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中学生物教学的新契机

2016-03-04 00:58:56朱玉芳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网络信息生物教学

赵 婕 朱玉芳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碎片化阅读:中学生物教学的新契机

赵婕朱玉芳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碎片化阅读方式,而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中学生物学科与碎片化阅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因此,应该建立网络分享交流平台,开发和筛选优质新媒体教育资源,开展适当的教育与引导,为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信息;碎片化阅读;中学;生物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媒体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阅读方式也随着阅读载体的改变而发生了一些改变,碎片化阅读逐渐获得人们的喜爱和依赖,这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不乏反对与批判的评论,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应理性对待这种新兴阅读方式,并提出将碎片化阅读与教育相结合的构想。笔者经过深度思考,分析了中学生物学科的特点,发现其与碎片化阅读存在广泛的适切性。如果合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阅读,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整合,将大大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这是中学生物教学的新契机。

一、碎片化阅读:内涵与争论

1.碎片化阅读含义

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1]这种“碎片化”,主要体现在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上。首先,阅读时间是零散的,人们会选择在等车、乘车、排队等空当进行短小的阅读;其次,受到时间的限制,内容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人们每次阅读的篇幅较小,可能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可能是长文中的几个片段。

2.碎片化阅读之“忧”与“优”

碎片化阅读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备受批评。《大众文化时代经典阅读的尴尬与困境》一文中,作者将碎片化阅读定义为“纯粹消遣娱乐式的图像阅读”,称其“注重的是当下的快感和满足,在无形中降低了大众的感知能力”[2]。张永锐在《“碎片化”时代的“陌生化”阅读》一文中将碎片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概括为五点:造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深层次的交流、不容易积累知识、不利于构建精神高地、无法养成专注的品质。[3]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甚至认为:碎片化阅读的本质只是一种浏览、一种知晓,而不是一种阅读。[4]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冷静分析、理性判断。唐亮在《碎片化阅读: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文中这样写:欧阳修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古人就有路上、睡前、如厕读书写作的习惯,这与当今并无区别。[5]《手机阅读——撑起碎片阅读的天空》一文中,作者提出:由于阅读载体方便携带,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获得有效信息的最佳选择。[6]另外,许多学者都提到:大众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与其大费笔墨地诟病它,不如认清其存在的价值,探索扬长避短的方法。

二、碎片化阅读:中学生物教学新机遇

1.碎片化阅读之于教育

深入比较分析批判碎片化阅读的文章,不难发现,大部分作者并不是反对这种阅读形式,而是质疑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获取的阅读内容。目前我国手机阅读内容以大众化的休闲娱乐内容为主,缺乏高端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教育资源。[7]所以,碎片化阅读要想跳出“浅文化”的范畴,就必须与教育结合。移动终端与教育内容全方位结合,甚至设计成为教育的一个环节,才能获得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8]

另外,当代青少年属于所谓的“数字原生代”,他们一出生所认识的世界就到处充满电脑、手机等数字媒体终端。[9]所以利用碎片化阅读来辅助教育教学,不但不会受到学生排斥,反而会获得他们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兴趣。

2.碎片化阅读之于中学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学科的一些特点,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与移动终端整合,学生的碎片化阅读能够便捷、高效、持久地开展。

(1) 知识点非线性呈现。受到移动终端屏幕的限制,碎片化阅读内容的长度以几十字、百字为主,最长不超过千字,内容的呈现是非系统、非线性的,每次呈现与下一次呈现之间并不需要严谨的逻辑关系,但在整体内容上是完整的、有机结合的。[8]中学生物知识多以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形式呈现,知识点间不存在严格的前后关系,内在逻辑性不强。这种文本结构恰好满足碎片化阅读行为中的时间零散、点滴摄入和经过一定积累构建完整知识拼图的需求。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主要介绍了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所以一个知识点就是一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其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当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涉及多种细胞器,而这又可以作为另一个知识点单独存在。因此,如果将生物教学资源整合成碎片化阅读内容,能够完美契合学生非线性的阅读秩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建构出一张生物知识网。

(2) 现代性。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已经成为当今的带头学科。[10]世界各国的生物实验室都在进行着各种课题研究,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关注生物学前沿是必备的生物素养。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短短的45 min内兼顾书本知识和前沿资讯,那么,将最新的生物讯息作为碎片化阅读内容推送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也能同时深化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3) 基础性。生物科学是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它具有基础性的特点。生物学所要传授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涉及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与生物相关的碎片化阅读内容具有易得、易懂、易记、易用的特点。无论是养身常识,还是食品安全,这些微信、微博上随处可见的讯息都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由于这些讯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且趣味性较强,故易懂、易记、易用。所以,学生的阅读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物知识储备,还能更好地指导现实的生活。

三、碎片化阅读:中学生物教师新挑战

理论层面上,碎片化阅读和中学生物教学合理相容,若要将其付诸实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中学生物教师肩负重任。

1.建立分享交流平台

教师试图介入学生的碎片化阅读,首先要建立起分享交流的平台。由于青少年习惯于在微信、QQ中接收信息,教师可以相应地组建本班生物学习的微信群或QQ群,以此将班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集中起来。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发布自己精心制作或精心挑选的生物教学资源。学生们在碎片时间里阅读后,便可及时分享各自的想法,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并从中获益。教师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就它们感兴趣的生物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网络环境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学生们能够放松心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有益于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疑问,也有益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生物素养。当然,教师也应规范发言纪律,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方便学生愉快地学习与互动。

2.开发和筛选优质教育资源

无论什么形式的阅读,关键是要看其阅读的内容。[11]当前网络环境中的许多碎片化阅读内容不尽如人意,对于青少年而言益处不大。所以,将碎片化阅读引进中学生物教学,重中之重是把关学生的阅读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微信群或QQ群发布给学生,作为其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微课短小精炼,是非常理想的碎片化阅读素材,教师在课前可将课堂重难点精心组织,录制成微课,在课后发布到群里,供学生巩固复习之用。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也可和学生分享,由于生物知识的非线性特征,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可以就一两个知识点进行学习记忆。另外,教师有必要利用MindManager等概念图软件制作出每章节内容的概念图,把知识点间存在的联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知识,在头脑中编制出一张生物知识网。

其次,手机、网络中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有责任对它们进行过滤,把有利于学生生物学习、对学生身心健康无害的资源找出来,提供给学生。除了将这类资源发布到微信群、QQ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生物学习APP。为了适应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相应的移动客户端,例如,“生物谷APP”汇集了生物医药方面的最新资讯和热点话题,每条资讯篇幅短小,适合碎片化阅读;“果壳APP”致力于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很多文章都涉及生活中的生物学常识,新颖有趣。将这些作为课堂生物学习的补充,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必定获益良多。

3.坚持教育和引导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习和模仿的意识都特别强,在潜移默化中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12]尽管教师已经对网络信息进行了初步筛选,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内容,但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学生与网络上负面信息的接触。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正确分辨网络信息的优劣,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意志,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读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让碎片化阅读成为辅助课堂学习、丰富精神内涵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王俊怡,孟薇,谢若涵,马慧韬.本科生信息素养与碎片化阅读行为关联性研究:基于典型相关分析[J].管理观察,2015,12:138-139.

[2] 王红,韩晖.大众文化时代经典阅读的尴尬与困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22+27.

[3] 张永锐.“碎片化”时代的“陌生化”阅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5):49-52.

[4] 杨三喜.第7问:碎片化阅读,让我们变蠢了吗?[J].中国青年,2015,16:12.

[5] 唐亮.碎片化阅读: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9(4).

[6] 叶新,贾佳.手机阅读:撑起碎片阅读的天空[J].出版参考,2012,33:18-19.

[7] 冯宜.3G时代手机阅读与移动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35-37.

[8] 何明星.移动学习的特征与手机出版[J].现代教育技术,2010(9):5-7.

[9] 赵霞.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2):21-26.

[10] 李建明.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J].生物学教学,1999(7):8-9.

[11] 林珊.一地“珍珠”:发现碎片化阅读之美[J].福建教育,2015,40:11-12.

[12] 许玉玲.手机阅读对中学生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3,27:68.

[责任编辑:陈学涛]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简介]赵婕(199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朱玉芳(1966-),女,江苏常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86-03

学科教学[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23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网络信息生物教学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46:37
网络信息下高中生投资理财观念培养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8:33:25
透视网络信息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分析方法研究
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教学实践探究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的探讨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12:01
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今传媒(2016年6期)2016-07-02 23:56:35