,等,译.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1).
〔2〕郭丽兰.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与卢梭民主观比较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06):51.
〔3〕王东,王晓红.从卢梭到马克思:政治哲学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06):32.
〔4〕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人北京出版社,1983:115.
〔5〕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1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
〔10〕王代月.青年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因素”研究〔J〕.北京行政学学报,2005,(01):88.
〔11〕以赛亚·柏林.马克思传〔M〕.赵干城,等,译.北京: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2006:63.
〔12〕王代月.早期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中的赫斯因素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2):67.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